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弗雷德里克·蕭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蕭邦(法語: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齊歇克·蕭邦Template:Lang-pl,有時拼作Szopen),是波蘭法國的知名作曲家鋼琴家,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弗雷德里克·蕭邦
藝人或藝術家
出生 (1810-03-01)1810年3月1日
23x15px 華沙大公國熱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
逝世 1849年10月17日(1849-10-17)(39歲)
代表作品 22首夜曲,27首練習曲,24首前奏曲,58首馬祖卡,20首圓舞曲,17首波蘭舞曲,兩部鋼琴協奏曲

蕭邦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真實出生日期目前仍有爭議,其拉丁文出生文獻(出生證明和教堂受洗紀錄)上記載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與家人均以3月1日作為蕭邦生日,目前音樂史學界的考證,傾向3月1日為其正確出生日期,而2月22日為當的父親在報戶口時,誤算了出生週數所致(比實際出生日期提早整整一星期)。蕭邦自幼喜愛波蘭民族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台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蕭邦39歲時英年早逝,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如4部敘事曲、十餘部波蘭舞曲包括《軍隊》、《英雄》,26首鋼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鋼琴練習曲包括《離別》、《革命》,4部諧謔曲、4部即興曲、3部鋼琴奏鳴曲,至少21首多夜曲,59首馬祖卡,兩首鋼琴協奏曲幻想曲大提琴奏鳴曲搖籃曲等。蕭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目錄

早年

莫札特死後第19年,蕭邦於1810年出生在波蘭中部小鎮熱熱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位于波蘭首都華沙附近)。他出生的時候,波蘭由於被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哈布斯堡帝國瓜分,已不復為一個統一主權國家(參見瓜分波蘭)。蕭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尼古拉·肖邦(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的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蕭邦的父親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蕭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華沙。

蕭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技巧。蕭邦是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展現出他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1817年,體現出蕭邦不同尋常的即興創作能力,他在華沙被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第二個莫札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歲的蕭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的作品,這是蕭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巴黎的生活

移居到巴黎後,蕭邦很快愛上了這座城市,巴黎的建築和大城市氛圍深深吸引着蕭邦,他在一份寄回波蘭的信中寫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國籍德國鋼琴家和作曲家卡爾克布雷納為師,繼續學習鋼琴,但是他感覺受到了教學方式的限制,課程只進行了不到一個月。蕭邦在巴黎參加音樂會的演出以賺取生活費,起先蕭邦還未出名,收入僅夠糊口,後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資助者帶蕭邦參加了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動,蕭邦的鋼琴演奏打動了客人,轉眼間贏得了一大批的鋼琴學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學生。蕭邦通過音樂會、作曲和教授鋼琴課,從1833年起便有了穩定的收入,經濟上沒有了後顧之憂,蕭邦甚至有一輛私人馬車和隨從,他的衣服都是用高檔的材料製成。而相比之下,19世紀的其他音樂家如理查德·瓦格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則還需要指望着資助者的贊助。

在巴黎期間蕭邦做了多次訪問,1834年,他和費迪南·希勒共同訪問了在亞琛舉行的的萊茵河畔音樂節。蕭邦、希勒還有孟德爾頌三人在此次音樂節中碰面並一起去了杜塞爾多夫科布倫茨科隆,他們三人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才華,並互相學習和切磋了音樂技藝。

蕭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蕭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着男裝、抽着煙的喬治·桑,剛開始並對她無好感,甚至當面問旁人說:「她真的是個女人嗎?」,但隨著喬治·桑對他的追求,蕭邦開始對她傾心。

與喬治·桑的戀情

1837年蕭邦因為與18歲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戀情,陷入了生活危機,正在這時,他邂逅了比他大6歲的喬治·桑,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見到喬治·桑,蕭邦就感受到了她與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個典型的大家閨秀,而詩人喬治·桑看上去卻是十分高傲和極具自我意識。但是蕭邦與喬治·桑的戀情卻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一方面,喬治·桑是一個熱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許多年輕才俊的男性追求,另一方面,喬治·桑後來銷毀了大部分寄給她的信件,使得人們無法確定蕭邦同她之間的真正關係。

1838年11月喬治·桑帶着她的兩個孩子MauriceSolange移居西班牙馬略卡島。而蕭邦也一同搬到了馬略卡,蕭邦一生患有肺結核,他也希望溫暖的氣候能夠緩解他的病痛,但是事與願違,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顯好轉,而蕭邦的肺結核卻因為房間條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氣,發展成了肺炎。98天後蕭邦和喬治·桑離開了馬略卡,這段旅程雖短,但是對蕭邦和喬治·桑都印象深刻,喬治·桑將這段經歷記錄在了她的小說《馬略卡島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蕭邦都是在喬治·桑位於家鄉諾昂(Nohant)的莊園裡度過的。這是一些寧靜的日子,蕭邦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蘭舞曲《英雄》。

