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谢尔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谢尔盖·布林
Сергей Брин

原图链结图片来自frostsnow
英文名 Sergey Mikhaylovich Brin
出生 (1973-08-21) 1973年8月21日(50岁)
苏联 俄罗斯莫斯科
居住地 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洛思阿图斯山丘
国籍 美国
民族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
教育程度 大学
马里兰大学理学学士(1993年西班牙IE商学院荣誉企业管理硕士(2003年)
母校 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
史丹佛大学
职业 电脑科学家、科技革新者、企业家
知名于 Google创建者之一
Alphabet总裁
薪金 1美元(2011年)
净资产 475亿美元(2018年3月)[1]
配偶 安妮·沃西基(2007-2015)[2][3][4]
儿女 2
网站 stanford.edu/~sergey/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布林(俄语: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рин英语:Sergey Mikhaylovich Brin,1973年8月21日),又译为谢吉·布林苏联出生的美国犹太裔电脑科学家企业家,并与拉里·佩奇合作建立以搜索引擎和线上广告技术闻名、世界最大的网路公司Google[5]

布林出生在苏联,大约在6岁时与父母移居至美国,之后于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上学,并沿著其祖父与父亲的脚步学习数学,同时双修了计算机科学。毕业后,谢尔盖进入史丹佛大学。不过,布林在史丹佛攻读博士期间选择了休学,与在史丹佛结识了拉里·佩奇。两人开始使用宿舍里廉价的主机,应用布林所设计的资料探勘系统为基础,试图编写出一个卓越的搜寻引擎。随著这项计划越来越有成功的可能性,两人遂先暂停其在史丹佛的大学学业,在从苏珊·沃西基(后成为Google高级副总裁)借来的车库里持续发展Google[6]

早期生活

谢尔盖·布林出生在苏联莫斯科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两人皆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父亲米哈伊尔·布林当时在莫斯科一所学校任教,并曾经在苏联的计划委员会就职,[7]“试图利用数据来证明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远比美国人高得多,这就是我在苏联时期的主要工作内容,可是事实又是如何呢?”接受访问时他如此表示。

谢尔盖6岁时(1979年),全家决定自苏联移民至美国居住。[8]移民至美国后,他的父亲成为一位在马里兰大学任教的数学教授,而母亲叶夫根尼娅则为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工作。[5][8][9][10]

在苏联的童年生活

谢尔盖·布林6岁时,他的家人认为他们必须移民到美国。布林一家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中心拥有一栋小公寓,内部共有三间房间(总计约30平方公尺),并和祖母共同居住在一起。[5][11]在《The Google Story》的作者Mark Malseed访问布林家庭中,[8]谢尔盖的父亲曾表示:“在还没上大学时我就已经被迫放弃成为宇航员的梦想。在苏联,尽管当时苏联在法律和官方上都声称并没有反犹太主义;但在现实中,苏联共产党却透过拒绝接受犹太人上大学等方式,将其排斥在高层的专业人士外。犹太人也因此被物理学部门排斥,尤其……”米哈伊尔因此在报考大学时将其主修科目改为数学。然而虽然在大学的数学这科,他每次都有A的优异成绩,但他说:“在研究所仍没有人特别注意我,只因为我是一位犹太人。”童年时的布林很早就知道自己的父亲无法追求他所希望的职业,然而直到在美国才知道这件事的细节,谢尔盖告诉Malseed说:“我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我父亲不能追求他所追求的人生......”[5][11]

1977年在谢尔盖即将就学前,他父亲参加了位于波兰华沙的一次数学研讨会,在“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学者相互交流”后,米哈伊尔向他妻子及母亲说现在就应该马上移民。“我们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米哈伊尔说:“在西方和我同样专业的人并非是怪物。”在对自己和儿子的未来仔细考虑后,谢尔盖的父亲决定移居美国。他于之后的访问中补充说道:“我是当时家里中,唯一认为移民是一重要决定……”“我离开前苏联除了自身原因外,主要就是考虑到了布林的前途。当时我并没有考虑过布林会成为一名产业钜子,我只是希望他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最后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最好是像我一样成为一名教授。”[5][11][12]

