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 (山西省省會)
太原 (山西省省會)太原,簡稱「並(bīng)」,古稱晉陽,別稱并州、龍城,是山西省省會、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1] 。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6個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6909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43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42.15萬人,城鎮人口375.27萬人,城鎮化率84.88%。2019年常住人口446.19萬人。 [2-3] 太原地處中國華北地區、山西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北接忻州市,東連陽泉市,西交呂梁市,南鄰晉中市,是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際交流中心,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是中國北方軍事、文化重鎮,世界晉商都會,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重工業基地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4] 曾成功舉辦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中國中部博覽會和中國電視華鼎獎等重要大型活動。太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都,「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城。 [5] 全市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 [4] 2018年11月,入選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6] 2019年6月,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開通運行。 [7] 2019年8月13日,入選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 [8-9] 2020年底,太原市城市軌道交通二號線將開通運營。
中文名太原外文名Taiyuan別 名并州、晉陽、龍城行政區類別省會、地級市所屬地區中國山西省地理位置山西省中北部,太原盆地北部面 積6909 km² [10] 下轄地區6個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政府駐地太原市杏花嶺區新建路69號電話區號(+86)0351郵政區碼030000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候人口數量446.19萬人(2019年常住人口) [2] 著名景點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崇善寺、竇大夫祠、蒙山大佛、太山等機 場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太原堯城機場火車站太原站、太原南站、太原東站、汾河站、太原北站、太原西站車牌代碼晉A地區生產總值4028.51億元(2019年) [11] 行政代碼140100人均生產總值90698元(2019年)
目錄
目錄
1 歷史沿革 ▪ 周 ▪ 秦 ▪ 西漢 ▪ 東漢 ▪ 三國 ▪ 晉、十六國 ▪ 北魏 ▪ 北齊、北周 ▪ 隋 ▪ 唐 ▪ 五代十國 ▪ 北宋 ▪ 金 ▪ 元 ▪ 明 ▪ 清 ▪ 中華民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 2 行政區劃 ▪ 區劃沿革 ▪ 區劃列表 3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地形地貌 ▪ 氣候 ▪ 水文 4 自然資源 ▪ 水資源 ▪ 土地資源 ▪ 生物資源 ▪ 礦產資源 5 人口 6 經濟 ▪ 綜述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7 社會事業 ▪ 教育事業 ▪ 體育事業 ▪ 文化事業 ▪ 醫療衛生
