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壽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壽山

李壽山出身中醫世家,上世紀50年代,進入大連市中醫醫院工作。後任大連市第一醫院、中蘇友誼醫院中醫科主任。1961年調入大連市中醫醫院任院長,大連市中醫研究所所長,1979年任中醫主任醫師。他先後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全國中醫脾胃病專業委員會顧問,東北地區腎病研究副主委,遼寧中醫學會副會長、遼寧仲景學說研究會主任委員、遼寧中醫中西醫結合研究會顧問,《遼寧中醫雜誌》編委,大連市政府科技顧問、大連市中醫藥學會理事長。大連市第1到10屆人民代表。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政府津貼,被列為大連市科技精英。2005年,在中國首屆著名中醫藥專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上,被評為全國500名老中醫。2006年獲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2007年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聘為博士生導師。2013年以治療各種疑難雜症著稱的全國名老中醫李壽山教授,因病搶救無效於2013年6月2日去世,享年90歲。

人物介紹

李壽山,字岳東,生於1922年。18歲以優等成績考取漢醫證書,懸壺於大連。1948年受聘於大連海港工會,創建海港醫院中醫門診部;1954年當選大連市首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後連續當選1至10屆);1955年調任大連市中蘇友好醫院中醫科主任;1961年奉調組建大連市中醫醫院,任業務副院長;1978年當選遼寧中醫學會副會長;1979年遼寧省人事廳批准為首批主任中醫師;1981年當選首屆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1986年任大連市中醫藥學會理事長;1990年國家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聘為全國首屆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導師;1992年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6年獲全國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2009年被評為「大連不能忘記」典型人物。

李壽山一生以醫業為榮,精勤不倦,醫德高尚,醫術精湛,臨證有膽有識,有方有守,尤擅治各種疑難雜症。從醫70年來在臨床、教學、科研等方面均獲得了重大成就,深懷大師風範。(宋莉萍 中國中醫藥報2013-06-05)

李壽山,出身中醫世家,五幾年,進入大連市中醫醫院工作。先後任大連市第一醫院、中蘇友誼醫院中醫科主任。1961年調入大連市中醫醫院任院長,大連市中醫研究所所長,1979年任中醫主任醫師。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全國中醫脾胃病專業委員會顧問,東北地區腎病研究副主委,遼寧中醫學會副會長、遼寧仲景學說研究會主任委員、遼寧中醫中西醫結合研究會顧問,《遼寧中醫雜誌》編委,大連市政府科技顧問、大連市中醫藥學會理事長。大連市第1到10屆人民代表。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政府津貼,被列為大連市科技精英。2005年,在中國首屆著名中醫藥專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上,被評為全國500名老中醫。2006年獲中國中醫藥學會「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2007年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聘為博士生導師。[1]

人物生平

用中國著名的「名老中醫」稱呼李壽山,並不為過。2005年,在中國首屆著名中醫藥專家學術傳承高層論壇上,評出了全國500名老中醫,李壽山位列其中;2006年中國中醫藥學會又把「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頒給了全國136位中醫名家,這其中遼寧有3位,大連市僅李老一人。  

從1940年開始行醫,到現在將近70年,雖然已經是87歲高齡,但只要身體狀況好,李老還是堅持出診,李老說:「人這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不容易了,我這一輩子就是想多治病救人。」

李壽山1922年出生在山東省平度市李家站村。祖父和父親都是鄉醫。1936年,李壽山一家因為軍閥混戰、乾旱天災等原因,不得不離鄉背井闖關東,來到大連落腳,父親在明德堂藥店當坐堂醫,李壽山開始隨父學習中醫。

18歲那年,李壽山參加了大連的漢醫會考。在100多名中醫佼佼者中,這位最年輕的後生一舉奪魁。從此,父親放手讓李壽山看病,自己則坐在旁邊瞧着。很快,李壽山看病小有了名氣,人稱其父為「老先生」,稱李壽山為「小先生」。李老說:「父親對我的影響深遠,老人家對待患者不分貴賤,對那些付不起錢的貧苦人,看病拿藥不取分文。傳統中醫行醫的美德,那時就在心裡紮下了根。」行醫以來,李壽山對待病人從來都是一絲不苟,一視同仁。有不少慕名遠道而來的患者,經常由於人多掛不上號,他都能格外照顧,寧肯中午不吃飯,也要讓患者看上病。對每一位患者都認真負責,從不敷衍了事。

