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祖境天后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祖境天后宮
圖片來自matsu

馬祖境天后宮(又稱馬港天后宮南竿媽祖廟)位於中華民國馬祖列島南竿鄉,在馬祖港旁面向大海,是一座奉祀海神媽祖廟宇

來由

馬祖境天后宮位於馬祖村,是島上媽祖的信仰中心,信仰者眾,香火鼎盛。南竿馬祖村居民口耳相傳,當媽祖之父遭逢船難,她便投海救父,卻不幸遭惡浪吞噬,屍身漂至村內澳口,後經居民發現後拾起安葬,民眾為感其孝心,以雕刻鳳紋的石棺厚葬。媽祖生前為善人間,又得地靈之利,於農曆九月初九在此羽化昇天。明朝時,媽祖受封為天妃;清康熙時晉封為天后,也就是天上聖母的別稱;因此,供奉媽祖的廟便命名為天后宮。

早年廟貌陳舊,民國32年和平救國軍司令張逸舟曾督飭重建,後又經多次整修。現為宮殿式建築,整體莊嚴,並且結合兩岸三地工匠共同完成,雕樑畫棟、精緻堂皇。本廟曾舉辦全縣無數場大型信仰文化活動,並經常與兩岸三地各天后宮往來會香,是馬祖香火最旺的廟宇。每年媽祖農曆生日時,都會舉辦盛大的慶祝及繞境活動,當晚燈火通明,鞭炮聲不絕於耳,廟會氣氛濃厚。

據傳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卒於宋太宗雍熙四年;其祖輩可追溯及唐代,唐憲宗時莆田有個林牧有九個兒子,據說都曾任刺史,人稱「九牧林氏」,林默是林牧第十世孫女,父林願,世居莆田縣湄州嶼東螺村,因出生一個月從不啼哭過,其父為她取名為默娘。據《三教搜神大全》云:默娘的母親「曾夢南海觀音與以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林默娘)」,五歲時能誦《觀音經》,與神佛解下宿緣,長大後能通悟祕法,預知福禍,為鄉民驅邪祛病,極受里人愛戴,她經常乘船渡海,雲遊島嶼間,憑著其神通與一身好水性,在海上多次拯救遇難漁民和商旅,被人們稱呼為「神女」或「龍女」,有一次暴風雨天其父兄出海捕魚未歸,林默娘投海救父,不幸罹難,據本地鄉野傳說,林默娘投海救父,其屍身漂至馬祖澳口,村民將之安葬於現天后宮。默娘成神後屢被朝廷敇封,這與宋以後航運業發達有密切關連,確定官方正祀地位,得始於路允迪出使高麗途中,遇海難禱請媽祖而得救,返國後奏請宋徽宗敇封,錫廟額曰順濟。

清初,《使琉球記》記載:「天妃為父投海身亡」。《連江縣志》亦詳述其事:『媽祖於二十八歲那年,其父兄駕船行駛到閩江口海域,驟遇風暴巨浪濤天,船毀人溺。媽祖毅然入海營救父兄,因浪濤洶湧不幸罹難,遺體雙雙漂流至馬祖澳口,村民將媽祖厚葬於天后宮靈穴現址,千餘年來靈穴墓石皆未移動。村民相傳:先民討海捕魚,遇暴風雨前夕或迷航時,岸邊乍現一團火球,引導漁船歸返避風險,據聞這團紅火是由媽祖靈穴發出,於是先民稱為「媽祖火」或「媽祖燈」』。

