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海縣浙江省寧波市下轄縣。寧海置縣始自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1958年10月7日,省委決定(國務院11月21日批准)撤銷寧海縣建制,併入象山縣,屬台州專區,縣治設力洋,次年4月遷原寧海縣城關鎮。1961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寧海縣,以原寧海縣併入象山縣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寧海地處北緯29°06′~29°32′,東經121°09′~121°49′之間,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北連奉化縣,東北瀕象山港,東接象山縣,東南臨三門灣,南壤三門縣,西與天台、新昌為界。寧海縣總面積1880平方公里,海岸線176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60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75平方公里。擁有耕地34.7萬畝,林地162萬畝,素有"七山二地一分田"之稱。森林覆蓋率達62.5%,綠化程度為35.0%,森林儲積量達234萬立方米。寧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常年以東南風為主,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5.3-17℃,年日照1900小時左右,平均相對濕度78%,年平均降水量1000-1600mm,無霜期230天。

寧海,顧名思義,寧靜之海。相傳東海之內皆波濤洶湧,惟有此處港灣風平浪靜,故名寧海。靜海溢出的這份詩意,令人欣羨,令人神往。[1]

建制沿革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建寧海縣,縣治設白嶠。隋開皇九年(589)撤寧海縣併入臨海縣。大業元年(605)撤州置郡,邑地屬永嘉郡。唐武德四年(621)於臨海縣設海州,復置寧海縣,縣治設海游(今屬三門縣),屬海州。武德七年(624)撤寧海縣併入章安縣。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復置寧海縣,治設廣度里(即今城關鎮),築縣城,周圍600步。神龍二年(706),以縣東地域遼闊,析歸新建之象山縣。

民國三年(1914),寧海屬會稽道。1949年7月5日寧海解放。1957年9月23日,寧海縣劃屬台州專區。1958年10月7日,省委決定(國務院11月21日批准)撤銷寧海縣建制,併入象山縣,屬台州專區,縣治設力洋,次年4月遷原寧海縣城關鎮。1961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寧海縣,以原寧海縣併入象山縣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1980年12月,縣革命委員會復名縣人民政府。1983年7月,撤銷寧波地區,改為市管縣,寧海縣屬寧波市。

行政區劃

明洪武三年(1370)設長亭、越溪、鐵場、曼岙、竇岙巡檢司。

洪武二十年(1387)建健跳所城(今屬三門縣),置千戶所。清雍正六年(1728),縣區劃由52都改設為93莊。宣統二年(1910),全縣劃分為15鄉鎮。民國廿三年(1934),實行保甲制。全縣192鄉鎮合併為81鄉鎮,共編828保,8228甲。

民國廿八年(1939),縣行政區劃調整為緱城、海游、長亭3鎮和51鄉。民國廿九年(1940)7月,省政府決定成立三門縣,將寧海縣海游等17個鄉(鎮)劃歸三門縣管轄。民國卅六年(1947)。民國卅八年(1949)1月8日,省政府決定將新昌「飛地」(今屬雙峰鄉)劃歸寧海,但未具體交接。至解放初,人民政府重行決定,辦妥交接事宜。是年,廢保甲制,全縣設5區,29鄉鎮。

1958年10月中旬,原寧海縣轄區設立13個公社。1961年2月,全縣大隊由1035個調整為1055個,生產隊由4827個調整為5263個;1983年5月開展鄉村規劃工作,改公社為鄉,改生產大隊為行政村,建立村委會和經濟合作社。至次年底,完成48個鄉鎮1270個村的初步規劃編制。

1984年10月27日、12月28日,省民政廳分別批准長街、力洋、西店、黃墩(更名為橋頭胡)和梅林、桑洲6個鄉為建制鎮。1985年,省民政廳批准深甽、峽山2鄉為建制鎮。至此,全縣共7個區,1個縣屬鎮,8個建制鎮,40個鄉。1987年1月4日前童鄉改為前童鎮。1988年9月2日黃壇鄉改為黃壇鎮。1989年12月15日撤銷城郊鄉建制,原轄區劃歸城關鎮。

1990年11月7日官嶺鄉改為一市鎮。1994年,寧海縣轄14個鎮、5個鄉:城關鎮、梅林鎮、西店鎮、橋頭胡鎮、深甽鎮、強蛟鎮、一市鎮、明港鎮、力洋鎮、前童鎮、桑洲鎮、長街鎮、岔路鎮、黃壇鎮、雙峰鄉、大佳何鄉、越溪鄉、茶院鄉、胡陳鄉。1996年12月20日,浙江省民政廳(浙民行字34號)批覆同意寧海縣大佳河鄉撤鄉建鎮。至此,寧海縣轄15個鎮、4個鄉。

2001年2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函20號)批准同意寧海縣撤銷城關鎮梅林鎮橋頭胡鎮設立新城關鎮:撤銷城關鎮、梅林鎮、橋頭胡鎮建制,合併設立新的城關鎮,轄198個村、22個居委會,駐人民路79號。2月18日正式實施。新城關鎮面積為319.3平方千米,城區規劃面積86平方千米,下轄居委會22個、行政村198個,分鎮、區兩級管理,設有城中、城南、梅林、橋頭胡等6個管理區。

2001年末,寧海縣轄13個鎮、4個鄉:城關鎮、長街鎮、明港鎮、力洋鎮、一市鎮、前童鎮、桑洲鎮、岔路鎮、黃壇鎮、大佳何鎮、強蛟鎮、西店鎮、深甽鎮、胡陳鄉、茶院鄉、越溪鄉、雙峰鄉。共有33個居委會、83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城關鎮。2002年末,寧海縣共有28個居委會、832個行政村。

2003年10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函162號)批准,同意寧海縣城關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寧海縣城關鎮建制,其行政區域改由寧海縣政府直轄。10月16日,寧波市人民政府(甬政發104號)批准:(1)組建躍龍街道,管理南部12社區、67村,駐人民路75號。(2)組建桃源街道,管理中部50村,駐竹口村。(3)組建梅林街道,管理西北1社區、48村,駐梅深路20號。(4)組建橋頭胡街道,管理東北1社區、33村,駐中新北路16號。10月24日,躍龍(105平方千米)、桃源(58平方千米)、梅林(97平方千米)、橋頭胡(59平方千米)4街道正式設立。四個街道組成寧海中心城區,面積319平方千米。

2003年末,寧海縣轄4個街道、12個鎮、4個鄉:躍龍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橋頭胡街道;長街鎮、力洋鎮、明港鎮、一市鎮、桑洲鎮、岔路鎮、前童鎮、黃壇鎮、強蛟鎮、大佳何鎮、西店鎮、深甽鎮、茶院鄉、胡陳鄉、越溪鄉、雙峰鄉。共有25個居委會、83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躍龍街道。