上世紀50年代,李壽山進入大連市中醫醫院工作。後任大連市第一醫院、中蘇友誼醫院中醫科主任。1961年調入大連市中醫醫院任院長,大連市中醫研究所所長,1979年任中醫主任醫師。他先後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全國中醫脾胃病專業委員會顧問,東北地區腎病研究副主委,遼寧中醫學會副會長、遼寧仲景學說研究會主任委員、遼寧中醫中西醫結合研究會顧問,《遼寧中醫雜誌》編委,大連市政府科技顧問、大連市中醫藥學會理事長。大連市第1到10屆人民代表。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政府津貼,被列為大連市科技精英,2007年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聘為博士生導師。

行醫70年來,李老給多少人看過病,無法統計,上至共和國將軍、外國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李老都秉持着治病救人的原則。

上世紀50年代,開國大將徐海東咳血不止,有關部門特意把名醫李壽山請到北京,為徐海東治病。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將軍的身體恢復了健康。

生平逸事

李壽山教授,字岳東,初涉儒學,弱承祖業,懸壺大連行醫逾60餘載,學驗俱豐,活人無數,譽滿海內外。雖耄耋之年,現仍躬身於臨床,精勤不倦,思維敏捷,課徒授業。為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適逢中華中醫藥學會函索李老治學格言,筆者侍診於側,李老謙和曰:大師之謂名也,不足稱道,但治學經驗可以談一談,後學振興中醫任重道遠,對你們可能有幫助。於是提筆揮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乃現代中醫必由之路也。學習要三勤:勤學,勤思,勤札記;治學有三忌:忌急,忌隨,忌驕;臨床三結合:抓主證,定主方,通常達變。此乃李老從醫60餘年臨床的深刻體會。診余之暇,細聽李老娓娓道來,筆錄於此,爰以就正後來有志於中醫同道,悟而踐行,將大有俾益。

治學要融匯古今中外

中醫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並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經歷數代中醫學家的補充和完善,可謂百花齊放,各種學說自成風格,卓而不群,又豐富了中醫理論的內涵,陰陽學說和辨證施治是中醫的精髓,學習中醫為什麼要學《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這是前人的經驗總結,不掌握,不深刻理解經典理論,學中醫就是無本之木,無水之源。當然,「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精華要汲取,糟粕要揚棄,各時代的醫家所處歷史條件不同,觀察的對象也各異,因而他們所提出的學術見解,自然而然都會有其不同的風格,不同偏重,其所偏也即所長,若能熔各家所長於一爐,則取其偏而得其全,同樣歷代醫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民族的、地區的、時代的局限性,所以不可毫無批判的兼收並蓄,而應該刪其繁蕪,撮其樞要,寓創新於繼承之中。這是古為今用的真正意義所在。現代醫學具有診斷明確,病理有據,直觀定量等優點,可借我所用,不要有閉守門戶之見。隨着時代的進步,現代中醫大夫相應地、自然而然地也接觸了現代醫學的診療手段,在四診合參的基礎上,參之現代診斷,是現代中醫所要掌握的。不論中西醫,治病救人是其共同點,至於中西醫真正意義的結合,是需要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是水到渠成的事。張錫純先生的「衷中參西」是現代中醫的必然選擇,只要以中醫為本,吸納先進的現代醫學成果,中醫就不會衰亡。但目前有些中醫學生,舍本求末,重西輕中,令人擔憂。

