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
此條目或章節內容可能是從某個來源處複製後貼上, (2019年8月4日) |
穆罕默德(英語: Muhammad ),(阿拉伯語:محمّد Muḥammad;571年4月24日-632年6月7日)[3][4],全名是阿布·卡西木·穆罕默德·本·阿布杜拉·本·阿布杜勒-穆塔利卜·本·哈希姆(ابو القاسم محمد ابن عبد الله ابن عبد المطلب ابن هاشم Abū al-Qāsim Muḥammad ibn ʿAbd Allāh ibn ʿAbd al-Muṭṭalib ibn Hāshim),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和社會改革者[5][6][7]。他成功地使阿拉伯半島的各部落在伊斯蘭一神教下統一。除了阿赫邁底亞的穆斯林以外,穆斯林認為他是真主派遣到人類的最後使者、先知和天啟宗教復興者。其他的使者分別為阿丹(亞當)、努哈(諾亞),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薩(耶穌),中國的穆斯林普遍尊稱之為穆聖。
穆罕默德 | |||||||||||||||||||||||||||||
---|---|---|---|---|---|---|---|---|---|---|---|---|---|---|---|---|---|---|---|---|---|---|---|---|---|---|---|---|---|
原文名 | ابو القاسم محمد ابن عبد الله ابن عبد المطلب ابن هاشم | ||||||||||||||||||||||||||||
出生 |
伊斯蘭紀元前53年3月12日 麥加邦麥加 | ||||||||||||||||||||||||||||
逝世 |
伊斯蘭紀元11年3月12日 阿拉伯帝國漢志雅什里布(麥地那) | ||||||||||||||||||||||||||||
墓地 | 沙烏地阿拉伯先知清真寺 | ||||||||||||||||||||||||||||
別名 |
阿布·卡西木 拉蘇爾(使徒) 穆聖 | ||||||||||||||||||||||||||||
民族 | 阿拉伯人 | ||||||||||||||||||||||||||||
職業 |
583-609 商人 609-632 伊斯蘭教領袖 | ||||||||||||||||||||||||||||
知名作品 | 《聖訓》 | ||||||||||||||||||||||||||||
頭銜時期 | 先知 | ||||||||||||||||||||||||||||
繼任 | (封印先知) | ||||||||||||||||||||||||||||
競爭者 | 阿拉伯傳統信仰者(609-630) | ||||||||||||||||||||||||||||
信仰 | 伊斯蘭教 | ||||||||||||||||||||||||||||
配偶 |
| ||||||||||||||||||||||||||||
父母 |
父: 阿布杜拉 母: 阿米娜 | ||||||||||||||||||||||||||||
目錄
生平
穆罕默德出生在麥加的古萊什族的哈希姆家族,為當時麥加的望族,因此穆罕默德的幼年環境相當地富裕。[8] 穆罕默德的父親在穆罕默德出世前就不幸隨商隊病死沙漠,因此穆罕默德的童年是隨他的叔父阿布·塔里布(Abu Talib)照料至大。根據伊斯蘭傳統,嬰孩在出生不久後,就會被送往貝都因人所住在沙漠當中,因為他們相信能在沙漠中生存的孩子是健康的,因此穆罕默德就在他的養母哈利瑪(Halimah bint Abi Dhuayb)家中度過兩年。[9] 而穆罕默德的母親阿米娜(Aminah bint Wahb)也在穆罕默德六歲那年因病逝世,而身為古萊什家族領袖的祖父阿布杜·穆塔里布,也在照顧穆罕默德後相繼去世,因此穆罕默德的祖父將穆罕默德託付給個性相當老實的兒子阿布·塔里布照顧至大。[10]