与父亲相比,谢尔盖的祖母对于要从莫斯科移民并不甚愿意。而谢尔盖的母亲,Malseed在其文章提到:“对于叶夫根尼娅来说,这决定将会影响谢尔盖的未来走向,但谢尔盖的父亲认为他已经思考了更多有关谢尔盖的未来……”谢尔盖的母亲亦选择了丈夫的决定,夫妻俩仍最后决定举家迁移至美国。1978年9月,谢尔盖一家正式提出了出境签证申请,但在此时父亲“立刻被裁员”,而母亲人也毫无理由地被迫辞去工作,两人突然顿失工作。在等待签证的8个月中,谢尔盖的双亲只能做临时工以维持家计,并没有稳定的收入,但也无法确定出境签证能被通过。这段时间两人亦要负责照顾谢尔盖的生活,而父亲也趁机教导其程式设计。1979年5月,他们的出境签证成功获准,布林一家正式离开了苏联。[5][11]

1990年的夏天在谢尔盖即将17岁生日的几个星期前,他父亲带着儿子谢尔盖参与持续两周的苏联高中数学资优学生国际交流计划。“谢尔盖回忆说此次旅行唤起了他童年的恐惧”,他也记起他第一次“一时面对苏联的迫害,冲动地向警车扔石头”。Malseed 在其文章提到:“在第二天旅行至一家莫斯科市区的疗养院附近,谢尔盖靠近其父亲、直视父亲的眼睛说道:‘谢谢你当初选择带领我们离开苏联。’”[5][11]2000年10月,在一次访谈中布林说:“我知道等待出境那段时间是一段相当艰苦的时光,我现在也十分感激当时我们仍决定移民至美国。”

美国教育

谢尔盖·布林在马里兰州就读小学,但他从家里学到比学校更多的知识。其身为马里兰大学数学系教授的父亲培养了他在数学上的兴趣,而他的亲属也帮他保有了说俄罗斯语的能力。在就读小学一年级时,谢尔盖就向老师提交了一份有关电脑打印输出的设计方案,而在那时电脑就像黑白电视一样,只有少数人拥有并懂得如何使用。[7]

1990年9月,谢尔盖读完位于绿带城的高中后,进入马里兰大学学习电脑科学数学,并于1993年5月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荣誉。[13]而后他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奖学金Template:来源请求进入史丹佛大学后,他进入了Wolfram Research参与了Mathematica的编辑。[13]


纽约时报》报导说:“这次攻击的主要目标为拥有Gmail帐户的中国人权活跃人士,但也对至少20家分别从事金融、科网、传媒和化工等各方领域的其他大型公司,进行针对性攻击。”[14][15]之后又持续报导此次攻击说:“这次袭击亦可能包含Google最重要的密码系统,而如果遭掌控将可能控制数以百万的世界各地用户。”[16]

2010年3月22日,Google正式将Google中国两域名(google.cn和g.cn)的网页搜寻、图片搜寻和资讯(新闻)搜寻重定向至Google香港的域名(google.com.hk),并透过位在美国香港的伺服器,提供未经审查过滤的搜寻引擎服务。同样的,域名注册公司Go Daddy也在3月24日一场讨论中国网路自由的美国国会听证会中,宣布将停止办理新的“.cn”域名申请。[17]负责Google对于这次事件发言的谢尔盖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补充说道:“对于我们来说,总是在讨论如何能够争取更多在网路上的公开和自由。我们相信这将是最好的事情,因为我们可以继续维护网路开放性和自由传递信息的原则。”[18]

只有少数大公司声援他们这项举动,不过很多网际网路言论自由支持者对这一举动感到欢喜,甚至在美国赢得了多数的赞誉,也广受美国国会议员的认同。[17][19]参议会议员拜伦·多甘称道:“Google这次决定是勇敢的一步,这将有利于人们更能自由的表达和传递资讯。”而众议会议员鲍勃·古德拉特则说:“我十分赞赏Google停止对Google.cn搜索结果的审查,所踏出的勇敢第一步……”[20]但是从企业远景来看,很多人都意识到该举动将可能会影响Google公司的利润,《新共和》杂志(The New Republic)杂志便说道:“Google将因为它撤出中国而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这就是为什么这次拒绝审查的举动,是十分值得赞美的。”