媽祖墓穴正是靈氣聚集所在,稍有人為干擾或毀損意圖,媽祖立刻顯靈阻止,據說民國五十二年,國軍部隊進駐廟內辦理伙食,不慎將廟一隅燒毀,為平息鄉民眾怒,軍方允諾協建,施工至舖地磚時,因工兵不敬任意將地磚舖蓋於墓石之上;次日,上工時竟然發現墓石上地磚皆支離破碎,其餘地面完好如初。經擲茭請示,媽祖示意:「不得改變原貌」。至民國九十年重建天后宮時,工人惟恐傷及聖物,欲暫時搬移原址,正用電鑽鑽地時,不料鋼硬無比的鑽頭突然斷裂,廠商擲茭請示媽祖後得知:「此乃靈穴不可更動」。當大廟落成,進行墓石彩繪時,任何材質的塗漆,皆難以著色,再經媽祖諭示:「墓石鳳雕圖樣保持原色」。廟方乃順媽祖諭旨保持原樣,以強化玻璃罩蓋靈石,並立碑記以示媽祖崇德。

馬祖列島因為馬祖澳的天后宮而得名。馬祖澳位於南竿西側,早在宋朝時就有人在此居留,在這裡曾採集到宋朝瓷片。「三山志」也記載南竿為「上竿塘」,至明清時代才改為南竿塘。清道光年間鴉片戰爭後,福州開放口岸通商,由於馬祖村天后宮位於閩江口外航運要道,具有航標作用。清光緒二十年,英國海軍海圖官局,將馬港天后宮測繪在南竿的地圖上,那時即稱南竿島為「馬祖」島,這是文獻上最早出現「馬祖」島的地名,可見馬祖地名與天后宮有著密切的關係。

自古馬祖島上流傳著許多和媽祖相關的傳說,「媽祖」對馬祖人的意義,不僅是地名上的淵源,更是馬祖人的海上守護神與信仰的中心。在境內的四鄉五島中,共有九座供奉媽祖的廟宇,其中,馬港天后宮最具代表性。

在馬祖境天后宮內真實供奉媽祖陵墓,主要是因為媽祖在救父當時不幸罹難,屍體漂流至馬祖天后宮前海岸,鄉民感佩其孝心,乃將媽祖屍身葬於馬祖境天后宮內,並於民國九十一年新建陵墓厚葬於此,非常歡迎信眾前往馬祖天后宮參拜,媽祖必會保佑信眾平安順利財源廣進。

傳奇

媽祖靈穴

馬祖境天后宮位於馬祖村,是島上媽祖的信仰中心,信仰者眾,香火鼎盛。 南竿馬祖村居民口耳相傳,當媽祖之父遭逢船難,她便投海救父,卻不幸遭惡浪吞噬,屍身漂至村內澳口,後經居民發現後拾起安葬,民眾為感其孝心,以雕刻鳳紋的石棺厚葬。媽祖生前為善人間,又得地靈之利,於 9月初9在此羽化昇天。明朝時,媽祖受封為天妃,清康熙時晉封為天后,也就是天上聖母的別稱,因此供奉媽祖的廟,便命名為天后宮。

媽祖火

馬祖先民因漁船設備不如現今先進,出海捕魚若遇暴風雨或迷航則危機重重。相傳在遇暴風雨前夕,或是在海中迷航時,能見一團火球指引漁民返回港口,先民咸謂媽祖顯靈 ,稱為「媽祖火」[1],也稱「媽祖燈」。

祀神

馬祖土地有限,所建廟宇多為一大殿形式,神龕多為一字排開皆面朝外,不像台灣廟宇設有前殿、後殿、左廂、右廂等空間。主神龕前多立有左右護法神及其香案。

祀典

該廟重大祭祀典禮有:

特色

  • 該廟擁有世界唯一媽祖得道昇天靈穴。
  • 登山家李小石攀登喜馬拉雅山聖母峰所背著的媽祖聖像供在本宮正殿,時人謂之「登上聖母峰的聖母」。
  • 媽祖宗教園區建有臺灣最高石造媽祖巨神像

周邊

  • 媽祖宗教園區:建有媽祖巨神像,高28.8公尺。
  • 馬祖港
  • 馬祖劍碑
  • 連江縣立中正國中小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2]。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馬祖境天后宮. [2017-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2.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