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縣
寧海縣地圖 |
寧海縣是浙江省寧波市管轄的一個縣,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門灣之間,天台山和四明山交匯之處。北鄰奉化區,東接象山縣,南交台州市三門縣,西靠紹興市新昌縣、台州市天台縣。
寧海縣有山有海,地貌方面表現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2017年末,土地總面積1,836.52平方千米,其中陸域面積1,711.30平方千米,占93.2%;海塗面積125.22平方千米,占6.8%。陸域面積中,水域面積103.30平方千米,水域率為6.0%。
2018年末,全縣轄4個街道、11個鎮和3個鄉,41個社區居委會和363個村委會,縣政府駐躍龍街道縣前街18號。2018年末,全縣戶籍人口63.3萬人,常住人口68.5萬人。
寧海縣與旅遊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這裡是《徐霞客遊記》的開篇地,也是中國旅遊日的發祥地。寧海同樣是中國富裕的縣之一,2017年GDP總量高達542.2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了8.5萬元。2018年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53位,綠色發展百強縣市第47位,科技創新百強縣市第69位,其未來還具有很強的發展潛力。
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3.64億元,財政總收入100.07億元。
目錄
歷史沿革
寧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勞作。 |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置縣,治設白嶠(躍龍街道白橋村),屬臨海郡(治今台州市 椒江區章安街道)。 |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併入臨海縣(臨海市)。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治徙海游(今三門縣海游鎮城區街道)。屬台州(治今 臨海市)。武德七年又併入章安縣(台州市椒江區章安街道)。 |
武周永昌元年(689年)復建,治遷廣度里(今躍龍街道),仍屬台州。 |
唐神龍二年(706年),以縣東地域遼闊,析置象山縣。 |
唐天寶元年(742年)台州改置臨海郡;乾元元年復為台州,寧海屬之。 |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屬台州路。 |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台州府。清因之。 |
1912年直屬浙江省,1914年屬會稽道(治今寧波市區),1927年直屬浙江省。 |
1932年屬浙江省第五特區(治今臨海市)。 |
1933年,改屬浙江省第四特區(治今寧波市區),1934年屬臨海行政督察區。 |
1936年,臨海行政督察區改為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改為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
1940年,劃海游等17鄉鎮歸新建的三門縣。 |
1949年寧海解放後,屬台州專區。1954年屬寧波專區。 |
1957年復屬台州專區。 |
1958年10月撤寧海,併入象山縣,縣治設力洋,後移原寧海城關。 |
1961年10月恢復寧海縣建制,屬寧波專區,1970年屬寧波地區,1983年7月改隸寧波市。 |
行政區劃
寧海縣轄4個街道、11個鎮、3個鄉,23個社區、11個居委會、369個行政村,縣政府駐躍龍街道縣前街18號。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寧海縣位於浙江省東部, 長江三角洲南翼,北連 奉化市,東北瀕象山港,東接 象山縣,東南臨三門灣,南壤 三門縣,西與天台、 新昌為界。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1°25′、北緯29°17′,東經121°09′~121°49′之間。縣境四至:
最東點:長街鎮隔洋塘村以東大塘港水庫,即東經121°49′01″,北緯29°16′07″,界象山縣。
最南點:桑洲鎮慕胡山,即東經121°17′13″,北緯29°05'36″,界三門縣。
最西點:黃壇鎮望海尖,即東經121°09'30",北緯29°15'01",界天台縣。
最北點:西店鎮龍王堂崗,即東經121°23'24″,北緯29°31'29",界奉化區。
地形地貌
寧海縣坐落在天台山脈和四明山脈之間,背山靠海,西高東低,屬沿海低山丘陵地區。西部和西南山嶺重疊,屬於天台山脈中段,自華頂山、括蒼山分別從西北、西南蜿蜒入境。東部以低丘和沖積平原為主。
氣候特徵
