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皮学名{Clausena lansium),(英文名称:Chinese Wampi、 Wampi,、Punctate Wampee,、Wampee[1],为芸香科 (Rutaceae)黄皮属(Clausena)植物,为常绿小乔木,高5至10。别称黄弹(岭南杂记)、黄弹子黄段黄皮(桂海虞衡志)、黄皮果黄皮叶毛黄皮果子黄 油梅油皮等。黄皮的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及丰富的氨基酸[2] ,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一种水果。

分布

黄皮原产于中国,现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南部、云南四川金沙江河谷以及台湾等地区,多长于山坡、荒地及疏林之中,美洲亚洲澳洲等地也有引种栽培 。模式种采自于广州近郊

形态特征

黄皮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 高约4-6米,高可达12米。树皮淡黄褐色,嫩枝披微柔毛快脱落,幼枝具多数瘤状突起腺体,突起上集生成簇的短毛,其馀披柔毛。

互生,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13片,互生,顶端1枚最大,其馀的向下逐渐变小;小叶卵状椭圆形或卵形,薄革质,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均披细小的褐色腺点,顶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侧不对称,常一侧偏斜,全缘或呈波浪状或具浅的圆裂齿,稍向下反卷,两面无毛,背面油点明显;中脉于表面平或稍凸起,披疏生成簇的短毛和柔毛,中脉于背面隆起,尤以未张开的小叶背脉上散生明显凸起的半透明细油点及密披短直毛,长约2.5-14.5厘米,宽约1-6厘米;叶柄叶轴长约7-12厘米,侧生小叶柄长约5毫米,披生成簇的短毛和柔毛。

花为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多花,密披柔毛;花两性;花黄白色,芳香;花蕾圆球形,星芒状,有5条稍凸起的纵脊梭;花直径约5毫米;花序轴长约13厘米,小花梗长约1-2毫米;花萼裂片5枚,阔卵形,基部稍连合,外密披短柔毛,内密披长柔毛,长不及1毫米;花瓣5枚,长圆形,端钝,黄白色,外披黄色柔毛及淡褪色腺点,内有时无毛或披黄色疏短毛,长不超过5毫米,开放时反展,背部有隆起的中线;雄蕊10枚,长短相间,长的与花瓣等长;花丝线状,无毛,基部稍增宽,不呈曲膝状;花药宽卵形,黄色,背着药;雌蕊短于雄蕊;子房圆球形,柄短小,密披淡黄色的直长毛,4-5室,每室有略呈上下迭生的胚珠,直径约1毫米;花柱柱状,比子房为短,有时披疏短柔毛;柱头扁圆呈盘状,膨大,无毛;花盘细小。

浆果,形状多样,阔卵形、椭圆形或圆形,成熟时淡黄至暗黄色,表面密披细毛或略披毛,具油点,果肉乳白色多透明,2-5室,长约1-3厘米,宽约1-2厘米,内有种子1-4颗,稀有多至5颗;种子扁长圆形至近圆球形,种皮薄膜质,子叶深绿色;胚根直生,圆柱形。


医药用途

树皮

黄皮以树皮入药,味苦,性温,中药名为黄皮皮,载于《生草药性备要》,原文记载为“消风肿,去疳积,散热癪。煲酒服,通小便,解污秽。核,治疝气”,具利水消肿、通利尿道等功效。

黄皮以入药,味苦、辛,性平,药材主产于广西云南四川等地。中药名为黄皮叶,始载于《岭南采药录》,具解表散热、行气化、解毒、利尿等功效,主治咳嗽痰喘、温室发热、疟疾、流行性脑膜炎、黄肿、小便不利、腹脘腹疼痛、风湿痹痛、热毒疥癣、蛇虫咬伤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皮叶具益智、保、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等作用,临床应用于风湿骨痛、感冒急性肠胃炎、狂犬咬伤、木薯中毒等治疗上,民间则认为黄皮叶具行气化痰、利尿、解表散热、解毒等的功效。

黄皮以入药,味辛、甘、酸,性微温, 药材主产于广西云南四川等地。中药名为黄皮果,始载于《本草纲目》,具化、理气、消食等功效,主治痰饮咳喘、胸膈满痛、食精不化等。

果核

黄皮以果核入药,味苦,性温,药材主产于广西云南四川等地。中药名为黄皮核,始载于《岭南采药录》,为岭南民间草药,具解毒散结、行气止痛、健胃消肿等功效,主治气滞脘腹疼痛、睾丸疼痛、疝气痛、经痛、风湿骨痛、小儿头疮、蜈蚣咬伤等。本品种载录于《广东省中药材标准》,定为中药黄皮核的原植物来源种

参考文献

  1.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2. 氨基酸,国家教育研究院,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