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祖惠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六祖惠能 (禪宗六祖)

六祖惠能大師(公元638——713年),俗姓盧 ,唐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中國禪宗傑出大師。24歲聞《金剛經》開悟而辭母北上湖北黃梅謁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法偈得五祖認可,夜授《金剛經》,密傳禪宗衣缽信物,為第六代祖。惠能在曹溪大倡頓悟法門,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他用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瑣的義學,形成了影響久遠的南宗禪,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體現於《六祖法寶壇經》。

基本資料

中文名 六祖惠能 祖籍 河北范陽(今河北涿州市)
別 名 盧行者,禪宗六祖,大鑒禪師 出生日期 公元638年
所處朝代 唐朝 逝世日期 公元713年
民 族 信 仰 佛教
出生地 廣東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 代表作品 六祖壇經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六祖壇經》中,惠能自述其祖籍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 其父親盧行瑫貶官於嶺南後早逝。高士濤認為惠能是北州望族范陽盧氏的後裔[1],而孫昌武根據王維所撰《六祖能禪師碑銘》中「不生族姓之家」的內容,推斷惠能肯定不會是世家巨族的范陽盧氏,孫昌武進一步指出《壇經》所表達的觀念主張佛性人人本具,這與氏族等級觀念正相矛盾,關於惠能出身范陽盧氏的說法,無論根據如何,都反映了舊的門第觀念痕跡。母李氏,惠能自幼以賣柴為生。又因惠能生於嶺南,故五祖弘忍戲稱他為「獦獠」(未開化的蠻人),惠能也自稱「語音不正」。

皈依佛門

惠能父親早亡,家境貧窮以賣柴為生,不識一字。一次,惠能在客店賣柴後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心下即便開悟,問經從何來,念誦者告訴他從黃梅山東禪寺來,那裡有五祖弘忍弘法,座下千餘人。後有一人資助惠能銀兩,惠能盡數交給老母親,於是前往黃梅拜謁五祖。五祖知道惠能根性大利,派他在廚房做工。惠能八月有餘,只是「舂米,破柴」,未曾上過一次正殿,聽過一次法會。

其時弘忍有意傳法,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修為。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告訴大家應照着這個偈修習,能得大利益。但是私下裡,他告訴神秀,並未開悟,再呈一偈。

惠能聽後亦誦一偈,請人代勞題於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2]大眾皆驚,弘忍見後,告訴大家並未開悟,將偈子擦乾淨。後來,五祖於三更招惠能秘授《金剛經》,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五祖於是傳衣缽,定為傳人。並且囑咐六祖坐船南下,等時機成熟後再弘法,衣缽就到你為止不要再傳了。[3] [4] [5]

後來惠能隱蔽十五年,才在廣州法性寺,由印宗剃度,開始弘法。麾下四十三人開悟,禪宗開枝散葉,形成五宗七派的輝煌時期。

偈言

  • 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惠能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惠能偈(其他版本)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6]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7]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8]

南北爭端

惠能歸嶺南後,於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在該寺內講《涅槃經》之際,「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爭論不休,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印宗聞之竦然若驚。知惠能得黃梅弘忍真傳,遂拜為師,並為之剃度。(來自《瘞發塔記》)

儀鳳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韋璩仰其道風,率同僚入山請惠能入城,於大梵寺講堂為眾說法,兼授無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餘人,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

惠能到曹溪寶林寺(今廣東韶關南華寺),在此弘法長達37年之久,弘揚禪宗,主張「頓悟」,影響華南諸宗派,是為曹溪禪,人稱「南宗」。當時,六祖惠能的同門師兄神秀,主張「漸悟」,在華北勢力頗盛,有「兩京法主、三帝門師」之尊號,號稱「北宗」。[9]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唐中宗即遣內侍薛簡往曹溪召惠能入京。惠能不想與師兄抗衡,以久處山林,年邁風疾,辭卻不去。薛簡懇請說法,將記錄帶回報命。中宗因贈摩納袈裟一領及絹五百匹以為供養。並命改稱寶林寺為中興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給予法泉寺敕額,並以惠能新州故宅為國恩寺

唐玄宗開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縣)的無遮大會上,惠能弟子荷澤神會辯倒了神秀門人崇遠普寂,使得「南宗」成為中國禪宗正統。(來自李邕的《大照(普寂)禪師碑》)

圓寂涅槃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門人建報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圓寂於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唐憲宗諡號大鑒禪師。(來自《傳燈錄》)(卷五)惠能圓寂後,其真身不壞,被運回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其門人裹綜塗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真身塑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碑並序》。元和十年(815年)劉禹錫因曹溪僧道琳之請,撰《曹溪大師第二碑》。

