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保羅·布賴特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保羅·布賴特納
Paul Breitner

圖片來自worldfootball

個人資料

全名     Paul Breitner

出生日期    (1951-09-05) 1951年9月5日(73歲)

出生地點   西德科爾貝爾莫爾

身高     1.76米(5英尺9 12英寸)

位置     左後衛中場

保羅·布萊特納(德語:Paul Breitner,1951年9月5日),德國足球運動員,現為球探,為德國最具爭議的足球界別人士之一,他以左派的政治信仰及作風而聞名[1]。在役期間先後效力於拜仁慕尼黑皇家馬德里布倫瑞克,及代表德國奪得1974年世界盃1972年歐洲杯冠軍。2004年,他入選了貝利擬定的「在世最偉大的125名球員名單(FIFA 100)」。自2007年起,布萊特納成為拜仁慕尼黑的首席球探[2]

職業生平

作為一位政府官員的唯一兒子,布萊特納成長於上巴伐利亞弗賴拉辛格,並在特羅因斯泰因就讀基姆高高中(Chiemgau-Gymnasium)。當他10歲的時候加盟了科爾貝爾莫爾青年隊(SV-DJK Kolbermoor),隨後又轉投其父親任教的弗賴拉辛格青年隊(ESV Freilassing)。由於頑強的決心和抱負,布萊特納為自己制定了艱苦的學習和訓練課程,終於在1968年被提拔至德國青年國家足球隊。在當時的集訓中,布萊特納與烏利·赫內斯成為隊友並建立了親密的友誼,時至今日雙方仍在一起工作[3]。1968年9月22日,布萊特納在奧格斯堡代表德國國青隊以1:4不敵南斯拉夫的比賽中首次披掛上陣,接着又陸續為國青隊出場15次。1970年,布萊特納完成高中學業及參加了高考,然後在慕尼黑師範學院接受高等教育,主修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成為同時兼顧球員身份的特殊學生[4]

俱樂部生涯

拜仁慕尼黑(1970年-1974年)

1970年3月,原德國青年隊主教練烏多·拉特克接任拜仁慕尼黑的主教練職務,同時希望迅速將其親信烏利·赫內斯萊納·佐貝爾德語Rainer Zobel和布萊特納招致麾下。年僅18歲的布萊特納接受了這一邀請,與拜仁慕尼黑正式簽署職業合同,並從師範學院退學。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因為在1970年8月15日,即當季德甲首輪比賽中布萊特納便進入球隊首發名單,第一次代表拜仁以1:1戰平斯圖加特[5]

拉特克十分器重這位來自上巴伐利亞的天才球員,並成功的將布萊特納從前鋒改造為後衛,這也使得後者得以迅速占據球隊主力位置。作為一個傑出的進攻型翼衛,布萊特納的作風硬朗、體能充沛、反應靈敏和身體強壯,並有標誌性的大力射門能力[6]。他體現了一個現代邊後衛的特點:作用並不僅局限於防守,卻總能在邊路插上助攻。布萊特納與一班天才球員,如弗朗茨·貝肯鮑爾塞普·邁耶蓋德·穆勒和烏利·赫內斯等共同成為1970年代初德國足球巔峰時期的代表性人物,拜仁慕尼黑也因此拉開了最輝煌時代的序幕,隨後上升為德國無可爭議的頂級俱樂部,並在1972年、1973年和1974年奪得德甲三連冠。然而,布萊特納在賽場外也極具轟動效應,他以德國文化運動革命者的形象示人,並多次公開表達自己的政治信仰,這在其職業生涯開始之處便帶來了不少麻煩。在儀表上,布萊特納留有一頭蓬鬆的大捲髮,並將它設為爆炸頭樣式,其絡腮鬍子也具有相同的特點。在公開場合,布萊特納毫不避忌自己的左派傾向,他宣稱自己是切·格瓦拉的崇拜者,而其隨身攜帶的《毛主席語錄》也總能成為媒體的焦點[7]。由於政治立場和對俱樂部的批評,布萊特納無可避免的招致了保守派俱樂部主席威廉·紐德克德語Wilhelm Neudecker的不悅,後者甚至不顧阻撓希望在1973年將他轉售。但在球隊的抗議下,布萊特納被允許留下來,並且隨隊贏得了1974年歐洲冠軍杯冠軍(決賽重賽以4:0戰勝馬德里競技)。在隨德國隊贏得1974年世界盃冠軍後,布萊特納離開了拜仁前往西班牙,在提到原東家時,他表示「在這狗屎俱樂部甚至不能自由的歡慶勝利」[8]

皇家馬德里(1974年-1977年)

