周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周至縣,隸屬陝西省西安市,域內西南高,東北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有道教文化發祥地——「天下第一福地」樓觀台 ,《長恨歌》誕生地仙遊寺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植物園秦嶺國家植物園。
地名由來
周至縣原名盩厔縣,盩厔是周旋、折旋之意的假借字,曲折之意是它的引申義。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說:「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縣名」。盩厔(周至)縣名沿用2000餘年,是陝西省最悠久的縣名之一。1964年國務院頒布的《簡化漢字總表·附表》規定,改為周至縣[1]。
位置境域
周至縣南依秦嶺,北瀕渭水,襟山帶河,是西安的西大門,地處關中西部,東依白馬河中心線與鄠邑區為鄰;南依秦嶺主脈與佛坪、寧陝交界;西有界碑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北憑渭河與武功、興平市和楊凌區、扶風縣相鄰。介於東經107°39′—108°37′,北緯33°42′—34°14′之間,總面積2974平方千米。距西安市區68千米。縣城與附近各地(以公路線為準)距離:東距鄠邑區、周至界32.5千米;西距眉縣、周至界17.5千米;最東部與鄠邑區交界的是尚村鄉的宋灘村;最南部與寧陝縣交界的是板房子鄉的光禿山、與佛坪縣接壤的是厚畛子鄉的光頭山;最西部與眉縣交界的是竹峪鄉境內的鷹咀石;最北部是與興平市交界的尚村鄉的馬寨灘。
歷史文化
周至民間藝術源於圖騰崇拜、祭祀慶祝。集賢古樂、軍寨道情被譽為音樂化石;牛斗虎、夾板舞曾在全國、省、市獲獎;秦腔源於明末,盛於當代,曲詞會、自樂班、皮影、木偶常演常新;民間謠諺、傳說、工藝品獨具異彩;書法、體育歷史悠久。這是歷代人民精神文化的結晶。
周至漢代以來,在較發達的農業沃土上,產生了優秀的民間文藝,農民在祈福祛凶,迎新送舊,豐收喜慶,節令民俗中,用多姿多采的民間藝術抒發情懷,特點有:
- 多樣——民間藝術有近百種,村村有特色,甚至村中的兩個街巷也不雷同。民間歌舞有牛斗虎、夾板舞、竹馬、明馬鑽蔑、旱船等;社火有青器焰光、車社火、燈社火、芯子等;民間文學有民間故事、歌謠、曲藝、風俗傳說等;民間工藝有刺繡、蠟製品、漆製品、泥塑、麵塑、雕刻、紙紮,布製品香包、花卉、老虎枕、貓頭鞋、等;民間繪畫有壁畫、國畫、漆畫、粉畫等。
- 獨創——有的民間藝術是他處無,此處有。如牛斗虎,表演集擬人、擬動物、誇張、舞蹈、音樂為一體,維妙維肖,形神兼備。集賢古樂、青器焰光、明馬鑽蔑等也屬於此。有的是他處有,此處特。如跑旱船,分有站人船、轉船、對船等。周至豆村的皮影、大蜡[2]、剪紙多次在法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 古典——如集賢古樂,源於秦漢和唐代宮廷音樂,秦昭王、漢武帝、唐明皇等,曾帶着宮廷樂隊在長楊宮、集賢殿、五柞宮、玉真觀、樓觀台等地演奏,至今遺韻獨存,被中外譽為音樂文物。周至道情源於樓觀道教的通俗演唱,演變為宣傳各種道教故事為主的音樂的藝術,現存的古香古色的大量手抄本,被譽為音樂化石。民間鑼鼓源於漢唐行軍作戰的鼓吹。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周至縣令率本縣樂隊參加長安音樂比賽。
視頻
周至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周至撤縣設區進入實質性階段;西安將進入「無縣」時代,騰訊網,2019-10-19
- ↑ 周至豆村上萬人觀看「游大蜡」 敬關公民俗活動,新浪網,201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