佛學理論

禪法

惠能的禪法以定慧為本。「定是慧體,慧是定用,猶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燈是光之體,這是所謂定慧一體觀」。他又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他說自心既不攀緣善惡,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因此,他並不以靜坐斂心才算是禪,就是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動作云謂裡,也可體會禪的境界。(法海集記《法寶壇經》)

惠能又曰「先立無念為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來自《壇經·智論》)所謂無念,即雖有見聞覺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來自《壇經·智論》)

典籍闡述

惠能曾告戒僧侶法達,不要錯解《法華經》中意義。《六祖壇經》載:「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神秀把佛教理論「戒、定、慧」解釋為:「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來自《法華經·壽量品》),而惠能則另有不同解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來自《六祖壇經·偈》)然而,惠能亦一再強調「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所以認為頓漸只是假名,佛法只為一乘法,「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來自《六祖壇經》)

禪宗達摩始百餘年間皆以《楞伽經》相印證,故亦稱為楞伽師。達摩的三傳弟子道信開始兼以《金剛經》等經為典據,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來自《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編/林子青)

思想

惠能禪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識心見性」和「頓悟成佛」。前者是他的心性本體論,說明「心」、「性」是眾生成佛的依據;後者是他的宗教修行方法論,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則和方法。

首先,惠能認為,人的「心」,「性」即為佛性,因此,「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說,人的本性是清淨無染的,「人性本淨」;「但能離相,性體清淨」;「自性常清淨」。他所謂的清淨,是指那種除去了煩惱,痴迷染污而達至的純真、清潔、寂靜的狀態。既然惠能在心性論上提自性本自具足,那麼,在修行方法論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說:「善知識,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須自修」。要覺悟解脫,應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體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遺其內而執其外。「自性心地以智慧觀照,內外明澈,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聞其頓教,不假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眾生,當時盡悟」。同時,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惠能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

(1)無念為宗。他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無念者,見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處,不着一切處。」

(2)定慧等學。惠能反對以前禪法中割裂定、慧的做法,主張定慧一致,他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這種「定慧等」的主張,實際上是抬高慧而貶低舊有意義上的禪定,提倡一種活潑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禪法。

(3)頓悟成佛。惠能的新禪法就是─頓悟成佛,就是「明心見性」。「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強調只要一念覺悟,即可頓入佛地。

總之,惠能南宗禪的顯着特點就是禪與般若的一體不二,「識心見性」就是體認人和事物本來面目,而事物的本來面目,就是實相般若;「頓悟成佛」也還是頓現菩提般若之智,在這裡,參禪就是求證般若實相,實相般若就是禪悟,般若就是禪的糟髓所在。

經典著作

惠能圓寂後,其弟子們將其經歷和言論錄整理成《六祖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的經典。

傳承門派

惠能禪法在荷澤一派的推動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為禪門正宗。

惠能為禪宗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於後來各派禪師建立門庭,影響極大。在他圓寂後,他的弟子傳承禪法,形成曹溪禪(惠能禪)的南北二宗。「曹溪北宗」即是荷澤神會門下,稱荷澤宗。「曹溪南宗」則以南嶽懷讓門下的洪州宗,與青原行思石頭希遷一系的石頭宗為代表。

荷澤一派因屬於因後繼無人,在唐末衰亡。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反而是曹溪南宗,南宗門下,後來形成河北臨濟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溈仰宗廣東雲門宗江蘇法眼宗五宗,即「一花開五葉」。

後來法眼宗遠傳於泰國朝鮮雲門宗臨濟宗更遠播歐美。在中國日本,則是臨濟宗曹洞宗兩宗最盛。

人物評價

1958年8月21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上講話時對與會者介紹說:唐朝佛教《六祖壇經》記載,惠能和尚,河北人,不識字,很有學問,在廣東傳經,主張一切皆空。這是徹底的唯心論,但他突出了主觀能動性。[10]

人物視頻

六祖惠能大師(上)

參考資料

  1. 高士濤 《六祖惠能本貫家世粗考》
  2. 五燈會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滿禪師》
  3.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一)
  4.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二)
  5.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三)
  6. 法海據惠能講法記錄而成,是現存的最早版本。因直到近代才在敦煌發現,又稱「敦煌寫本」,全名《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日本學者鈴木大拙進行了編譯。
  7. 西夏語譯《六祖壇經》(二)
  8. 五祖弘忍大師《佛祖歷代通載》
  9. 曾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的神秀禪師
  10. 毛澤東談禪宗六祖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