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心身疾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心身疾病
圖片來自知乎

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调资料。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心身疾病包括哪些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那种疾病;且常常受丘脑和丘脑下部的影响,并与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关;在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除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被归入心身疾病范畴的疾病包括: 循环系统: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率紊乱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血管过敏性鼻炎等。 消化系统: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等。 内分泌系统:肥胖症、糖尿病心因性多饮、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泌尿生殖系统:神经性多尿症,阳痿、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等。 肌肉骨骼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等。 神经系统:偏头痛、痛觉过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 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斑秃、过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等。

心身疾病又称生活方式疾病,在这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是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总称,比如冠心病、高血压、胃溃疡、肿瘤、哮喘等。我国死亡率最高的前三位疾病,都可归为心身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压力大、吃得多、食物结构不合理、吸烟、酗酒、少运动,加上空气污染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预防心身疾病,既要从早抓起,同时兼顾心理、身体两个方面。对明显有心理素质弱点,比如易怒抑郁、孤僻、焦虑倾向者,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健全人格,对有明显行为问题,比如吸烟、酗酒、多食、少运动等,运用心理行为技术进行矫正。对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的人,更加注意加强心理防御工作。因为心身疾病对个体影响很大,要从心和身两方面预防入手。

身心疾病及心身疾病的区别,具体内容如下:

一、概念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这些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与当事人社会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调理。

心身疾病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生理上的改变,这种疾病是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逐渐以躯体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也称作“躯体化”。

二、举例

身心疾病:比如意外车祸导致身体残疾,心灵受到重创,极度伤心抑郁中有些人甚至会发生自杀行为,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心身疾病:例如、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呕吐、失眠症醒觉不合综合症、嗜睡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行症、性欲减退、阳痿、阴道痉挛、早泄、阴冷、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

三、治疗

身心疾病:这类疾病的患者应该积极得治疗原发病,许多老年人因为脑血管疾病偏瘫后,性格变得古怪,动不动就发脾气,说让人伤心的话,如果我们知道是疾病引起了他情绪的改变,就会包容他,给予他更多的安慰和体贴,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心身疾病:主要从预防着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宽容大度的胸怀,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当发现自己有不良情绪时,及时宣泄疏导,不让自己沉浸在愤怒、郁闷、焦虑等负性情绪中。当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时,要向心理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以预防心身疾病的出现,保证心情愉快和身体健康。

以上就是中公卫生人才网给大家整理的身心疾病及心身疾病的区别,更多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请关注中公卫生人才网医学心理学备考资料!

发病原因

心身疾病发病理论

心身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在各种因素之间又互有联系和影响。目前对其发病的理论主要有两派:心理动力学理论和心理生理学理论。

1、心理动力学理论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代表者Alexander 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作用在相应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质的患者而致病的。例如,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生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因而他们主张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只是查明并解决所谓致病的情绪因素和心理矛盾。心理动力学理论发病机制的不足是片面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把躯体疾病的许多症状都解释为潜意识中情绪反应的象征,影响了对其他病因的研究和全面治疗。

2、心理生物学理论这一理论以Cannon的情绪生理学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基础。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有意识的心理因素,如情绪,与可测量到的生理、生化变化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情绪对一些躯体疾病的影响很大,对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统影响更为明显。此外,他们还探索了心理社会刺激引起的情绪是通过什么途径引起生理生化变化而致病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不仅重视对心理生理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而且把心理因素扩大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强调了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即强调了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适应性和对抗性等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1]

疾病分类

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制定的心身疾病的分类如下:

1、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牛皮、慢性荨麻症、慢性湿疹等。

2、骨骼肌肉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心身疾病
圖片來自知乎

3、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有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

4、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或低血压、偏头痛、雷诺病

5、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6、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原发性痛经功能性不孕症

