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制
禪讓制 |
目 的 :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 中 文 名 :禪讓制 最早記載: 《尚書》 起源時間: 遠古時代 自 願: 選賢任能 |
禪讓制(「禪」,拼音:shàn,注音:ㄕㄢˋ),中國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中國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於《尚書[1]》之中,後來中國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的。堯、舜、禹之間的禪讓: 唐堯傳位給虞舜,同時傳了「允執厥中[2]」四個字;虞舜傳位給大禹,同時傳了堯舜十六字心傳(簡稱中華心法)[3],成為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哲學。
目錄
該詞起源
禪讓是自願進行的,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通常,禪讓[4]是將權力讓給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禪」;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為「內禪」,讓位者通常稱「太上皇」,不導致朝代更替[5]。
中國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於《尚書》之中,是中國上古時期推舉部落聯盟首領或帝王讓位給別人的一種方式,即部落各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使幫助為事。堯死後,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最後族人擁戴禹之子啟為王。這是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史稱「禪讓」。但另一種說法是,禪讓制只是到禹之子啟就終止了,他建立第一個朝代——夏朝。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的。這些所謂的禪讓,都是朝中權臣脅迫皇帝退位,而由於繼承者是當政者的臣子,為避免「不忠」的罵名,便打着禪讓的旗號,以取得正統性。因此,以禪讓而滅亡某一朝代,史書中也多表述為「篡」(如「王莽篡漢」),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則用「滅」(如「元滅宋」),以表明某種價值判斷。
年表演變
以禪讓形式完成的政權更替見下表:
西漢新朝
東漢魏西晉
220年,東漢獻帝劉協禪讓給曹魏文帝,曹丕265年,曹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西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宋齊梁陳
420年,東晉恭帝司馬德文 禪讓給南朝宋武帝劉裕479年,南朝宋順帝劉准禪讓給南朝齊高帝蕭道成502年,南朝齊和帝蕭寶融禪讓給南朝梁武帝蕭衍557年,南朝梁敬帝蕭方智禪讓給南朝陳武帝陳霸先[6]。
東魏北齊
西魏
北周隋唐
後梁
南吳南唐
後漢後周北宋
951年,後漢李太后下誥將後漢皇位禪讓給後周太祖郭威960年,後周恭帝柴宗訓禪讓給宋太祖趙匡胤。
其他
蘭芳共和國
華人在南洋婆羅洲建立的蘭芳共和國,[7]總長實行禪讓和選舉結合的形式。
世襲製取代禪讓制
叫作:王位世襲制,主要是為「家天下」
被取代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生產資料的私有化,結果就是階級的分化,過去各自實力相當而產生的部落聯盟最終被某個最強大的部落統一或者控制,所以以禪讓制為代表的原始部落共和制度必然被父系社會的終極體制---世襲製取代。
疑點
顧頡剛指出:「禪讓之說乃是戰國學者受了時勢的刺激,在想象中構成的烏托邦。」又說「這時墨家為了宣傳主義而造出來的」。1936年,他還發表《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
《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對丹朱稱呼「帝」。
荀子在《正論》中說:「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
韓非子在《說疑》一文中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人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竹書紀年》認為:「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
《汲冢瑣語》云:「舜放堯於陽,而書雲某地有城,以囚堯為號識者,憑斯異說,頗以禪受為疑」[8]。
《廣弘明集》十一引《汲冢竹書》云:「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今見有囚堯城」
1993年郭店一號墓出土的〈唐虞之道〉與2002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收錄的〈子羔〉、〈容成氏〉三篇都記載上古的禪讓。《唐虞之道》推崇禪讓,指出「不禪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視頻
禪讓制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尚書》虞書·堯典 ,古詩文網
- ↑ 允執厥中,國學大師
- ↑ 轉載中華心法——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知乎
- ↑ 禪讓制的起源資料來源,愛問知識人
- ↑ 禪讓制的定義資料來源,國學大師
- ↑ 中國歷代禪讓制的年表資料來源,國學網
- ↑ 蘭芳共和國:1777年華人建立的共和國,騰訊新聞網,2010-11-30
- ↑ 禪讓制的疑點資料來源,搜狐,201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