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門區台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為一個濱海的小漁里,也是台灣最北端的行政區,區內除漁獲外另有出產桶柑花生茶葉等農產品,「石門粽」也相當有名。地名的由來,是因為在區內有個被稱為「石門山」的海蝕岩洞,本區的富貴角燈塔亦是臺灣本島最北的點。

歷史

石門區地名最早出現於1694年(康熙33年), 鄭開極所編修之《福建通志》,「石門山,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道光年間臺灣采訪冊記載「石門汛(離艋舺十二里,外委一員,兵三十名),屬艋舺滬尾水師管轄。」[1] 1871年(同治10年),楊浚《淡水廳志》記載「海岸石門」為淡北外八景之一。

藻礁

藻礁是由藻類分泌製造鈣質矽質,經長年堆積而成的礁體,與珊瑚礁都屬於生物礁(biotic reef, bioherm)。石門區的藻礁以麟山鼻岬角、富貴角西側、及富貴角東側至石門洞間的海岸最多,藻礁以輝石安山岩塊為基盤,生長至高潮線位置,每年四、五月,石蓴為主的藻類生長茂盛,而呈翠綠。[2]

富貴角岬角

富貴角岬角位台灣本島的最北端,與麟山鼻的形成原因相同。另一特色,乃富貴角是與麟山鼻之間的海岸有藻礁,沙中由許多藻礁及貝殼碎屑所構成,顏色較白,稱為白沙灣

石門洞

   位於台灣北海岸的「石門洞」,正式學名為海蝕洞,或稱海蝕拱門,是受潮汐長期侵蝕逐漸凹陷,最後被風浪挖穿而形成的洞穴。這個經過數百萬年的時間淬鍊才形成的天然奇景,有如一座氣勢雄偉的石造拱門,聳立於北海岸公路旁,早在清乾隆的『台灣輿圖』中,這座經年由海浪雕鑿的海雕石門,就已經成為北台灣海岸線上的標記,狀呈圓拱的石門洞,不僅以它深具的歷史意義,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更是因為記錄了大地的蛻變,令人倍感驚奇,石門鄉的地名亦由此而來。石門洞頂上雖已長滿綠草,但細看之下,仍可發現它是由一層層岩層堆疊而成的,而且可以在洞前海邊發現許多奇形怪狀,頗富玩賞之趣的石頭。
   走進石門洞,相迎的是海天一色的美景,還有旅人們此起彼落的驚呼與笑語,原來腳下的沙灘混雜了大量的螺貝類、粗貝殼沙與礁石,斑斕的色彩及各異其趣的造形,讓人人都愛不釋手。而沿著海岸線鋪設的步道觀景平台及涼亭,更是擁有欣賞海景的寬闊視野,在此遠眺無邊碧海,不僅令人心曠神怡,更令人塵念盡消,尤其是清晨,朝陽自海平面緩緩升起,霎時光耀大地,胸中自然充滿了新生的喜悅和希望,到了傍晚時,欣賞天際燦爛如錦的晚霞,和瞬間變化萬千的夕陽,在遼闊的海天之交,搭配成完美的演出,一定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所謂「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石門洞頂朝曦和夕陽之美,實在當之無愧。
石門洞
原圖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