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可口可樂Zero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可口可樂Zero
圖片來自天下雜誌

零系可口可樂[1] [2],(英语:Coca-Cola Zero)是可口可樂的最新低熱量飲品。

簡介

首先在美國推出可口可樂Zero,它聲明是零卡路里的可口可樂[3](「zh-cn:零度;zh-tw:Zero;zh-hk:零系」因而得名),但在其他國家零系可口可樂可譯為無糖[4]

事實上零系可口可樂是含有極微量熱量。這要視乎國家生產的而定。在美國,每100毫升零系可口可樂約有0.2至0.5卡路里(3.4美制流質盎司)。[5]

成份區分

零系可口可樂在各市場成份各有不同:

成份名稱 澳洲
新西蘭
美國
加拿大
德國 西班牙 英國 挪威
芬蘭
丹麥
比利時
荷蘭
阿根廷
智利
法國 墨西哥 香港 中国大陆
碳酸水
色素 E150d* 焦糖 E150d* E150d* E150d* E150d* E150d* E150d* 焦糖 E150d* E150d* 焦糖
安賽蜜醋磺內酯鉀 E-950 E-950
阿斯巴甜 E-951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E-951
咖啡因
磷酸 E-338 E-338 E-338 E-338
苯甲酸鉀
檸檬酸鉀
苯甲酸鈉[6] E-211 E-211
檸檬酸鈉 E-331 E-331 E-331 E-331 E-331
甜蜜素 E-952
蔗糖素
香料 自然香料
每100毫升中卡路里含量 0.3 卡 0.5 卡 0.2 卡 0.5 卡 0.3 卡 0.3 卡 0 卡 0.3 卡 0.3 卡 0 卡 0 卡

* E150d 是防酸焦糖色素,在軟飲料中經常飲用。
** 阿根廷墨西哥挪威芬蘭法國丹麥英國德國美國比利時的零系可口可樂成份標明蘇打水包含氨基苯基丙酸來源。這是從阿斯巴甜而來。

銷售國家

零系可口可樂現於以下國家或地區發售:

營銷廣告

根據可口可樂公司的形容,用以推出「零系可口可樂」產品的營銷攻勢,是22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它主要的市場對象是年輕的成年男性。在美國,針對它特定的市場,零系可口可樂在廣告中被描述為“低熱量”,而不是“節食”。這是由於年輕的成年男性據說常常將健怡飲品(英语:diet drinks)與女性聯繫起來。[11]

美國的可口可樂公司以「病毒行銷」的方法進行營銷。他們一直強調「零系可口可樂」的口味與原味可口可樂極其相似;其中,在2007年推出的一個廣告中,更指其公司的高層因為兩種產品的口味「過於相似」,而考慮控告他们研發新產品的同事「口味侵權[11]

澳洲,可口可樂公司曾借助一个不存在的伪装组织(英语:front group)推廣產品,[12]他們會在戶外四處塗鴉,然後在互聯網上濫發訊息,吸引人到訪一個虛假的部落格。在這些宣傳手法曝光后,有組织認為是誤導消費者,並對可口可樂公司作出強烈抨擊,同时舉行了对「零系可口可樂」的道德標準進行深入讨论。[13]

在英國,乐队呛女生合唱团的成员谢丽尔·科尔發起一項年輕人的運動。[14] 電視播出廣告展視一批男子走過一個城市,說:「為什麼一切東西不能美好,人生不如意無不利?」結束時一塊巨大旗幟向大廈滾下来,画面轉到懷舊的德國電影《再見列寧》的画面。 不過,尼爾森銷售數據顯示,「零系可口可樂」未能吸引英國消費者的目光,銷量僅有3個星期的市場。[15] 近日,曼聯隊英格蘭國家足球隊球員朗尼和他的女朋友科琳·麥克朗林一直為「零系可口可樂」宣傳。

在奧地利,推出「零系可口可樂」時,市場在評估這是否一個和健怡可口可樂不同的產品。[來源請求]

在芬蘭,可口可樂偏離網上營銷運動,由於其性別影響。這項運動被視為物化女性,以及贊同歧视女性的態度。[16]

在2007年的1月,零系可口可樂於阿根廷發售,隨著貨品標籤「Coca-Cola Zero, lo que no esperabas」(零系可口可樂,意料之外)及 「El mismo sabor de siempre, zero azúcar」 (無糖,依然可口可樂 )。

