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陳府將軍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草屯陳府將軍廟,是位於臺灣南投縣草屯鎮南埔里、中潭公路旁的寺廟,原主祭一名陳姓的傳說人物,後改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
傳說
相傳員林人陳墨章在乾隆年間遷至草屯居住,適逢饑荒,便將自己的存糧濟民,並向有錢人募款,但被一名巨富誣告,指他聚眾勒索,橫行鄉里,他又不肯對官員納賄,遂遭斬首。乾隆五十年(1785年),鄉民在草屯南埔庄隘寮溪畔建祀祭拜,稱此人為「陳府將軍」,不久失修,又溪水泛濫成災,廟毀去。
傳說草屯新庄醫師許萬乞在1908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夢見與一位農夫持械單挑,將對方殺敗時,忽有一名白髮白髯的老翁責罵說傷了他的僕人,再用煙袋桿敲打許萬乞的左大腿。隔晚老翁託夢說自己是陳府將軍,要許醫生重建廟宇。
沿革
1908年建廟。初期香火不盛,後來一名外省人黃鐵真來此廟賣卜。他原是政府公務員,相傳有一天他午寐夢見將軍爺指示他要去都市發展,不要留在鄉下。之後,他在台北市五大旅社掛牌論相,與旅菲僑胞蕭泰運合作,介紹買賣假美鈔。發跡的他在1971年捐三萬元買地建戲台,此廟自此有了規模數一數二的戲台和大片地產。此傳奇經當時的管理人李枝順傳播,香火開始興旺,便在1974年成立管理委員會,1976年向信徒募款重修廟宇,至1980年完工。今址為草屯鎮南埔里中正路288-41號。
根據縣誌記載,昔日南投祭祀開漳聖王的祭祀不盛,過去僅有竹山鎮社寮武德宮一處。1980年,草屯鎮首屆鎮長李百顯認為古代人物神稱為「陳將軍」的只有陳元光,於是主神改成開漳聖王。民俗專家洪敏麟說明,草屯居民漳州裔很多,也許認為陳墨章只是一名「將軍」不夠格,所以託付神意換成開漳聖王,一來符合飲水思源,也使廟格提昇。
1984年,廟方開始爭取在寺廟對面申請變更地目作業,以興建文教活動中心。文教中心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占地二百餘坪,斥資三千餘萬元,1995年10月27日啟用。九二一大地震時,南埔里是重災區,不僅房屋毀損人員死傷慘重,連穿越該里的隘寮溪沿線也發生土壤液化現象,不過此廟損失輕微,尤其文教中心幾乎無損,也成為當地民眾聚集避難的庇護處所。草屯鎮公會所在此舉行健行到坪頂七股神木的紀念九二一地震活動。
2017年7月,以七百萬元興建連同基座高達十公尺、寬六公尺,全臺灣最大的開漳聖王像,於2018年3月2日落成。
祭祀
廟方以元宵節提前慶祝開漳聖王農歷二月十六日誕辰。
2005年報導時,此廟一年有五、六百場酬神戲,只有農曆七月與春節不演。長年在此演出的戲團認為,陳將軍愛看歷史戲、尤其是《前漢演義》、《隋唐演義》等傳統戲碼。雖戲台離主殿約有百公尺之遙,中間又隔中潭公路,但信徒相信以神的法力,這距離看戲不成問題。中臺灣布袋戲團還流傳早年一名信徒向陳將軍爺許願如愛國獎券中廿萬,就演一百棚戲謝神,但開獎後這個信徒只中臺語諧音的廿塊,被將軍托夢要他兌現承諾。
農曆大年初一舉行七星橋祈福儀式時,會請廖茶坐鎮。該神是雲林縣西螺鎮茄苳仔廖茶姑廟、南投縣魚池鄉廖茶姑廟、彰化縣二林鎮廖茶姑五媽廟、新竹縣竹北市廖茶先生媽廟等地姑娘廟的主神。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參考文獻
- ↑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