在麥加
穆罕默德的祖父過世後並未留給阿布·塔里布太多的東西,因此阿布·塔里布在從商的路上走得並不順遂[11]。穆罕默德在他祖父過世後,為了不要加重叔父的負擔,而開始替人放牧,並在十二歲起就隨叔父外出經商,曾到過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根據伊本·希夏姆、泰伯里等伊斯蘭史學家的記載,基督教僧侶巴希拉(Bahira)認出了他,並預言他將來將成為先知。[12][13]在二十五歲時受僱於麥加富孀赫蒂徹,為其經商,不久與其結婚。
很少人知道真正的青年穆罕默德背後的故事,僅可以一些零碎的信息與穿鑿附會的傳說得知。但眾所皆知的是,他後來成為了個商人;當時的麥加雖然是個重要的交通商業中心,但他畢竟沒有足夠的自然資源,因此必須要與遠方的部落互通有無,因此穆罕默德開始往返印度洋與地中海貿易。[14]在他隨叔父從商的日子中接觸到了基督教與猶太教,這也成為了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的契機。[15]然而他耿直的個性也促使他在從商的路上獲得了「可靠者」(Al-Ameen)的尊稱。[16]
在得到「可靠者」名號的數年後,歷史學家伊本·易斯哈格的書中寫道:麥加在一次的洪水將天房摧毀,而重建後麥加各部落的首領爭著要作為將克爾白的黑石放回原處的人,而爭執不休。他們達成協議,等下一位過門的男子並詢問他的選擇,此時過門的男子就是35歲的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提議讓所有人在地上鋪一塊大白布,將這塊石頭放置白布中央,然後讓城內部落的首領一起將這塊白布抬到克爾白的中央,而他自己則將這塊石頭安置下來了。[17]
與赫蒂徹的婚姻
約595年,在一次旅行中,25歲的穆罕默德認識了當時40歲寡婦海迪徹(赫蒂徹,Khadijiah)。[18]穆罕默德的才能給海迪徹印象深刻,因此她問穆罕默德是否願意娶她為婦。這個婚姻是穆罕默德一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按當時的規矩非長子無法獲得任何遺產,因此穆罕默德既沒有從他父親那裡又沒有從他祖父那裡獲得任何遺產。但海迪徹為他帶來了很大的財富。阿拉伯傳記記錄說海迪徹和穆罕默德共有三個男孩及四個女孩,分別是:扎伊納布 、露卡依亞 (二女兒,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妻子)、烏姆庫勒蘇姆 及法蒂瑪(四女兒,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妻子。穆罕默德的兒子先後夭折,其血脈只有從其四女法蒂瑪一脈繼承)。[19]海迪徹和穆罕默德的叔叔阿布塔里布均逝世於619年,因此穆斯林稱這一年為「悲痛年」。穆罕默德與他後來的妻子都沒有孩子,除了後來與來自埃及的科普特妻子瑪利亞 有一子易卜拉欣早夭。
伊斯蘭的開端
穆罕默德中年時,時常在麥加的希拉山洞裡徹夜沉思。610年,當時40歲的穆罕默德在沉思時,耳邊傳來大天使吉卜利里(加百列)的聲音,並帶來真主(造物主)的第一個啟示傳達給他:『你應當奉你創造主的名義而宣讀,他曾用血塊創造人。你應當宣讀,你的主是最尊嚴的,他曾教人用筆寫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20],並宣稱從此真主揀選了穆罕默德為真主的最後先知和使者,不識字的穆罕默德就在加百列的帶領下,將《古蘭經》讀誦出來。[21]在面臨神蹟後的穆罕默德顯得相當惶恐,於是他返家將之所遇到的事告訴他的妻子赫蒂徹。赫蒂徹相信時常扶老濟弱的穆罕默德遇見的是神的使者,而非邪靈。[22][23],而當時赫蒂徹的基督僧侶堂兄瓦拉格·本·瑙法爾 也相信穆罕默德是耶穌預言的先知。約613年開始展開穆罕默德傳道的日子。