寧海屬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常年以東南風為主,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 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5.3-17℃,年日照1900小時左右,平均相對濕度78%,年平均降水量1000-1600mm,無霜期230天。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全縣常住人口68.5萬人,比上年增加0.3萬人。全縣總戶數233037戶,戶籍總人口633256人,其中:男性人口326403人,女性人口306853人,分別占總人口51.5%和48.5%。出生人口6482人,出生率為9.70‰,死亡人口3708人,死亡率為6.5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12‰。
有畲族、苗族、土家族、侗族、蒙古族、壯族、滿族、回族、藏族、布依族、高山族、維吾爾族、俄羅斯族、瑤族、白族、佤族、仫佬族[1]等民族分布。
資源
土地資源
據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縣共有土壤1566.15平方千米,分為6個土類,13個亞類,35個土屬,72個土種。
土類 | 亞類 | 面積(公頃) | 構成比(%) |
---|---|---|---|
紅壤 | 紅壤 | 8893.09 | 5.68 |
黃紅壤 | 36025.77 | 23 | |
侵蝕型紅壤 | 46453.3 | 29.66 | |
黃壤 | 黃壤 | 7122.91 | 4.55 |
侵蝕型黃壤 | 8990.9 | 5.74 | |
岩性土 | 鈣質紫色土 | 448.21 | 0.29 |
潮土 | 潮土 | 1910.75 | 1.22 |
鈣質潮土 | 7087.12 | 4.53 | |
岩土 | 潮土化岩土 | 3043.35 | 1.94 |
水稻土 | 滲育型水稻土 | 5405.13 | 3.45 |
瀦育型水稻土 | 31113.31 | 19.87 | |
潛育型水稻土 | 89.31 | 0.06 | |
鹽漬型水稻土 | 31.72 | 0.02 | |
合計 | 156614.89 | 100 |
水資源
資源總量約17.3億立方米,水力蘊藏量達10.6萬千瓦,總庫容為4.304億立方米,水質優良。境內的中國大(二)型水利工程—— 白溪水庫,是寧波市重要的供水水庫,也是首批中國 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即將動工的庫容為8460萬立方米的 西溪水庫,可提供5400萬立方米的優質飲用水。
礦藏資源
寧海縣境內發現的礦藏共36種,以非金屬為主。黑色金屬有磁鐵、赤鐵等;有色金屬有銅、鉛鋅;稀有金屬有輝鉬、鈷土;貴重金屬有金銀;非金屬有黃鐵、粘土等;燃煤有煙煤、褐煤。金屬礦大部分產於新華夏構造帶,非金屬與第一次次生化有關。但探明儲量者不多。
植物資源
寧海古樹名木資源數量眾多,物種豐富,共有古樹名木1202株[3]。其中散生古樹582株 ,古樹群28處620株;屬一級保護古樹284株,二級保護古樹336株,三級保護古樹582株。樹齡最高的為 岔路鎮柴家村萬嬰柏,達1700多年,範圍最大的是 前童鎮的「浙江第一樟」,為1500cm。
地方特產
紅陽紅心獼猴桃原圖鏈接來自 獼猴桃產業網 的圖片
寧海白枇杷原圖鏈接來自新浪旅遊 的圖片
胡陳洋芋、 望海茶、 翠冠梨、 紅陽獼猴桃、 寧海白枇杷、寧海臍橙、水車蘿蔔、岔路麥餅、茶院番薯面(臭冬瓜、臭莧菅、臭菜心)、前童「三寶」(前童豆腐、前童香乾、前童空心腐)。
交通
公路
228國道過境。
同三線高速公路和規劃中的 沿海鐵路縱貫縣境,34省道甬臨線是 一級公路,和盛寧線、象西線組成陸路交通主骨架,縣城距寧波機揚64公里,離北侖港80公里。5000噸級強蛟 碼頭投入使用,北通寧波、上海、大連,南達溫州、廈門、香港,水陸客貨周轉能力大大提高。 甬台溫鐵路開通後,設有 寧海火車站。
2018全年完成交通總投資20.4億元。由寧海站始發至上海的列車於10月1日開行。
全縣公路總里程1624.06公里,公路密度88.1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88公里,一級公路186.60公里,二級公路57.60公里,三級以下公路1328.98公里。
年末擁有各類營運車輛2634輛,其中:營運客車947輛(長途班車43輛,出租車278輛,城區公交車300輛,城鄉公交293輛,鎮域公交10輛,旅遊包車23輛);營運貨車1687輛(普通貨車1483輛,專用貨車187輛,危貨車17輛)。年末擁有船舶87艘,其中:沿海貨船86艘(萬噸以上5艘),沿海客滾船1艘。全年完成貨物運輸量2167.55萬噸,貨物周轉量111.57億噸公里,客運量179.72萬人次,旅客周轉量2.17億人公里。
教育事業
開元間(713年~741年),建聖廟於東冠山,祀孔子。 |