歷史沿革
周
魯昭公元年(晉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征,大敗占據今太原一帶地區的無終及赤狄別族廧咎(音皋)如,太原地區始入於晉國版圖。 春秋末期,晉公室勢力漸弱,智、韓、魏、趙、范、中行氏六卿專權。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趙鞅向邯鄲大夫趙午索取衛國貢獻的五百戶人口,準備遷入晉陽(故址在今太原南郊古城營一帶)。趙午慮及與衛國的關係,遲疑延宕,為趙鞅所殺。趙午之子趙稷聯合范氏、中行氏圍攻趙鞅。史載:「秋,趙鞅入於晉陽以叛。」晉陽雖為晉國城邑,實則已為趙氏占據,成為日後立國根本。公元前403年,晉大夫趙籍自立為侯,即趙烈侯,初都晉陽,後遷至邯鄲。至公元前248年秦伐趙取狼孟(今陽曲黃寨東)等三十七城之前,太原地區一直為趙國疆土。
秦
秦莊襄王二年(趙孝成王十八年,前248年),秦將蒙驁攻打趙國,取榆次、狼孟三十七城,太原地人於秦。次年,於晉陽置太原郡,為太原設郡之始。 秦王嬴政元年(前246年),晉陽叛秦,蒙驁再次率兵平定,復置太原郡如初,郡治所設在晉陽。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廢除周王朝分封諸侯國的制度,改設郡縣,以郡統縣。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太原郡為其中之一,轄三十七縣,治所晉陽。
西漢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楚王項羽分封諸侯國,徙魏王豹於河東,為西魏王。分原趙國地為二,以張耳為常山王,都信都(今河北冀縣);以趙歇為代王,都代(今河北蔚縣境內)。舊志載,此時太原地屬趙歇。次年(前205年),魏豹降漢,旋復降楚。漢將韓信滅魏豹,平定魏地,仍設河東、太原、上黨三郡。太原地屬漢。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史稱西漢。漢改周封諸侯、秦設郡縣的制度,推行郡國並行、以郡國統縣的建置。六年(前201年),以太原郡二十一縣和雁門郡轄縣改置韓國,徙韓王信(韓襄王之孫)為韓王,都晉陽,以防備北方匈奴族南下。是年,韓王信上書,以晉陽距邊境較遠,移國都於馬邑(今朔州市)。不久,韓王信叛漢,降於匈奴,引匈奴冒頓單于共擊太原,曾到達晉陽城附近。十一年(前196年),漢將軍柴武斬韓王信於參合(今陽高東),平定代地。漢以韓國地改置代國,封皇子劉恆為代王,都晉陽。文帝劉恆二年(前178年),分代國為代、太原二國,立皇子劉參為太原王,都晉陽,太原國轄原太原郡故地。四年(前176年),徙代王劉武為淮陽王,合代、太原二國為代國,以劉參為代王,都城仍設在晉陽。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廢除代國,復置太原郡,轄二十一縣,治所晉陽。元封五年(前106年),設十三州刺史,以監察郡國。并州刺史監察太原、上黨、西河、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上郡九郡。太原郡仍領二十一縣,郡治所設在晉陽。終西漢之世,并州及太原郡轄境、治所均無變化。太原郡所轄二十一縣為晉陽、葰人(今繁峙境內)、界休(今介休南)、榆次(今榆次北)、中都(今平遙西北)、於離(不詳)、茲氏(今汾陽南)、狼孟(今陽曲黃寨東)、鄔(今介休北,一說在平遙北)、平陶(今文水西南平陶村)、汾陽(今靜樂西)、京陵(今平遙京陵村,或說在祁縣西)、陽曲(今定襄境內)、大陵(今文水東北)、原平(今原平南)、祁(今祁縣東)、上艾(今平定南)、慮虒(今五台東北)、陽邑(今太谷東)、廣武(今代縣西南)、盂(今陽曲大盂)。初始元年(8年),王莽廢漢孺子劉嬰,自立為帝,建國號新,史稱新莽。新莽時期,郡國區劃、建置無常,地名屢易,甚至一年五易地名,百姓苦不堪記憶。先是於始建國四年(12年)依《堯典》分全國為十二州,後又從《禹貢》之說分全國為九州。天鳳元年(14年),又置州牧、部監,分合郡縣,改易官稱。分并州牧置朔部牧,將西漢太原郡領轄的界休改為界美,榆次改為太原亭,於離改為於合,茲氏改為茲同,狼孟改為狼調,平陶改為多穰,京陵改為致城,大陵改為大寧,祁改為示,陽邑改為繁穰,廣武改為信桓。
東漢
