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斯蘭哲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斯蘭哲學

中文名:伊斯蘭哲學

外文名:a1-Falsafah al-Islamiyyah

又稱:伊勒姆·希克邁

來源:《古蘭經》和聖訓


伊斯蘭哲學亦稱哲學為"伊勒姆·希克邁",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思想淵源, 闡述伊斯蘭教義及有關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哲學基本問題的學說或世界觀體系,是伊斯蘭文化的精華,也是世界哲學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1]


歷史

伊斯蘭哲學(a1-Falsafah al-Islamiyyah)


闡述伊斯蘭教義及有關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哲學基本問題的學說或世界觀體系,阿拉伯語亦稱哲學為"伊勒姆·希克邁"('Ilm al-Hikmah,即智慧之學)。是以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為前提,以安拉創世說為中心,在探討教義問題的基礎上,融匯穆斯林各民族多樣性的文化,吸收古希臘等外來哲學思想和自然科學成果。藉助理性思辨和邏輯論證,運用與教義學不同的哲學概念術語、範疇命題、論證方法,說明造物主與被造物、理性與啟示、知識與信仰、人與現實世界等之間的關係,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宗教哲學及自然哲學思想。它是中世紀以來伊斯蘭教國家各族人民和學者,在長期的社會鬥爭、宗教論爭和生活實踐中,在伊斯蘭社會文化傳統和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共同創造的、獨特發展的哲學形態。伊斯蘭哲學是伊斯蘭文化的精華,也是世界哲學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伊斯蘭哲學是中世紀阿拉伯帝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發展的必然產物。7世紀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了伊斯蘭教,是由多神信仰向唯一神信仰的思想升華。穆罕默德的後繼者率穆斯林軍先後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哈里發帝國,伊斯蘭教發展為多民族信仰的世界性宗教。帝國政治的統一和封建生產關係的全面確立,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陸交通的發展。隨着經濟的繁榮,文化科學事業日益活躍,在天文學、數學、醫學、化學等學科取得了重大成就。帝國實行博採諸家、兼容並蓄的文化政策,大力贊助翻譯和介紹外國的科學和哲學着作。9世紀初,阿拔斯王朝哈里發馬蒙(813~833在位)在首都巴格達創立"智慧館',對希臘的科學和哲學着作進行了有組織和大規模的翻譯和注釋。10世紀時,柏拉圖的《國家篇》、《蒂邁歐篇》、《智者篇》,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普羅提諾的《九章集》,波菲利的《亞里士多德<;範疇篇>;導論》,闡述新柏拉圖主義流溢說的主要哲學着作《亞里士多德神學》和《原因篇》等已被譯為阿拉伯文並加以注釋。同時波斯、印度的古典學術着作也被譯成阿拉伯文。這些着作的流傳,開闊了阿拉伯思想家的思維,希臘哲學的唯理論、邏輯思維和演繹法提供了認識世界的理論和方法,促進了阿拉伯自然科學和哲學研究的發展,出現了大批哲學家和哲學派別。在哈里發帝國內,伊斯蘭教作為官方的意識形態一直居於統治地位。《古蘭經》和聖訓被遵奉為神聖的經典及社會生活的準則。在伊斯蘭教初期,由於政治和宗教鬥爭的需要,出現了不同的政治宗教派別,對《古蘭經》和教義進行了種種解釋,展開了辯論,提出了與信仰有關的哲學問題,稱為「凱拉姆」。後在希臘哲學和其他宗教思想的影響下,不少教義學家、經注學家和學者對伊斯蘭教義作了種種煩瑣的哲學論證,使哲學開始從教義學中獨立出來,形成了伊斯蘭教經院哲學。


思想淵源

《古蘭經》和聖訓


《古蘭經》中關於安拉絕對獨一、反對多神信仰的思想,關於安拉本體與屬性關係的思想,關於安拉創世及宇宙生成的思想,關於造物主與被造物關係的思想,關於安拉前定的思想,關於以賞善罰惡為核心堅持順從、堅忍、公正、平等、寬恕的倫理思想,關於今、後世並重的兩世幸福的思想,關於靈魂不滅和末日審判的思想等,奠定了伊斯蘭宇宙觀、人生觀和倫理觀的哲學思想基礎。


