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天水市,古称上邽、成纪、秦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河上游。市境北界平凉市,西邻定西市,南接陇南市,东毗陕西省宝鸡市。地处黄土高原秦岭交界,西北部为黄土梁峁和沟壑区,东南部秦岭、关山为土石山区和森林。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渭河自西向东横贯市境。全市总面积14,277平方公里,人口331.17万,市人民政府驻秦州区。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有“西北小江南”之称。境内文化古迹甚多,其中麦积山石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

目录

历史演变

早在春秋秦武公十年(前688年)时,秦国即在这里置邽县,与冀县(今甘谷县)同为中国设县之始,后历称上邽县、成纪县、秦州。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陇西郡设天水郡,其名源自于“天河注水”的传说,因而有“天水”之名[2]。东汉、三国期间改称汉阳郡,西晋时改回天水郡。又因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于境内设秦州,后废,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复设,因此天水有“秦州”之名。直至清代,秦州辖境仍相当于今日天水之范围。

民国2年(1913年),撤秦州而设天水县,天水之名沿用至今。1949年8月,解放军进驻天水县,成立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后改称天水专区。1950年2月,析天水县设置天水市。1985年7月,撤销天水地区,天水市升为地级市,天水县并入天水市,设立秦城、北道两区,将原属天水地区的徽县、两当、西和、礼县划归新设的陇南地区,漳县划归定西地区。2005年,秦城区更名为秦州区,北道区更名为麦积区。

行政区划

至2013年10月31日,天水市下辖秦州区、麦积区两个市辖区,甘谷县、武山县、秦安县、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个县,面积14392平方千米,总人口340万,常住人口3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33%,城区人口60.3万人。

地理位置

天水市以秦岭为界线,地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渭河流经本市北部,秦岭以北诸河流皆汇入渭河;嘉陵江西源——西汉水(亦名犀牛江)发源自本市南部,秦岭以南各河流皆汇入嘉陵江。

天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与敦煌武威张掖酒泉乃至新疆曾所拥有的诸多千佛洞并为佛国古道上的历史见证。麦积山石窟有西魏文帝次子武都王元戊为其母追善的佛洞数座。

气候特点

天水市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加之地形复杂,因此不同区域的气候有明显差别。天水北部降水明显少于天水南部,冬季气温在冰点上下,因此亦是冬季集中供暖的南界所在,降水较少。夏季稍微闷热,全年降水都在5月至9月集中。一月平均温为−2.0℃;七月平均温22.8℃。在春季期间,天水有时受到扬尘天气的影响,秋季以阴雨天气为主。全年日照时数约1910小时(43.6%)。

人口民族

人口密度

天水市 3262549 100 1900/8/14 3667338
秦州区 643906 19.74 1900/9/23 680094
麦积区 553268 16.96 1900/6/8 617592
清水县 266908 8.18 1900/5/12 320178
秦安县 515423 15.8 1900/11/16 616311
甘谷县 559713 17.16 1900/12/21 629905
武山县 437268 13.4 1900/8/4 455181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286063 8.77 1900/8/5 348077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3262548人[10]。其中,男性人口为1645313人,占50.43%;女性人口为1617235人,占49.57%。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74。0——14岁人口为680066人,占20.84%;15——64岁人口为2325116人,占71.27%;65岁及以上人口为257366人,占7.89%。

天水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全市有32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4.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98%。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有24.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满族蒙古族藏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甘肃东部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回族自治县人口比例最高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31.8万人,其中回族22万人,占总人口的69%[3]

经济发展

天水是甘肃经济开发较早的城市,亦是西北地区的工业重镇[4],关中——天水经济区唯一位于甘肃省的城市。目前工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三大行业为主导。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35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142.2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148.4亿元,增长11.5%。

交通建设

公路线路

天水地处西安、兰州的中间,G30 连霍高速、Kokudou 310(China).svg 310国道、Kokudou 316(China).svg 316国道穿城而过,与周边县区也有高速公路连接。

铁路线路

天水站是中国铁路总公司陇海铁路的沿线车站,属兰州铁路局管辖,为客货运一等站。天水南站于2017年7月9日随宝兰客专一起开通运营。

中国铁路总公司陇海铁路:葡萄园站,元龙站,渭滩站,伯阳站,社棠站,天水站,杨家河站,南河川站,三阳川站,渭南镇站,新阳镇站,马家磨

航空航线

Airport Sign.svg天水机场于2008年9月28日启用,是军民合用机场,开设往来西安天津重庆杭州南京大连以及成都的航线。

公共交通

市内运营着众多的出租车,公交系统与主城区的周边乡镇都有专线,同时天水市正在建设天水有轨电车项目,1号线起点在秦州区友谊路,终点是麦积区天水站。

旅游文化

天水是华夏文明和汉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享有“羲皇故里”的荣誉[5]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交相辉映。境内文化古迹甚多,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296处,其中麦积山石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文化

伏羲文化

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国家已启动的“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江泽民同志1992年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天水市西关一座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场所——伏羲庙,是伏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华夏纽带工程委员会确定为全国祭祖基地,庙内雕梁画栋,古柏参天。

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文化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位于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3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平均2米,现已出土陶、石、骨、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国六项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厅,最早的地画、最早的宫殿等。

大地湾遗址从公元前8300年开始,到公元前4800年为止,时间跨度近4000年,文化积淀极为丰富,其中大地湾一期文化是黄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于陕西半坡遗址1000多年,处于西北区文化的源头地位。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中实属罕见,在国内评定的二十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中列第12位。

秦国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游牧文化和中原华夏文化之长,从而形成的一种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在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发展起来的。秦先祖赢非子因牧马有功,被周王封邑于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天水市东南的牧马滩,据考证为秦先祖非子牧马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秦简和七块木板地图。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邽县(今清水一带)和冀县(甘谷一带)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县的地方,是中国郡县制的源头。

石窟文化

天水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走廊”。全市境内有大小石窟6处。以“东方雕塑馆”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凿于南北朝时期后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保存有194个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开凿于形似农家麦垛的悬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后秦至清代的历代凿窟和造像,风格各异,精美绝伦,既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又是艺术陈列馆。它与仙人崖甘谷大像山华盖寺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等众多石窟组成了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走廊”[6]

三国古战场文化

天水在历史上为陇右第一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郃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多处。三国文化是天水历史厚重的一页,也是天水历史极富盛名之所在。

文化遗产

主要景点

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 仙人崖  石门 伏羲庙 玉泉观 南郭寺
 大像山  水帘洞 天水街亭温泉 姜维墓 李广墓 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址)  

教育方面

高等学府

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8]

高级中学

甘肃省天水一中(省级示范)

天水市第二中学(省级示范)

天水市第三中学

天水市第四中学

天水市第六中学

天水市第八中学

天水市第九中学(省级示范)

初级中学

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

天水市第五中学

天水市龙园中学

天水市第七中学

职业教育

天水市第二师范

天水市卫生学校

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视频

天水市相关视频

甘肃天水城市形象宣传片
甘肃天水——地图看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