建武元年(25年),劉秀推翻王莽,建國號漢,史稱東漢。東漢建武初,整頓建置,廢除新莽時的建置及郡國、縣名稱,恢復西漢舊稱;仍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仍監察太原等九郡,州、郡治所仍設在晉陽。建武二年,改太原郡為太原國,都晉陽。經西漢末年的戰亂,戶口銳減,官職繁多,建武六年(30年)六月詔令全國並省四百餘縣。西漢太原郡二十一縣中,廢去菱人、汾陽二縣;劃廣武、原平二縣屬雁門郡,上艾縣歸常山國。建武十四年(38年)廢太原國,改置太原郡,治所未變。 東漢太原郡轄晉陽、界休、榆次、中都、於離、茲氏、狼孟、鄔、盂、平陶、京陵、陽曲、大陵、祁、慮廄、陽邑十六縣。
三國
東漢末世,外戚、宦官爭權,軍閥割據,戰火又起。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并州為公孫瓚的勢力範圍;建安三年(198年)又為袁紹占據。袁紹以甥高幹領并州牧。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征伐高幹,并州及所轄太原郡地歸於魏。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為了擴大勢力範圍,省并州,合併其地於冀州,太原郡縣屬冀。建安二十年(215年),分太原郡北部置新興郡,後又分東部地置樂平郡。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復置并州,改太原郡為太原國。後又廢國復置郡。并州領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及新設置的新興、樂平六郡。并州、太原郡治所皆在晉陽。三國魏時,太原郡轄晉陽、陽曲、榆次、盂、祁、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陽邑、鄔十二縣。
晉、十六國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迫魏元帝曹奐禪位,易魏為晉,史稱西晉。西晉時期,沿魏并州建置未改。泰始元年(265年),改太原郡為太原國,都晉陽。并州刺史部統太原國、西河國及上黨郡、樂平郡、雁門郡、新興郡六郡國。太康五年(284年),廢太原國,改置為郡。西晉之世,太原郡轄晉陽、陽曲、榆次、於離、盂、狼孟、陽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鄔十三縣。州刺史部、太原國、太原郡治所皆設於晉陽。西晉末年,北方民族崛起,紛紛建立割據政權,互相攻戰,進入了史稱的十六國時期。永興元年(304年),匈奴族人劉淵於左國城(今離石東北)建立漢國,後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前趙不斷劫掠并州郡縣,加之并州於光熙元年(306年)發生饑荒,郡縣難以自保,州刺史司馬騰率眾萬人於冀州就食,號「乞活」。永嘉元年(307年),晉以劉琨為并州刺史、領匈奴中郎將。前趙嘉平二年(晉永嘉六年,312年),劉聰派子劉粲,乘劉琨領精兵出防雁門烏丸族反叛之機,襲破晉陽,太守高喬以城降。四個月後,劉琨在代公猗盧配合下收復晉陽。經此一戰,晉陽城池殘破,軍民逃散。劉琨留部將箕澹、段繁戍守晉陽,自領兵移駐陽邑(今太谷),招集亡散。麟嘉元年(晉建興四年,316年),前趙將軍石勒攻打樂平(今昔陽),劉琨率全部精兵救援,途中被石勒設伏兵擊敗,全軍覆沒,并州震驚二留守晉陽的東晉司空長史李弘以城降石勒,太原地為前趙所占據。光初二年(319年)冬十一月,石勒自稱趙王,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史稱後趙,太原地歸後趙。後趙改太原郡為太原國,屬并州刺史部轄領,都晉陽。後趙永寧元年(350年),冉閔滅後趙,并州為後趙刺史張平所據。為圖自保,張平先以并州六郡依附前秦苻堅,不久降前燕,東晉昇平元年(357年)又降晉,皆被授以官職。張平的反覆無常,不但未能自保,反而為并州引來連年戰火。前燕光壽二年(358年),燕王慕容儒遣司徒慕容評討伐張平,并州各郡縣紛紛投降。張平率三千兵眾棄晉陽逃往平陽(今臨汾),復請降燕。太原地區為前燕據有。建熙十年(東晉太和四年,369年),東晉派大司馬桓溫伐燕。前燕主慕容晡,以割地為條件,求前秦苻堅援救。及桓溫被擊退,日書違約。苻堅大怒,次年遣將軍王猛、楊安率步騎六萬,兵分兩路伐燕。九月,挖地道攻克晉陽,太原地又落入前秦之手。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苻堅亡。并州刺史王騰迎苻堅庶長子苻丕入晉陽,於太安元年(385年)即皇帝位,以晉陽為都。次年,苻丕率兵與西燕慕容永戰於襄陵(今襄汾境內),兵敗被殺,太原地區又為西燕所據。後燕建興九年(394年),慕容垂遣龍驤將軍張崇攻晉陽,西燕守將棄城而逃,太原地復為後燕所得。自公元304年,止於公元394年,短短九十年間,太原地區先後為西晉、前趙、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交替占據。兵禍連年,境土屢分,國號幾易,治所時遷,建置不能悉詳。