迫害
613年,穆罕默德開始了他漫長的傳道歲月,雖然他的妻子相信他並皈依伊斯蘭。但整個古萊什族聽了他的話後,大多譏弄他認為他瘋了,但也有一些成為他的追隨者。[24]當時皈依伊斯蘭的群體可以分為三大類:大商人的弟弟和子女、家道中落的家族、弱勢並未能得到保護的外國人。[25]
當穆斯林越來越多時,麥加的權貴們認為伊斯蘭教的一神信仰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和牟利。這是因為當時克爾白天房內有三百六十個偶像,多數阿拉伯人崇拜這些偶像,麥加的貴族可以藉此謀取大額財富。尤其身為守護克爾白的古萊什族而言,穆罕默德的言行更是令他們感到反感,於是麥加的貴族們就企圖說服穆罕默德停止傳教,並且以金錢和名利,或者讓他與一些最富有的家庭通婚,以讓先知穆罕默德放棄他的信仰解散他的信徒、改變他的宗教。這都被先知穆罕默德嚴詞拒絕了。最後麥加人要求阿布·塔里布將他交出處死,但被阿布·塔里布拒絕了。後來甚至有多神教徒試圖刺殺他。
穆斯林一再受到人身攻擊和財產掠奪。麥加的貴族開始殘酷迫害入教的穆斯林,典型的例子如: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黑人比拉勒被迫躺在熾熱的沙上,胸部被壓上一塊巨石,紅滾的鐵汁澆在身上。麥加人的迫害,促使許多穆斯林因而死亡,但沒有一個人背叛或反悔。[26]這些迫害暫時並未針對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因為他背後仍是有影響力的叔叔阿布塔里布。615年,麥加的迫害情況越來越危險時,穆罕默德聽聞阿比西尼亞有個以公正善良聞名的基督徒國王,因而勸告一部分穆斯林逃去避難。
夜行登霄
621年7月27日(回曆前1年7月17日)的夜晚,真主命令吉卜利里來帶著神獸布拉克到麥加迎接先知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遂在吉卜利里來的陪伴下,瞬間即乘布拉克趕到了遠寺(耶路撒冷)。然後,按照一些《聖訓》的說法,穆罕默德登上登霄石從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登上七重天。穆罕默德登上第六層時,見到了穆撒(即摩西),穆撒向真主禮了三拜,因此現在穆斯林把這三拜作為副天命。穆聖遨遊到第七層時,見到了天堂和火獄等,旅程的最後,透過真主的光芒,受真主指示說今後所有穆斯林每天必須禮拜五十次。穆罕默德返回到第六層重新遇見穆撒時,穆撒提醒其五十拜遠遠超過了穆斯林的承受能力。穆罕默德於是連續九次求真主減少禮拜次數,直至減到一日五拜。黎明時分,穆罕默德即重返麥加。[27]
遷移麥地那
希吉拉
622年,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受到的迫害越來越大,穆罕默德嘗試到附近的塔伊夫宣傳伊斯蘭,然而,他被當地人毆打、石擊、被用荊棘和棍棒抽打。當麥加貴族們決定刺殺他時,穆罕默德的追隨者建議他遷往離麥加320公里遠的麥地那。「希吉拉」也代表了伊斯蘭曆的開始。麥地那人希望穆罕默德可以統一他們,避免再度發生像618年麥地那內戰。622年至623年間,穆罕默德來自麥加的追隨者和麥地那附近的部落簽定了一項和平友好協議,建立了一個聯盟。[28]這個文件簽署後麥地那和它的郊區成為了一個聯盟,麥地那是其首都,穆罕默德是其領袖。為了擴大這個和平和安全的區域,穆罕默德與他的國家周圍的部落簽署類似的條約,最為著名的是與猶太人簽署了和平協議,即《麥地那憲章》。[29]
衝突的開始
真主!
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
他是永生不滅的,是維護萬物的
瞌睡不能侵犯他,睡眠不能克服他
天地萬物都是他的
不經他的許可,誰能在他那裏替人說情呢?
