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船头觉修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基隆哨船头觉修宫 (Keelung Jue Xiu Gong;Keelung Jue Xiu Temple) 为台湾基隆一间主祀 田都元帅 的民间信仰寺庙,俗称哨船头老爷庙。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日治时期被毁,民国40年 (1950年) 重建。与基隆奠济宫、基隆庆安宫及基隆城隍庙,合称基隆四大庙,亦是每年基隆中元祭主办庙宇。[1]设有北管乐社,属于西皮派(新路)得意堂系统,为 哨船头儒霖堂(基隆音乐团第三组)。
建庙沿革
- 清光绪元年 (1875年),基隆北管乐社于基隆哨船头建庙,主祀池府王爷。
- 日治时期,增加祀神-田都元帅。后庙宇被毁,神像被信徒保藏。
- 明治四十一年 (1908年) 日本日莲宗布教师 佐野是秀 于庙址建布教所。
- 昭和四年 (1929年),布教所改建为莲光寺 (れんこうじ),为日莲宗佛寺。
- 莲光寺被毁后,涂锡畴、庄敬、吴德贤、陈母向日本政府请愿后,重建庙宇故得名觉修宫,并增设鸾堂-儒霖殿 (举行儒宗神教扶鸾仪式)。
- 民国四十年 (1950年),觉修宫重建,一楼正殿主祀田都元帅。为纪念被毁之莲光寺 (日莲宗) 及兴国山久宝寺 (日本曹洞宗),故于二楼增设大雄宝殿,主祀释迦牟尼佛。
觉修宫.老爷庙祭祀神祇
- 一楼殿宇 (儒霖殿) 中央主祀 田都元帅,两旁有持剑童子及捧印童子;左边神坛: 池府千岁;右边神坛: 福德正神。
- 二楼殿宇 (大雄宝殿) 主祀释迦佛祖,两旁有迦叶尊者及阿难尊者,左右配祀伽蓝尊者与韦驮尊者二护法菩萨。
- 禄位厅 祭祀 觉修宫重建发起人禄位、儒霖一派历代先贤禄位。
重修碑文
- 基隆觉修宫重建碑记
基隆觉修宫,位于中正区敬神巷,为市民祷赛地,通称老爷庙是 也。创建于光绪元年,奉祀池府王爷,航业蒙庥,改筑于日治时期, 增祀田都元帅,闾阎景福,虽寒暑之云迭更,而沧桑已告数阅,劫经 秦火,叹炸毁之靡遗,版复汉图,幸更新之有自。乃有涂锡畴、庄敬 二君,体念林发翁经始于前,吴德贤、陈母两贤管理于后,先向日人 请归还庙宇,募款重修,附设鸾堂,旨在牖世,因名觉修宫焉。迨乙 西台湾光复,涂君等以旧庙倾颓,倡议重建新宫,时值通货膨胀,百物涨价,鸠工庀材殚精竭虑,极其惨淡经营,终赖善信乐捐,历时五载,耗赀钜万,幸告蒇事,值琳宫更新,落成有庆,觇堂启昧,觉路 堪登,承当事者委属,摭其盛事,勒于贞珉,揭之通衢,用告来者, 民国四十年元月立。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2]。一般包括道观、佛寺、祠等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或宗庙,皇家太庙与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门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或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阙,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与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获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岩”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的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与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