北魏
公元386年,拓跋硅建立魏國,史稱北魏。北魏皇始元年(396年)八月,道武帝拓跋硅率兵四十萬南出馬邑(今朔州),越勾注山(今代縣境內),大舉征伐後燕。九月占領陽曲,據西山居高臨下威脅晉陽。後燕并州牧、遼西王李農大懼,棄城夜遁。太原地歸屬於北魏。北魏仍置并州,領太原、上黨、武鄉、樂平、襄垣五郡。并州、太原郡治所設在晉陽。 北魏先後對太原郡所領縣進行了大規模的合併裁省,僅餘十縣。 晉陽: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曾省榆次併入晉陽縣。 榆次: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並人晉陽縣,景明元年(500年)復置。 鄔縣:曾罷,太和九年(485年)復置;平遙:省京陵縣併入平陶縣,始光元年(424年)因避太武帝拓跋燾諱改。 陽邑: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罷,景明二年(501年)復置。 沾縣:晉屬樂平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省樂平郡析置,並劃歸太原郡。治所在今昔陽西南。 受陽:晉屬樂平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省樂平,劃歸太原郡。治所在今文水東。 長安:泰常二年(417年)置,太平真君九年(448年)罷,景明二年(501年)復置。治所在今太原南郊區。 祁縣 中都縣 其餘晉狼孟、於離、大陵、盂四縣廢除;陽曲劃歸永安郡屬(原新興郡),驢夷(原晉慮虒縣,太和十年復置並改)亦劃歸永安郡;原平、廣武劃歸雁門郡。 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宣武帝靈皇后奉三歲的元釗即帝位於洛陽。四月,太原王爾朱榮拘靈後及幼主元釗沉於黃河,殺公卿百官一千三百餘人。九月,爾朱榮入朝被洙,其從子爾朱兆自汾州入據晉陽,於建明九年(530年)奉并州刺史、太原太守、長廣王元曄為帝,仍都洛陽。晉陽落入爾朱氏之手。普泰元年(531年)七月,北魏晉州刺史高歡率兵北討爾朱兆。爾朱兆大掠晉陽,退守秀容(今忻州西北)。高歡於晉陽建大丞相府而定居。次年正月又追擊爾朱兆於赤谷共嶺,兆自縊死。太原地復歸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年),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史稱東魏。並由洛陽遷都鄴城,以鄴為上都,以晉陽為下都。
北齊、北周
武定八年(550年),高歡次子齊王高洋廢元善,建立齊國,史稱北齊。北齊於晉陽置并州尚書省,為別都,與鄴都分治政事。仍置太原郡,治所龍山,轄七縣。龍山:河清四年(565年)分晉陽汾河西地置。 晉陽:河清四年分晉陽汾河東地新置。 受陽:今山西文水東。 東受陽:今山西壽陽。 中都:廢榆次並人中都,並移治所於原榆次治。 平遙 陽邑 天保八年(557年),魏(史稱西魏)大將軍、周公宇文覺廢魏恭帝,自立為王,建國號周,史稱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576年)冬十月,大舉伐齊,十二月到達并州晉陽。北齊齊王留從兄安德王高延宗守并州,自返鄴城。高延宗於晉陽僭帝位,改元德昌。次年二月,晉陽被周兵攻破,延宗被擒,并州入於北周。北周遂於晉陽設置并州總管府,又設并州宮及六府(冢宰府、司徒府、宗伯府、司馬府、司寇府、司空府),視晉陽為都城。十二月,又廢并州宮及六府。并州總管府領太原、樂平二郡。太原郡治所晉陽,領龍山、晉陽、東受陽、中都、陽邑五縣。平遙、受陽二縣撤銷。北周政權統治并州不足五年,於大定元年(581年)二月被隋楊堅取代。
隋
