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北平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北平原又稱松遼平原(廣義)、關東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位於中國東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四個省區,地處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北起嫩江中游,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 [1]

東北平原處於溫帶和暖溫帶範圍,有大陸性和季風型氣候特徵。夏季短促而溫暖多雨;冬季漫長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間季風交替。7月均溫21~26℃,1月均溫-24~-9℃。10℃以上活動積溫2200~3600℃,由南向北遞減。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

東北平原四周為山麓洪積沖積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台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育,形成大面積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相通。

東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僅有的三大黑土區域之一,東北四省(區)糧食產量占中國總產的三分之一,是中國重要的糧食、大豆、畜牧業生產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煤炭、鋼鐵、機械、能源、化工基地。

地質地貌

基岩構造

主詞條:松遼盆地

東北平原東西位於大興松安嶺與小興安嶺、張廣才嶺——長白山之間,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中、新生代陸相斷陷——坳陷沉積盆地(松遼盆地)。東鄰張廣才嶺褶皺帶,南部與華北地塊北緣相鄰,西部為蒙古——興安褶皺帶。盆地周緣斷裂及盆地內部隱伏斷裂構造發育,盆地內以北北東向岩石圈斷裂為主體,控制着盆地的形成與分布。

伴生髮育着北西、北西西、北東東向級斷裂。北東向斷裂廣泛分布,主要有嫩江斷裂、孫吳——雙遼斷裂以及依蘭——伊通斷裂。盆地內北西向斷裂構造形成晚,常切割北東向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的特點。盆地內多為第四系沉積物樣品覆蓋,十分發育,且分布廣泛,岩性為沖積、洪積、風積、冰水堆積、海陸交互相碎屑堆積物,局部發育火山岩。基岩露頭少,在盆地邊緣可見斷續出露的中生代地質體。

形成過程

東北平原以開原一輝南線(相當於北緯43°)為界,北部地質上屬吉黑褶皺系松遼拗陷,南部屬中朝准地台下遼河斷陷。中生代燕山運動伴隨兩側華夏向山地隆起,形成了華夏向沉降帶,奠定了現今地形的基本輪廓。第三紀後的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和間歇性的地殼升降運動,將南北的構造體系連結起來,成為同一演化體系,平原繼續下沉,沉積了深厚的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

松遼盆地的基底由古老的結晶岩系組成,經歷了興凱旋迴、加里東旋迴和華力西旋迴,後者在西部形成了內蒙古——大興安嶺褶皺系,東部為張廣才嶺褶皺帶和延邊褶皺系,中部為松遼拗陷。在以後的地質歷史中各種地質構造活動不斷地進行着,到白奎紀末期褶皺、斷裂及岩漿活動達到高潮。此後,地殼相對穩定,進入了剝夷堆積期。喜馬拉雅運動在老構造的基礎上使地層產生翹曲、斷裂,表現為大興安嶺翹起、隆升,盆地沿斷裂沉降。從此,盆地進人了第四紀的演變期,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出現,新構造運動的頻繁發生,對第四紀環境的演化起了主導作用。

更新世初期,歐洲及北美大陸發生大陸冰蓋,中國西北山地發生了山谷冰川,全球氣溫下降,寒冷氣候波及松遼平原。在大興安嶺山前地帶、盆地中部及東部丘陵沉積了數米至數十米的白土山組地層,岩性為白色砂礫岩,夾粘土透鏡體,該地層向盆地中部漸變為湖相粘土, 在早更新世的中、晚期,粘土層的分布範圍擴大,湖泊已具有較大的規模。

中更新世大興安嶺、長白山山地抬升,松遼盆地緩慢而穩定下沉,在早更新世湖盆的基礎上發展為大湖盆,沉積了厚達30一70米的湖相淤泥質粘土及粘土,面積達50000平方千米。

晚更新世沉積環境發生明顯的分異,盆地的東、南及沿海地帶以水流作用為主,為河流相沉積物。在西、西南部受到武木冰期的影響,氣候乾冷,為冰緣環境,風力作用強烈,堆積了馬蘭黃土和古沙丘。

