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敦和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草屯敦和宫,位于台湾南投县草屯镇敦和路73号,是一座主奉财神玄坛真君的道教庙宇,建庙于1816年,其中以铜制162尺赵天君财神爷像安奉于七楼顶最具特色,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赵天君武财神铜像。
祀神
沿革
- 宋高宗建炎元年时,金陵试院已奉祀玄坛真君。明英宗正统元年(西元1436年)院内遭祝融之灾,进士李立本将玄坛真君请回福建省漳州府故里奉祀。
- 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北投社的周绿大拓开垦,是时西山李创和族亲计议渡台开拓,诚心祈求玄坛元帅显灵保佑,率领乡亲宗族同渡一帆风顺来台入山,在草鞋墩(山仔脚)开垦。
- 乾隆二十年春(西元1755年)李创回故里与两子元光、元钦奉请玄坛元帅分像来台,卜地居于草鞋墩下庄,当时李姓乡亲宗族同道渡台,在大肚山乌日庄开发,同时奉请玄坛元帅香炉神位,奉祀为地方守护神(原玄坛元帅庙,现为玉阙朝仁宫)称为敦和宫乃以西山故里之宫名。
- 草屯敦和宫与乌日玉阙朝仁宫两宫庙之香火来源均是来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西山故里,但依据敦和宫之记载是“李创迎来玄坛元帅分像于草鞋墩,而同道渡台的林姓乡亲奉请玄坛元帅香炉神位”;而玉阙朝仁宫则是认为“香炉由李家迎往草鞋墩,金身由林家恭迎奉祀。”两宫各持己方说法,但究竟当初香炉与神像的归处何者说法为真已不可考。
- 嘉庆二十一年三月(西元1816年)由李元光从大陆漳州府平和县移民台湾时带来,当时由住草屯的十户李姓人家(顶庄,下庄乡亲)共同出资建立,是年九月竣工,基地八十坪,境域三百馀坪。同时李元光为答谢神恩,赠匾额曰“赫濯声灵”。
- 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戴万生事件,洪姓医生受戴万生之惑,竖红旗于北势湳,兴建太子楼阁,图谋抗拒官军,而官方求派草鞋墩、月眉厝、顶崁仔大助阵。官军遂于同治三年初胜捷,同年秋季、钦差福建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丁为赏,率兵迫扎看顶营垒在顶崁仔,遂乱平。翌同治三年九月赠匾一方,曰“刑期无刑”给月眉厝龙德庙保生大帝,是年十二月同时赠匾二方曰“功成看顶”给敦和宫兴(顶崁仔)现为中原里永和宫辅信将军,缔结为兄弟神,每逢庆典都必须互相奉请参与祝寿观戏,并奉请北投朝阳宫、彰化南瑶宫之天上圣母为客神。
- 光绪十年(西元1884年)庙宇大破,北投保练首李定邦先生,首倡重修敦和宫,召集草鞋墩、匏仔寮、南埔、顶崁仔,北势湳等庄民仕绅,鸠赀一千四十五大圆七十钱予以重修。是年三年兴工,十一月竣工。翌十一年一月有李甫泉居士赠联曰:敦诚一意感化川流大德、和协万邦时雍于变黎民。
- 传说清末时,林子头的简姓和李姓起了争斗,就在简姓家族大举袭击李姓时,本庙附近出现许多的神兵援助李姓,从此李姓人家对本神各加信仰。
- 本庙的香烛费于每年计收两次,庙守准备饼干菓子“化缘”,赠与各户信徒,称之为‘化缘粟’。
- 民国九年(西元1920年)李秀才、李春盛先生倡修门楣,油漆梁栋,并订于十月十五日举行法会祭典,继续每年一次法会,普渡孤魂等。
- 民国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春季由市区四位里长梁启和、简兆江、林钦肇、钟吉辉商议提倡再修筑正殿土角壁,庙屋翻新,发起乐助修整,增建拜亭。
- 民国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第三届委员经由圣示开始购买庙地,由梁启和、李日兴、李召雄、李坤陆、李清炎、李见华、洪明山等七人与十多位地主洽购。
- 民国八十四年(西元1995年)十月二十七日举行新宫开工典礼,新宫兴建工程宏伟,经过将近三年之兴建。
- 草屯敦和宫则是左持金珠,右持金锏(全台各庙神像左右手持物不同),财神神像左脚下还踏有神虎(全台各庙神像左右脚踏虎姿势不同)。
- 草屯敦和宫正门门联“敦厚更堪钦四时日夜香烟,和雍还可敬二祭春秋俎豆”。
- 新殿落成纪念匾额“泽被黎民”,敬献单位头城镇竹安镇安宫第一届管理委员会。
- 草屯敦和宫祈求财运的补财库方式,必须使用该宫所提供的金纸,且需经掷筊应允后才能购买,由圣筊求得之发财金纸必须在红纸疏文上用黑笔填上姓名、地址和盖手印(男左女右)才可使用。
- 草屯敦和宫求借发财金,其五路财神爷发财金金额为六百元,祈求方式为信众先在宫内取一份金纸和自己带来之供品,点十二柱香,先向外参拜天公炉,后再向财神爷玄坛元帅及众神诚心参拜祈求,说明拟借助财神爷发财金用来投资事业或经商,使事业顺利财源滚滚而来。然后经过掷筊获得圣杯,过程须由敦和宫委员、监事或服务人员监筊,且掷筊以第一次为准,经财神爷许可者始准于出借。
- 庙内财神爷神像前还摆著金光闪闪的大型金元宝,天天被信徒摸得油亮照人,每年新春期间,参拜者人山人海,信众鱼贯排队等著摸金元宝及武财神,元宝旁立著“摸元宝”的口中默念祝祷:“摸元宝赚钱免烦恼,摸金鞭人生像神仙,摸虎嘴人生平安大富贵,有摸有添人生事业大吉昌(闽南语发音)。”据说一边摸一边于口中或心中念念有词,就会得到好财运。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一般包括道观、佛寺、祠等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或宗庙,皇家太庙与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门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或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阙,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与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获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岩”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的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与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参考文献
- ↑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