1974年世界盃結束後,布萊特納宣布轉會他將轉會西班牙豪門皇家馬德里。後者的新任主教練米爾哈·米爾哈尼奇德語Miljan Miljanić(原南斯拉夫主教練)在世界盃期間目睹了布萊特納的卓越表現,並非常渴望將其簽入。為了得到布萊特納,皇家馬德里向拜仁支付了約300萬德國馬克的轉會費,這遭到德國國內輿論的強烈批評,因為皇家馬德里在當時是得到獨裁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公開支持。但自信的布萊特納僅以簡潔的一句話回應批評,「我同樣也會去希臘上校政權Ich wäre auch ins Griechenland der Obristen gegangen.)」[9]

皇馬的前任主教練米基爾·文奴斯在1973-74賽季僅帶隊取得西甲第八的成績,球隊迫切需要改變。米爾哈尼奇對球員採取強硬的體能訓練,同時不希望布萊特納繼續踢後衛,從而將他訓練為一名中場球員。他與早一年加盟球隊的君特·內策爾共同組成了強大的中場組合,負責掌控攻防的組織及節奏。皇馬隨即重回正軌,並在1975年成為聯賽和杯賽的雙冠王。布萊特納與他的德國同胞在場外也保持着良好的關係,單身的內策爾甚至還多次參加前者的家庭活動。1976年,皇馬成功衛冕西甲冠軍,布萊特納也再度進入歐洲冠軍杯的半決賽,所不同的是此次他的身份是拜仁的對手。在次回合客場0:2不敵拜仁的比賽中,他遭到了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球迷無情的噓聲[10]

西班牙首都球隊在布萊特納加盟的第三年中表現令人失望,1976-77賽季結束後,他們排名西甲第九,僅領先降級區4個積分,因此米爾哈尼奇被剝奪了主教練職務[11]

布倫瑞克(1977年-1978年)

經過三年的西班牙生活,布萊特納的妻子渴望重返德國,而布萊特納本人在經歷了一個低迷的賽季後對此也並不反對。當他開始接洽德甲俱樂部時,卻無人願意支付為其支付高達160萬德國馬克的轉會費——除了君特·馬斯特。這位布倫瑞克的主贊助商及野格力嬌酒行政總裁支付了轉會所需資金並自願向布萊特納提供40萬德國馬克的天價年薪[12]。但作為德甲中下游俱樂部的布倫瑞克與歐洲豪門皇馬的反差太大,被視為世界級球星的布萊特納始終難以融入球隊,他還因經常批評隊友而飽受詬病,儘管彼此的關係並沒有決裂,但經常會讓隊友感到緊張。甚至連主教練布蘭科·澤貝茨也責斥他不參與球隊的防守,布萊特納卻回答:「我現在是核心球員,我們還有其他的防守隊員」[13]。在這樣的氛圍中,賽季前被寄予厚望的布倫瑞克在1976-77賽季結束後僅排名聯賽第十三,布萊特納則以10個聯賽入球回應了批評。僅在效力一年後,布萊特納便告別了他的隊友。儘管表現差強人意,他對布倫瑞克生涯還是給予樂正面評價,並表示這一經歷讓他從中得益[14]

拜仁慕尼黑(1978年-1983年)

1978年夏天,布萊特納結束了與布倫瑞克的「錯誤結合」,以175萬德國馬克的身價重返拜仁慕尼黑[13]。他的老朋友赫內斯促成馬基路斯-道依茨德語Magirus-Deutz與拜仁簽署了一份利潤豐厚的贊助合同,這也使得球隊有足夠的資金支付布萊特納的轉會費。拜仁在1970年代末期不再是過去的頂級球隊,作為頭號球星的貝肯鮑爾已經離開了俱樂部,塞普·邁耶和蓋德·穆勒的職業生涯也趨於結束,陣容的青黃不接導致他們在聯賽中表現平庸。但雄心勃勃的布萊特納與赫內斯(1979年5月進入管理層)已經設定好了目標,要將榮耀重新帶回慕尼黑,前者更想要證明他有帶領球隊奪得冠軍的能力。雖然在1978-79賽季結束時拜仁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第四名,但過程卻是充滿動盪。在布萊特納連同隊友與主教練久拉·洛蘭特德語Gyula Lóránt持續不斷的發生衝突後,洛蘭特終於在1979年初被解職;同時,任職多年的俱樂部主席威廉·紐德克也因管理不善無法服眾而被迫辭職[15]