賦予伊斯蘭特色


繼承以古希臘哲學為主體的東西方哲學思想,並經過加工改造,賦予伊斯蘭特色。其中亞里士多德的唯理論和邏輯思維,畢達哥拉斯的數論,柏拉圖的靈魂論和理想國,新柏拉圖主義的流溢說等影響較大。另外還吸收了基督教的神愛說和神智論,波斯光明與黑暗的二元論哲學和印度佛教哲學的某些理論。


確立了自然哲學理論


吸收了自然科學的宇宙結構學說和自然觀,對宇宙的形成,萬物的起源,物質的構造,事物的運動、形式和規律,物體與時空的關係,自然界的同一性和多樣性,肉體與靈魂的關係等進行了探討和研究,確立了自然哲學理論。


三大哲學

中世紀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哲學,是伊斯蘭哲學的主幹,各民族的哲學家人才輩出,學派林立,着述宏富,諸家爭鳴,哲學思想豐富多彩。它由經院哲學、神秘主義哲學和自然哲學3部分所組成。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以伊斯蘭教歐萊瑪(即宗教學者)階層為主體,在探討基本信仰和教義(即凱拉姆)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不同哲學流派。經院哲學主要流派分為兩支:1.穆爾太齊賴派。它形成於8世紀初,是伊斯蘭教早期反對宿命論的蓋德里葉派思想的繼承者。它吸收古希臘哲學的唯理主義思想,提倡運用理性解釋《古蘭經》和自由討論教義問題。該派還提出了含有辯證法因素的哲學概念、範疇,給伊斯蘭教義引進了邏輯思維的新方法。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瓦綏勒·本·阿塔、伊本·歐拜德、伊本·胡載里、奈薩姆、賈希茲和穆阿邁爾等。2.艾什爾里派。10世紀初,由從穆爾太齊賴派中分化出來的艾什爾里(873~935)所奠基,其追隨者後形成艾什爾里派。該派的哲學思想以維護伊斯蘭教基本信仰為宗旨,調和理性與信仰,以理性論證正統派的信條。11世紀後,該派的學說得到統治者的推崇,成為官方的經院哲學。後安薩里將其與神秘主義調和,成為正統經院哲學的最終理論形式。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巴基拉尼(?~1013)、巴格達迪、朱韋尼、舍赫拉斯塔尼等。


神秘主義哲學


它是以經訓的某些內容為依據,在新柏拉圖主義和其他宗教神秘主義思想影響下,以着名的蘇菲為主體形成的神秘主義派別。主要討論的問題是安拉與人的關係問題,安拉與自然界的統一問題,人與安拉的合一問題,人的本原及靈魂如何復歸安拉的問題。從9世紀中葉起,逐漸形成了神愛論、神智論、人主合一論、泛神論和真主之光照理論。蘇菲哲學最着名的代表人物有拉比爾·阿德維婭、達拉尼(?~850)、穆哈西比、左農·米斯里、比斯塔米、哈拉智、祝奈德、薩拉吉(?~988)、侯吉維里、庫薩伊里(?~1074)、安薩里、葉海亞·蘇哈拉瓦迪、伊本·阿塔爾、伊本·阿拉比、伊本·法里德、魯米、薩迪、哈菲茲、巴哈丁·納格什班迪、賈米等。此外,什葉派伊斯瑪儀支派的宗教哲學思想也具有濃厚的神秘主義思想。他們將新柏拉圖主義的流溢說和畢達哥拉斯的數論相結合,給《古蘭經》賦予神秘主義的隱義,倡導內學,用神秘主義的數字「七」論證宇宙生成和歷史發展周期的七階段,以此比附該派七位伊瑪目的聖職傳系,確立了與其他派別不同的宇宙生成論。其代表人物有奈賽斐(?~942)和哈米德丁·基爾曼尼(?~1021)等。


