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冒納凱亞天文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茂納凱亞山天文台

圖片來自klook

茂納凱亞山天文台英語:Mauna Kea Observatories,縮寫:MKO)坐落在美國夏威夷群島大島上中北部的休眠火山茂納凱亞火山 4200米處,海拔4200米,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學研究場所。所有的設施都在茂納凱亞山的科學保留區,佔地500英畝,被特別稱為「天文園區」的土地內。

天文園區在1967年設立,由夏威夷大學的管理處承租該區土地,並且由11個國家合作在科學與技術上投資了20億美元。天文園區位於對夏威夷文化有歷史意義的土地上,成為歷史保存行動要保護的土地,因為夏威夷的歌謠歷史故事稱茂納凱亞山是孕育夏威夷人的大地之母所在地。他的高度和孤立在太平洋的中央,使毛納基山成為在地球上進行天文觀測很重要的陸上基地,對次微米、紅外線和光學,都是理想的觀測地點。在仰角上的統計,顯示在光學和紅外線上都有很好的影像品質,例如,加法夏望遠鏡一般都有0.43秒角的解析度。

為讓研究人員能適應環境,在海拔2,835米(9,300英尺)處建立了天文學家中心,並為訪客在2,775米(9,200英尺)建立了遊客中心。茂納凱亞山頂含氧量低/約平地一半,科學家或訪客都必須在此處停留至少30分鐘,以能在抵達山頂前先適應高山的環境。

望遠鏡

在毛納基山的頂峰可以看見各國政府與機構各種各樣的望遠鏡,夏威夷大學在此地就有兩架直屬的望遠鏡,總共有12座天文台在山頂或鄰近的地區上。

毛納基山天文台於1964年在有影響力的美國天文學家傑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的倡導下奠基。一架用於研究行星的2.2米反射望遠鏡於1970年建成投入觀天。之後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專門進行紅外觀測的望遠鏡群體的基地。三架大型反射望遠鏡於1979年投入使用,它們是英國的3.8米紅外望遠鏡(UKIRT)、3.6米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CFHT)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3米紅外望遠鏡(NASA IRTF)。

此外,一架15米用於亞毫米波毫米波的英國-荷蘭望遠鏡已於1980年代建成,另一架屬於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聯合研製的10米多鏡望遠鏡——凱克望遠鏡——於1992年在冒納凱阿建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反射望遠鏡,兼用於光學波段和紅外波段的觀測。另一架凱克望遠鏡於1996年開始運作。由於冒納凱阿的觀測條件是所有地基天文台中最好的,所有它成為許多大型望遠鏡的基址。該處的海拔高度比其他大型天文台高出近一倍,位於40%的地球大氣之上,因而阻礙遙遠星光通過的大氣層薄。局域的天氣獨特性以及大部分多數夜空晴朗、寧靜而且無雲。高海拔和極其乾且淨的空氣,使之成為觀測發射遠紅外波段輻射(該輻射易被大氣中的水蒸氣所阻擋)的天體的理想基址。

2006年夏威夷地震

2006年10月15日的夏威夷地震和餘震造成一些望遠鏡受到輕微的損害。JCMT設置的傾斜感測器執行和紀錄了這次的地震[1]。雖然加法夏望遠鏡和凱克望遠鏡在10月19日就上線恢復工作[2][3],但是凱克直到2007年2月28日才能完全正常運作[4]

參考文獻

  1. Davis, Gary. News from the JCMT. Canadi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007 [2015-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1). 
  2. 2006 October 15 Earthquake Aftermath at CFHT. Canada France Hawai'i Telescope. 2007-01-11 [2010-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0). 
  3. Earthquake Update from W. M. Keck Observatory. W. M. Keck Observatory. [2010-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8). 
  4. Earthquake Update from W. M. Keck Observatory. W. M. Keck Observatory. 2007-02-28 [200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