奖项和认可

2009年11月,《富比士》杂志把谢尔盖和拉里共同列入影响世界的重要人物第五名。而在早些年的2月,谢尔盖由于“领导索引和检索等有关搜寻系统的快速发展”,获选进入了美国国家工程学院,这可说是“在工程师中最高的荣誉”。2003年,谢尔盖和拉里因为“具体表现了企业家精神,以及展现创建新公司的动力”,自位于西班牙西班牙IE商学院中得到企业管理硕士名誉学位[21]2004年,两人收到了Marconi FoundationMarconi Foundation的“最高工程奖”,并被推举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董事,Marconi Foundation的主席John Jay IselinJohn Jay Iselin在宣布基金会的获奖人后,祝贺他们两人的发明“从根本上,改变了倚靠讯息检索的今日”。[22]

谢尔盖目前是Google的董事兼技术总监,个人身价据估计达到175亿美元,这令他成为全球排名26美国排名12的富翁[23]2010年根据《富比士》杂志报导,他与拉里·佩奇在世界富人排行榜上并列为第24名。[24]

其他事项

  • 谢尔盖·布林在其他事业上,名气甚至可能超越Google。例如他和拉里·佩奇借由Google的慈善机构google.org,企图解决世界的能源和气候等问题;并投资可替代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寻求更广泛的可再生能源Google承认:“我们的创始人企图利用科学技术,来解决真正的麻烦问题。”[25]他们也试图支援企业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且将这计画分享给全球。例如2010年10月,他们投资一座负责协助东海岸电力网路的大型海上风力发电厂,[26]而这也可能成为美国第一座“海上风力发电厂”。[27]
  • 2008年6月,谢尔盖·布林投资近450万美元以成为太空游客,并与维吉尼亚州太空探险公司签约。这笔资金将作为预约金,提早预订2011年世界首架专门执行私人任务的航天飞机的座位。布林在一份声明中说他认为这次旅行仅是一项投资:“我对太空的探索和商业开发深信不疑,我期待著进入太空,轨道任务探险家团让我既能保留参与太空游的机会,又能直接进行投资。”[29][30][31]

话语

  • 杨致远相当有天赋,如果他想要在Google工作时,我们将会非常兴奋。”[36]
  • YouTubeDoubleClick要能够大幅度的盈利,至少还得等上一、两年的时间。”[36]
  • “如果微软成功收购雅虎,不但违背了相应的反垄断法,而且将使今后的网路使用者面临更少的选择;如果微软收购雅虎计划变成了现实,这将不利于网路产业的蓬勃发展。”[36]
  • “当一个人太容易赚得金钱时,将会混合多馀东西在真正的创新及企业精神。那段艰困的时光,为矽谷带来最美好的日子。”[37]
  • “于是我们想出这概念:并不是所有网页都是相同的;或许人是同一人,但网页并不是。”[38]
  • “科技是含有民主概念的机器。因为随著硬体和软体的进步,几乎任何东西你都可以自行添加,这意味著在我们有生之年都能拥有同样力量的工具。”[38]