晚更新世初,松遼分水嶺緩慢抬升,西遼河與松嫩水系分離,形成遼河水系,松遼平原沉降中心不斷縮小,古水文網發生重大變遷,且逐漸西移;中更新世形成的巨大湖泊大大萎縮,被分割為星羅棋布的小湖泊,在古河床及河曲帶形成湖泊群。[2]

晚更新世以來,東北地區的氣候向乾冷轉變,在貝加爾和蒙古高壓的控制下形成強勁的西北風,產生風沙流和塵暴,沙漠化再次發展、擴大,達到高峰,而且風沙流還伸延到東部台地邊緣,通榆一長嶺弧形壟狀沙帶便是在該期形成的。通過沙丘剖面測年表明,該沙帶形成於晚第四紀更新世末期。

地形地貌

東北平原四周為山麓洪積沖積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台地形狀保存較明顯,南部強烈侵蝕呈淺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風沙地貌發育,形成大面積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平原東北端循松花江谷地與三江平原相通。

遼河與松花江水系流經平原南北,兩大水系之間為松遼分水嶺。在地形上東北平原分為3部分:北部為松花江和嫩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為遼河水系沖積而成的遼河平原;中部是松遼分水嶺。

1.松嫩平原。西、北、東三面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東部山地的山麓平原和台地,南為松遼分水嶺,大體呈菱形。海拔200米左右,以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匯合處附近,即齊齊哈爾-白城-哈爾濱三角地帶為最低,排水不暢。在嫩江下游、烏裕爾河訥謨爾河雅魯河下游形成大面積的沼澤濕地,濕地上河曲發達,河漫灘寬廣,泡沼成群,還有沼澤濕地型的無尾河,如烏裕爾河霍林河,為一特殊的閉流區。

2.遼河平原。位於遼東丘陵與遼西丘陵之間,鐵嶺一彰武之南,直至遼東灣,為一長期沉降區。地勢低平,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瀋陽以北較高,遼河三角洲近海部分僅2~10米。有遼河、太子河、渾河、大小凌河、沙河等,各河中下游比降小,水流緩慢,多河曲和沙洲,港汊縱橫,堆積旺盛,河床不斷抬高,汛期常導致排水不暢或河堤決潰,釀成洪澇災害。遼河攜帶豐富沉積物,使平原不斷向遼東灣延伸。近海部分和古河道內澇積水多成沼澤,繁育大片天然和人工蘆葦。

3.松遼分水嶺。由沖積、洪積物組成,上覆黃土。分水嶺是更新世時沿斷裂上升而形成的。分水嶺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150千米左右,海拔200~250米,高出松嫩平原50~100米。分水嶺外貌似波狀起伏的平原,與南北平原渾為一體。分水嶺位置,最初在法庫——鐵嶺一帶,由於遼河下游平原長期下沉,河流溯源侵蝕,逐漸向北推移,通榆一公主嶺一帶。[3]

東北平原西南部以西遼河為中心,呈沙丘與窪地相間、微波起伏的風沙地貌景觀。地勢西高東低,海拔170~250米。沙丘從西向東、從西南向東北,以流動沙丘為主逐漸過渡為半固定、固定沙丘;沙漠化程度循同方向減輕。沙丘主要由就地起沙形成。

土壤成份

東北平原土壤類型主要為暗棕壤棕壤、白漿土、黑土黑鈣土、草甸土、栗鈣土、鹽鹼土、潮土、水稻土、沼澤土、風沙土、褐土等,以草甸土、黑鈣土和黑土為主,黑土是區內重要土壤資源。

黑土分布於小興安嶺南部的山前台地和平原, 向南擴展分布至長白山脈中段西坡, 向北分布至大興安嶺東北坡向的山前台地和平原, 總面積610萬平方千米 , 在台地分布55%、平原分布26% 、丘陵山地分布19%;松嫩平原分布71%、三江平原分布7%、遼河平原分布3.3%。

