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美大草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美大草原(North American Prairie):也稱普列里草原或北美大平原,普列里(Prairie)源出法語,大平原之稱則來源於美國政府。

美國南北戰爭之後,開始開發其西部領地。當時的美國政府在宣傳西部的富庶和美麗時,把西部大草原稱為大平原。分布於北美大陸中部和西部的遼闊的大草原,也稱為溫帶草原,發育於北緯約20~55°之間、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區,以禾本科植物為主。溫度條件依地區而異,但植被以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的地區發育較好[1]

過去,高草大草原曾經是一片草的海洋,它曾覆蓋美國14個州的大片土地,達1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生態系統之一,目前,則尚存不到4%,成為珍貴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這裡的高草,基本都長到一人之高。春天的時候,高草伴着野花翩翩起舞,非常柔美;夏天的時候,滿眼綠波,無垠蔥鬱盡在大地;秋天的時候,各種美麗顏色紛紛來到大草原歡聚一堂,為奇異的高草增添妙意點綴。

地理位置

大草原東西長800公里,南北長3200公里。總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了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堪薩斯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新墨西哥州北達科他州俄克拉何馬州南達科他州得克薩斯州懷俄明州加拿大的草原三省(阿爾伯塔省曼尼托巴省薩斯喀徹溫省)及墨西哥的一小部分。北美大草原,位於落磯山脈以東至密西西比河之間,北至加拿大中部,南至德州。

草原環境

草原氣候不相同,但所有大型草原區通常是炎熱(至少在夏季)而乾燥的,不過也不像沙漠那麼乾熱。通常,熱帶草原每年平均降雨500~1500公里(20~60寸),每季氣溫約15~35℃(59~95℉)。

乾季可持續8個月,只有濕季期間才會出現降雨多於蒸發的情形,導致短暫河川流動。熱帶草原氣候與稀樹草原氣候重疊很廣。如前所述,這些植被類型彼此差異很小,稀樹草原只是喬木稀落的草原。

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小小改變可使這兩者互相轉換。溫帶草原比熱帶草原乾燥一些,也比較冷,至少在一年當中部分時間裡是如此。熱帶草原季節性溫度變化可能很小,但溫帶草原區溫度變化可達40℃(72℉)。

北美洲草原區每年平均降雨量為300~600公厘。1月平均溫度從北方的-18℃(0℉)到南方的10℃(50℉),7月平均溫度北、南各為18℃(64℉)和28℃(82℉)。

北美洲草原區最北地區的年均溫低於0℃(32℉)。草原出現於各式各樣的氣候和地質環境,也與許多不同土壤類型有關。草原生態系統本身影響着土壤形成,這又導致草原土壤異於其他土壤。草原枯枝落葉層及其分解型態通常造成上層富有機質土壤(可達地表以下300公厘)的發展。沙漠土壤沒有這一層,與森林土壤典型枯枝落葉腐爛表層也不相同。其結構鬆散,富含植物養分。土壤下層是典型的白中帶黃,尤其是深度2公尺左右的土層[2]

生態系統

北美大草原上那漫無邊際、參次不齊的荒草,漫過東部林地,覆蓋了長有稀疏的橡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裸露出岩石的丘陵地帶。織就了一幅變化多端、美麗豐富的大地毯。在這裡,青草和野花充分利用了有限的降雨,蓬蓬勃勃的生長着,野火維持了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發展。大草原是許多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這裡生活着北美跑的最快的陸地動物——叉角羚和一種掘洞的土著「居民」——草原犬鼠。專家們考察了草原中西部的廣大區域,並制定了一項宏偉的計劃,為了使大草原的生態環境得以改善,保持這裡美麗的自然風光和野生動物的生存條件,要改變機械化的耕種方式。今天草原上的原生動物已非常稀少,得利於有關動物保護法的推行和人們精心的管理,還是保留了部分地塊供野生動物休養生息,例如:草原上一種和耕牛相似的很重要的草食動物——犎牛,就生活在成片的保護區里[3]

草原生物

北美洲草原最大的食草哺乳動物包括野牛和叉角羚羊,其典型捕食者為灰狼[4]。兔、野兔的幾個種和獾很普遍,許多小型穴居齧齒動物亦然。在無脊椎動物中,蚱蜢一直是特別重要的。典型情況下,草原無脊椎動物總生物量超過大得多且較顯眼的脊椎動物的總生物量,只有包含大量家畜的地區除外。