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縣令錢浚徙學宮於縣治西南200步,辟射圃,置講堂。 |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知縣王演疇籌資於城東建緱城書院。 |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知縣鄧廷彩籌資於北門建蒲湖試院。 |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於城西建文昌書院。 |
清咸豐初,稟生魏謙等十七人創立魏氏義塾積資陸續置田41石8斗、塗田1石,山1所。塾址在縣北四十里下蒲。 |
清同治間(1862年),縣令周祖升以萬緣、尤泉兩庵改建龍翔義塾,址在縣東七十里長街。 |
清同治七年(1868年),知縣孫熹改法安寺為文正書院。 |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丞丁維庚會同令王耀斌以興教寺建為興教義塾,並以寺田50餘畝充修脯費,址在縣南八十里任家莊。 |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縣王耀斌等以寺廟淫濫,遂改置丹邱寺為亭山書院(今屬 三門縣年),梁皇寺為拱台書院(在今前童鄉年),廣修寺為莊士講舍(在今黃壇多年),明智寺為遜志書院(在今鳳潭鄉年)。 |
清光緒間(1875年),知府陳璚建健跳義塾,撥款洋500元,每年計息洋60元以為塾師修金膏火費,址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
清光緒五年,鄔肇基等募捐創設香岩義塾,後經費不敷而廢。光緒二十三年令柳商賢飭查興復,並勸諭明恩寺僧捐田25畝以助膏火。塾址在縣北六十里。 |
清光緒十四年裡人捐田26畝、地2畝,知府成邦干每年准從牛捐項下撥一成。嗣後知府陳璚又將厘局租項下撥充,創建浮溪義塾。塾址在縣北三十五里。 |
清光緒十七年,縣令王瑞成捐廉創建大橫渡義塾,址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
清光緒二十一年,縣令柳商賢創設梅林義塾,以及廢梅林鋪司田25石8斗,店屋4間撥充經費。塾址在縣北三十里。 |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縣令柳商賢捐廉創設花嶼義塾,位於縣南一百里。 |
清光緒二十七(1901年),黃方法、黃和鑾於城東創辦私立柏屏小學堂,為寧海最早之近代小學。 |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文昌書院改為官立高等小學堂,開官辦新學先端.錢趨園於城內翰香錢宅設立務本女學堂,首創女學。 |
1921年6月,《浙江公報》公布全省學校成績審查會報告書,寧海縣立正學高等小學名列甲等。 |
1922年,全縣開始實行新學制,定小學初級4年,高級2年。 |
1926年9月,寧海創辦中學,稱正學高等小學中學部(民國17年,單獨立校,省教育廳發給「寧海縣立初級中學」鈐)。 |
1938年7月,上海僑光中學寧海分校成立,分設海游廣潤寺和大蔡文昌閣。 |
1939年9月,寧海中學附設簡易師範科,寧海始有師範教育。 |
1942年9月,寧海中學增設高中部,縣內始有完全中學。 |
1944年秋,於古渡創辦縣立文正初級農業學校。 |
1948年9月,由郭履洲、郭學序創辦私立正學初級中學(今長洋中學)開學,招初一新生2班。 |
2018年,成功創建省示範學習型城市,啟動發展學前教育第三輪行動計劃,引進海亮公學,開工建設蔚特國際、湖西幼兒園等項目,基本完成長街中學、城東小學等學校的擴建提升工程。 |
全縣現有中小學80所,其中小學50所,初中18所,普通高中7所,職業中學4所,特殊教育1所。在校生總數85489人,其中:小學生48585人,初中生22139人,普高生8784人,職高生7586人,特殊教育學生79人。幼兒園105所,在園幼兒22330人。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92.8%,適齡三殘兒童入學率達98.7%;高考普通類一段線上線682人。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300萬,落實各項幫困助學政策,發放各類助學獎金共計8413萬元。公辦學校接納外來民工子女15792人。
旅遊事業
伍山石窟
是一個人工採石形成,歷經800多年的石窟,已經發現大約30餘個洞窟群,共800多個洞窟。
伍山石窟分為一個主景區和兩個分景區。伍山石窟主景區包括不周神山、聰明山水、岳井洋景區和伍山度假區,將分別建成洞室園林觀光區、洞窟童話遊樂區、海灣鹽場觀光區以及賓館別墅度假區;道士岩和石蘭山這兩個分景區,將建宗教、石文化區和洞窟野營探險區。
野鶴湫景區
位於黃壇鎮西部,《徐霞客遊記》記載的梁皇山的北麓,距縣城15公里。
景區內自然景觀豐富,有浙東地區最密集的瀑、潭群[4]。18級飛瀑,36泓 龍潭,或緩或急,或寬或窄,綿延數公里。
整個景區分為六個分景區:野鶴溪、閒雲溪、雲鶴坪、野豬頭、 丁山等。
梁皇山
原名桐柏山,位於寧海縣城西面11.4公里前童鎮北部邊境。屬於南干山。西接大門山,東連岵岫嶺、封山,南為大紅山。東、北與黃壇毗連。山多松、竹、薪柴。主峰768.2米。明崇禎《寧海縣誌》作梁王山,載有:「舊傳梁太清(547-549)末,侯景作亂,陳霸先兵起,有王子避地於此,故名」,後改為梁皇山。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至此山。