2004年8月30日,浙江省政府(浙政函128號)批覆同意寧海縣撤明港鎮,併入長街鎮、力洋鎮;撤雙峰鄉,併入黃壇鎮。調整後,全縣轄4個街道、11個鎮、3個鄉:躍龍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橋頭胡街道;長街鎮力洋鎮一市鎮桑洲鎮岔路鎮前童鎮黃壇鎮強蛟鎮大佳何鎮西店鎮深甽鎮、茶院鄉、胡陳鄉、越溪鄉。

2004年末,寧海縣共有26個社區,831個行政村。2005年末,共有26個社區、807個行政村。2006年,寧海縣將807個行政村調整為398個。2006年末,全縣共有28個社區、398個行政村。[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寧海地處北緯29°06′~29°32′,東經121°09′~121°49′之間,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北連奉化縣,東北瀕象山港,東接象山縣,東南臨三門灣,南壤三門縣,西與天台、新昌為界。寧海縣總面積1880平方公里,海岸線176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60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7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寧海縣坐落在天台山脈和四明山脈之間,背山靠海,西高東低,屬沿海低山丘陵地區。西部和西南山嶺重疊,屬於天台山脈中段,自華頂山、括蒼山分別從西北、西南蜿蜒入境。東部以低丘和沖積平原為主。擁有耕地34.7萬畝,林地162萬畝,素有"七山二地一分田"之稱。森林覆蓋率達62.5%,綠化程度為35.0%,森林儲積量達234萬立方米。

氣候特徵

寧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常年以東南風為主,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氣溫15.3-17℃,年日照1900小時左右,平均相對濕度78%,年平均降水量1000-1600mm,無霜期230天。[3]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寧海縣傍山依海,溪流縱橫,水資源總量約17.3億立方米,水力蘊藏量達10.6萬千瓦,總庫容為4.304億立方米,水質優良。境內的國家大(二)型水利工程--白溪水庫,是寧波市重要的供水水庫,也是首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即將動工的庫容為8460萬立方米的西溪水庫,可提供5400萬立方米的優質飲用水。據初步調查,茶山地區可開發成裝機容量為200-300萬KW亞洲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

礦藏資源

縣境內已發現的礦藏共36種,以非金屬為主。黑色金屬有磁鐵、赤鐵等;有色金屬有銅、鉛鋅;稀有金屬有輝鉬、鈷土;貴重金屬有金銀;非金屬有黃鐵、粘土等;燃煤有煙煤、褐煤。金屬礦大部分產於新華夏構造帶,非金屬與第一次次生化有關。但探明儲量者不多。

植物資源

古樹名木:寧海古樹名木資源數量眾多,物種豐富,共有古樹名木1202株。其中散生古樹582株,古樹群28處620株;屬一級保護古樹284株,二級保護古樹336株,三級保護古樹582株。樹齡最高的為岔路鎮柴家村萬嬰柏,達1700多年,胸圍最大的是前童鎮的「浙江第一樟」,為1500cm。[4]

區域人口

人口詳情

2015年末全縣總戶數231462戶,戶籍總人口627794人。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324035人,女性人口303759人,分別占總人口51.6%和48.4%。2015年出生人口5525人,出生率為8.81‰,死亡人口3906人,死亡率為6.2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8‰。

歷年數據

1953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縣共76055戶,277652人。

1961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為87557戶,356645人。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共130971戶,528975人。

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共154872戶,541804人,其中漢族541737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寧海縣總人口518186人,其中:城關鎮153398人、長街鎮35165人、力洋鎮18955人、明港鎮22208人、一市鎮15279人、岔路鎮19885人、前童鎮18342人、桑洲鎮16141人、黃壇鎮17735人、梅林鎮27430人、橋頭胡鎮20806人、大佳何鎮15391人、強蛟鎮14134人、西店鎮47544人、深甽鎮29130人、胡陳鄉13062人、茶院鄉16597人、越溪鄉13466人、雙峰鄉3518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寧海縣常住人口646074人。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31001人,占51.23%;女性人口為315073人,占48.7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06,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4.25略有提高。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96397人,占14.92%;15-59歲人口為460164人,占71.22%;60歲及以上人口為89513人,占13.8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61367人,占9.50%。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4.00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71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29個百分點。全縣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的人口為38682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8059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237960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0578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全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63121人,占56.20%;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82953人,占43.80%。[5]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434.0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15億元,增長1.9%;第二產業增加值213.27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179.65億元,增長12.9%。三次產業的比重為9.5:49.1:41.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69218元,按年平均匯率(1美元=6.2284元人民幣)折算為11113美元,增長7.7%。

2015年度新增個體工商戶4618戶,總數達到33721戶,資金數額30.58億元;新增內資企業1932戶,總數達到了13292戶,註冊資本(金)508.41億元;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86戶,總數達到了1597戶,出資總額19.35億元;新增外資企業18戶,總數達到了367戶,註冊資本13.2億美元;新增個轉企78家,其中轉型為公司46家,占新轉型總數的59.0%,累計辦理個轉企1151家,占三年目標任務的136.4%,其中個轉企中公司制企業197家,公司占比為17.1%。

2015年完成財政總收入73.14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中央級財政收入31.57億元,增長7.0%;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57億元,增長8.9%。在地方財政分成收入中,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分別增長6.9%、8.3%、4.1%和11.3%。2015年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0.24億元,增長8.4%,其中教育支出12.71億元,增長5.8%,科學技術支出1.53億元,增長8.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14億元,增長23.0%,醫療衛生支出5.94億元,增長0.3%,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85億元,增長61.1%。

2015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1.1%,八大類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同比漲跌呈「六升二降」格局,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3.7%,煙酒及用品類價格上漲4.1%,衣着類價格上漲0.1%,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上漲0.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1.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1.5%,居住類價格下降1.6%,交通和通訊類價格下降3.5%。

第一產業

2015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6.2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4%,其中,農業產值16.98億元,增長1.1%;林業產值1.90億元,增長3.5%;牧業產值7.11億元,下降4.2%;漁業產值29.95億元,增長3.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31億元,增長12.6%。種植業生產形勢穩定,據糧食監測抽樣調查數據,2015年完成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43.87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29.57萬畝,產量10.63萬噸,糧食產量增長11.3%。全縣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分別為10.13萬頭和19.37萬頭,分別下降33.3%、12.7%。家禽存欄、出欄分別下降33.7%和10.7%,禽肉總產量0.26萬噸,下降8.5%。漁業生產穩定,2015年水產品總產量15.47萬噸,增長2.6%,其中:海水養殖產量14.08萬噸,增長3.1%;淡水產品總量0.53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