生物產能

由於放牧和其他草原農業生產上的重要性,草原產能一直藉各種方式廣受研究。然而,大部分研究僅着重於地上的產能,忽略了地下的重要成分,甚至在地上產能達到季節性高峰時,地下成分可能比地上的還豐碩--可達至10倍。

北美洲草原典型地上生物量(一區有機物的無水重量)為每公頃2.5~6公噸,其中約3/4呈現死亡嫩枝形式;然而,某些熱帶草原記錄到每公頃20公噸以上的數值。草原里植物物質有相當快速的轉換。大部分植物器官壽命僅維持一季或數季,導致每年全面轉換率達20~50%。把消費者所消耗的植物加進來算,每年產能即與生物量相近。如果把淋溶和死亡嫩枝分解的所有損失算在內,典型的加拿大草原地上植物每年的產能為每公頃6.4公噸。其他草原的數值大不相同,但常低於此值,部分原因是沒有完全計入這樣的損失。

重複收穫(替代放牧)每年產能通常為每公頃1.5~2.5公噸。草原經常被改變為種植可食穀物的耕地,這使人類可從草原本身直接取得糧食,不必在牧場環境下放牧那些啃食土生禾草的動物。這種產量增加很可觀,如根據北美洲大平原北部的統計數字,每公頃牧牛的天然草地可提供每人一年所需食物能量的1/10,而播種小麥的同樣面積可供給4個人的需求量。然而,應該注意的是,如不另外加入肥料,小麥產量無法每年維持最初的高水準。相似地,天然草原如持續密集的放牧,很快會導致植被退化和土壤侵蝕。在沒有圍籬而呈現不出籬線對比情形的牧場環境地區,這種情形特別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出現。在這些沒有圍籬的地區,因過度放牧所引起的植被退化可能很難和長期或短期氣候變化所致的環境改變加以區別。

當地文化

人文,原生美洲野馬在五萬年前離開美洲到亞洲後,反而在美洲絕跡,後來被西班牙人再帶回美洲,並永遠改變此區原住民的生活。騎上馬背後,狩獵範圍不再限於村落周邊地點,尤其因為可追隨水牛群在廣大的草原上移動,使此區居民從原本的定居農耕變成遊牧生活。同樣地,其他文化圈的族群利用馬匹提升行動力,進入平原取得資源獵食水牛,也對當地造成不小的衝擊。

大平原文化區的狩獵團體由數個親族家庭組成,人數可多達上百。一年中大多時間,各親族家庭四處散居,到了夏天,才在同一地點齊聚狩獵,或舉行宗教慶典。族人的典型居所是以木柱和水牛皮搭建而成的圓錐形帳棚(Tipi),平時過着半遊牧生活的Mandan,在狩獵期間搭帳棚而居,但河邊則保留有以土砌成的永久定居點。Wichita和Caddo族則搭草屋而居。平原族群的信仰以靈性力量為中心。每人各自的守護靈,會在進行內在視覺探索時拜訪自己。 十九世紀前,除極地文化圈的Aleut人外,其他文化圈並未直接遭受歐洲文化衝擊。

北美大草原的帕瓦節——羽冠

在北美的許多地區都會舉行名為帕瓦節(Powwow)的印第安傳統活動[5]

帕瓦節(Powwow)據說原為19世紀上半葉,北美大草原上不同印第安部落成員經常相聚舉行的祭祀活動。他們以鼓聲、歌聲和舞蹈表達對大自然的崇拜和敬仰,並講述和歌頌部落勇士的英勇經歷和功績。帕瓦儀式也是北美印第安部落向客人表達歡迎與敬意的儀式。如今,在北美的明尼蘇達州科羅拉多州等地區,人們都有機會目睹這個傳統的隆重典禮。最常見的帕瓦儀式有純表演的傳統型和表演類比賽的現代型。

視頻

北美大草原 相關視頻

北美大草原曾經孕育着地球上最大的動物群落
北美大草原 平靜大草原的暗涌
印第安人的帕瓦節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