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仍沿北周制度,設并州總管府於晉陽,以晉王楊廣為并州總管。二年(582年),廢總管府,置河北道行台尚書省,以楊廣為尚書令。九年,又改置總管府。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廢總管府。三年(607年),廢州設郡。太原郡治所晉陽,領十五縣。 晉陽:開皇十年(590年)省北齊龍山縣,併入晉陽縣。十六年析晉陽地置清源縣,大業元年復省入晉陽縣。 太原:北齊晉陽縣,開皇十年(590年)曾分置陽真縣,大業元年(605年)並人太原縣。 交城:開皇十六年(596年)分北齊受陽縣置,治所在今古交市古交鎮。 汾陽:原陽曲縣,開皇六年(586年)改稱陽直。十六年(596年)又改稱汾陽,並分置盂縣,大業初廢盂縣。 文水:北魏受陽縣,開皇十六年(596年)改稱。 祁縣:北齊廢縣,開皇中復置。 壽陽:開皇十年分東受陽縣地置。 榆次:北齊中都縣,開皇中改。 太谷:舊陽邑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 樂平:舊樂平郡,開皇元年(580年)廢郡,十六年分置遼州和東山縣,大業元年(605年)廢遼州和東山縣。 和順:北齊樂平郡梁榆縣,開皇十年(590年)改稱。今和順西北。 遼山:北魏遼陽縣,北齊廢,開皇十年(590年)復置並改稱。十六年(597年)置交漳縣,大業初廢,併入遼山。今左權。 平城:開皇十六(597年)年置。在今和順境內。 石艾:漢上艾縣,北魏改。 盂縣:開皇十六年(597年)置原仇縣,大業初改稱。今盂縣。 隋季陵遲,寇盜充斥,大業十三年(617年),以李淵為山西河東道撫慰大使、太原留守、領晉陽宮監。李氏遂起兵晉陽,一舉而滅隋。
唐
唐初建置,廢置分合頻繁。武德元年(618年),廢太原郡,復設并州總管府,治所晉陽,轄縣沿隋太原郡十六縣。旋又分隋陽直縣地先後置撫城縣、烏河縣(今陽曲凌井店),復析晉陽縣地置清源縣,劃榆社縣屬韓州。武德二年(619年)九月,鷹揚校尉劉武周據馬邑作亂,并州總管李元吉懼,逃奔長安,太原地區一度被劉武周占據。三年(620年)四月,秦王李世民征伐劉武周,并州復定。隨之廢并州總管府,改置并州。析陽直縣地置汾陽(今太原北部陽曲鎮);以盂、壽陽二縣置受州;以太谷、祁二縣置太州;以文水屬汾州;以樂平、遼山、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并州轄縣縮減為九。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并州總管府於晉陽,其年改為上總管府,領轄並、介、受、遼、太、榆、汾七州。五年(622年)又改為大總管府。六年(623年)割文水縣屬并州;又廢太州,以太谷、祁二縣屬并州。武德七年(624年),改并州大總管府為大都督府,並廢陽直縣,以其地析置羅陰縣(今陽曲洛陰),改汾陽為陽曲縣,劃文水縣復屬汾州。 貞觀元年(627年),因州縣民少官多,李世民思革其弊,對州縣大加並省。并州所屬的烏河縣省人盂縣,羅陰縣省人陽曲縣,劃文水縣復屬并州。其年,分全國為十五道,并州屬河東道。八年(634年),廢受州,劃壽陽、盂、樂平、石艾四縣及僑置陽曲縣境內的順州燕然縣屬并州。十四年(640年),又廢燕然縣。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於晉陽置北都,仍兼督府。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罷北都。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復置北都。按唐制,都城所在地稱府,非都城所在地稱州,因改并州大都督府為太原府。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北京,同時改石艾縣為廣陽縣。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復罷晉陽京都稱號,次年又復北都之稱。 開元盛世之時,太原府治所晉陽,領轄晉陽、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壽陽、樂平、廣陽、清源、交城(先天二年即713年析置盧川縣於今古交爐峪口,開元二年即714年省)、陽曲十三縣,終唐季而未改。
五代十國
