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又宸,字痴公,号幼臣,原籍山东掖县,寄居北京。1911年便弃官从艺,转演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王又宸
国籍 中國
别名 幼臣
职业 京剧老生
知名作品 《碰碑》,《洪羊洞》

1918年曾以鸿庆班头牌老生演于天津大新舞台,与荀慧生合演《乌笼院》等剧,极受欢迎。[1]

目录

人物简介

王又宸,其父是清工部小吏,早逝。

幼年读书,先在某陆军督练处任职,后官至候补知县。

幼年即喜好皮簧剧,专学谭腔,以"韵味绝佳"受到好评,常演出于各剧场,后得到谭鑫培的称赞。

1911年便弃官从艺,转演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1918年曾以鸿庆班头牌老生演于天津大新舞台,与荀慧生合演《乌笼院》等剧,极受欢迎。

他嗓音清亮宽厚,唱腔圆润韵美,但表情稍逊。

擅演剧目有《打渔杀家》《南阳关》《天雷报》《打棍出箱》《乌盆记》《失街亭》《李陵碑》《洪羊洞》《连营寨》《诸葛亮招亲》等。

王又宸原妻奚氏病殁,谭鑫培以女为其继室。[2]

人物生平

出生: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

逝世:1938年2月23日,农历戊寅年正月廿四日

王又宸(1882~1938),名国梁,原籍徐州。清末曾任官吏,酷爱京剧,谭鑫培每次登台,他都去观摩学习,当时有"谭迷"之称。

宣统二年(1910)弃官"下海",最初以客串名义参加演出。

1912年应上海王楚九之聘赴新新舞台演出。

他做工虽差,但嗓音特佳,颇得谭派唱腔神韵,载誉返京。

后来娶谭鑫培之女为妻。

其代表剧目有《碰碑》、《洪羊洞》等。

他正式下海时和尚小云荀慧生同班,都是他唱大轴。

余叔岩马连良崛起后,他从民国十年起便给梅兰芳、尚小云配二牌老生。

50岁以后又自组"群庆社",重挑大梁。

除演谭门本戏外,也曾演《北宋国难记》等新戏。

艺术经历

又宸原在当铺学徒,清末曾任官吏,酷爱京剧,谭鑫培每次登台,他都去观摩学习,当时有"谭迷"之称。

宣统二年(1910)弃官从艺"下海",最初以客串名义参加演出。

1912年应上海王楚九之聘赴新新舞台演出。

后来娶谭鑫培之女为妻。他正式下海时和尚小云、荀慧生同班,都是他唱大轴。余叔岩、马连良崛起后,他从民国十年起便给梅兰芳、尚小云配二牌老生。

50岁以后又自组"群庆社",重挑大梁。除演谭门本戏外,也曾演《北宋国难记》等新戏。

1938年2月23日逝世。

艺术特色

他做工虽差,但嗓音特佳,颇得谭派唱腔神韵。

代表剧目

其代表剧目有《碰碑》、《洪羊洞》等。

活动年表

1914年6月9日,农历甲寅年五月十六日:西柳树井第一舞台成立。

西柳树井第一舞台成立。开张日戏为王又宸、龚云甫等;夜戏为王瑶卿王凤卿路三宝等。当晚失火停演。

第一舞台是杨小楼于1912年自上海演出载誉返京后,颇感上海的新式舞台优于北京的旧式戏园,萌生了建新式戏园的念头,便联合名旦姚佩秋、商人殿阆仙商讨此事。

时逢珠市口迤西柳树井路北一石头店铺倒闭,因其地理位置适宜,便将该铺及临近房屋一并购置,着手勘察设计后破土动工。经过一年多的建筑施工建成。

第一舞台是没有台柱子的戏园,舞台为椭圆形。观众座席共三层楼:一楼为池座与廊座,二楼前沿设有包厢席,三楼为散座。座席为靠背椅,取代了旧式的长条凳。可容纳观众总计约2500人左右,为当时京城最大之戏园。舞台中部设有人工转台,台口采用大幕,这在当时北京的戏园来说,都是新颖的。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忆:"这里的一切建筑、灯光,完全是模仿上海三马路大舞台的形式。""在民国初年的北京,这应该算是首屈一指最新式的一个戏馆子了。"

1915年,农历乙卯年:谭鑫培五次赴沪九亩地新舞台二次成立,亏损累累,其婿夏月润(新舞台老板)、王又宸(新舞台台柱)亲莅北平,跪求老爷子帮忙。

谭鑫培始允南下,为第五次赴沪,演十天,首日《空城计》,末日《珠帘寨》。

票价楼上楼下一律五元,沪人始震动,倾市而出。

新舞台上下二千一百十五座,座无空椅,立无隙地,而谭年已七十矣。

时杨四立亦隶新舞台,唱倒第二,谭上演必误时,杨辄拉长马后,以延时间。

台下不知,以为杨好卖弄,则哄堂报以倒好,翌日演《南天门》,台下竟享以茶壶盖、铜板、桔子皮,杨至头破流血,然亦无法不唱也。

谭前后来沪凡五次,京戏近百年琐记称为六次南下者误,因谭初次北返以后,未几即入内廷供奉,清制供奉赏四品白石顶戴,例不得出外演戏。庚子之乱,清后西狩,供奉伶人始有在外演戏以为糊口者;未几回銮,孙菊仙已逃沪,不敢返,而禁例亦稍破,则光绪二十六年以后事矣。

故鑫培二十七年南下当为第二次,非第三次。

1922年10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程艳秋首次赴上海演出,演于亦舞台,同行有罗瘿公荣蝶仙吴富琴李多奎侯喜瑞等。