自然哲學


以阿拉伯亞里士多德學派為代表,分東方和西方兩大支系。東方支系以巴格達為中心,代表人物有肯迪、伊本·法拉比、伊本·西那和拉齊,西方支系以科爾多瓦為中心,代表人物有伊本·巴哲、伊本·圖菲利、伊本·路世德和伊本·赫勒敦等。他們深受亞里士多德哲學的影響,精通各門自然科學,諳熟伊斯蘭教義,多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們注重研究自然科學和邏輯學,推崇自然哲學,強調理性的作用。在不違背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力圖使哲學脫離宗教教義學,變為理性的知識體系,具有明顯的世俗傾向。另外,10世紀由巴士拉政治上傾向什葉派伊斯瑪儀派的世俗知識分子組成的「精誠兄弟社」,闡發了自然哲學思想。他們提出伊斯蘭教已被愚昧和無知所污染,陷入迷誤,須用哲學和科學知識加以洗滌和醫治。他們主張研究和汲取對人類有益的一切宗教、哲學思想和科學知識,建立包羅人類一切學問和智慧的哲學,以啟迪人們的理智。該團體編纂的「論文集」,集希臘哲學、伊斯蘭各派學說和自然科學之大成,對伊斯蘭哲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後世影響

特點


⑴ 以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義為前提,以安拉獨一和安拉創世的宇宙論為中心,以抽象的思辨和煩瑣的論證為特徵,展開與教義有關的哲學問題的討論,調和哲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使哲學為信仰服務。


⑵注重哲學與自然科學的結合,以自然科學的成果論證哲學。阿拉伯哲學家,大多是自然科學家兼哲學家,用自然哲學觀點闡述自然觀,使哲學脫離教義學而獨立。教義學家也通曉和重視自然科學知識,將自然科學的理論加工改造,作出符合宗教信仰的解釋,以論證宗教哲學問題。⑶將繼承與創新相結合。伊斯蘭哲學是在伊斯蘭固有文化的基礎上,吸收、消化和融合以古希臘哲學思想為主的東西方哲學思想遺產,給外來的哲學概念、術語、範疇、命題賦予新的涵義,在哲學的重大問題上發揮了創見,並結合伊斯蘭社會的特定歷史條件,創立了獨立發展的具有伊斯蘭特色的哲學思想體系。⑷伊斯蘭哲學的發展同社會政治鬥爭和宗教鬥爭緊密相聯繫。伊斯蘭教歷史上,各派別在教義和哲學上的不同論爭,是政治和宗教思想鬥爭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各派的哲學思想在政治鬥爭和宗教鬥爭中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凡適應統治階級政治需要的派別,其哲學思想受到推崇,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統治思想。⑸伊斯蘭哲學從未形成統一的思想體系。不同的哲學派別,提出了不同的思想觀點和理論形態。他們對《古蘭經》及伊斯蘭教義進行不同的解釋,對外來的各種哲學流派的思想,各取所需,加以剪裁。對哲學的基本問題,各派觀點各異,展開論戰,互相攻訐。在方法論上,採用不同的概念、命題和論證方法,以說明本派的正確性。伊斯蘭哲學對伊斯蘭文化的各學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伊斯蘭哲學的發展可分為中世紀時期和近現代時期兩大歷史階段。