电影

年份 片名 角色 注释
2013年 实习大叔 本人

参考文献

  1. Sergey Brin. Forbes. 《富比士(英语). 
  2. Mallon, Bridget. Google Co-Founder Confirms Separation. Huffington Post. September 4, 2013. 
  3. Chris Spargo, "Google's Sergey Brin Finalizes Divorce", Daily Mail (June 24, 2015)
  4. Amy Argetsinger和Roxanne Roberts. The Reliable Source. 《华盛顿邮报》. 2007年10月20日 (英语). 
  5. 5.0 5.1 5.2 5.3 5.4 5.5 5.6 Mark Malseed. The Story of Sergey Brin. Moment Magazine. 2007年2月 (英语). 
  6. 李敏 编译. 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结婚. 腾讯QQ. 2007年5月14日 (Chinese (China)). 
  7. 7.0 7.1 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 iteer (Chinese (China)). 
  8. 8.0 8.1 8.2 David Vise & Mark Malseed. The Google Story (试阅). 2006年 (英语). 
  9. Sergey Brin. NNDBNNDB (英语). 
  10. Will Smale. Profile: The Google founders. 英国广播公司 (英语). 
  11. 11.0 11.1 11.2 11.3 11.4 学渊. 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的故事.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10年1月23日 (Chinese (China)). 
  12. google创始人布林 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新华网. 2004年10月26日 (Chinese (China)). 
  13. 13.0 13.1 谢尔盖·布林. Sergey Brin. 1997年1月7日 (英语). 
  14. Ndrew Jacobs & Miguel Helft. Google, Citing Attack, Threatens to Exit China. 《纽约时报》. 2010年1月12日 (英语). 
  15. David Drummond. A new approach to China. Official Google Blog. 2010年1月12日 (英语). 
  16. John Markoff. Cyberattack on Google Said to Hit Password System. 《纽约时报》. 2010年4月19日 (英语). 
  17. 17.0 17.1 Jessica E. Vascellaro. Brin Drove Google to Pull Back in China. 《华尔街日报》. 2010年3月24日 (英语). 
  18. Philip Bethge. Google Co-Founder on Pulling out of China "It Was a Real Step Backward". 《明镜》. 2010年3月30日 (英语). 
  19. David Goldman. Congress slams China and Microsoft, praises Google. 有线电视新闻网. 2010年3月24日 (英语). 
  20. 鲍勃·古德拉特. GOODLATTE STATEMENT IN SUPPORT OF GOOGLE'S DECISION TO STOP CENSORING IN CHINA. 2010年3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7月21日) (英语). 
  21. Madrid. Larry Page and Sergey Brin, the founders of Google, awarded MBAs Honoris Causa by Instituto de Empresa. 西班牙皇家研究院. 2003年9月25日 (英语). 
  22. Business Wire. Google Founders Sergey Brin and Larry Page to Receive Marconi Foundation's Highest Honor. 2004年9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9日) (英语). 
  23. The 400 Richest Americans #12 Sergey Brin. 《富比士》. 2009年6月21日 (英语). 
  24. Sergey Brin. 《富比士(英语). 
  25. Cecilia Kang. Cars and Wind: What's next for Google as it pushes beyond the Web?. 《华盛顿邮报》. 2010年10月12日 (英语). 
  26. Rick Needham. The wind cries transmission. Official Google Blog. 2010年10月11日 (英语). 
  27. Scott Malone. Google joins $5 billion U.S. offshore wind grid project. 路透社. 2010年10月12日 (英语). 
  28. Broken Arrows (2007) - Full cast and crew. IMDB. 
  29. John Schwartz. Google Co-Founder Books a Space Flight. 《纽约时报》. 2008年6月11日 (英语). 
  30. SA社、新计画発表。グーグル创业者が宇宙へ?. 2008年6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20日) (日语). 
  31. 谷歌创始人布林花5百万预计太空旅行. 新唐人电视台 (中文). 
  32. Kevin J. Delaney. Lawsuits Fly Over Google Founders' Big Private Plane. 《华尔街日报》. 2006年7月7日 (英语). 
  33. Miguel Helft. Google Founders' Ultimate Perk: A NASA Runway. 《纽约时报》. 2007年9月13日 (英语). 
  34. Verne Kopytoff. Google founders pay NASA $1.3 million to land at Moffett Airfield. 《旧金山纪事报》. 2010年9月13日 (英语). 
  35. 维基百科获谷歌创始人布林捐款. 新浪科技. 2011-11-19 [2011-11-24] (Chinese (China)). 
  36. 36.0 36.1 36.2 谢尔盖·布林(谷歌联合创始人)经典语录. 大学生创业网. 2009年9月9日 (Chinese (China)). 
  37. Jessica Guynn. Google's Schmidt, Page and Brin hold court at Zeitgeist. 《洛杉矶时报》. 2008年9月17日 (英语). 
  38. 38.0 38.1 Sergey Brin Speaks with UC Berkeley Class. 2005年10月5日 (英语).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