唐末,天下大亂。哀帝天祐四年(907年),黃巢農民起義軍叛將朱溫滅唐建梁,史稱後梁。從此,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此時,唐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鎮守太原,仍奉唐天祐年號不改,並自行置并州太原府。次年,李克用卒,子李存勖嗣晉王位於晉陽。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勖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以太原為西京。十月滅梁,復稱太原為北京。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兼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番漢馬步總管石敬瑭,在契丹幫助下稱帝於晉陽,建國號晉,史稱後晉。割雁門以北及幽州等燕雲十六州地於契丹。同年,後晉遷都洛陽,以晉陽為北京,置太原府。 後晉開運四年(947年),北京留守、太原節度使劉知遠於晉陽稱帝,國號漢,史稱後漢。沿後晉稱晉陽為北京,仍設太原府,治所晉陽。 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後漢樞密使、鄴都留守郭威滅後漢,建國號周,史稱後周。是年,後漢劉知遠弟劉崇為北京留守、太原尹、河東節度使,據太原稱帝,仍襲漢號,史稱北漢。廢北京及太原府建置,改置并州。北漢據守晉陽,先後與北周、北宋抗衡二十八年。北宋曾兩次進攻晉陽,皆無功而退。
北宋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率兵親征北漢。四月,北漢帝劉繼元以晉陽城降宋,北漢遂亡。趙宋深恨晉陽人民負固頑抗,便下令毀晉陽城,降太原府為并州(緊州,即四等州)軍事,移州治所於榆次;廢晉陽縣,於汾河東新置平晉縣;撤銷太原縣併入榆次縣;割交城縣隸屬大通監;以廣陽、樂平二縣屬平定軍。經此一番改置省並,并州領轄陽曲、平晉、文水、祁、太谷、榆次、清源、壽陽、盂九縣,以及大通、永利二監。七年(982年)二月,因榆次「地非要會」,將治所遷至唐明鎮(今太原城區內)。淳化四年(993年),效法唐朝制度,分全國為十道,太原屬河東道。至道三年(997年),又改分全國為十五路,太原屬河東路。因太原地區北近遼,西隔河近夏,於太原設河東經略使、安撫使。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為太原府,元豐元年(1078年)置為次府,大觀元年(1107年)又置大都督府,領轄陽曲、太谷、榆次、壽陽、孟、交城(寶元二年即1039年自大通監析出)、文水、祁、清源、平晉(熙寧三年即1070年,曾廢人陽曲;政和五年即1115年復置)十縣,大通、永利二監。
金
太宗完顏晟天會三年(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大舉南下攻宋。次年九月攻陷太原,地人於金。其年攻陷宋都汴梁,擄徽宗、欽宗,遂亡北宋。仍稱太原為府。天會六年(1128年),分宋河東路為河東北路、河東南路,各置兵馬都總管。河東北路兵馬都總管治所設於太原。改太原府為并州太原郡河東總管(簡稱太原府)。金統治太原期間,曾於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分清源縣地置徐溝縣;貞祐四年(1216年)廢平晉縣,興定元年(1217年)復置;興定二年(1218年)升盂縣為州,不久復改置為縣。太原府領轄忻州、平定軍兩個支郡和陽曲、太谷、平晉、清源、徐溝、榆次、祁、文水、交城、盂、壽陽十一縣,同時還領八個軍事鎮,在陽曲境內有陽曲、百井、赤塘關、天門關、凌井驛五鎮;在平晉縣境內有晉寧、晉祠二鎮;在祁縣境內有團柏鎮。
元
太祖元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蒙古族孛兒只斤鐵木真稱帝,號日成吉思汗皇帝。十三年(1218年),元將木華黎伐金,攻陷太原,遂廢除金朝建置,置太原路總管府,治所陽曲(在今太原城區)。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國號為元。二十七年(1290年),實行中書省、路、州、縣四級建置。分全國為一個中書省,十一個行中書省,一百八十五路:山西、河北、山東三地二十九路地處腹里,直屬中書省轄領。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太原路發生地震,長達年余。因此,九年(1305年)頒詔改太原路為冀寧路,仍屬中書省。元冀寧路直接領轄十縣,十四州,以及設在太原城內管理在城民事的錄事司:州下又領有九縣,境域遠較前代廣大。直轄十縣為陽曲、文水、平晉、祁、榆次、太谷、清源、壽陽、交城、徐溝。所轄十四州及所領縣為: 汾州:唐改西河郡為洪州,後改為汾州,金置汾陽軍,元初置汾州元帥府。至元二年(1336年)復置汾州,領西河、孝義、平遙、介休四縣。 