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

9、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有梅尼埃综合征、喉部异物感。

10、眼科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

11、口腔科的心身疾病有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

12、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有癌症和肥胖症等。

以上各类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情绪影响下恶化,心理治疗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疾病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强调综合性治疗原则,即在原发病躯体治疗的同时兼顾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治疗。原发病的躯体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或解除症状,如溃疡病的抗酸治疗。要巩固心身疾病的治疗,减少心身疾病的复发,如果结合心理治疗与必要得精神药物治疗,常常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疗效。心身疾病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

心身疾病心理治疗

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应作为一种主要的疗法贯穿始终,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态度,并动员家属和有关方面共同配合治疗。常用的有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如系统脱敏治疗,即利用交互抑制和消退原理,将单个能引起明显焦虑的刺激,划分为若干由低到高不同等级只能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将刺激反复暴露在患者面前,同时利用生物反馈方法训练患者放松,从而使刺激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用来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偏头痛、支气管哮喘等心身疾病。认知行为治疗则是消除患者不恰当的错误认知,重建合理认知,从而缓解或消除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适合各种心身疾病的治疗。

心身疾病药物治疗

药物的合理利用可以为心理治疗创造条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1、西医治疗除了对各种具体患病器官的对症治疗外,大部分心身疾病患者是适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以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为主要目的。目前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的抗焦虑药物有:丁螺环酮苯二氮窧类,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患者,可服用谷维素以调节脑功能。对于难治的病例也可以在抗抑郁药的基础上,合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无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

2、中医治疗由于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对心身疾病特别适用。临床资料表明,小柴胡汤龙骨牡蛎汤半夏厚补汤承气汤甘麦大枣汤逍遥散建宁汤等常用方剂,对精神因素引起的躯体病理反应者有良好效果。为了能使用得当,必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使用。针灸对消除症状可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但应循证取穴,配合电刺激以增强效果。

心身疾病其他治疗

此外,还有松弛训练以及理疗水疗体疗、气功、太极拳、催眠和暗示治疗、道家认知治疗等,对心身疾病均有一定疗效。

心身疾病疾病预后

心身疾病的病程与预后与相应的疾病相关,目前尚无比较明确的研究结果,有些迁延不愈,有些周期性的缓解和复发。

心身疾病疾病的护理

对于心身疾病除了治疗时需注意心身相关的双重治疗外,护理工作亦应与医疗同步。在对心身病症患者进行身体护理的同时,通过医生、护士与患者的交往,以合理的言行举行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地接受治疗,以提高对心身病症的治疗效果。做心理护理时需注意两个原则: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的整体性,重视周围环境对患者的情感影响。在一般的护理中,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康胡环境,通过沟通、理解、支持、安抚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直接的心理护理,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观察并发现其心理变化,一起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在针对特定的疾病的心理时,要根据相应疾病的患者所表现的性格特征、情绪、年龄等进行相应的护理。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护理时,帮助患者一起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知识,当患者脾气较大时,理解他,包容他,及时安抚他的情绪,增强信心,若为老年患者,可安排家属一起陪护。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协助患者接受身体的改变,鼓励其参与治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争取社会支持和亲属的配合。

心身疾病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防止发病,预防复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预防。一是从个体方面来讲,需要个人培养健全的性格;保持良好的情绪,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锻炼应对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具有良好的求医行为。二是社会方面来讲,做好家庭预防,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家人之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避免矛盾激化;做好学校预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塑造良好的性格、个性和素质,使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地完成学业,并在各方面得以顺利发展、成熟;社会预防方面,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各种工作条件无损于健康,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避免人为的精神创伤,个体间相互关照,相互照应,以良好的情感氛围确保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具体的预防措施有:心身医学工作者积极宣传心身医学知识,搞好组织建设和人员培训,创造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心身疾病专家观点

1、心身疾病是个常见的疾病,建议早预防、早治疗,心身综合治疗。2、在遇到躯体疾病时,非精神科医生在诊治的过程中,除了注意躯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外,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心理治疗,对于心身疾病的恢复效果更好。3、建议社会各界多开展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学习,共同创造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

视频

快速了解词语“心身疾病”的读音、释义等知识点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