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態系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模板參量錯誤!(代碼34)
|
森林生態系統是森林群落與其環境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結構、功能和自調控的自然綜合體,是陸地生態系統中面積最多、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也是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進行物質交換、能量流動的自然生態科學。
分布內容
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濕潤或較濕潤的地區,其主要特點是動物種類繁多,群落的結構複雜,種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結構能夠長期處於穩定的狀態。
森林中的植物以喬木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森林中還有種類繁多的動物。森林中的動物由於在樹上容易找到豐富的食物和棲息產所,因而營樹棲和攀緣生活的種類特別多,如犀鳥、避役、樹蛙、松鼠、貂、蜂猴、眼鏡猴和長臂猿等。
森林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業產品,而且在維持生物圈的穩定、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例如,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每天都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的氧,這對於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又如,在降雨時,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植物層都能夠截留一部分雨水,大大減緩雨水對地面的沖刷,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表徑流。枯枝落葉層就像一層厚厚的海綿,能夠大量地吸收和貯存雨水。因此,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之稱。
格局過程
生態系統是典型的複雜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更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結構多樣性、食物鏈、食物網以及功能過程多樣性等,形成了分化、分層、分支和交匯的複雜的網絡特徵。認識和揭示複雜的森林生態系統的自組織、穩定性、動態演替與演化、生物多樣性的發生與維持機制、多功能協調機制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經營管理與調控,需要以對生態過程、機制及其與格局的關係的深入研究為基礎,生態系統的格局和過程一直是研究的重點,是了解森林生態系統這一複雜的巨系統的根本,不僅需要長期的實驗生態學方法,更需要藉助複雜性科學的理論與方法。
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的多樣性及其變化,涉及從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區域等不同的時空尺度,其中交織着相當複雜的生態學過程。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的格局與過程不同,即在單一尺度上的觀測結果只能反映該觀測尺度上的格局與過程,定義具體的生態系統應該依賴於時空尺度及相對應的過程速率,在一個尺度上得到的結果,應用於另一個尺度上時,往往是不合適的。森林資源與環境的保護、管理與可持續經營問題主要發生在大、中尺度上,因此必須遵循格局-過程-尺度的理論模式,將以往比較熟知的小尺度格局與過程與所要研究的中、大尺度的格局與過程建立聯繫,實現不同時空尺度的信息推繹與轉換。因此,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學研究已從面向結構、功能和生物生產力轉變到更加注重過程、格局和尺度相關性。
組成類型
地球上森林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有四種,即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2]、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北方針葉林。是陸地上生物總量最高的生態系統,對陸地生態環境有決定性的影響。
視頻
參考文獻
- ↑ 森林生態系統破壞的危害,道客巴巴
- ↑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之家,201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