石州:唐改離石縣為石州,又改為昌化郡,後仍為石州。宋、金、元因其名。轄離石、寧鄉二縣。 忻州:唐初置新興郡,後改為忻州,又改為定襄郡,復改為忻州。金屬太原府。元因之,領秀容、定襄二縣。 平定州:唐為廣陽縣,宋為平定軍,金改為平定州。元因其名,領樂平一縣。 臨州:唐臨泉縣,又改置北和州,後州廢,屬石州。宋置晉寧軍。金廢軍置臨水縣,屬石州。元中統二年(1261年)仍為臨泉縣,屬太原府,三年升為州。治所在今臨縣西。 保德州:原屬嵐州地,宋始置州。元因之,領河曲縣。 崞州:原為崞縣,太祖十四年(1219年)升為州。 管州:唐以靜樂縣置州,後廢,歸屬嵐州。後又為憲州(今婁煩)。宋為靜樂軍。金為靜樂郡,又改為管州。太祖十六年(1221年),以嵐州所屬的岢嵐、寧化(今寧武西南)、樓煩三縣併入。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割岢嵐屬嵐州。 代州:唐置代州總管府,金改為都督府。元改為州。 台州:唐五台縣,屬代州。金升為台州。元仍為台州。 興州:唐臨津縣,又改為合河縣,屬嵐州。金升為興州。元仍為興州。 堅州:唐繁疇縣。金改置為堅州。元仍為州。 嵐州:唐、宋嵐州。金升為鎮西節度使。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省入管州,五年復置為嵐州。 盂州:原盂縣,金升為州,元仍為州。
明
元末,綱紀日紊,民心怨叛,群雄並起,天下騷然。朱元璋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盪滅群雄,遂即帝位,建國號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將軍徐達等攻取太原,敗擴廓帖木兒,山西全境平定。明初,改冀寧路為太原府。洪武二年(1369年),沿襲元朝制度設山西等處行中書省。又於洪武三年(1370年)置太原都衛,八年(1375年)改為山西都指揮司,管領衛所番漢諸軍。九年(1376年)改山西等處行中書省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轄領府、「州、縣,管理民籍,治所皆在陽曲(今太原市城區)。明代前期,太原府轄領六州、二十二縣。其中府直轄十三縣,州轄九縣。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割永寧州(元石州)及其屬縣歸新置的汾州府。至明末,太原府實轄五州二十縣,其中府直轄十三縣,州轄七縣。府直轄十三縣為陽曲、太原(宋、金、元平晉縣,洪武八年1375年改置)、榆次、太谷、祁、清源、徐溝、交城、文水、壽陽、盂(元盂州、洪武二年1369年改置)、靜樂(元管州,洪武二年1369年改置)、河曲(洪武二年1369年析保德州置)。府轄五州及其所領縣為平定州,領樂平;忻州,領定襄;代州,領五台縣(即元台州地,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置縣)、繁峙縣(即元堅州地,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置縣)、崞縣(即元崞州地,洪武二年1369年置州置縣);岢嵐州(洪武七年1374年析管州地置岢嵐縣,九年1376年升為州),領嵐縣(即元興州,洪武二年1369年改置為縣)、興縣;保德州(不領縣)。
清
明末,政治腐敗,稅賦苛重,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八日,李自成率大順起義軍攻克太原,三月九日奪取北京,遂亡明朝。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三日,清軍圍攻太原,守衛太原城的大順將領陳永福頑強抗擊。十月三日,清軍用大炮擊破太原城西北角城牆,占領太原城。清初,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為山西行省,同時保留冀寧道和太原府建置,治所皆在陽曲。沿襲明朝制度,太原府仍轄五州二十縣,其中州下轄七縣。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對地方建置進行了較大變動。太原府所屬保德、平定、代、忻四州升為省直隸州。同時,劃河曲、興縣二縣隸屬於保德州;盂縣、壽陽、樂平三縣隸屬於平定州;五台、繁峙、崞縣隸屬於代州;靜樂、定襄二縣隸屬於忻州。經此一番變動,太原府僅領岢嵐一州和十縣,其中嵐縣為岢嵐州隸縣。八年(1730年),復從保德州劃出興縣隸屬於太原府岢嵐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清源縣並人徐溝縣。至清末,太原府轄一州十縣,其中府直轄陽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溝、交城、文水八縣;岢嵐州轄嵐、興二縣。原明代設在太原府的太原右衛,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裁併入太原前衛。雍正三年(1725年),太原左衛、太原前衛同時裁撤。
