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松山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佛光山松山寺,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信义区的佛寺,为联勤44兵工厂信众募资建立,今由佛光山僧伽管理。
历史
兵工厂募资
联勤44兵工厂退役的李鼎衡回忆,早期兵工厂同事信佛教的不少,每到周末假日,他即和二三十名同事结伴搭火车前往中坜圆光禅寺及汐止静修襌院听慈航法师讲经,因此与道安法师结缘;1954年慈航法师圆寂后,他们便改听道安法师讲经。慈航法师生前曾对道安法师说,联勤44兵工厂有很多信徒,但松山区(当时兵工厂地区属松山)没有佛寺,道安法师便发愿兴建松山寺。联勤44兵工厂总工程司贾毓灵妻子回想,四四西村的信众后来在今日光复市场旁住宅,租屋供养道安法师,每日下午听他讲经,后来兵工厂厂长夫人赵路文如发动眷村信徒捐助善款,大约一家每月捐米十四公斤、捐钱三五十元,再加上海来的居士陈子平到国外募款,终于1957年冬以一坪新台币廿元购得吴兴街284巷土地建寺。寺盖好后,道安法师找来善导寺的灵根法师担任当家执事,道安法师自己担任住持。
在贾毓灵热心帮忙下,兵工厂的工程师们为松山寺画出设计图,道安法师即依图逐步扩建佛寺,1961年兴建殿高七十二尺的法王宝殿,1969年增建观音楼。此后香火鼎盛,陆续兴建图书馆、玉佛殿等大楼,设有大专佛学讲座、中华佛学研究会、《狮子吼》杂志、台湾印经处、中国佛教会文献委员会等。
松山寺在台湾本土中,被视为台湾外省人有名的寺院。楚戈刚从军中退伍时,感到人世茫茫,曾有一段日子当过道安法师的徒弟,并编辑过《狮子吼》杂志。道安法师曾寄书给在海外的三毛,教导她宗教史。毛惕园在此寺出家,后还俗。出身兵工厂眷户的市议员王正德与费鸿泰,假日时常到松山寺开读书会。
道安法师于1977年圆寂后,寺务由灵根法师掌管。每年清明、中元节都办法会,另外还有观音法会、大悲法会等活动,有时也在寺院大办素齐,宴请香客。1983年,登记成立财团法人,董事长为灵根法师,常务董事为茅詹文丽和黄浩林,董事有释恒毅、王绅、孙傅道华、李刘静云、张慧明、梅焕华。
灵骨塔遭难
去逝的联勤44兵工厂员工、眷属会土葬在松山寺附近的四四公墓,牌位则寄放寺内,随吴兴街附近房子越盖越多及台北医学院的成立,附近人口日益绸密,公墓用地已无法再葬,改放火葬方式将骨灰安厝至寺内。1978年,寺方兴建取名“报本堂”的纳骨塔,以木质材料加盖第四层。除吴兴街住户的骨灰会寄放外,费鸿泰侄女、陈凯伦父亲与兄长、李行独子李显一、夏光莉父亲也是安眠于此。由于名古屋空难、大园空难及林肯大郡罹难者的善后法会时是由松山寺所办,他们的骨灰也多放置寄放在此寺灵骨塔四楼、高八层的大钢架上。
因环保意识抬头,政府为遏止滥葬,自1987年以后即不再核发墓园执照,加上台北市于1990年代计画五年内将强制迁移十四万座旧墓,使得灵骨塔投资市场热络,在该年代热潮中,有灵骨塔位预售时一位才新台币两、三万元,完工之后上涨到九万,甚至有炒高达十六万元以上。1991年起,茅詹文丽立以常务董事身分,安排儿子茅凯乐、茅凯宁担任义工,处理贩卖寺方灵骨塔、牌位、长生牌位,收取价款、信徒捐献功德金、寺务银行存提款等事宜。1990年中期,寺方灵骨塔每个牌位已涨到数万元至十馀万元不等,至1998年已提高到二十万元。1994年1月至1998年3月四年间,寺方销售塔位、牌位功德金的收入就达五千七百五十万元。茅凯乐、茅凯宁挪用这些钱炒作股票、购买外币,汇至休士顿、旧金山、德克萨斯州等地购置不动产及个人花费,以不实帐证资料给会计人员逐年制作帐册、收支报告表提报主管机关。
1998年4月5日清明节晚9时14分,台北市消防局接获松山寺灵骨塔发生火警,原本第一波到场抢救的消防人车十分钟内初步压制火势,但因水源水压不足,火势于9时41分转烈,至10时29分才扑灭。三、四楼骨灰坛全毁约一千三百位,半毁者约五百位。四楼骨灰,几乎付之一炬。6日一早,众多受害者民众聚集,包括陈凯伦、夏光莉、田平春等艺人。李行也在12日到寺中寻找儿子骨灰,在雨中流下眼泪。数日后,他面对儿子骨灰坛遭波及,对记者表示当初儿子是想要海葬,但家人不舍,如今对著儿子照片也可表达怀念。
此刻茅凯乐利用寺方火灾之际,侵占当天清明节收取一千馀万元的功德金,从台湾银行中仑分行提款美金五十万元及新台币六百万元,卷款潜赴美国,其弟茅凯宁则滞美不归。4月13日,寺方请来的会计师李耀魁说明,经过这三日来查核,至少上亿元被挪用。16日,检方再度约谈茅詹文丽未获后,对茅家展开强制拘提行动。12月9日,台北地检署检察官李韦昌侦结,依侵占、伪造文书等罪嫌将茅詹文丽母子三人提起公诉,向法院求处三人各有期徒刑九年。最后检方查出茅氏兄弟共盗走二亿九千多万元,却最终逍遥法外,逃过追溯期。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祠等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或宗庙,皇家太庙与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门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或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阙,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与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获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岩”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的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与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参考文献
- ↑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