在上海,程艳秋在罗瘿公陪同下拜访了康有为陈散原袁伯夔周梅泉樊樊山陈叔通金仲荪吴昌硕等前辈。

后因上海警察找余叔岩麻烦,小报也散布流言蜚语,余叔岩只身返回北京,使得头牌空缺。于是程艳秋改挂头牌,特邀王又宸助演。

1923年,农历癸亥年:尚小云、马连良参加双庆社

尚小云、马连良参加俞振庭的双庆社,同台还有王又宸、筱翠花诸人,而以尚挂头牌,马挂二牌。

1923年2月25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时:1923年春节黎元洪总统府堂会第三天

黎元洪总统府于正月初八至正月初十设宴三天,并邀男女名伶同台演戏。像这样男女合演,历时三天的堂会戏,还是不多见的。

本日12时至7时招待本府各机关。[3]

演出剧目

《文昭关》(王凤卿)

《打花鼓》(金少梅)

《法门寺》(谭小培郝寿臣,尚小云,萧长华)

《安天会》(杨小楼)

《仙缘记》(琴雪芳)

《四郎探母》(余叔岩,陈德霖,王又宸,梅兰芳,龚云甫,程继先)

《樊江关》(程艳秋,筱翠花)

《青石山》(俞振庭)

1924年,农历甲子年:袁瑞麟首次登台演出

吴彦衡征得尚小云同意,八岁的袁瑞麟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次登台演出,饰演《汾河湾》中薛丁山,尚小云饰柳迎春,王又宸饰薛仁贵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

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高庆奎、荀慧生、程艳秋、王又宸、马连良、尚和玉、侯喜瑞、阎岚秋等名伶参加演出。

演出剧目

压轴《游龙戏凤》(梅兰芳,余叔岩)

大轴《八蜡庙》(杨小楼反串张桂兰,梅兰芳反串黄天霸,余叔岩反串朱光祖,程艳秋反串贺人杰,马连良反串关泰,阎岚秋反串褚彪,朱桂芳反串费德功,姜妙香反串金大力,郝寿臣反串小老妈,侯喜瑞反串秦小姐,李寿山反串丫鬟,诸茹香反串秦义成)

其中余叔岩反串朱光祖,扮相、白口、身段活脱脱一位极好的开口跳。特别是在桌子上的椅子上,拿了一个大顶,又直又干净,前后台都服了。后来,谭富英在北京,杨宝森香港,均按余叔岩的路子反串过朱光祖。

1931年6月10日,农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时: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会演第二天。

中午十二时开演

《富贵长春》(麒麟童赵如泉)

《八百八年》(袁履登王晓籁)

《空城计》(郭继云)

《宇宙锋》(季小姐)

《群臣宴》(孙化成)

《庆顶珠》(王庾生小杨月楼)

《安天会》(刘宗杨)

《北湖州》(郑永泉)

《状元谱》(张藻辰金仲仁)

《玉堂春》(芝英夫人,高庆奎姜妙香张春彦)

《定军山》(谭富英)

《坐宫》(王少楼,华慧麟)

《两将军》(李万春蓝月春)

《骂殿》(程艳秋,贯大元)

《独木关》(李吉瑞小桂元苗胜春)

《卖马》(王又宸)

《长坂坡》(杨小楼饰赵云,高庆奎饰刘备,雪艳琴饰糜夫人,雪艳舫饰甘夫人,刘砚亭饰张郃,刘奎官饰张飞,蒋宝印饰曹操,刘斌昆饰夏侯恩)

《全部红鬃烈马》:

《彩楼配》(徐碧云)

《三击掌》(尚小云,贯大元)

《别窑》(麒麟童,王芸芳)

《探寒窑》(程艳秋,龚云甫)

《赶三关》(郭仲衡芙蓉草)

《武家坡》(梅兰芳,谭富英饰前薛平贵,言菊朋饰后薛平贵)

《算粮》(谭小培雪艳琴)

《银空山》(谭小培,荀慧生,姜妙香)

《大登殿》(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龚云甫)

1933年12月20日,农历癸酉年十一月初四日:新汉口大舞台开台

新的汉口大舞台竣工,第一期承租人是章遏云。

1933年12月20日汉口大舞台开台,章遏云亲自领衔出演。演出《雷锋塔》、《棋盘山》、《乾坤福寿镜》等王派本门戏,还有程派的《文姬归汉》,梅派的《霸王别姬》

同台的老生王又宸,章遏云和他合作演《红鬃烈马》、《樊梨花西征》(《女斩子》)、《鹂珠梦》等,互相增光生色。

和章遏云配戏的小生,前半个月是下海不久的俞振飞,合演了《贩马记》、全本《雷锋塔》、《棋盘山》;后半个月是姜妙香,合演了《八本雁门关》等。年仅14岁的张云溪也参加了演出,受到观众重视和好评。最高票价二元四角。

1934年1月,农历癸酉年:盖叫天父子应黄玉麟之邀到长乐舞台演出

盖叫天父子应黄玉麟之邀,来到汉口长乐舞台。尽管盖叫天的武功受到称赞,但是长乐票房依然不见起色。盖叫天父子和汉口大舞台方面的章遏云、王又宸还联合举行了两天社会公益义演。

人物写真

珍贵视频

京剧 连营寨 王又宸 1930年胜利唱片
京剧-王又宸、姜培培:连营寨-白盔白甲白旗号(音配像1921)
京剧《哭灵牌》(王又宸1930年)

王又宸 连营寨

参考资料

  1. 一个被遗忘的演员:王又宸,网易号,2017-07-20
  2. 王又宸,戏剧网,2010-03-21
  3. 名伶访问记之王又宸篇,360个人图书馆,2018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