他知道他們面前的事,和他們身後的事
除他所啟示的外,他們絕不能窺測他的玄妙
他的知覺,包羅天地
天地的維持,不能使他疲倦
他確是至尊的,確是至大的
針對先知穆罕默德的遷徙,在麥加的古萊氏族與麥加的其他氏族成立了一個聯盟來迫害麥地那和麥加的穆斯林,他們威脅說每個回家鄉的穆斯林都將被處死。在麥地那的穆斯林對此非常警戒。一些從麥加逃出來的穆斯林因為麥加多神教徒奪走了他們的家鄉和所有的財產,不得不開始襲擊麥加多神教徒去往敘利亞的商隊。與此同時,穆罕默德根據啟示將朝拜的方向從古都斯(耶路撒冷)改為麥加,麥地那的猶太人表示不滿。
624年3月,穆罕默德帶領300人襲擊一支麥加的商隊,這支商隊得以逃脫但麥加決定出動一支約800人的軍隊。624年3月15日,兩支軍隊相遇,雖然穆斯林的軍隊人數不到麥加軍隊的一半,他們打了個勝仗,麥加軍死亡45人,包括他們的指揮官,穆斯林軍損失14人,70麥加人被俘,即白德爾之戰 。這次戰鬥勝利後,穆斯林又消滅了一個違約背叛麥地那憲法的猶太部落。[31]
627年4月,一支一萬人的麥加軍隊開至麥地那。[32]麥地那的猶太人雖然參加了麥地那的聯盟,但他們不參加保護城市,而且他們還和入侵者串通,在入侵者入城後從後方攻擊穆斯林。還有一些偽信者也叛變,打算在麥加軍進城後加以協助。但麥加的萬人軍隊卻無法越過麥地那城周的城壕。麥加軍撤走之後,城裡的穆斯林開始對他們的叛徒進行報復,特別是對城裡的猶太人進行懲罰:所有成年男人被殺。到627年,穆罕默德已經統一了麥地那,城裡倖存的猶太人和基督徒都受穆斯林的保護。沙漠裡的貝都因人過去與穆斯林有過一些衝突,這時也已經與穆罕默德聯盟,接受了他的宗教。
攻克麥加
先知穆罕默德首先對麥加施加經濟壓力,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麥加人能夠主動皈依伊斯蘭。628年3月,穆罕默德帶領1600名追隨者和平地進入麥加,試圖進行朝覲。然而麥加人將他們滯留在國境邊上,於是在數日後,穆罕默德與麥加當局簽訂了《侯德比耶和約》,希望雙方停止戰鬥,而穆斯林被允許於次年進入麥加。兩年後古來氏族違反停戰協定,但很快地他們就向穆罕默德投降。穆罕默德宣佈特赦麥加人,並特別贈送禮物給統治階層。麥加克爾白裡的偶像和儀式壁畫全部都被清除一空。穆罕默德宣佈麥加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地方,讓該地成為穆斯林朝覲的中心,這是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雖然他攻克了麥加,但他卻選擇返回麥地那,讓阿塔布·本·烏賽德(Attab bin Usaid)統治該城。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地區的其他活動使他最終統一了整個半島,終結了麥加長期以來的混亂。[33]
過了一段時日這個條約仍舊僅屬徒具形式,629年11月,麥加的聯軍毀約攻擊了穆罕默德的一個盟友,穆罕默德宣布條約失效。他暗地裡做好準備,於630年1月帶領一萬人向麥加出發。但雙方沒有打仗,麥加的首領們就宣布投降。穆罕默德和平佔領麥加。他離開麥加的8年後他又重返故地了。雖然穆罕默德沒有要求麥加人皈依伊斯蘭,但還是有許多人主動入教了。最後,穆罕默德將天房內的偶像全數摧毀。
征服阿拉伯
阿拉伯的統一