1978-80賽季,拜仁在經過多年的沉淪後獲得重生:新任主教練帕爾·策納伊肅清了隊內拉幫結派的小圈子現象,以鐵腕作風贏得了一眾主力球員的信任,布萊特納也開始接過隊長袖標。當俱樂部巔峰時期的最後兩位球星塞普·邁爾和格奧爾格·施瓦岑貝克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後,布萊特納毫無爭議的成為球隊的領袖。作為中場組織者,他與前鋒卡爾-海因茨·魯梅尼格構成了一個默契的組合,二人的主導地位甚至為球隊贏得了「布萊尼格之隊(Breitnigge)」的稱謂。布萊特納主要為魯梅尼格提供快速長傳助攻,但他本身也是個危險的入球者(1981年射入17球,1982年射入18球)。拜仁在1980年奪得6年來的首個德甲冠軍,並在一年後衛冕成功。在經過表現傑出的一個賽季後,布萊特納當選了1981年度的德國足球先生,並在歐洲足球先生評選中落後隊友魯梅尼格而屈居第二。1982年,他又幫助拜仁在德國杯決賽中以4:2戰勝紐倫堡加冕冠軍,但卻未能贏得歐洲冠軍杯的寶座,因為他們在1982年歐洲冠軍杯決賽中不幸的以0:1負於阿斯頓維拉[16]

一個賽季之後,布萊特納持續遭受傷病困擾,並在1983年隨拜仁出訪亞洲時正式宣布退役[17]。他參加的最後一場正式比賽是1983年5月23日拜仁在主場以0:1不敵沙爾克04

國家隊生涯

布萊特納代表德國23歲以下國家足球隊參加的唯一一場比賽是在1971年6月11日對陣阿爾巴尼亞(2:0),隨後他即被德國國家足球隊主教練赫爾穆特·舍恩召入參加國家隊的北歐之旅。在國家隊中,布萊特納於1971年6月22日在奧斯陸以7:1大勝挪威的比賽中首次登場亮相,隨即迅速占據了主力左後衛的位置。此後,他與赫內斯兩人常被德國媒體冠以「幻想家(Himmelsstürmer)」或「魔法師(Zauberlehrlinge)」的稱號[18]

1972年,德國贏得18年來的首個冠軍頭銜。國家隊在1972年歐洲杯決賽中以3:0戰勝蘇聯,並在四分之一決賽中於舉世聞名的溫布利球場以3:1戰勝英格蘭。布萊特納作為國家隊的一員入選了所謂的「溫布利11人德語Wembley-Elf (1972)」,這也成為德國媒體常說的德國有史以來的最佳陣容[19]

1974年世界盃

1974年夏天舉辦的世界盃足球賽為東道主德國隊帶來巨大的壓力,因為公眾預期其表現不可低於亞軍。在第一輪小組賽首場對陣智利的比賽中,德國隊憑藉布萊特納一腳標誌性的遠射破門以1:0艱難取勝。儘管在揭幕戰中取得開門紅,德國卻在隨後的比賽中0:1歷史性的不敵東德,僅以分組第二的身份晉級第二輪小組賽。經歷這場尷尬的失敗後,年僅22歲的布萊特納迅速成長為與貝肯鮑爾並肩的球員領袖,並在第二輪小組賽中再度取得入球(以2:0戰勝南斯拉夫的比賽中射入第2球),幫助德國進入在慕尼黑舉辦的決賽。決賽中面對巨星約翰·克魯伊夫領銜的荷蘭隊,布萊特納表現搶眼,雖然他並不是一名射手,卻在第25分鐘時負責主罰了扳平比分的一計點球,並幫助德國隊最終奪冠[20]。根據統計,這也是布萊特納在整個賽事期間發揮最為出色的一場比賽。

與德國足協的紛爭(1974年-1981年)

在隨後的幾年中,布萊特納因其妨礙者和假革命者的名聲而被剝奪了國家隊球衣。在1974年奪得世界冠軍後,他被國家隊主教練舍恩除名,並宣布就此退出國家隊。舍恩及一些德國足協的官員不希望因為布萊特納的個人作風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而影響球隊。事實上,布萊特納在負面的經歷後已經轉會國外,並與君特·內策爾成為隊友,但德國足協仍堅決反對將這兩位效力海外的球員召入國家隊。唯一的例外是在1975年10月,在分別對陣保加利亞希臘的兩場歐洲杯預選賽中,布萊特納和內策爾在輿論壓力的影響下重返德國隊作賽[21]。此後,布萊特納等待了6年,才再度迎來國家隊的徵召。在此期間,布萊特納作為《圖片報》的一名專欄作家,猛烈抨擊了德國足協及國家隊。儘管存在各種困難,後任國家隊主教練尤普·德瓦爾還是在1981年初將倔強的布萊特納重新召入國家隊。其中一個原因是德國隊在1981年於烏拉圭舉行的小世界盃中表現不佳,公眾要求在拜仁發揮出色的布萊特納重返國家隊。德瓦爾希望將布萊特納作為「強人」融入球隊,並成為球隊的領袖球員。1981年4月29日,布萊特納在國家隊於漢堡以2:0戰勝奧地利的比賽中正式復出[22]