學習要三勤

李壽山教授指出:學習要三勤:即勤學、勤思、勤札記。中醫學博大精深,學術流派各異,即然選擇了中醫為終身職業,就要學而不輟。首先要打好基礎,從多讀、多記、多用入手,對「四小經典」要熟記死背,能誦之如流,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死記,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對「四大經典」要以實用為主,選學精讀,明其理、知其要,有些章節警句要銘記在心,做到脫口而出,並要善于思考,所謂的「悟性」對學中醫尤其重要,中醫有句老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指自己要琢磨體會,對待不同的學術觀點,要立足於實踐,不能人云亦云,以偏概全,更不能脫離歷史實際,求全責備,否定一切,要驗之實踐,擇優而從,將前人的經驗化為已有,只有這樣日積月累不斷學習,不斷深入,自然能登堂入室,而有所成就。另外,「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書本精妙處,同道好的臨床經驗,要勤摘錄,做筆記,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溫故知新,隨手拈來,時常會給你帶來意外之喜。總之,學然後知不足,才能促使你不斷地去學習,去探索,「衣帶漸寬終不悔,驀然回首,」必然達到「燈火闌珊處』,反之不去學習,無知者無畏,終將害人害己,離醫療差錯和事故就不遠了。

治學有三忌

治學有道才能提高臨床水平。所謂道,就是方法手段和態度。一是忌急,當遇到久病痼疾難治的病人時,往往急於求成,本來辨證治法都是正確的,因難以奏效,而朝令夕改,結果欲速而不達,自己亂了陣腳,越急越亂,茫然不知所措,以至貽誤病情,所謂的治療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如曾治療重症肌無力病人,以痿證獨取陽明立論,調理脾胃近半年余,間或醒脾,間或開胃,主方主藥不變,而獲良效;二忌隨,認證要准,不能隨意,一時有認不清的證或無症可辨的病,要細心觀察,從主要矛盾入手,或以藥試證,投石問路,但都要有根有據,調整思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三忌驕,當臨證順利治好一些疾病時,容易沾沾自喜,不求甚解,此時要注意戒驕防滿,以免停止不前。初隨父行醫,治好了一些病,當時小有名氣,人稱「少先生」,又嗜好中國象棋並獲關東州象棋比賽冠軍,自以為聰明,不免驕浮。一次遇傷寒發熱患者,具大汗出,脈洪大,予以白虎湯不效,自語不解,家父指出此乃桂枝湯證,無大煩渴者,繼服桂枝湯,藥後病家熱退而愈,從此醒悟,感嘆:書讀不精,焉能救人。遂放棄象棋之愛好,專心醫學,虛心向書本學習,向同道學習,臨床水平得以不斷提高。

臨床應三結合

臨床應抓主證,定主方,通常達變三結合。張仲景《傷寒論》首先制定了遣方用藥的原則,即根據主證,制定主方,方隨證出,這一原則貫穿於全論始終。抓住主證,是原則的核心。證的實質蘊涵着病因、病機,病性、病勢、病症等多種概念。約而言之,六經提綱即是六經病的主證,細而言之,證從經分,以方類證,湯證即是主證,如桂枝湯主證,又叫太陽中風證等。《傷寒論》這種證從經分,以方名證的辨證用藥原則,層層展開,有順有逆,對臨證者來說,確有一目了然、得心應手之啟示作用。

現代中醫還面臨一個新問題,即如何處理辨證與辨病的關係,理論的問題不談,談談臨床實際問題,如腎炎病人經治療水腫消退,臨床症狀已愈,但尿化驗有蛋白管型,再如萎縮性胃炎,經治療臨床症狀消失,複查胃鏡胃黏膜組織病變未改變等等。我在臨床上總結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如萎縮性胃炎,從「痞」論治,消化性潰瘍,從「癰」論治,潰瘍性結腸炎從「痢」論治,從而制定了主證、主方,用藥隨證加減,通常達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總之要重視疾病的客觀存在,雖無自覺症狀可辨,然而脈象、舌診、神態色澤特別是舌象(含舌下脈診)和脈象常有據可察,結合體質病史分析,亦有可辨之處,從而審證立方,處方選藥,或採用專病專方,找到根據而獲得根治之效。[2]