前童古鎮
位於寧海縣城西南14千米處,是浙東地區保存至今的一座具有儒家文化古韻的小鎮。
浙東大峽谷
位於浙江省寧海縣境內,規劃總面積約160平方公里,核心景區30多平方公里;距寧波114公里,寧海縣城29公里;距沿海大通道甬台溫高速公路岔路出口9公里,是一處以自然山水風光為依託,以道家和台岳文化精粹為內涵,以青山綠水、奇峰怪石、溪流飛瀑、原始森林和現代遊樂為特色的生態風景區。
南溪溫泉
中國三大著名溫泉之一,它坐落在寧海縣城西北天明山幽谷中,距寧波市區76公里。南溪溫泉被天台山和四明山環抱,據測定,這一帶地熱水不但蘊藏量大,水溫適中,且水質清澈透明,品位甚高,含有多種微量元素。人們浴後有肌膚滋潤,心境舒展之感。對各種皮膚病、關節炎以及神經、消化、心血管等方面疾病有明顯療效, 南溪溫泉是華東地區少有的旅遊、避暑、療養、度假、休閒勝地。
城市榮譽
國家園林縣城 |
國家衛生縣城 |
中國古戲台文化之鄉 |
中國開游節城市 |
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
中國首批文化休閒旅遊示範地 |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
中國山地戶外運動基地 |
2018年7月,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布「2018縣域經濟100強榜單」,寧海縣居榜單第75名。 |
2018年7月30日,中國信息化研究與促進網、國衡智慧城市科技研究院聯合發布2017-2018年度中國最佳管理實踐智慧城鎮25強名單,寧海縣在列。 |
2018年8月15日,「兩山」發展百強縣名單發布,寧海縣排第2名。 |
2018年10月,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榜單發布,寧海縣排第47名。 |
2018年10月,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榜單發布,寧海縣排第69名。 |
2018年11月,寧海縣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92位。 |
2018年12月,寧海縣入選2018年度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榜第87位,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100強排名榜第32位。 |
文化藝術
龍舞
寧海龍舞主要舞的是斷尾巴龍,這些龍舞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如象山的「打結龍」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這些龍舞大多已從過去的敬神、請神、娛神的祭祀活動,逐步轉變為被人們娛樂欣賞的民間藝術形式。斷尾巴龍出自寧海的帽峰山,因而又稱其為帽峰山龍,相傳這種龍舞始於南宋時期[5]。此類龍舞的龍首尾至少9節,多至幾十節,各節裝有2米長的木棍,表演時需十三人共同操作。此龍舞除表演打四角、打八門、打土樁、打十六樁等舞龍的基本動作外,還需另加四隻燈籠,組成男子群舞。表演時每節龍身各配1人執之,由掌「龍頭」者領舞,其餘皆隨勢翻滾,以鑼鼓、喇叭伴奏。
祭孔舞
據《鄞縣通志》記載清代樂舞有初獻舞宣平之舞一成,亞獻舞秩平之舞二成,終獻舞敘平之舞三成,樂舞向列六佾,每佾六人共三十六人,光緒三十二年復改八佾則乃六十四人。」另據《敬上錄》第十冊記載:「天子親祀則備宮懸舞八佾,太學比古諸侯當軒懸而舞六佾,群庫比古卿大夫判懸而舞四佾,邑庫大夫比古特懸二佾。」
燈舞
燈舞在寧海城鄉流傳甚廣。其形式有馬燈舞、船燈舞、車燈舞等多種。這些燈舞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表演載歌載舞,內容多為表達浙東沿海人民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出海捕魚安全返航,吉祥如意的心愿。
寧海平調
寧海平調,又稱「寧海本地班」,在寧海北部亦稱「調腔」,是浙東富有特色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在 寧海、寧波、台州、 舟山一帶。寧海平調唱腔、表演非常有地方特色。唱腔以曲牌體為主,多為陰、陽兩聲結合。
一般老生髮音較高亢、洪亮,多用鼻音;小生較挺拔、有力,多用假嗓;淨角較粗獷、雄壯,聲帶振幅大。演員一人前台唱,後場眾人幫唱,遇到較長拖腔時,往往會根據字韻,將句末一字割裂開來,按其音韻行腔。白口以寧海官話為準,聲音洪亮,聽起來很動聽。
寧海平調,是寧海縣的一個地方劇種,約始干明而盛於清,已有三四百年歷史。它的唱腔。屬於調腔的一個支派、具有聲調高亢而婉約,一唱眾幫,鑼鼓助節,不託管弦的特點、其幫腔有混幫、清幫、全句幫、片斷幫、一字幫等多種形式。其語音,除小丑用蘇白外,基本用寧海方言、讀書音,故縣人又稱之為本地班、當時流行在寧海、象山、黃岩、溫嶺、臨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後到寧波、舟山、杭嘉湖以及上海一帶作過短期演出。解放初期,平調一度停演。
