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南厂保安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厂保安宫
图片来自xuite

南厂保安宫,是位于台湾台南市中西区王爷庙,庙内还供奉一座尊称为“白莲圣母”的赑屃石碑座。该庙俗称“王宫”,并因而有“王宫口”(保安宫前)、“王宫庙后”(保安宫后)、“王宫东”(保安宫东侧)等地名。而庙前道路称为“保安路”亦取自庙名。

历史

清治时期

建庙年代约于清康熙年间。庙方在《台南市代天府保安宫沿革》纪录康熙三年(1663年),郑成功部属为纪念复台暨护航战船有功的五王爷而建。《台南市寺庙台帐》纪录此庙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当时清朝时附近制作战船,南厂因而得名。当地渔民主祀从中国大陆来台恭奉的李府千岁神像。起初只为小祠安座神位,以祈求丰收鱼产。

乾隆年间,由林云氏捐资重修,献赠“代天府”匾,后于乾隆廿三年(1758年)仕金氏于再度重修。

林爽文事件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皇颁赐十面纪功碑来表扬福康安等人战功,并以赑屃像为碑座。原规划九座安置在台湾府城的福康安祠,另一座运到诸罗县城。但从福建运抵台南入港的搬运过程,一座坠海,只好赶制一座补送到诸罗。

嘉庆廿一年(1816年)重修殿宇,献赠石器、香炉、烛台。道光十五年(1836年)增建东西厢与修葺殿宇,并立大石碑为纪念。同治六年(1867年)再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年)增建后殿宇。

日治时期

原先赑屃像的坠海处日久成了鱼塭。民间相传此赑屃有灵,导致当地鱼群失踪、鱼塭还会传出亮光。民众请示此庙的王爷神后,于1911年雇工挖出,名曰“白莲圣母”,运往此庙安置。

赑屃像从南头角街的海埔地移到此庙前面,1912年间,数以千计的香客来拈香焚金,举市若狂,不分昼夜。传闻说难孕的妇人可用糯米捏作龟蛋状,先敬奉之,然后自己食用便可受孕。赑屃原本该置石碑的空位横约二尺、阔约四寸、深约五六寸,可放水、茶,警方还因此伙同公医调查是否有下药或放毒。日本政府认为祭拜赑屃过于迷信,遂令石雕移到该庙房内,并禁止人民乞灵水灵丹,之后更找林、陈姓二参事作协调,以搬入农场内。

1915年,台南南声社创立,依附此庙。1923年,庙方重建东西厢。1930年代台湾许丙丁嘉义城隍庙、赑屃像与此庙写入《小封神》的〈九龟精阵亡山仔顶〉。1933年,为开辟大排水沟,庙的四随亭被拆,改建做拜亭。

二次大战时,此庙设立名为“西门幼稚园”、收容军伕家中幼儿的托儿所,战争结束即停办。

战后时期

1946年,为纪念台湾光复,庙方重修后殿宇。

1956年为开辟财源,建设保安市场摊位,董事会参加兴建四座摊位,将其收入做为修庙基金,后来保安市场拆除,但庙前保安街依然有许多小吃店,为台南市最有名的小吃区之一。

1961年重修,并举行五朝建醮大典。1979年,配合台南市政府而自拆后殿,使新南路(今府前路二段)开辟。又应海安路拓宽,改建并扩建为二层楼庙殿宇,每层面积约三百坪,自1979年雇工兴建,于1985年仲秋完工。

门神为潘丽水之作。庙前的两座旗杆则取自台东花莲之间的深山的两颗千年桧木。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