養生經驗

儘管已90歲高齡,可李壽山教授依然謹慎矍鑠,氣色充盈,思路清晰,甚至還堅持每周出診三個半天。他心中的理想生活是達到「一個目標,三個不」。「一個目標」即達到人類自然生長的壽命。有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的自然壽命應為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約25年,那麼人的自然壽命應在120-175歲。「三個不」即「八十不衰老,九十不糊塗,百歲不臥床。」達到自然壽命並不是養生的唯一目標,同時還需要提高生活質量。適當的運動和保持良好的心態是李老的長壽秘訣,他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養生之法。

心理養生

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醫稱為「七情」。在正常情況下,七情調適得當,使人心身康泰。若七情太過,則成為致病之源。自尋樂趣,不生閒氣,要求養生達「三樂」,處事多樂觀是心理養生的要點。

淡泊養生(知足樂)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後世一直繼承讚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的養生思想,備受歷代養生學家的推崇。《黃帝內經》中有一至理名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晉代醫家葛洪曾說:「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常其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安靜,災害不干」, 「仙法欲靜寂無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長生」。南北朝醫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得出養性準則之一便是「恬淡無為」,即是說遇事應順其自然,莫為物慾累,則可神氣自滿,盡其天年。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理智地將七情六慾看清,將自身的疾苦與失落看淡,在自然中淡泊寧靜的心情,讓自己在淡泊薰陶中灑脫體味人生。 養生莫貴於善心,養心的最高境界在於心靜,內心的寧靜,是一種超然的境界,是心靈深處的恬然、安逸舒適和自在。李壽山教授生平取得無數輝煌成就,但他都能以一種淡泊的心態去面對,淡看名利,淡看世俗,寵辱不驚,所謂「知足常樂」,在轟轟烈烈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在平平淡淡中享受着淡泊的快樂,如此,一切都變得坦然。有一古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能無私,無私可無欲。無求無私無欲,自然就會心地坦然,永葆精神綠地常青。

進取養生(求知樂)

淡泊而無私無欲,並不意味着從此封閉自我,裹足不前。李大釗曾說:「吾人在世,不可厭『今』而徒回思『過去』,夢想『將來』以耗誤『現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現在』的努力,謀『將來』的發展。宜善用『今』,以努力為『將來』之創造。」李壽山教授自7歲入學私塾學館,上自四書經典,下至《三字經》《千字文》為教材,苦讀而背誦之,12歲開始,誦讀家傳《百病賦》,繼而學習《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醫宗金鑒》之四診要訣,傷寒、雜病、婦科、幼科、針刺等心法要訣。14歲全家來大連,父應聘明德堂坐堂行醫,李氏隨父侍診臨床,同時攻讀《醫經原旨》、《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典籍。為自己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和專業基礎。所謂「業精於勤,荒於嬉」,儘管李壽山教授如今已躋身全國名老中醫之列,醫術精湛,見解獨到,但他仍不忘努力學習。「一息尚存,不願休息」,是李老對自己晚年生活要求的真實寫照,他堅持每天清晨4點起床讀書,研究一些疑難雜症,不同的是身邊多了台電腦相伴,這樣整理起著作來很方便。在獲取智慧的同時,也享受到知識洗滌思想的快樂。讀書樂,其樂無窮。

休閒養生(怡趣樂)

李壽山教授有兩個愛好:下棋和聽京劇。下棋是李老一生的愛好,他說:「下棋和中醫觸類旁通,都要全局着眼,局部突破,環環相扣。」閒時他偶爾會上網下幾盤象棋,或是打開中央戲曲頻道聽極端京劇,怡然自樂,從休閒中獲得養生,從養生中更得休閒,增長健康。