近現代伊斯蘭哲學思想


1798年法國殖民者占領埃及後、伊斯蘭世界先後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伊斯蘭教隨之進入近代歷史時期。隨着西方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衝擊和滲透,伊斯蘭國家的社會生活出現了世俗化和西方化的傾向。為了爭取民族獨立,維護伊斯蘭教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出現了伊斯蘭教復興和改革的運動,形成了以救亡圖存為宗旨的諸多思想派別和社會運動,主要有:⑴伊斯蘭復古主義。以瓦哈比派為代表,堅持「認主獨一論」,提出"恢復正教',「回到《古蘭經》去」的口號,主張恢復伊斯蘭教早期原教旨精神和質樸風尚,嚴格遵從經、訓教導,清除一切外來及異端思想影響,否認人與真主之間存在「中介」,改革陳規陋習,純潔宗教,淨化社會,抵制外來侵略。⑵泛伊斯蘭主義。以阿富汗的哲馬魯丁·阿富汗尼為代表,他認為應抵制西方殖民主義及物質文明對伊斯蘭世界的威脅。在政治上,主張全世界穆斯林團結起來,擁戴一個共同的哈里發,建立超民族、超地域的伊斯蘭大帝國。在宗教上,既要堅持伊斯蘭原教旨,又要對宗教和社會進行改革,主張學習先進的科學與文化,發展宗教和現代教育,用理智鞏固信仰,改變伊斯蘭國家的落後狀態。⑶伊斯蘭現代主義,它是主張變革傳統宗教和社會制度,使伊斯蘭教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現代主義思潮,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布篤和印度的賽義德·艾哈邁德汗為代表。20世紀初,伊斯蘭教哲學家伊克巴爾吸取西方哲學和科學的成果,對伊斯蘭教的形式主義和定命論進行了批判。二次世界大戰後,伊斯蘭國家紛紛獲得獨立,穆斯林學者將如何振興民族經濟,發展現代科學和教育,全面復興伊斯蘭教文化,以應付現代各種思潮的挑戰,作為研究探討的主要課題。有的調和現代科學和宗教,認為宗教和現代科學沒有矛盾,提出發展現代教育和科學文化是強國之策。有的主張擺脫伊斯蘭社會危機的出路,不是向西方學習,而是恢復伊斯蘭教的傳統,全面實行伊斯蘭教法和政教合一制度。有的提出「伊斯蘭社會主義」,作為民族復興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手段。


對歐洲哲學的發展曾產生過重要影響


伊斯蘭哲學對歐洲哲學的發展曾產生過重要影響。12~13世紀,通過西班牙的科爾多瓦、托萊多及西西里的大學和翻譯機構,西方學者負笈來此學習,並將希臘哲學着作的阿拉伯文譯本和阿拉伯哲學家的大量論着翻譯傳入西歐,促進了西歐的哲學研究和科學文化的發展。在巴黎和意大利的主要大學推崇伊本·路世德的哲學着作,形成了阿威羅伊學派,並對基督教經院哲學的唯名論派以深刻影響,曾在西歐思想界占重要地位。伊本·赫勒敦被推崇為歷史哲學的奠基人。安薩里的着作傳入西歐後,其思想被基督教哲學家廣泛引用。


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開始傳入中國,伊斯蘭教經院哲學和蘇菲神秘主義也隨後傳入。11世紀,中國新疆的喀喇汗王朝首府喀什噶爾為伊斯蘭學術文化中心。維吾爾學者優素福·哈斯·哈吉布的《福樂智慧》和馬哈茂德·尤格納克的《真理的入門》等着作,闡述伊斯蘭教的自然觀、知識論、倫理觀及出世派和入世派的人生哲學。元至明中葉,伊斯蘭教正統派及蘇菲主義的哲學經籍(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本)先後傳入新疆和內地。從元代始,在廣州、泉州、濟南、定州等地清真寺,出現了用儒、釋、道語言闡述伊斯蘭教義及哲理的碑文。明清之際,隨着經堂教育的倡興、漢文譯着經籍活動的開展及蘇菲主義門宦派別的出現,伊斯蘭教經院哲學和蘇菲哲學以更大的規模在中國各族穆斯林中傳播。在經堂教育中多採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原着《教心經注》、《歸真要道》、《昭元秘訣》、《歸真總義》等教義和哲學着作,並有漢譯本。在漢文譯着活動中,以王岱輿的《清真大學》、《正教真詮》、馬注的《清真指南》、劉智的《天方性理》、馬德新的《大化總歸》和《四典要會》及蘇菲各門宦的道統史、傳教箴言和歌訣等為代表,將伊斯蘭教義和中國傳統思想相結合,借儒、道、佛語彙,闡釋伊斯蘭哲學和倫理學,建立了中國伊斯蘭教宗教哲學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哲學思想史的組成部分,豐富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寶庫。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