着力推進糧食生產及其功能區建設,完成市級糧食生產功能區標準化建設面積1.05萬畝,投入建設資金1050萬元;「春優927」水稻超高產栽培產量超1000公斤,破浙江省畝產新記錄。大力推進園區建設步伐,「森林寧海」五年建設「642」任務圓滿完成,五年累計投入資金11.2億元,人工造林4.55萬畝(其中山地造林2.42萬畝、平原造林2.13萬畝),完成村鎮園創建208個(森林城鎮創建11個,森林村莊186個,11個林業休閒觀光園),累計完成道路綠化295公里,河道綠化129公里,生物防火帶建設100.7公里,森林撫育1.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3.0%,平原林木覆蓋率從2010年的16.8%提高到19.5%。積極開展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100個合作社的股改工作,累積完成418個合作社股改工作,股改工作基本完成。不斷加強合作組織建設,新發展培育4家市級、15家縣級示範性家庭農場;新發展培育縣級規範性合作社17家、縣級示範性合作社1家,申報市示範2家、省示範1家、國家級示範7家。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目前全縣共建設縣級農業龍頭企業41家,其中省級骨幹龍頭農業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30家。穩步開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圍繞「一控二減四基本」的目標任務,今年推廣噴滴灌農業節水水肥一體化面積1萬畝、減少農藥使用量61噸、秸稈綜合利用率98%以上、農業投入品回收率95%以上,通過合理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農藥推廣面積15萬畝次。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改善農業面源污染現狀,今年關停畜禽養殖場779家,累計關停畜禽養殖場1241家,減少生豬存欄6.6萬頭,減少家禽存欄72.82萬羽,拆除欄舍面積46.82萬平方米。推進「三品」認證工作,完成無公害產地認證9個,新獲證無公害農產品8個,完成複查換證31個。目前全縣共有無公害農產品產地70個、無公害農產品69個、綠色食品14個、有機食品8個,種植業「三品」認證面積共計40.1萬畝,占比60.1%。

第二產業

2015年,全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85.14億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48.59億元,增長1.7%,剔除國華電廠影響,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7.9%。實現工業總產值838.48億元,增長2.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624.50億元,增長2.2%,剔除國華電廠影響,規模以上總產值增速達6.3%。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596.61億元,增長2.0%,其中,內銷446.88億元,增長5.9%;出口交貨值149.73億元,增長1.1%,出口增速低於內銷4.8個百分點。實現新產品產值212.07億元,增長18.7%,快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16.5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達34.0%,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32.41億元,增長11.2%。綜合實力50強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00.56億元,增長13.7%。2015年規模以上六大特色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12.99億元,增長8.8%。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74.27億元,增長1.1%;實現利稅總額82.70億元,增長7.6%,利潤總額54.92億元,下降9.7%。

2015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49.45億元,增長12.9%,實現利潤4.77億元,下降14.4%,全縣建築業上繳稅收3.77億元,增長11.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91.03萬平方米,增長5.3%。行業規模繼續整合,有3項資質晉升,新增公路、水利資質7項,目前共有建築施工企業90家,一級資質企業9家,二級資質企業14家,三級資質企業47家,勞務分包企業6家。省外市場有序開拓,完成省外產值39.76億元,增長30.1%,行業外向度達到26.6%,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活動和檢查督查,全縣在建253個項目安全生產形勢整體穩定。工程竣工驗收合格率達100%,分戶驗收覆蓋率100%,獲得市「甬江杯」6項、縣「躍龍杯」3項。

第三產業

2015年完成投資額62.96億元,增長17.4%,商品房施工面積420.09萬平方米,下降3.4%,竣工面積63.01萬平方米,下降12.4%,商品房銷售面積46.73萬平方米,增長8.0%。

2015年全縣商品銷售總額374.38億元,增長1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9.62億元,增長12.3%;實現住宿餐飲業營業額30.61億元,增長17.4%。2015年,全縣電子商務發展迅速。新增「電子商務進萬村」村級服務點40個,寧海縣電子商務產業園正式開園。

2015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5.04億美元,增長1.7%,分別高於全國和全市平均增幅9.7和5.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23.02億美元,增長3.4%;進口2.03億美元。外貿提質增效初見成果,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較快,實現出口18.84億美元,占全縣出口總額的81.8%,比重較上年提高了3.5個百分點,增長8.1%。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占據了主導地位,2015年一般貿易累計進出口23.19億美元,增長5.3%,占全縣進出口總額92.6%,比重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3個百分點。

2015年接待遊客1063.7萬人次,增長10.6%,其中入境旅遊人數7.1萬人次,增長11.7%;旅遊經濟總收入117.3億元,增長25.2%。

2015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5029.58萬元,增長3.0%;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13.53萬戶,下降6.2%;移動電話用戶80.19萬戶,增長0.2%;互聯網固定註冊用戶17.90萬戶,增長4.4%。[6]

社會事業

科技發展

據浙江省2014年度縣(市、區)科技進步統計監測評價報告,寧海縣科技進步綜合評價在全省90個縣(市、區)中位列第十位,連續兩年跨入全省前十位行列。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省知識產權示範縣等重點創建工作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省知識產權局驗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43.54億元,增長12.4%。高新技術企業新增16家,總數達到82家;新增市級創新型初始企業106家,總量達411家;新增縣級科技型企業29家,總量達135家;新增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擁有國家、省市級創新型企業58家;新增市級創新團隊1個,累計擁有市級創新團隊3個。全年獲得市級科技計劃項目62項,爭取上級科技資金近2000萬元,其中4個項目獲得市級科技重大專項資金支持。全年備案研發項目數達1099項,投入研發經費13.12億元。新認定市級企業研究院1家,總數達到5家;省級研究院總數達到2家。新增省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3家,總數達到22家;新增市級10家,總數達到59家;新增縣級15家,總數達到137家。專利申請量質明顯提升,共申請專利3857件,增長19.2%,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39件,增長14.7%。共授權專利3219件,增長18.8%,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98件,增長65.0%。新增專利示範企業省級1家、市級2家,累計擁有市級以上專利示範企業26家。推進7家企業通過貫標認證。2015年新增浙江名牌2件,累計23件;新增市名牌3件,累計43件。

教育事業

2015年,基礎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為99.48%,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和小升初比例均達到100%,初升高比例為98.63%。職教中心被評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改革發展示範學校;柔石中學通過省二級特色示範高中評估。山水小學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回浦小學、正學小學、望海學校新建工程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全縣教育布局進一步優化。全縣現有中小學83所,其中小學52所(含外來民工子弟學校2所),初中18所,普通高中7所(含民辦高中3所),職業中學5所(含民辦職高2所),特殊教育1所。在校生總數84079人(其中小學生49075人、初中生19476人、普高生8626人、職高生6835人、特殊教育學生67人)。幼兒園135所(含民辦111所),在園幼兒26037人。教育投入進一步加大,2015年財政對教育的撥款為13.76億元,中小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分別提高到1300元和900元,學前教育專項經費1435.6萬元。民辦教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困難家庭子女的教育得到保障,設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300萬,落實各項幫困助學政策,各類助學獎金共計8805萬元,公辦學校接納外來民工子女13482人。積極實施「科教促縣」戰略,創建省教育現代化縣,全縣各級各類教育得到持續健康發展。繼續實施《寧海縣第二輪學前教育提升行動計劃》,全面部署義務教育段深化課程改革工作。成功舉辦寧海縣職業教育發展30周年慶祝大會,繼續組建職業教育聯盟,加強校企合作。