松嫩平原中、東部主要為黑土,分布于山前台地和平原階地上,從北向南呈弧形分布;松嫩平原西部主要是黑鈣土、草甸土。在遼河平原主要分布有草甸土一潮土。砂土的分布以平原西部最廣。濱海有鹽土、沼澤土。

氣候特徵

東北平原處於溫帶和暖溫帶範圍,位於東亞季風的最北端,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是中國濕潤的東部季風區和乾旱的內陸之間的過渡帶,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嚴寒乾燥,大陸性氣候由東向西漸強。 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7月均溫21~26℃,1月-24~-9℃。10℃以上活動積溫2200~3600℃,由南向北遞減。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量的85~90%集中於暖季(5~10月),雨量的高峰在7、8、9三個月。年降水變率不大,為20%左右。乾燥度由東南向西北遞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石油是東北平原最重要的礦產資源。平原北部因盆地抬升縮小,產生了巨厚的沉積物,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條件。位於東北平原上的三大油田分別是大慶油田吉林油田遼河油田

東北平原除了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外,煤炭黃金石灰石瑪瑙等礦產資源儲量可觀,品位居高。截至2008年,已探明煤炭儲量1.5億噸,遠景儲量2.48億噸;探明黃金儲量15.4噸,遠景儲量58.7噸;石灰石儲量在數十億噸以上,為發展礦產採掘、加工提供了有利條件。

截至2008年,東北三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4種,占中國已探明礦種的64%,其中有近60種為大中型礦床。累計探明儲量占中國首位的有石油、鐵、金、鎳、錳、鉬、菱鎂、金剛石、石墨等;居中國前五位的有、石膏、大理石等。其中,鐵礦保有儲量為1241.6億噸,占中國儲量的1/4;石油儲量占中國1/2以上;煤炭669.1億噸,占中國9%,油頁岩儲量211.4億噸,占中國68%。

土地資源

東北平原林地分布于山地和丘陵,耕地分布於平原和台地、丘陵、山地;草地分布在丘陵、平原、山地和台地。沙地, 即科爾沁沙地,鹽鹼荒地分布於松嫩平原中部,濕地分布於三江平原和沿河兩岸及其沖積的積水河灣。

東北平原位於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東段, 平原中的耕地面積占東北耕地總面積的70.18%, 松嫩平原中的耕地占整個東北平原耕地面積的54.10%, 遼河平原占31.10%,三江平原占15.10%。東北平原林地僅占東北全部林地面積的91.3%。東北平原草地面積占東北全部草地的34.15%。鹽鹼荒地的95.16%分布在松嫩平原。濕地灘涂的74.16%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4]

生物資源

東北平原是中國重點林區,有林地面積4393萬公頃,森林總蓄積量為37億立方米。東北林區木材品種齊全,林質優良,樹的種類有100多種。全區有野生動物1000餘種。除飛龍天鵝東北虎鹿紫貂等30餘種珍稀動物外,經濟價值較高的還有林蛙花尾棒雞等。森林野生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共有2400多種,可食用植物1000多種。東北三省天然草原野生植物也比較豐富,已查明的野生經濟植物就有800餘種。

植物種類受水熱條件的綜合控制,具有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西部大興安嶺山地為寒溫帶落葉針葉林分布區,以耐寒的興安落葉松為典型樹種;東部的長白山地為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區,以喜濕的紅與楓樺為典型樹種;中部的東北平原為溫帶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乾草原分布區,以耐旱的羊草、貝加爾針茅等為典型植物種,並且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人文資源

東北平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從原始社會(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現代(21世紀)。[5]

東北平原文化個性鮮明,形態多樣,「北大荒」、「黑土文化」展示了東北文化的形成與地域特點密切相關。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們分別以農牧、狩獵、捕魚、畜牧業為主,生存條件使得東北人形成了強武弱文的特點,東北地域特點及粗放型的農業文化逐漸形成了東北人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

人文景觀

東北平原原圖鏈接[46-29688-wrap 圖片來源於網絡]

