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松山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佛光山松山寺,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信義區的佛寺,為聯勤44兵工廠信眾募資建立,今由佛光山僧伽管理。
歷史
兵工廠募資
聯勤44兵工廠退役的李鼎衡回憶,早期兵工廠同事信佛教的不少,每到周末假日,他即和二三十名同事結伴搭火車前往中壢圓光禪寺及汐止靜修襌院聽慈航法師講經,因此與道安法師結緣;1954年慈航法師圓寂後,他們便改聽道安法師講經。慈航法師生前曾對道安法師說,聯勤44兵工廠有很多信徒,但松山區(當時兵工廠地區屬松山)沒有佛寺,道安法師便發願興建松山寺。聯勤44兵工廠總工程司賈毓靈妻子回想,四四西村的信眾後來在今日光復市場旁住宅,租屋供養道安法師,每日下午聽他講經,後來兵工廠廠長夫人趙路文如發動眷村信徒捐助善款,大約一家每月捐米十四公斤、捐錢三五十元,再加上海來的居士陳子平到國外募款,終於1957年冬以一坪新台幣廿元購得吳興街284巷土地建寺。寺蓋好後,道安法師找來善導寺的靈根法師擔任當家執事,道安法師自己擔任住持。
在賈毓靈熱心幫忙下,兵工廠的工程師們為松山寺畫出設計圖,道安法師即依圖逐步擴建佛寺,1961年興建殿高七十二尺的法王寶殿,1969年增建觀音樓。此後香火鼎盛,陸續興建圖書館、玉佛殿等大樓,設有大專佛學講座、中華佛學研究會、《獅子吼》雜誌、台灣印經處、中國佛教會文獻委員會等。
松山寺在臺灣本土中,被視為臺灣外省人有名的寺院。楚戈剛從軍中退伍時,感到人世茫茫,曾有一段日子當過道安法師的徒弟,並編輯過《獅子吼》雜誌。道安法師曾寄書給在海外的三毛,教導她宗教史。毛惕園在此寺出家,後還俗。出身兵工廠眷戶的市議員王正德與費鴻泰,假日時常到松山寺開讀書會。
道安法師於1977年圓寂後,寺務由靈根法師掌管。每年清明、中元節都辦法會,另外還有觀音法會、大悲法會等活動,有時也在寺院大辦素齊,宴請香客。1983年,登記成立財團法人,董事長為靈根法師,常務董事為茅詹文麗和黃浩林,董事有釋恆毅、王紳、孫傅道華、李劉靜雲、張慧明、梅煥華。
靈骨塔遭難
去逝的聯勤44兵工廠員工、眷屬會土葬在松山寺附近的四四公墓,牌位則寄放寺內,隨吳興街附近房子越蓋越多及台北醫學院的成立,附近人口日益綢密,公墓用地已無法再葬,改放火葬方式將骨灰安厝至寺內。1978年,寺方興建取名「報本堂」的納骨塔,以木質材料加蓋第四層。除吳興街住戶的骨灰會寄放外,費鴻泰姪女、陳凱倫父親與兄長、李行獨子李顯一、夏光莉父親也是安眠於此。由於名古屋空難、大園空難及林肯大郡罹難者的善後法會時是由松山寺所辦,他們的骨灰也多放置寄放在此寺靈骨塔四樓、高八層的大鋼架上。
因環保意識抬頭,政府為遏止濫葬,自1987年以後即不再核發墓園執照,加上台北市於1990年代計畫五年內將強制遷移十四萬座舊墓,使得靈骨塔投資市場熱絡,在該年代熱潮中,有靈骨塔位預售時一位才新台幣兩、三萬元,完工之後上漲到九萬,甚至有炒高達十六萬元以上。1991年起,茅詹文麗立以常務董事身分,安排兒子茅凱樂、茅凱寧擔任義工,處理販賣寺方靈骨塔、牌位、長生牌位,收取價款、信徒捐獻功德金、寺務銀行存提款等事宜。1990年中期,寺方靈骨塔每個牌位已漲到數萬元至十餘萬元不等,至1998年已提高到二十萬元。1994年1月至1998年3月四年間,寺方銷售塔位、牌位功德金的收入就達五千七百五十萬元。茅凱樂、茅凱寧挪用這些錢炒作股票、購買外幣,匯至休士頓、舊金山、德克薩斯州等地購置不動產及個人花費,以不實帳證資料給會計人員逐年製作帳冊、收支報告表提報主管機關。
1998年4月5日清明節晚9時14分,台北市消防局接獲松山寺靈骨塔發生火警,原本第一波到場搶救的消防人車十分鐘內初步壓制火勢,但因水源水壓不足,火勢於9時41分轉烈,至10時29分才撲滅。三、四樓骨灰罈全毀約一千三百位,半毀者約五百位。四樓骨灰,幾乎付之一炬。6日一早,眾多受害者民眾聚集,包括陳凱倫、夏光莉、田平春等藝人。李行也在12日到寺中尋找兒子骨灰,在雨中流下眼淚。數日後,他面對兒子骨灰罈遭波及,對記者表示當初兒子是想要海葬,但家人不捨,如今對著兒子照片也可表達懷念。
此刻茅凱樂利用寺方火災之際,侵占當天清明節收取一千餘萬元的功德金,從臺灣銀行中崙分行提款美金五十萬元及新台幣六百萬元,捲款潛赴美國,其弟茅凱寧則滯美不歸。4月13日,寺方請來的會計師李耀魁說明,經過這三日來查核,至少上億元被挪用。16日,檢方再度約談茅詹文麗未獲後,對茅家展開強制拘提行動。12月9日,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李韋昌偵結,依侵占、偽造文書等罪嫌將茅詹文麗母子三人提起公訴,向法院求處三人各有期徒刑九年。最後檢方查出茅氏兄弟共盜走二億九千多萬元,卻最終逍遙法外,逃過追溯期。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參考文獻
- ↑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