寧海方言
寧海縣境內通用寧海話。寧海話屬吳語,是吳語明州片跟台州片之間的過渡性方言。寧海話內部不一致,有比較明顯的南北差異。北部以西店話為代表,接近寧波話;中部以城關話為代表,是正統的寧海話;南部以桑洲話為代表,接近台州話。這種由北往南漸次變化的方言現象,多少跟境內的地理環境及過去的行政建置有關。
著名人物
葉夢鼎(1200年~1279年),字鎮之,號西澗,寧海東倉上宅人。南宋王朝右丞相兼樞密使。
胡三省(1230年~1302年),中國宋元之際史學家。字身之。寧波寧海人。南宋理宗寶佑年間進士。歷任縣令、府學教授等職。
方孝儒(1357年~1402年), 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號遜志,時人稱「緱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時,蜀獻王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
童保暄(1886年~1919年),字伯吹,浙江寧海人,人稱「浙江之蔡鍔」。辛亥革命浙江起義發起人,浙江光復後,曾任臨時都督。1919年5月27日追贈陸軍上將銜,1919年5月23日病逝,時任陸軍 中將、浙江陸軍第一師師長。
潘天壽(1897年~1971年),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心阿蘭若主持、壽者。現代畫家、教育家。
柔石(1902年~1931年),浙江 寧海縣人。原名趙平復,作家,革命家。
張明養 (1906年~1991年),研究員,浙江寧海清潭人。
192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政治系,曾任復旦大學教授、系主任,上海商務印書館《東方雜誌》編輯,世界知識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國內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等職。
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委員,民進第四至七屆中央常委兼宣傳部部長、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是第五 、第六 、第七 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 。
長期從事編輯工作,對國際政治問題有較深入的研究。著有《國際裁軍問題》、《國際政治講話》、《現代外交的基本知識》等。
應野平(1910年~1990年),浙江寧海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協常務理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童衍方,1946年生,浙江寧海人。號晏方,別署寶璧齋、愛竹廬。師從 來楚生。現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國家一級美術師、 西泠印社副社長兼鑑定與收藏研究室主任、 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 上海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委員、上海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潘公凱,1947年1月24日出生於浙江 寧海,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的二公子。1996年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2001年6月至今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務院新聞辦《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等。
視頻
浙江寧波寧海縣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仫佬族,中國民族網,2014-11-12
- ↑ 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的轉變—記白溪水庫水利風景區,重慶市水利水務網
- ↑ 古樹名木,中國寧海人民政府網站,2016-03-02
- ↑ 如果再有人問你寧海有什麼好玩的,請把這條微信甩給他!,搜狐網,2018-8-22
- ↑ 盡孝驛站 | 寧海——一顆鑲嵌在東海之濱的夜明珠,搜狐網,201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