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指在一個特定環境內,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環境的統稱。此特定環境裡的非生物因子(例如空氣、水及土壤等)與其間的生物之間具交互作用,不斷地進行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傳遞,並藉由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連接,而形成一個整體,即稱此為生態系統或生態系。
目錄
辭源
生態系統一詞,最早是由英國的生物學家所提出,意指由物理因子與生物所構成的整個環境。1936年提出,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
大小
生態系統的範圍沒有固定的大小,如一整個森林可能是一個生態系統,一個小池塘也可能是一個生態系統,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有時一棵大樹可能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大部分動物終生不離開這棵樹。生態系統的邊界一般是由於環境突然有很大變化造成的,如池塘外則不適合池塘內生物的生存,沙漠邊界、水體邊界、山與平原、沼澤的交界,一般都是一個生態系統和另一個生態系統的交界。當然生態系統的邊界不是絕對的,有很多生物可以越過邊界生存,如青蛙在水中參與一個生態系統,也可以跳到岸上參與另一個生態系統。
分類
主要的生態系可為森林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陸域生態系統、珊瑚礁生態系統等[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
如:生物圈、海洋、深海熱泉、珊瑚礁、陸地、森林、雨林、草原、湖泊、池塘、濕地…… 可依環境特性分為陸域生態系及水域生態系兩大部分,下再細分成其他各個生態系。
人工生態系統
如:農田、果園、自給自足的宇宙飛船、用於驗證生態學原理的各種封閉的微宇宙……
平衡
一個生態系統內,各種生物之間以及和環境之間是存在一種平衡關係的,任何外來的物種或物質侵入這個生態系統,都會破壞這種平衡,平衡被破壞後,可能會逐漸達到另一種平衡關係。但如果生態系統的平衡被嚴重地破壞,可能會造成永久的失衡。
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活動是造成生態系統失衡的最主要因素。農業活動就是人類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創造自己的人為生態系統的範例,人類開墾荒地,將原有生態系統破壞,原有的物種無法繼續生存,人類種植自己需要的莊稼,隨之而來的是害蟲和捕食害蟲的動物,以及為避免被人類鋤草而生長的和莊稼形狀非常相似的雜草,這些物種形成一個新的生態系統,人為生態系統如果離開人的活動就無法繼續存在下去,如果人將農田拋荒,很快就會重新產生新的生態系統,即雜草遍地,也許會沙漠化,但不會自動恢復到原有的生態系統。
有時人類活動造成物種的長距離遷移,也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人類沒有預料到的破壞,老鼠和蒼蠅隨着人類散布到全世界,人類只是隨着興趣帶到澳大利亞的32對兔子,給澳洲的生態系統幾乎造成毀滅性的災難。目前外來物種紫莖澤蘭、大米草、和水葫蘆已經開始對中國大陸的生態系統造成威脅[2],同時隨着商品進入的美國白蛾等新型害蟲也開始適應新的環境。
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也會從物質和能量方面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有是會造成永久性的破壞。
人類目前已經認識到生態系統平衡被破壞的後果,正在力圖幫助恢復其平衡,但這需要付出資金和能量,恢複比破壞要困難的多,而不會有經濟上的回報,所以一般經濟實體不會自動的去做這種事,需要政府和志願者的投入,也需要言論和教育的促進。
生態系統可透過生態球進行模擬。
視頻
生態系統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每日一講:【必修三】第五章 :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搜狐,2017-02-15
- ↑ 中國面對生態「洋害」,中國網,200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