蕭邦和喬治·桑的戀情在1847年畫上了句號,兩人都沒有公開分手的原因。當時喬治·桑的女兒Solange愛上了貧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這引發了喬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喬治·桑變得非常好戰,當蕭邦得知SolangeAugust Clésinger秘密訂婚的消息後,非但沒有反對,還表現出來贊同,這使得喬治·桑大為惱火。

英年早逝

蕭邦1848年在巴黎舉辦了他的最後一次音樂會,此後他訪問了英格蘭蘇格蘭,本打算11月在倫敦再舉行幾場音樂會和沙龍演出,但蕭邦卻突然中止了演出。他說自己在鋼琴上看到了幻象,不得不離開以平靜情緒的波動[1]。研究者指出這是顳葉癲癇的症狀[2]。1849年他的肺結核病情加重,已無法繼續授課和演出,最終於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時年39歲。

蕭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禮上演奏莫札特安魂曲,但是莫札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舉辦蕭邦葬禮的教堂歷來不允許唱詩班中有女性,葬禮因此推遲了近兩周,最後教堂終於做出讓步,允許女歌手在黑幕簾後演唱,使得蕭邦的遺願能夠達成。有將近三千人參加了10月30日舉行的蕭邦葬禮,演唱者還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為1827年貝多芬的葬禮演唱安魂曲,為1835年為貝利尼的葬禮演唱Lachrymosa。

根據蕭邦的遺願,他被葬於巴黎市內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下葬時演奏了奏鳴曲Op. 35中的送葬進行曲。雖然蕭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將他的心臟裝在甕裡並移到華沙,封在聖十字教堂的柱子裡。柱子上刻有聖經馬太福音6章21節:「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拉雪茲神父公墓裡的蕭邦墓碑前,總是吸引著許多參訪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裡,依然鮮花不斷。後來蕭邦在波蘭的好友將故鄉的一罐泥土帶到巴黎,灑在蕭邦的墓上,使蕭邦能夠安葬在波蘭的土地下。

作品

蕭邦的作品以鋼琴曲為主,雖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頗為艱深,但是他從來不會以炫技為最終目的,蕭邦的作品更注重詩意和細膩的情感。

獨奏曲

作為一個波蘭作曲家,蕭邦為故鄉的波蘭舞曲瑪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調波蘭舞曲(K. 889),那時蕭邦才剛7歲,蕭邦一生都在作波蘭舞曲,年輕時候的許多波蘭舞曲作品最後都沒有發表,因為他認為這些作品過於單調。蕭邦先是專注於先驅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約翰·尼波默克·胡梅爾的作品,此後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滿了蕭邦對家鄉波蘭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現存的波蘭舞曲(從Op. 26 No. 1開始),都有一段華彩樂章作為開場。

瑪祖卡與波蘭舞曲不同,在19世紀初還是一個相當嶄新的音樂形式,但很快就風靡了全歐洲。蕭邦不僅在城市沙龍中聽瑪祖卡,也在波蘭聽民俗原始形態的瑪祖卡,15歲時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瑪祖卡(B大調瑪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對變音階的精彩運用和五度音階的低音,從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瑪祖卡多使用循環的形式。

總的來說,蕭邦的這些作品並不適合於舞蹈,因為它們大都節奏過快,他的華爾茲作品也是如此。蕭邦的華爾茲是為沙龍譜寫的,大都使用大調,因為大調比小調更加歡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鐘圓舞曲》,作品節奏極快,而且充滿激情,其實它並非人們經常所聽到的那樣,不是為了讓人儘量在一分鐘內演奏完畢,蕭邦本人或其他鋼琴家是否能夠在一分鐘內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但之所以被人稱作《一分鐘圓舞曲》,是要表達「把握瞬間」的意思;據說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一條追逐自己尾巴團團轉的小狗,所以這部圓舞曲也被稱為《小狗圓舞曲》。

另一類蕭邦所發展的音樂形式是夜曲,蕭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愛爾蘭作曲家和鋼琴家、夜曲的發明者約翰·菲爾德的影響,而蕭邦的夜曲作品聽上去更加地和諧,充滿變換的韻律,曲調也更加靈活,有美聲唱法的風格。

24首鋼琴前奏曲創作於蕭邦在馬略卡的短暫旅程中,按照循環五度的順序,從C大調開始,到d小調結束,大小調交替。

27首鋼琴練習曲,作品Op.10和Op.25各12首,新練習曲3首,一直是歷代鋼琴家和音樂學生必須的練習和鋼琴技巧的里程碑,被眾多鋼琴家演奏和錄製。

奏鳴曲

蕭邦大量的鋼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鳴曲,當時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對音樂形式的嚴格要求,使得蕭邦無法自如掌握,或者蕭邦可能是根本不願意受形式所約束。蕭邦的第一部奏鳴曲是早期創作的,獻給了他的老師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鳴曲(op.58,1844年)是一部紀念作品。