文化事業

省市級文化示範項目、文化強鎮、示範村(社區)等創建工作推進順利,行政村文化管理工作補助制度順利實施。成功舉辦2015「寧海之春」春節聯歡晚會、第十三屆中國徐霞客開游節暨中國旅遊日中華游聖開游大典。寧波市「天然舞台」演出77場,「天天演」演出100場,「萬場電影進農村」放映3600場,「千場戲劇進農村」演出433場。文化遺產保護水平進一步提升,文化品牌培育推陳出新。獲第二批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稱號,龍宮村入選浙江省第三批非遺旅遊景區(民俗文化村),陳龍、胡亮亮的作品「泥金彩漆紅妝系列」獲第七屆中國(浙江)非遺博覽會金獎,《寧海文獻叢書》第一部分宋元卷編纂工作完成並印刷出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海古戲台保護規劃》通過國家文物局立項審批,箬岙村、麻岙村、馬岙村入選第三批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寧海縣十里紅妝博物館、寧海縣海洋生物博物館分別被評為寧波市三星級和二星級非國有博物館。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搭好文化產業發展平台。省文化廳已正式授牌我縣得力文具成為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15年縣重點工程東方藝術博物館新館項目建設順利;成立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潘天壽藝術中心開展前期工作,籌劃縣文化產業發展引導基金。

新聞媒體

新聞宣傳提質提量,采編新聞被央視錄用27條、浙江衛視錄用38條,廣播電視對外宣傳工作均位列全市第三名。特色欄目亮點紛呈,推出「天南地北聚寧海」、「軍歌嘹亮寧海人」等主題專欄19個。繼「寧海美·我傳記」、「寧海美·我傳頌」後,又開展「寧海美·我傳唱」民間曲藝大獎賽,譜成寧海美三部曲。事業建設如火如荼,省級民生工程應急廣播體系投入使用,完成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投資500餘萬元實施廣電數字化平台改造,完成全縣數字電視整轉停模近23萬戶,累計投資2.8億元。實施廣電網絡雙向改造工程,實現城區以及各鄉鎮(街道)鎮區所在地網絡雙向互動,全縣主幹環網光纜布放350餘公里。

醫療衛生

2015年,全縣共有醫療機構數463家,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3.23人,每千人在崗護士數2.75人,每千人床位數3.54張;全縣醫療機構門急診人次523.75萬,出院人次5.58萬。孕產婦實現零死亡,嬰兒死亡率2.1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4.19‰,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100%。縣第一醫院、縣中醫院結對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寧波市中醫院等三甲醫院設立分院,縣婦保院聯姻省眼科醫院設立兒童眼病中心寧海分中心,西店鎮衛生院、城關醫院分別與寧波市第一醫院建立協作關係。同時,加強心內科、婦科、骨科等學科進行幫扶合作,有效地提升了當地醫療衛生水平。在加強上聯的同時,積極推進縣級醫療資源下沉鄉鎮,組建了以縣第一醫院為牽頭,縣中醫院、縣婦保院為指導,橋頭胡、岔路、力洋中心衛生院為紐帶的縣域、區域醫聯體3家,覆蓋城鄉醫院12家,鄉鎮衛生院覆蓋面達50%。社會辦醫步邁明顯加快,出台《關於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若干意見》,成功引進寧海強華中醫專科醫院等3個合作項目,寧海縣同瑞康復醫院有望於2016年初投用運行。契約式家庭醫生服務全面啟動實施,制定出台《關於推行契約式家庭醫生制服務的實施意見》、《寧海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契約式家庭醫生服務工作方案》等文件,組建47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18個鄉鎮衛生院全部開展契約式家庭醫生服務。公共衛生工作得到不斷加強,16類5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19項重大公共衛生項目不斷做實做優,力洋鎮創成省衛生鎮,國家衛生縣城創建實現三連冠,衛生創建工作持續推進。堅持計劃生育工作「三不變」,抓基層基礎,抓重難點突破,推進計劃生育重點村整治,開展社會撫養費徵收集中整治活動,全方位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計劃生育率持續保持在94%以上,實現出生性別比連續「五下降」,計劃生育工作保持穩步態勢。

體育事業

2015年對我縣2009年以前安裝的健身路徑進行了強制報廢,更新了健身路徑80條、籃球場30片、更加優化了廣大群眾的健身設施,為全面開展健身活動提供了更完善的場所。2015年開展了四期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並相繼舉辦了第五屆縣直機關運動會、寧波市水利系統第二屆職工運動會廣播操比賽、浙江省農村信用聯社籃球賽、寧波市第十七屆運動會大眾體育部的開幕式和登山比賽。在組隊參加的寧波市第十七屆運動會大眾體育部籃球、足球、登山等15項比賽和浙江省第二屆海洋運動會中,我縣運動員在登山、象棋、足球、體育舞蹈等項目上取得了第一、第二的優異成績,展示我縣群眾體育的實力。成功舉辦了2015中國運動休閒大會,爭取把寧海打造成為全國戶外運動的引領地和長三角地區體育旅遊的目的地。新增了金橋小學作為田徑傳統項目學校訓練點,強蛟小學作為女子足球特色學校,我縣的優勢項目分布已較為完善,得到了快速發展。

城市建設

2015年,城市路網建設按計劃加快推進,開工建設人民路綜合改造整治工程、東郊路、范家橋、興海北路提升改造二期工程,完成桃源北路拓寬改造工程、徐霞客大道延伸段一期工程、學勉路及學勉北路小橋工程、興海路改造一期工程、金水路改造工程,新增市政道路18.14公里、37.51萬平方米;基本建成環城北路臨時停車場,推進人行道(平改坡)改造工程,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196個。完成平安大道、興海路、民生路、金水路等一批雨污水分流管網建設,新增污水管44.23公里,雨水管17.08公里;基本完成顏公河中游段生態化治理工程。動工建設同三高速寧海互通口改造提升工程及平安大道改造提升綠化工程,基本建成天明公園一期工程,完成會展中心等20餘處節點及道路增量改造,新增城市公共綠地56公頃,綠地率、覆蓋率和人均公綠分別達到37.6%、40.5%、13.3平方米。開工建設大屋住宅小區;續建12個住宅小區5381套保障性住房,工程面積累計84.8萬平方米,其中樟樹潭安置小區、馬郎山農民公寓、原鋼瓶廠地塊公租房全面建成,21#地塊、城東片70#地塊、楊家二期、橋下潘北區、D3地塊、原水產城地塊等6個住宅小區進行裝飾施工。建成溪南美食廣場,西子國際、香港時尚廣場基本完成主體工程,數碼城進行主體施工,城區中小企業安置區完成大半土方開挖工作。完成許家山、西翁村、團結村等3個村的省級考核驗收,新申報下畈村、馬岙村、月蘭村、里山季村、鳳凰山村等5個村,列入省級美麗宜居示範村試點的村莊共16個。累計完成棚改項目投資46億元,啟動棚改戶數2809戶,完成棚戶區改造面積32萬平方米,其中完成危改面積6.56萬平方米,為市政府下達年度目標任務的131%。