在征服麥加後,在半島上的伊斯蘭教勢力日漸鞏固後,居民更主動接受伊斯蘭教,而麥加貴族在宗教上的優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隨後,阿拉伯半島遠近的各個部落紛紛遣派使者往麥地那表示歸順,少數對抗者遭到鎮壓。自此,阿拉伯半島上的各部落民眾開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
穆罕默德回到麥地那來調停當地兩個部落之間的爭執。他依伊斯蘭教原則建立福利設施、收取稅收(天課)將它們分給很可憐的貧困老弱、簽署了眾多和平協議、修建了許多清真寺,建立了一個所有宗教族群和平相處的寬容環境。
告別朝覲
632年,在遷移到麥地那之後的第十年結束時,穆罕默德完成了他的第一個真正的伊斯蘭朝聖,領導他的追隨者作大朝聖,被譽為朝覲。完成朝聖後,穆罕默德在阿拉法特山發表了著名的演講,被稱為告別講道。在此講道,穆罕默德勸他的追隨者並不遵循一定的古阿拉伯習俗。他宣稱,阿拉伯沒有優於非阿拉伯國家,也不是一個非阿拉伯擁有一個阿拉伯的任何優勢。[34]
逝世
在告別朝覲幾個月後,穆罕默德便開始持續好幾天的高燒,最終在632年6月7日,病逝在他的妻子阿伊莎(Aisha)的家中。穆罕默德逝世後,根據他的遺囑,葬於麥地那的先知清真寺的原來的住所內。
穆罕默德出生於儒略曆571年4月24日星期五,即伊斯蘭紀元前53年3月12日;逝世於儒略曆632年6月7日星期日,即伊斯蘭紀元11年3月12日;享年63歲(採用伊斯蘭紀年計算)[35]。伊斯蘭曆每年3月12日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的重要節日,既是誕生紀念日又是逝世紀念日,稱為聖紀節(亦稱聖忌節)。
穆罕默德與古蘭經
古蘭經是先知穆罕默德632年最後一次去麥加的路上口述記下來的。這說明古蘭經在穆罕默德生前即使還沒有寫到紙上,至少已經有一個固定的順序了。
而所有穆斯林均相信,穆聖去世後,《古蘭經》還沒有定本。[36]。 艾卜·伯克爾繼位的第二年,亞瑪瑪戰役,不少哈菲祖(能全部背頌《古蘭經》的聖門弟子)戰死。歐麥爾向艾卜·伯克爾建議趕緊整理《古蘭經》,以免散佚。艾卜·伯克爾便說:「使者沒有做過的事,我們怎麼能做呢?」但歐麥爾終於說服了他。他就使人去把宰德找來,對他說:「你是一個有才智的青年,我們對於你是毫不懷疑的;你還替使者記錄過啟示。請你把《古蘭經》搜集起來吧。」事後,艾卜·伯克爾又邀請了武百耶、阿里、奧斯曼三人來協助宰德。Template:請求來源
他們四位都是替穆聖記錄啟示的,又都能背誦全部《古蘭經》,他們組織了一個會議以整理他們以前所記錄的啟示,以背記的資料和記錄的資料,互相校對。
他們校到第九章《討白章》第一二八節和一二九節的時候,只有背記的資料,沒有記錄的資料,在艾卜·胡宰默(Abu Khuzaima ibn 'Aus)的家裡找到了記錄的資料,他們才敢著筆。第三十三章《艾哈薩卜章》的記錄資料也是自胡宰默的家裡找出來的。他們把全部《古蘭經》整理起來,交給艾卜·伯克爾保管。他去世後,歸歐麥爾保管。歐麥爾去世後,歸他女兒聖妻哈福賽(Hafsa bint 'Umar)保管。於回曆二十五年(公元645年—646年),利亞和伊拉克的穆斯林在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戰役中曾為《古蘭經》的讀法而發生爭執,侯宰斐(Hudhaifa ibn al-Yamani)目擊這種情形,並在返回麥地那後報告哈里發奧斯曼,並且建議說:「在這個民族像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樣分裂之前,你趕快設法挽救吧。」