最受歡迎的是鋼琴奏鳴曲2號B小調(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樂章是著名的《送葬進行曲》(Marche Funèbre),這個樂章與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詼諧曲(Scherzo)樂章,以及之後Finale的節拍,初聽起來前後沒有關聯,但是音樂學的研究卻發現之間聯繫緊密。蕭邦的這部鋼琴奏鳴曲作品在當時便引起了爭議,第一,奏鳴曲的所有樂章都是用小調寫的,這在當時是不同尋常的,小調奏鳴曲習慣上至少應當有一個樂章使用大調;第二,各個樂章的主題令人憎惡,但舒曼曾說:「這是蕭邦把他最精彩的四個兒子結合成的」,可是據說舒曼也曾批評這件作品,他認為第一樂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過氣來,第二樂章Scherzo詼諧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殘暴」(德語:grauenhaft),而第四樂章則缺乏調性,所有這些在當時都是不合時宜的。

除此之外,蕭邦還作有4首敘事曲和4首詼諧曲,都是相當精緻的作品。蕭邦的練習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蕭邦去世後才發表的作品,對彈奏技術的要求很高,同時又非常適合於音樂會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調《革命練習曲》(Op. 10 No. 12)。蕭邦將練習曲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此前的練習曲,比如卡爾·車爾尼的練習曲,大都只專注於教學目的,而後來的李斯特·費倫茨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克勞德·德彪西也都對練習曲做出了發展。

蕭邦的即興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它是在蕭邦去世後才發表的,因為蕭邦在作曲完畢後才發現,作品的中段與波希米亞作曲家伊格納茲·莫謝萊斯(1794年—1870年)的一首鋼琴作品驚人地相似,所以蕭邦不願意將其發表。

協奏曲

除了獨奏作品外,蕭邦還有2部鋼琴協奏曲1號(E小調)和2號(F小調)。 除了協奏曲外,蕭邦還作有幾首鋼琴與樂隊的單樂章作品,如op.2 「來!讓我們手挽著手」變奏曲,op.13 波蘭歌曲大幻想曲,op.14 克拉克維克,op.22 華麗的行板與大波蘭舞曲。

代表作品

蕭邦共發表的作品編號達作品65(Op. 1 - Op. 65),去世後發表11組作品(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其中包括比較有名的:

紀念

為了紀念蕭邦,波蘭華沙每五年舉行一次蕭邦國際鋼琴比賽

另外以下事物以其命名:

參見

參考文獻

  • Krystyna Kobylańska: Frédéric Chopin. Thematisch-bibliographisches Werkverzeichnis, Henle, München 1979, ISBN 3-87328-029-9
  • Maurice John Edwin Brown: Chopin. An index of his work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2.Aufl., Macmillan, London 1972, ISBN 0-333-13535-0 / Da Capo Press, New York 1972, ISBN 0-306-70500-1
  • Józef Michal Chomiński, Teresa Dalila Turlo: A catalogue of the works of Frederick Chopin, Polskie Wydawnictwo Muzyczne (PWM), Kraków 1990, ISBN 83-224-0407-7
  • Tadeusz A. Zielinski: Chopin. Sein Leben, sein Werk, seine Zeit, Lübbe, Bergisch Gladbach 1999, ISBN 3-7857-0953-6
  • Camille Bourniquel: Frédéric Chopin. Mit Selbstzeugnissen und Bilddokumenten, Rowohlt, Reinbek 1994, ISBN 3-499-50025-6
  • Benita Eisler: Ein Requiem für Frédéric Chopin, Blessing, München 2003, ISBN 3-89667-158-8
  • Krystyna Kobylańska: Frédéric Chopin – Briefe, S. Fischer, Frankfurt/M. 1984, ISBN 3-10-010704-7
  • Jim Samson: Frédéric Chopin, Philipp Reclam jun., Stuttgart 1991, ISBN 3-15-010364-9
  • Hans Werner Wüst: Frédéric Chopin – Briefe und Zeitzeugnisse, Ein Portrait, Bouvier, Bonn 2007, ISBN 978-3-416-03164-6
  • Jim Samson: Chop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6, ISBN 0-19-816495-5
  • Jeremy Siepmann: Chopin: The Reluctant Romantic. Victor Gollancz, London 1995. ISBN 0-575-05692-4

注釋

  1. Sara Reardon. Frédéric Chopin's 'Madness' Diagnosed. ScienceNOW. 24 January 2011 [2011-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月29日). 
  2. Manuel Vázquez Caruncho; Franciso Brañas Fernández. The hallucinations of Frédéric Chopin. Med Humanities. 24 January 2011 [2011-01-25]. doi:10.1136/jmh.2010.005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月28日).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