環境保護

2015年啟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完成《寧海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5-2020)》(徵求意見稿)編制工作。同時獲得省級綠色學校1家,市級綠色學校3家,市級綠色企業1家的命名,全縣累計獲得省級綠色單位28家,市級綠色單位82家。積極推進化工和金屬表面處理行業的整治工作,完成2家化工企業關停工作;西店鎮2家鋁氧化企業已經完成搬遷入園工作;食品罐頭企業採用果膠脫水疊螺機處置果膠,確保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順利完成黃標車淘汰任務,全年累計淘汰黃標車2928輛,完成年度任務的106.5%,發放淘汰補助資金2257.5萬元,檢測機動車33947輛,發放環保標誌54150份。推進工業廢氣治理,完成寧海強蛟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粉塵治理改造工作,同時開展表面塗裝行業揮發性有機廢氣(VOCs)污染治理,列入整治計劃的13家工業企業都已經完成整治工作,累計投入治理資金1200萬元;同時完成國華寧海電廠4號機組清潔化排放改造工程,總投資1.65億元。對60家企業進行環境信用等級初評,出具公司上市、綠色信貸守法證明52份,12家企業通過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驗收。全縣環境質量繼續保持穩定,空氣優良天數為321天,優良率達85%以上,市控以上水質斷面達標率和優良率分別為75%、100%;飲用水源地達標率為100%。

社會保障

社保擴面持續推進,截止12月底本地戶籍人員參加養老保障總數42萬多人,參保率達到85.98%;工傷保險189603人;生育保險116815人;職工醫保192660人;居民醫保43233人;失業保險113380人;新農合42萬人,參保率99.12%;社保卡持卡人數達51.48萬張。創新推出「豐收養老貸」業務,目前已有17000多位被征地農民申請該業務,共發放貸款13多億元,被征地流轉基本銜接率已由去年底的10%上升到66%,同時實行「海地同保」,將失海漁民納入被征地養老保障。陽光醫保智能審核開展順利,醫保醫師制度積極推進。

全面建立鄉鎮(街道)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窗口,社會救助水平有力提升,實現低保標準城鄉一體。2015年納入低保及低保邊緣重殘9054人,下撥低保金近4000萬元,發放一次物價補貼310萬元,農村月人均補差383.64元,城鎮月人均補差400.78元。實施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對全縣5204名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金近2850萬元。發放醫療救助金949萬元,救助17894人次。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升,建立公共巨災保險制度,創建全國和省級綜合減災示範村(社區)分別達到9個和11個。全縣共有養老床位3558張,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數達3.27張。全縣建成326個社區(居委會)居家養老服務站,實現社區全覆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80.4%。26家福利企業安置殘疾職工809人,殘疾職工月均工資達2537元,月均投保954元。[7]

交通運輸

2015年圍繞構築現代交通強縣「八大體系」工作要求,加快實施「一環八射三縱七連」公路網主幹線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跨越,完成交通總投資13.9億元,其中甬臨線梅林至山河嶺改道工程完成投資2.21億元,盛寧線力洋至城區段改造工程完成投資4.79億元,象西線橋頭胡至深甽段改道工程完成投資4.721億,越沙線削壁嶺隧道及接線工程完成投資0.5億元,智慧交通建設投資0.37億元。全縣公路總里程1602.484公里,公路密度88.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878公里,一級公路146.298公里,二級公路55.105公里,三級以下公路1401.081公里。

2015年完成寧海縣城鄉客運一體化改造工作,10家城鄉客運企業通過股份制重組成立了8家城鄉公共交通運輸公司,4家被國有寧海縣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收購,投放運力共351輛,城鄉客運一體化率達到100%。2015年末全縣共擁有各類營運車輛2976輛,其中:營運客車909輛(長途班車55輛,出租車278輛,城區公交車202輛,城鄉公交351輛,旅遊包車23輛);營運貨車2067輛(普通貨車1682輛,專用貨車238輛,危貨車16輛)。2015年全縣完成貨物運輸量1602.9萬噸,貨物周轉量995765.39萬噸公里,客運量261.66萬人次,旅客周轉量22888.17萬人公里。全縣公交運營線路141條,運營線路總長度2067公里,客運量3680.6萬人次,運營里程2729.6萬公里。出租車客運量1676.6萬人次,運營里程5059.1萬公里。

歷史文化

民俗風情

城區的社戲和廟會習俗:史書記載和考古發掘,是歷史文化的依據,神廟和社戲等民間習俗,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今柔石中學校區內,原有白鶴廟和靖邊侯廟、茅山殿等神廟,每年還要定期舉行社戲、廟會等歡慶活動。這些往事雖已進入歷史博物館,但回眸往事和趣聞,亦可了解我們祖輩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側面。城區的神廟大多數設有戲台,並定期演戲和舉行廟會。經常上演社戲和舉行廟會的日期是:城隍廟二月初九(古歷,下同);白鶴廟八月十六,關王廟五月十三,東嶽廟三月廿八,都總廟二月十四,花樓廟二月廿二,火神廟六月廿三,西山廟二月廿七,河岸廟三月初三,錫福廟二月初二;財神廟三月十五,水亭廟三月廿七;中承廟十月初四。另有呂祖廟雖無社戲,但於四月十四和六月廿四分別舉行祭祀呂祖仙師和雷祖的斗會。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城隍廟和白鶴廟各四天的廟會。如白鶴廟八月十五開始演戲,十六白鶴大帝行宮抬至城隍廟,請回城隍爺共同看兩天戲,八月十八白鶴大帝又送城隍爺回府,抬到縣前的衙樓廟設祭後,各自抬回,當城隍爺到桃源橋、白鶴爺到杏樹腳時,放鞭炮招呼後,各自回府。而二月初九城隍爺亦到白鶴廟相請,十一日送白鶴爺到縣前受祭告別。故「白鶴送城隍,城隍送白鶴」人人皆知。這一習俗土改後,白鶴廟改建為黨校,遂廢止。

寧海古橋:在寧海這塊有山有水的土地上,自有人類在這裡休養生息以來,橋便出現了。不過那時的橋十分簡陋,也十分原始:或獨木成橋;或鍥之以木樁、鋪之以石板;或乾脆以碇步代之:在湍急的溪流中以人的步距為間隔安放一個個石墩,人就在上面涉水而過。寧海最著名的碇步有坑口碇步、項連山碇步等,《寧海交通志》中也有記載。直到唐宋以後,寧海的古橋才漸漸規模起來、規範起來,並融入了藝術、民俗、傳說、歷史等等;到了明清時期,寧海的造橋則形成了一個高峰。據不完全統計,在寧海這塊1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有古橋200多座,現存古橋170多座。