少酒禁煙

煙草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吸煙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閉塞性血管炎等疾病,更使肺癌患病率大大提高。所謂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要養生,絕對不能吸煙。清·葉天士在談養生時也主張「戒煙」,他認為「吸煙上熱助壅」,容易引起老年咳嗽、氣喘之病。酒為稻米釀造而成,為水谷之精氣,其性剽悍輕疾、清純滑利。《靈樞·經脈》說,「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 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風。」說明適量飲酒可以行氣活血,調和營衛,充盛經脈。現代研究也證實飲酒後可以擴張血管解除血管痙攣,促進血液循環,還能使血液中HDL增高,對防治動脈粥佯硬化有作用。但如過量飲酒,不但沒有保健作用,反而使血液中膽固醇升高,引起一系列心臟、血管病變。《素問·上古天真論》亦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就是指過量飲酒,反而會使人提前衰老,壽命縮短,不利於養生。

運動養生

合理的運動可益壽延年,然運動養生非一日一時之功,一定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需持堅持不懈之心,方可從中獲益。李壽山教授堅持每日清晨5點半打一套結合八段錦和五禽戲自創的拳法,再練一會太極拳,幾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通過運動達到養生的目的,也在養生中體味運動的樂趣。 李老在五禽戲和八段錦的基礎上,自創一套拳法,「甩手三式背仰躬,搖頭擺尾運常平,前後登山鶴馬式,搓手撫面站樁終。」簡單易行,同時又符合運動生理規律,每日堅持練習,以致臟腑調和,氣血充盈,年逾80仍精神矍鑠,氣色充盈。 步行運動是最常見,最簡便易行的一種保健養生方法,它適宜於各個年齡階層。進行步行運動不僅能從中得到精神上的愉快感,而且還有助於降低人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幫助降低血壓,並能起到減肥、助睡眠、增精力和體力等功效。

適應自然

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一體」的關係,要健康長壽就應「道法自然」。人防病健身的關鍵就是作息有序,順應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要健康就應順應這個規律,「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內經》在談到人如何才能長壽時,明確指出:「智者之養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說明中醫學非常強調適應四時,順乎自然的保健養生原則。

調陰陽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也就是說人要依據天地運行的規律進行養生,春夏宜養生氣,養長氣,以順應陽氣健旺的規律,而不應宣洩太過,內寒太甚,損傷陽氣;秋冬宜養收氣,養藏氣,以順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盛的規律,而不應耗津太過而傷陰氣。

適應突變

一年四時,季節、氣候變化無常,養生不可一條直線走到底,而應適應外界突變,適時調節養生方案。《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素問·離和真邪論》也說:「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改正,絕人長命。」都強調防病治病必須掌握季節變化規律和氣候的變化特點。了解了季節氣候變化規律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就能巧用天時,採取措施,調整行為,積極地適應氣候變化,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臨床養生指導

李老以治脾胃病見長,他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之氣血、津液、精微物質,均賴脾胃的納化、升降、輸布供應。當機體發生疾病時,在藥物治療和飲食調護時,又須健康的脾胃功能加以攝取、吸收、調整,始能使人卻病康復。人體生命活動正常與否,與脾胃的關係極其重要,故前人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說,喻其脾胃對機體的重要意義。強調臨床治療中應處處調治脾胃。

李老說:臨床上處方用藥,應處處顧及調和脾胃,以保持納化健運,增強機體的抗病力,重病可以轉輕,輕病可速愈而康復。臨床上調理脾胃用藥極其廣泛,但任何藥物均具有雙重性,有利有弊,同時共存。因此,臨床上醫者須掌握藥物的有利方面為我所用,其不利方面須加以配伍、炮製和控制用量,使其轉化為有利於治病和康復之目的。

脾胃用藥需知「三忌」:一忌苦寒敗胃,二忌甘藥滯中,三忌辛散耗氣。用藥的關鍵,就在於辨證施治,在調理脾胃時配伍尤其重要,如在使用滋補藥時必須伍以小劑量的理氣藥,以防呆滯脾胃,一些慢性病人在飲食調配上亦應注意少食肥甘厚味,以免影響消化吸收,尤其在大病之後康復階段,更應注意這些問題。

正如《內經》所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度百歲乃去。」李壽山教授認為,只要做到堅持運動,處事樂觀,飲食有節,限酒戒煙,生活規律,要達到「一個目標,三個不」便指日可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