奧斯曼就派人去對哈福賽說:「請你使人把《古蘭經》的資料送來給我們,讓我們抄錄幾部,然後送還你。」奧斯曼命宰德、伊本·左丕(Abdullah ibn Zubair)、賽義德(Sa'id ibn al-Asi)、阿卜杜拉赫曼(Abdurrahman ibn al-Harith)等人寫了好幾部。宰德是麥地那人,其餘的都是麥加的古萊氏人(Quraish),奧斯曼對他們說:「倘若你們為《古蘭經》的詞語而與宰德的意見不一致,那麼,你們照古萊氏人的方言抄寫吧。因為《古蘭經》是依他們的方言而啟示的。」他們總共抄了七部,一部保存在麥地那,其餘的分寄麥加、大馬士革、也門、貝海賴尼、庫法、百索拉等地。奧斯曼下令把其它的抄本一概焚毀,他下令抄寫的《古蘭經》,稱為定本(al-Mushaf al-Imam),或奧斯曼本(Mushaf'Uthman),現在通稱奧氏本(al-Mushaf al-Uthmani)。現在全世界通行的《古蘭經》,只有這種定本。
有關穆罕默德的評論
伊斯蘭教最主要的教義是對真主的真誠的信仰,和超越部落分裂和對布道者的信奉的道德觀。伊斯蘭傳統認為穆罕默德是文盲,不會閱讀及書寫。但出身貴族的他文盲一說受很大爭議,他成長時,他曾經多次作為商隊的管理員,他的任務是保護商隊完好到達目的地和保護所有的商品完好。他生前所有的買賣都是公道的,所以他的買賣相當成功。
此條目中立性有爭議。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4年9月1日) |
穆斯林相信先知穆罕默德明確地區分他作為先知的宗教模範和他的個人喜好嚴加區分。他將他的錯誤歸罪於自己,而將他的成就歸功於安拉。他一再堅持將古蘭經與他的言論和行為分開來對待。他一直反對別人將他看做神。穆罕默德去世後,弟子中有人十分激動,不能接受先知的離逝,此時,先知的大弟子兼好友艾卜·伯克爾對其他弟子說:「要讓那些愛戴穆罕默德的人知道,他確已離我們而去 ;而讓那些崇拜真主的人知道,真主是活著的,永遠不會死亡。」
在政治上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了阿拉伯帝國,他的繼承人將這個帝國擴張為一個從大西洋到印度河的大國。一些非穆斯林指責穆罕默德在建立這個帝國時使用的手段,他們認為有些做法按今天的標準來看是犯了戰爭罪,穆斯林強烈反對這個觀點。
他死後數世紀中許多穆斯林獲得的創造經常被歸功於他的精神影響,尤其歸功於他對知識的追求。對他生活的研究在穆斯林世界產生了一個專有的歷史科學(聖訓學)。
對穆罕默德的批評
自從7世紀以來對穆罕默德的批評就已經存在,主要是來自當時信奉多神教的阿拉伯人。穆罕穆德有很多的配偶,超過了他所創立的伊斯蘭教的教條所規定的四個,他的多配偶制婚姻也受到批評。他占有奴隸和在中東進行軍事擴張的行為也飽受許多批評。
穆罕默德一生正式娶妻13位,另有大量的妾侍。
他的12位妻子是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也就是他進入麥地那擁有自己的地盤之後(公元622-632年)娶的,多為戰爭俘虜。他最年輕的妻子阿伊莎嫁給時年53歲的穆罕默德時年僅9歲。雖然阿伊莎的結婚年齡有爭議,但卻影響伊斯蘭世界至今。直到21世紀,仍有穆斯林組織宣稱女性的合法結婚年齡為9歲。
參考文獻
- ↑ 劉佑知. 穆罕穆德傳. 台北市. 2007年: 4. ISBN 9789570521399 (中文(繁體)).