宗教信仰

佛教:興於梁代,唐、宋尤盛。東晉義熙元年(405),游僧曇猷渡海東來,在水車港頭創建白水庵(後改稱壽寧寺)。南北朝時,縣內相繼建妙相、崇教、大智、吉祥、法海、永樂等6寺,其中妙相寺規模宏大,僧徒眾多,為縣之首剎。武則天永昌元年(689),縣治從海游徙今地,該寺遂為全縣佛教中心。自唐至宋,建寺之風頗盛。有文字可考者,建於唐代的有11所(淨土、崇福、瑞相、慈勝、明思、圓通、演法、廣修、法昌、保寧、慈雲),宋代的17所(延壽、普福、興梵、福興、福勝、福安、大覺、廣福、永福、澄深、寶岩、普照、清居、清溪、法安、靈泉、登台)。由於地近天台山,隋、唐間天台宗興盛以來,寧海佛教以信奉天台宗為主。如宋代遵式、智賢、禹昭,明代休庵,清代漢兆等僧人,無不崇尚智豈頁之學。明、清以來,築庵頗多。清同治年間,曾改一些寺院為書院。至民國初,政府頒布條例保護寺廟:民國19年(1930),始成立中國佛教會寧海縣分會,址妙相寺。1949年,全縣有寺院29所,庵堂330所;僧尼399人。建國後,經土地改革,寺院庵堂大多改為他用,寺田寺產被沒收分配,有些寺廟被拆除。部分僧人還俗結親,教徒日減。在教僧人大多務農。曾有14名僧尼組建棉織社。「文化大革命」期間,很多佛像及設施被摧毀,佛教活動基本停止。1978年以後,佛教活動漸趨正常。1985年9月成立寧海縣佛教協會。1986年,全縣有僧尼179人,居士77人。

基督教:清同治六年(1867)四月,北鄉西店始建教堂。翌年一月,城關南門建福音堂。之後,陸續在橋頭胡丁家(1894)、東鄉長亭(1896)、南鄉沙柳(1903)和一市(1908)、北鄉馬岙(1914)、西鄉大溪王(1915)等地建起福音分堂。至民國28年(1939),全縣有教徒1500餘人。教會在縣城創辦明新小學以及施醫所、戒煙所等,作為教會慈善事業。寧海基督教(耶穌),原屬英國在上海創立的內地會組織。有外國籍傳教士(大多為英國人)定居福音堂,把持教會事務。牧師華世賓等人不甘教權旁落,遂於民國15年宣布脫離「內地會」統屬,改稱「寧海中華基督教會」。但由於教徒中見解不一,活動方式不同,逐漸分成基督教聚會處和內地會兩派,以聚會處一派為盛。此派活動方式有祈禱聚會、讀經聚會、福音聚會、交通聚會等。1949年底,全縣有福音分堂12所,教徒2020人。1966年以後,教會停止活動,至1978年恢復聚會。1981年7月召開寧海縣基督教第一屆代表會議,成立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內地會和聚會處兩派重新聯合括動。之後,受外地影響,有教徒參與反動組織「呼喊派」活動,1983年8月被取締。1986年底有聚會堂(點)31處,教徒7500人。

天主教:清咸豐年間(1851—1861)傳人寧海。同治九年(1870),鳳潭首建天主堂。爾後,相繼在中湖(1880), 縣城(1897)、前橫(1900)、黃壇(1908)、橋頭胡(1925)、沙柳(1929)等地建造教堂。鳧溪(1922)、信干山(1925)兩地則租民房為教堂。縣天主教總堂設於城東,系光緒二十三年(1897)英國神甫安德宜所建。此後,法籍神甫董安民,比利時籍神甫杭恩格等先後執教於此。教會中一些教徒仗勢欺人,橫行鄉里。光緒二十九年,邑人王錫桐起義鬧教,率眾焚燒中湖、縣城兩天主堂。不久修復。天主教會曾辦過施醫所、育嬰堂(與政府合辦)、崇德小學、繃花廠等慈善事業。至1949年,全縣有教堂8所,神甫2人,修女5人,教徒1010人。民國37年(1948),反動組織「聖母軍」曾滲入寧海天主教會,1953年8月被政府取締。「文化大革命」期間,教會活動停止,教堂改作他用。1978年後恢復正常。現有教堂6處,教徒285人。主要活動點在縣教堂,逢主日(星期天),各地教徒上城聚會。[8]

民間藝術

龍舞:寧海及鄰近縣市的龍舞主要有寧海的斷尾巴龍、奉化的布龍及象山的白龍、打結龍、三門的板龍等。這些龍舞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如象山的「打結龍」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這些龍舞大多已從過去的敬神、請神、娛神的祭祀活動,逐步轉變為被人們娛樂欣賞的民間藝術形式。

祭孔舞:據《浙江民間舞蹈集成·寧波卷》載,寧海城關的《祭孔》舞佾除反映內容為祭孔尊孔而外,還組織禮儀表演,場面非常熱鬧。其演出活動可達一天一夜,表演者40多人,眾人邊樂邊舞;其道具有山雞羽、笙、橫笛、龍頭拐杖、兩盞九聯燈等;其表演者的服飾根據歷史上各朝穿戴,頗具特色,其伴奏曲調為絲弦鼓樂。當「祭孔」開始,表演者手執山雞毛或龍頭拐杖,隨樂揮舞,其順序是先舞九聯燈開場,再龍頭拐杖表演,後舞山雞毛集體祭禮。相傳,此舞自宋代起便在寧海城鄉演出,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舉行一次。

獅舞:寧海獅舞俗稱「打獅子」,又稱「獅子燈」,在寧海流行盛廣。相傳歷史上舞獅盛行的高峰時期,寧海全縣共有300多個舞獅班。據前人史料考證,寧海獅舞可追溯到梁代,《晉書·地理志》載:「寧海人氣淳性輕,好佛信鬼。」歷史上寧海城鄉寺院廟宇及庵堂眾多,歷代都有不少高僧來過寧海,特別是天台山國慶寺智者大師(開山祖)曾先後幾次到寧海尋找寶地建造寺院。另外,鑒真和尚東渡日本,也幾次繞道寧海,住城南福泉寺講經。據現在寧海福泉寺住持說,「過去福泉寺廟會,各地趕會的隊伍均由獅子舞在前開道,而爬竿、走索等雜技表演在其後。相傳這一獅舞的表演習俗是由鑒真大師來寧海時傳授的。」民間也有認為獅舞是國慶寺智者大師所傳。

燈舞:燈舞在寧海城鄉流傳甚廣。其形式有馬燈舞、船燈舞、車燈舞等多種。這些燈舞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表演載歌載舞,內容多為表達浙東沿海人民嚮往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出海捕魚安全返航,吉祥如意的心愿。寧海燈舞的表演動作流暢,色彩艷麗,具有濃郁的寧海地方特色。