長白山景區

長白山區域總面積19.64萬公頃,核心區7.58萬公頃,長白山系的最高峰是朝鮮境內的將軍峰,海拔2,749米。中國境內最高峰白雲峰,海拔2691米,是中國東北的最高峰。長白山植被垂直景觀及火山地貌景觀是首批進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的國家自然遺產地。曾先後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和國際A級自然保護區。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位於瀋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座落於的九一八事變發生地,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遺址的東南側。始建於1991年,占地面積3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600平方米,展覽面積9180平方米。是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歷史的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中央國家機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瀋陽故宮博物院

瀋陽故宮博物院,是清代初期營建和使用的皇家宮苑,始建於1625年(明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瀋陽故宮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宮廷遺址上建立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1961年,國務院將瀋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瀋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黑瞎子島景區

黑瞎子島(滿文名:摩林烏珠島,譯成漢文是「馬頭」的意思),俄稱塔拉巴洛夫島、大烏蘇里島。位於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在主航道中國一側,也是中國東北部極角,因此有「中國東極」之稱。該島由銀龍島黑瞎子島、明月島等3個島系的島嶼和沙洲組成,面積約335平方千米,和島國馬耳他大小相近,與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面積相當,是香港的1/3,澳門的12倍,珍寶島的500倍。島長58800米,最寬處為14000米。[6]

偽滿皇宮舊址

偽滿皇宮舊址位於長春市寬城區光復北路5號,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廷遺址,占地面積13.7萬平方米,是國內比較完整的宮廷遺址之一,偽滿皇宮遺址核心保護區現存文物建築多處,以中和門為界分為內廷和外廷。偽滿皇宮前身是民國時期管理吉林、黑龍江兩省鹽務的吉黑榷運局官署。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偽滿皇宮舊址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坐落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是一座始建於1907年拜占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為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198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一類保護建築;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環境問題

土地問題

黑土退化

高超強度開發,使東北地區成為全球範圍內具有短時限人地關係高強度作用特徵的典型地區之一,同時東北地區資源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關研究表明,東北地區黑土退化嚴重:一是土壤肥力急劇下降。開墾20年,土壤有機質下降30%~40%;開墾40年,土壤有機質下降50%~60%,土壤有機質由開墾初期的11.82%下降到近幾年的5.88%。

據黑龍江省農業部門監測顯示,黑龍江省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2.4%,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4.3%)下降了1.9個百分點,降幅44%;能夠滿足全省高產田條件的有機質含量大於4%的耕地面積減少了43%,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3%的耕地面積增加了1.2倍,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2%的耕地面積增加了近1倍。同時,耕地土壤養分不平衡,研究表明,東北平原0-20 厘米的表層土壤中,土壤速效氮、磷、鉀、硫和鋅的缺乏面積分別為18.5%、28.6%、51.1%、78.6%和44.7%。三江平原土壤養分狀況良好,松嫩平原次之,遼河平原較差。 [7]

國家開展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大對土壤有機質提升、養分平衡、耕地質量檢測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等的資金支持力度。推進東北平原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項目建設。開展黑土保護工程,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綜合治理;轉變傳統的順坡起壟耕作方式,建立沿等高線耕作以及以深松免耕、少耕和地面覆蓋、秸稈還田為主要內容的耕作制度;以草田輪作為主體,建立科學的黑土輪作制度;實施林網修復改造工復程。

水土流失

東北平原水土流失加劇,黑土厚度由20世紀50年代的60厘米~70厘米,下降到20厘米~30厘米。黑土區內分布25萬條侵蝕溝,水土流失面積占黑土耕地面積的40%,受損耕地600萬畝。東北黑土區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層。 [8] [9]

據黑龍江省水利部門統計,該省水土流失面積1344.9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0%,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積298.5萬公頃,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5.2%。2011年黑龍江省水土流失面積比2007年增加近33萬公頃。由於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這部分耕地的地力逐年減退,土地生產力下降,因水土流失每年少收糧食22.5—25億公斤。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的數據顯示,黑土區坡耕地黑土層厚度已由開墾初期平均80-100厘米降到了20-40厘米,以每年0.3-1厘米的侵蝕速率。 國家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支持吉林西部和黑龍江三江平原東部等地實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鞏固提升商品糧生產核心區地位。