在2007年1月15日零系可口可樂的電視廣告出現在丹麥及產品發售地。在愛爾蘭,零系可口可樂2007年2月8日發起由呛女生合唱团歌手萨拉·哈丁代言的活动。

產品標誌

零系可口可樂標誌是白色背景(后来改為黑色)上的红色可口可樂標誌,底下加上「zero」一词构成。不同國別有一些細節也是不同的。比如说,在英國,「O」字以螺旋形态展现。而在美國,字母用了強調手法印刷。

在美國和加拿大,標誌原本以白色作底色,襯托一個黑色的「zero」。這飲品的樣式自2006年開始,當時一個假日主題觸發了設計師的靈感,黑色包裝的2公升裝零系可口可樂是在2007年更換的,而自去年元旦開始,黑色包裝也用在罐裝零系可口可樂上。21盎司(591毫升)瓶裝的零系可口可樂舊式包裝仍保留了一段時間,但黑色包裝開始分階段在二月底前(發售櫻桃零系可口可樂前)更換。

Zero名義上的爭議

在挪威的啤酒廠Ringnes聲稱擁有Zero這名稱。Zero一字名義用在不含酒精飲料在 1972年至1996年間。[17]

揭穿零熱量的製造真相

零卡飲料在卡路里方面是無可挑剔的。連水離子飲料或健康飲品中標有低卡的產品,每一百毫升都有二十大卡左右,但是零卡飲料真的是零大卡—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事?

關鍵就掌握在取代白砂糖的合成甜味劑上,主要使用於減肥飲料中的替代甜味劑,會釋放出比白砂糖甜一百五十至兩百倍的甜味。由於只要添加極少的量即可,因此就算加在飲料裡,卡路里總量也幾乎不會增加。對於為肥胖所困擾的人們而言,甜味劑才得以被稱作是他們的救援女神。

經常使用在減肥食品裡的合成甜味劑中,含有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醋磺內酯鉀山梨糖醇等成份。雖然它們都會釋放甜味,卻各有特殊味道,因此會配合產品特性,單獨或組合多種成份使用。其中,阿斯巴甜味道清爽,會釋放恰到好處的甜味,是清涼飲料中最被廣為使用的甜味劑。

食藥局也表示,「加工食品中的阿斯巴甜安全性達一定標準」,然而百分之百相信這句話好嗎?食藥局沒有騙人,到目前為止,尚無阿斯巴甜對健康有害的證據,但是相對的,也沒有證據指出它是安全的;關於阿斯巴甜的安全性,連專家們也意見分歧。

批評

  • 挪威有幾名顧客抱怨零系可口可樂1.5公升瓶裝含有顆粒,挪威可口可乐代表說只是零系可口可樂的成份沒有足夠調勻。[18]
  • 還有關於阿斯巴甜的爭議。
  • 含有磷酸,容易造成過量攝取磷。

櫻桃可口可樂Zero

櫻桃可口可樂Zero於2007年2月7日出售。.[19]

參考資料

  1. 可口可樂Zero:揭穿零熱量的製造真相,生活報橘,2015-07-01
  2. 可口可樂Zero:建議你不要喝,痞客邦,2019-07-06
  3. Press release from Coca-Cola , 2005年3月21日。 在2006年9月24日 更正。
  4. 'Coca-Cola' Zero Has Landed ,消息內容來自Coca-Cola Enterprises,2006年7月4日。於2006年9月24日更正。
  5. Compare nutrition information from Coca-Cola USACoca-Cola Great Britain
  6. 飲料含苯甲酸鈉 加速老化
  7. Companhia lança Coca-Cola Zero no Brasil. [2007-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8. 存档副本. [200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1). 
  9. Coca-Cola España - Coca-Cola Zero, auténtico sabor zero azúcar
  10. Coke Zero's UK Debut Targets "Real Men". Beverage World. [2006-07-24]. 
  11. 11.0 11.1 Elliott, Stuart; March 5, 2007; "Can’t Tell Your Cokes Apart? Sue Someone";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March 6, 2007.
  12. The Zero Movement. Coca Cola Company. [2006-07-24]. 
  13. The Zero Movement. [2006-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8). 
  14. Adam Withrington. Coke launches new advert for Zero. The Publican. [2006-07-24]. 
  15. 存档副本. [200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1). 
  16. Kuluttajavirasto: Coca-Colan mainos halventaa naista. [2006-12-15]. 
  17. Sorry, Zero! Coca-Cola og Ringnes i navnestrid
  18. Klumpe-trøbbel for <supercola>, news article from Verdens Gang, October 5 2006. Retrieved on October 7 2006
  19. "Cherry Coke Gets Fresh Jay-Z Remix" , Kenneth Hein, BrandWeek, January 29, 200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