把酒舞:在寧海前童、岔路區等地,流傳着一種獨特而古老的婚禮舞蹈,這就是「把酒舞」,它是寧海風俗舞的一個典型。「把酒舞」具有濃郁的寧海鄉土氣息和民族傳統色彩。它源於寧海民間結婚時的禮節儀式。在寧海與這種「把酒舞」相關的還有一則叫「康王趙構逃難」的民間故事。南宋康王趙構逃難流落浙江明州(即寧波),金兵窮追,康王只好求救於在某村頭曬穀場上的姑娘,當金兵追來,這位姑娘把康王藏於竹籮下,其穩坐在竹籮上納鞋,避過了追兵。康王重新登基後為報救命之恩,出旨「江南女子盡封王」,其意是女子出嫁禮同皇室。自此以後,寧波一帶的女子結婚身穿鳳冠霞帔,乘八人大轎,行萬福禮,並形成了寧海特有的婚禮習俗舞蹈。 「把酒舞」主要由「晤會」、「把酒」、「倘步」三個舞蹈段落組成,尤以「把酒」表演難度最大,表演者要善於細緻刻劃人物心理,並表現出一種溫文、穩健的特徵,以突出江南女子含蓄內向的性格。

儺舞:儺舞在寧海的演出歷史較長,其活動區域主要集中在城關、胡陳、長街、龍浦等地,一般每年都有幾次固定表演的日期。如「年三十」、正月十四、端陽節等。據清光緒乙亥年《寧海縣誌·風情篇》記載:「冬至糯米粉作湯圓,以小赤豆作餡,禮神及祖。考丐者裝神鬼判狀,仗劍擊門,口喃喃作咒,手舞足蹈,俗謂之跨灶王,即古儺禮也。」相傳分布在寧海縣的儺舞,風格古樸,舞姿粗獷有力,其表演者多為乞丐,表演的目的多為驅鬼避邪、消災難。寧海的儺舞表演者一般手拿木劍,頭戴面具,披頭散髮,口中念咒,並在房前屋後,堂前角落,手舞足蹈地追殺一番;然後燃起火炬揮動一番,並將火炬拋出大門外,最後持劍追殺出門,以示掃盡一切禍害,祈求來年的安康。[9]

名優特產

四盆八:自遠古時期開始,中華民族就有把美食與節慶、禮儀活動結合在一起的習俗,年節、生喪婚壽的祭典和宴請活動則是表現食俗文化風格最集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活動。歷史上,地處寧海南路的越溪生活雖然貧苦,而鄉民卻多熱情好客,平日生活節儉,辦酒待客卻很大度,講求闊氣,婚喪、壽慶、造屋、進住、拜歲、分家、祭祀、請人辦事、來客招待酒席。酒席分九大碗、雙刺席、三星席、會千、四盆八、十六會宴(簽)等等,其中又以四盆八最具本地食俗特色。

越溪跳魚:大彈塗魚又稱跳魚,彈糊,因其具有非凡的彈跳能力而出名。跳魚屬暖水性潮間帶魚類,喜穴居軟泥底質低潮區或半鹹水的河口灘涂,藉助腹鰭在泥塗上匍匐跳躍覓食,習性狡猾,彈跳力極強。一般體長10-20厘米,體重20-50克(即10-25條/斤)。養殖大彈塗魚以底棲硅藻為主食,通過投餵米糠、豆粕和花生麩等植物性飼料培養,養殖的大彈塗魚是純天然食品。

寧海白枇杷:"寧海白"枇杷系寧海縣於1994年在一市鎮通過實生選育而成的優質白沙枇杷新品種,具有果大、含糖高、酸甜適口、風味濃郁等優點,經檢測,該枇杷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為13-15%,最高可達19.2%,可食率為73.4%,皮薄汁多,其品質綜合指標超過國內外同類產品,採用SSR和AFLP分子標記技術證明該品種與其他白沙品種之間存在着明顯的遺傳差異,2004年,該品種被國家林業局認定為國家級林木推廣良種。浙江大學園藝系劉權教授、日本枇杷專家栗山隆明博士稱之為"寧海一寶"。

寧海臍橙:「寧海臍橙」俗稱「抱子桔」,有「柑桔之王」之美稱。「怡綠」牌寧海臍橙是由寧海縣林特技術推廣總站從歐美品種中,經多年選育而成。果品形美、色艷、汁多、香高、味濃、富含維生素等多種營養元素,耐貯藏,「怡綠」牌臍橙實行定點基地生產,栽培技術成熟,全部產品實行完熟栽培,不進行人工催熟,是回歸自然的理想「綠色食品」。

水車蘿蔔:水車一帶,屬白溪下游,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且帶沙性,土質鬆軟,不板結,加上耕作層深厚,很適宜種蘿蔔。「水車蘿蔔」不但高產,而且特別甜脆、飽汁,嫩滑而無渣,美味可口,其主料選用寧海特產蘿蔔,口味咸鮮,具有抗癌作用。

胡陳洋芋:「夢鼎」牌胡陳洋芋,出產於南宋丞相葉夢鼎的故里----胡陳。胡陳位於寧海的東部,境內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為寧海特色生態示範鄉鎮之一。全鄉行政區域100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占2/3,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綠色生態示範鄉。洋芋是胡陳的傳統特色農產品之一。悠久的種植歷史、獨特的砂性土壤、適宜的氣候環境,造就了胡陳洋芋的獨特品質-----皮色較黃、澱粉含量高、低脂肪、高蛋白、粗纖維,食之色香味美,為大眾喜愛。

望海茶:望海茶產於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浙江寧波寧海縣境內。

茶葉外形細嫩挺秀、翠綠顯亮,香氣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爽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嫩綠明亮,尤其以干茶色澤翠綠、湯色清綠、葉底嫩綠的「三綠」特色而獨樹一幟。望海茶創製以來,獲得各種獎勵近40項,先後被認定為寧波名牌產品、浙江名牌產品、浙江省著名商標;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連續三屆獲浙江農業博覽會金獎。望海茶以優異的品質、良好的形象、較高的知名度而贏得了各界讚譽。

岔路麥餅:麥餅主要分布於浙江寧海及台州地區,以其味道飄香、回味無窮而受顧客喜愛。位於天廣路10號的寧海山里人農家特色小吃店的麥餅特別受到人們的寵愛。據史料記載,中國旅遊家徐霞客遊山玩水間就帶着許多麥餅,對寧海麥餅讚不絕口,後來又有人將麥餅稱之為「霞客餅」。

前童「三寶」:前童豆腐、前童香乾、前童空心腐,簡稱為前童「三寶」。前童豆腐白嫩細膩,前童香乾噴香柔韌,前童空心腐又香又脆。男女老少個個皆宜,人人喜愛。長期食用豆製品,可降低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前童三味寶:主料選用省級旅遊古鎮前童農家作坊的豆腐、香乾、油豆腐,即「前童三寶」。肉質滑嫩,口感特好。[10]