1982年世界盃

布萊特納連同他的拜仁隊友卡爾-海因茨·魯梅尼格被認為是1982年世界盃足球賽德國隊取得成功的希望。但在賽事開始前德瓦爾的球隊顯然缺乏鍛煉:由於國家隊在施盧赫湖的集訓過於寬鬆,媒體遂將此集訓地點謔稱為「飲酒湖」[23]。德國在小組賽首場比賽便表現孱弱,以1:2不敵阿爾及利亞。隨後在與奧地利的比賽中,因後者已提前出線,德國非常「默契」的以1:0戰勝對手,布萊特納也參與了這些比賽[24]。此前表現拙劣的布萊特納在第二階段比賽中的狀態明顯提升,並幫助球隊在半決賽對陣法國的比賽中依靠點球決戰涉險取勝。因此,他在職業生涯中第二次進入世界盃決賽,面對由迪諾·佐夫領銜的意大利。然而,在與藍衣軍團的決賽中,德國表現明顯遜色,布萊特納也沒有展現出影響比賽結果的能力,他僅在3球落後的情況下在第83分鐘射入安慰性的一球,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在兩屆世界盃決賽中均取得入球的德國球員。除他以外,只有兩位巴西人貝利和瓦瓦、以及法國人齊內丁·齊達內曾實現這一壯舉[20]

1982年世界盃決賽也成為布萊特納參加的最後一場國家隊比賽,賽後他正式宣布從國家隊退役。在效力德國國家隊期間,布萊特納合共出場48次,並射入10球[25]

榮譽

國家隊
俱樂部
個人

參考資料

  1. (中文)人物誌:德傳奇迎60大壽 另類怪才最愛紅色文化. 網易. 2011-09-05.
  2. (中文)布萊特納喜獲兩年新約 拜仁球探部增添新鮮血液. 搜狐. 2009-07-18.
  3. (中文)掌故:赫內斯曾以皇馬為榜樣 重友情卻險送命. 網易. 2009-11-27.
  4. Der Anführer mit Strubbelbart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5-08.. 50 Jahre Bundesliga. [2013-06-17].
  5. (中文)Bilanz gegen VfB Stuttgart: 1.Bundesliga, Transfermarkt.de.
  6. (中文)足壇史十大左後衛排行:皇馬拜仁巨匠 第1有爭議嗎. 新浪. 2013-05-29.
  7. (中文)是的,我的聖經是《毛主席語錄》. 新浪. 2003-08-08.
  8. (中文)"Entmüdungsbecken? Wir waren nie müde!". SPIEGEL ONLINE.
  9. Spontan erregt. Der Spiegel. 1981-09-14.
  10. Paul Breitner: "Wir brauchen zweimal absolute Normalform". Die Welt. 2012-04-17.
  11. (中文)皇馬傳奇教頭因病去世 卡馬喬博斯克皆是他弟子. 搜狐. 2012-01-14.
  12. Günter Mast: Der Platzhirsch. Der Tagesspiegel. 2011-03-04.
  13. 13.0 13.1 Alte Kameraden. Der Spiegel. 1981-04-27.
  14. Neues Bayern-Buch: Ein Rebell namens Breitner. SPIEGEL ONLINE.
  15. Der Sturz von Wilhelm Neudecker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5-12.. 50 Jahre Bundesliga. [2013-06-17].
  16. 1981/82:威西絕殺 阿斯頓維拉奪冠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4-03-18.. UEFA. 1982-05-26.
  17. (中文)德足壇名宿:中國請德羅巴沒意義 不如讓名帥搞青訓. 新浪. 2013-02-26.
  18. Laptop-Coach statt Peitschenknall, stern.de. 2008-01-15.
  19. 1972: Höttges über die Wembley-Elf, 11 FREUNDE. 2009-09-10.
  20. 20.0 20.1 (中文)他與貝利瓦瓦並肩 西德的「非洲怪發」:布萊特納. 新浪.
  21. (中文)DFB-Duo Breitner und Schuster: Engelchen und Teufelchen. SPIEGEL ONLINE.
  22. Breitner sieht Cordoba als Sargnagel, derStandard.at. 2008-05-07.
  23. WM-Vorbereitung 』82: Wie der Schluchsee zum Schlucksee wurde, Badische Zeitung.
  24. 1982:Ärger wegen „Nichtangriffspakt「. FOCUS online. 2006-03-28.
  25. Matthias Arnhold. Paul Breitner - International Appearances. Rec.Sport.Soccer Statistics Foundation. 2004-04-18 [2012-11-2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