- ↑ 關於先知穆罕默德生平中幾個重要年代之管見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0-19.北京大學教授 馬斌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0-19.
- ↑ Elizabeth Goldman (1995), p. 63 gives 8 June 632, the dominant Islamic tradition. Many earlier, mainly non-Islamic traditions refer to him as still alive at the time of the invasion of Palestine. See Stephen J. Shoemaker,The Death of a Prophet: The End of Muhammad's Life and the Beginnings of Isla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1.
- ↑ 關於先知穆罕默德生平中幾個重要年代之管見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0-19.北京大學教授 馬斌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0-19.
- ↑ Template:Google books by John Adair
- ↑ Lamptey, Jerusha. From Its Earliest Days, Islam Respects Plurality. The New York Times. 5 October 2012 [6 November 2012].
- ↑ Bill Warner. Mohammed. Political Islam. August 2010 [6 November 2012].
- ↑ Esposito, John L. (ed.).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Islam. 2003: 198 [19 June 2012]. ISBN 978-0-19-512558-0.
- ↑ Watt, "Halimah bint Abi Dhuayb", Encyclopaedia of Islam.
- ↑ 穆罕默德聖人生平大事年表. 伊斯蘭之光. 中華回教博愛社. 2008-07-13 [2013-07-23].
- ↑ Watt (1974), p. 8.
- ↑ Abel, A. "Baḥīrā". Encyclopaedia of Islam. Brill. Brill Online, 2007
- ↑ Watt, W. Montgomery. Muhammad: Prophet and Statesman, p.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 ↑ 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2005), v.3, p. 1025
- ↑ 劉佑知. 穆罕默德傳. 台北市. 2007年: 13–14. ISBN 9789570521399 (中文(繁體)).
- ↑ 可否介紹穆罕默德的生平?. 台北清真寺. [2015年1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4月7日).
- ↑ Dairesi, Hırka-i Saadet; Aydın, Hilmi. Uğurluel, Talha; Doğru, Ahmet, 編. The sacred trusts: Pavilion of the Sacred Relics, Topkapı Palace Museum, Istanbul. Tughra Books. 2004. ISBN 978-1-932099-72-0.
- ↑ Martin Lings, Muhammad: His Life Based on the Earliest Sources, p. 33-34
- ↑ Martin Lings, Muhammad: His Life Based on the Earliest Sources, p. 37
- ↑ 《古蘭經》96:1-5
- ↑ Brown (2003), pp. 72–73
- ↑ 劉佑知. 穆罕默德傳. 台北市. 2007年: 28–34. ISBN 9789570521399 (中文(繁體)).
- ↑ Watt (1953), p. 86
- ↑ 古蘭經簡介 (1895), p.185
- ↑ Wa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1977)
- ↑ Jonathan E. Brockopp, Slaves and Slavery, Encyclopedia of the Qur'an
- ↑ Encyclopedia of Islam and the Muslim World (2003), p.482
- ↑ Esposito (1998), p. 17.
- ↑ Wa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 p.89
- ↑ Arthur John Arberry. The Koran: interpret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7 [2015年1月19日]. ISBN 978-0-19-2835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15日).
- ↑ Lapidus, p. 32
- ↑ 古蘭經簡介 (1895), p.190
- ↑ Wa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1977) p.170-172
- ↑ Buhl, F.; Welch, A. T. (1993). "Muḥammad". Encyclopaedia of Islam 7 (2nd ed.).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pp. 360–376. ISBN 978-90-04-09419-2.
- ↑ 關於先知穆罕默德生平中幾個重要年代之管見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0-19.北京大學教授 馬斌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10-19.
- ↑ 經典編纂與宗教閱讀~學術與宗教之間. 南華大學出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