風景名勝

東大峽谷風景區

浙東大峽谷風景區分為八大景區:大松溪峽谷,雙峰國家森林公園,飛龍湖、夢裡水鄉(水文化主題公園)、王家染山鄉風情區,葉岙現代農業觀光園、山洋革命紀念區和望海崗景區。目前已建成開放的有:大松溪峽谷、雙峰省級森林公園和飛龍湖三大景區。

大松溪峽谷幽靜深長,奇峰怪石林立,飛瀑急流跌宕多姿。浮舟松溪,看兩岸「小三峽風光」,游「天水三絕」碧潭,有九寨溝之風情。「天姥峰」壁插青天,多迎客松和雲霧,如黃山勝景。

雙峰森林公園擁有華東地區罕見的7平方公里連片的常綠闊葉天然林,森林覆蓋率高達91.5%,空氣中富含高濃度的負氧離子及樹木散發出具有殺菌作用樹脂芳香精華,為天然的「氧吧」和「森林浴場」。其三面環水,中間溪澗縱橫、瀑布水潭綴連,野生動物和人工放養的鳥獸眾多。

飛龍湖縱深13公里,形如飛龍在天,綴起夢裡水鄉,大松溪峽谷和森林公園。飛龍橋橫跨松溪,天燈盞遺世獨立。乘現代遊輪泛舟天河,山水交相輝映,兩岸風光美不勝收。賞落霞與孤鶩齊飛,鴛鴦白鷺相伴相隨。

將建成的「夢裡水鄉」,是我國第一座大型水文化主題公園。

前童古鎮

前童古鎮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時期的民居原版,一幅古韻濃重的鄉村畫,一段美侖美奐的江南絲竹調,始建於宋末,盛於明清,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間各式古建民居。「家家有雕梁,戶戶有活水」,八卦水系,流水嘩嘩,碧水幽幽,構建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致,是陳逸飛大師力作《理髮師》主場景拍攝地,也是欣賞浙東民俗文化的好去處,為浙江省旅遊城鎮和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森林溫泉

坐落在寧海縣城西北20公里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境內,被天台山和四明山環抱,風景絕佳,如同「世外桃源」。過去,這裡是當地燒炭人洗澡處,俗稱為「熱水潭」。1958年地質勘探部門經過鑽探,發現了豐富的地熱資源。1962年,在這裡建成幹部溫泉療養院。

寧海溫泉是全國三大優質溫泉之一,水溫49.5℃,富含氡、鋰、氟等2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這裡群峰環繞,峽谷幽長,有三潭九瀑十八溪七十二峰,近萬畝闊葉喬木,遮天蔽日,形成天然的超級「大氧谷」。夏季溫度比杭州、寧波低3-5℃,更是避暑的勝地。一代國畫大師潘天壽和文壇泰斗郭沫若都曾留下過墨寶真跡。寧海溫泉已成為一個集休閒、度假、理療、娛樂、觀光於一體的旅遊度假勝地,被譽為「華東第一森林溫泉」。

如今,重新修建了四星級標準的溫泉大酒店,開發成為集旅遊、療養、度假、避暑為一體的大型度假新村,「天明山南溪溫泉」的匾額就是郭沫若在上世紀60年代初題寫的。國畫大師潘天壽也在那時候到過溫泉,題詩作畫,對溫泉給予很高評價,現建有潘天壽詩碑亭。

這裡溫泉水采自158米深的地下層,日出水量約2500噸。水溫在49.5℃左右,常年恆久不變。水質極佳,含有氡、鋰、鍶、氟、鉀、鈣等20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不同於一般的硫磺泉。

「溫泉水滑洗凝脂」,寧海溫泉勝過曾深得唐代楊貴妃寵愛的陝西臨潼華清池,入水污垢即除。洗浴後皮膚油膩,渾身舒暢,氣血通順,心曠神怡。這裡的溫泉水質對心血管、神經系統、內分泌、風濕性關節炎及皮膚病有明顯療效,具有「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保健養身功能。

溫泉景區群山環抱,峽谷幽長,全長2.8公里。近萬畝的闊葉喬木遮天蔽日,翠柏蒼松,鳥語花香,形成碩大的天然「大氧吧」。在青山綠水中徜徉,你完全可與大自然交融在一起。

溫泉景區供分仙人谷景區、臥龍谷景區、錦繡谷景區、聞鶯谷景區,著名景點為普濟橋、映天池、銀蛇瀑等。可供遊客你浴後隨意徜徉、遊覽,優遊大自然。

梁皇山

《徐霞客遊記》開篇首宿地,梁皇山,古稱「桐柏山」,位於寧海縣前童鎮境內,因南北朝時期梁宣帝為避侯景之亂曾至此隱居而得名。梁皇山海拔768米,山勢險峻、峰奇石異、谷深澗幽、飛瀑流泉,滿目撲綠,風景旖旎,美不勝收。古今眾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詩篇和足跡,自宋代起即為江南名山之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盛讚梁皇山景色為「峰榮水映,木秀石奇」。

梁皇山旅遊區內有中澗景區、南澗景區、外遼休閒區,兼有《徐霞客遊記》中開篇首宿地和徐霞客上馬石,南宋名士洪皓隱居地和拱台書院、亮岩、雙門洞、仙人塔、隱字石、虎跳峽、一線天、九天飛瀑、彩石灘、三峽谷六深潭十八飛瀑等豐富的人文和獨特的自然景觀,世人稱之為「江南第一奇山」。

東海雲頂

東海雲頂(茶山)舊稱蓋蒼山,地處天台山脈中段,坐落於寧海縣東北部,是縣域東北部最高山脈,最高峰摩柱峰海拔872.6米。東海雲頂瀕臨東海,被譽為「東海雲頂,寰中絕勝」。這裡山巒聳峙,綠海無邊,層林疊翠,薈萃了許多珍貴的生物資源與物種。現已開發一期項目:東海雲頂南入口休閒區、桃花溪森林公園、雲頂山莊度假區和東海雲頂旅遊區,是一處集登山朝聖、高山度假、品茗望海、山水體驗、休閒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山嶽型休閒旅遊度假區。

區內山巒聳峙,綠海無邊,層林疊翠,薈萃了許多珍貴的動、植物資源,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建有一級保護動物「雲豹」保護區,植物種類繁多,有植物王國之稱,同時還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和千年的歷史典故。

目前一期景區開發的有南入口景區、桃花溪景區和雲頂山莊度假區,桃花溪景區(2005年3月批准成立桃花溪森林公園),森林資源豐富,植被保存完好,景區內潭、瀑、峰、巒、壁、竹、木等景觀齊全,主要景點有:喜鵲瀑、美女瀑、東滴水、西滴水、月邊瀑和崇岩峭壁等,以華東楠為主的景觀林更是氣勢雄偉,桃花溪常年流水不斷,清澈見底,五鷹峰雄壯險要。[1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