土壤鹽漬

東北平原土壤鹽漬化擴大,蘇打鹽鹼地每年1.4%速度遞增。松嫩平原鹽漬化面積達350萬公頃,占該區的20%。部分地區土壤出現酸化現象,pH值由開墾初期的中性下降到4~5。 國家已採用以稻治鹼、以水洗鹽、以水壓鹼、以水灌溉、以水修復等方式進行改良土壤和修復、改善生態環境,支持吉林、黑龍江西部地區等加快鹽鹼地治理。

沙漠化

東北平原西部,土地沙漠化面積約72000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22.24%。其中科爾沁沙地沙漠化面積53283.44平方千米,占土地總面積31.92%;松嫩沙地沙漠化面積18716.8平方千米 , 占土地總面積11.22%。

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科爾沁草原地區。在科爾沁沙地中,翁牛特旗和奈曼旗沙漠化最為嚴重,沙丘流動使高壓電線杆和民房被掩埋,公路因沙丘推進而多次改道,迫使整個村屯遷移。科爾沁沙地的沙漠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輕度沙漠化土地有所減少,而中、重度沙漠化土地增加很快。松嫩沙地中,土地沙漠化通榆縣最為嚴重,長嶺縣次之。東北平原西部,尤其是科爾沁沙地,土地沙漠化面積擴大了4倍,每年以1.5%~3.7%速度擴大。 國家已實施科爾沁沙地等專項治理工程。

大氣污染

東北平原地區的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大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0%,造成了該地區典型的煤煙型大氣污染。該地區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是硫化物、顆粒物和降塵,主要來源於工業生產過程排放的廢氣,2008年僅遼寧省工業廢氣排放量就高達4.02×10標立方米,占全國廢氣總量的9.96%。2015年11月9日,東北平原地區出現大範圍灰霾,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南部、吉林大部和遼寧大部,面積約為26萬平方公里。

國家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在東北地區啟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在東北資源型城市建設一批接續替代產業園區和集聚區。對黑龍江省四大煤城等地區原中央下放煤礦繼續實施採煤沉陷區治理。 [10]

生態退化

東北平原地區草地植被、天然濕地退化嚴重,50%以上天然濕地喪失,95%的濕地受到威脅,森林生態系統退化。

松嫩平原中的向海濕地、莫莫格濕地、扎龍濕地,三江平原中的大片濕地,因為人類活動加劇、用水量劇增、開採地下水超量而導致濕地水量不足、水位下降,進而導致濕地大幅度萎縮甚至消失。三江平原素以濕地著稱,由於大量開墾耕地、開採地下水灌溉,導致區內許多湖泊乾涸。[11] 1993-2003年期間,東北地區植被覆蓋嚴重減少面積為141705平方千米,占東北地區總面積的11.41%。植被覆蓋輕度減少面積為485134平方千米,占東北地區總面積的39.05%。虎頭海雕鐮翅雞已在黑龍江省境內野外滅絕;豺、柳雷鳥、豹處於滅絕狀態;東北虎、梅花鹿、貂熊、黑鸛、黑臉瑟鷺、玉帶海雕等處於極度瀕危狀態;紫貂、原麝斑羚黃喉貂水獺大鴇、金雕、灰臉鷹等野外種群數量呈銳減趨勢,處於極度瀕危狀態。 東北地區的礦產資源也是儲量豐富,尤其是石油資源儲量近全國的一半,但由於多年開發,且開發強度大,導致後備資源逐年遞減,明顯不足,造成開採難度逐漸加大。

國家推進遼西北供水二期、吉林中部引松供水、哈達山水利樞紐(一期)、引嫩入白、尼爾基引嫩擴建一期、引綽濟遼以及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連通」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進行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幹流、支流綜合整治。2014年起,中央財政年安排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財政資金23.5億元,在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啟動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試點,進行三江平原、松遼平原等重點濕地保護,實施流域濕地生態補水工程,黑龍江興凱湖、吉林查干湖、遼寧大夥房水源保護區等開展湖泊生態環境保護。 [12]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