中華民國
清宣統三年(1911年),8月19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舉義武昌,各省紛紛響應。9月8日,太原舉義,攻克省會,擊斃清山西巡撫陸鍾琦。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封建專制制度壽終正寢。民國二年(1913年),對清代建置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廢除了道、府、直隸州、州的建置,改州為縣,地方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建置。於太原置中路觀察使,原太原府所屬岢嵐州改置為縣,並恢復清源縣建置。民國三年(1914年),5月23日,改中路觀察使為冀寧道,治所陽曲,下轄陽曲、太原、榆次、太谷、祁縣、交城、文水、徐溝、清源、岢嵐、嵐縣、興縣、汾陽、孝義、介休、平遙、臨縣、中陽、石樓、離石、平定、壽陽、盂縣、昔陽、長治、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順、壺關、黎城、晉城、榆社、和順、武鄉、沁縣、沁源、高平、陽城、沁水、陵川、遼縣四十三縣。民國五年(1916年),廢除清源縣併入徐溝縣,六年復置清源縣,七年析離石縣地置方山縣,冀寧道轄縣增為四十四縣。民國十年(1921年),山西省政府在省會設置市政公所,管理省城以及城周圍東至耙兒溝,西至汾河,北到新城,南到大營盤範圍內的市政建設。十二年,又將市政公所管轄區劃分為四個區。一區署設在紅市牌樓,二區署設在前所街,三區署設在西羊市,四區署設在西緝虎營。市政公所及其所屬各區,未列為地方行政建置。據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實業部所編《中國實業志·山西卷》記載:民國十六年(1927年),太原確定市的建置,隸屬山西省政府直轄。十九年(1930年)廢除冀寧道,各縣歸省直轄。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太原市轄五個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8日,日本軍隊侵占太原。三十四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八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8月30日,民國山西省政府返回太原市,仍沿日軍侵占太原時期劃定的市區範圍,東至港道,西至虎峪,南至嘉節,北至新城。市轄五個行政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4月,市轄內八區、外八區共十六個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解放晉中各縣,兵臨太原城下。10月17日,於榆次成立太原市政府。次年3月1日,太原市政府與晉中行政公署合併成立太原市政府,仍駐榆次縣,隸屬於華北人民政府領導。太原市政府轄三個專區十九個縣和尚待解放的太原市十六個區。一專署駐盂縣,轄盂縣、忻縣、陽曲、平定、壽陽、五台、定襄七縣;二專署駐汾陽,轄汾陽、孝義、文水、交城、清源、徐溝、晉源七個縣;三專署駐榆次,轄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五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太原。當日下午,太原市政府由榆次遷入太原市區,駐精營東邊街。5月6日,太原市政府更名為太原市人民政府。27日,將市轄內八區、外八區十六個區合併為八個區,同時將「區公所」名稱更為區人民政府。太原市轄八區、三專區十九縣。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管轄的三個專區十九個縣交由省人民政府直轄。 [13] 1951年4月2日,汾陽專區的晉源縣劃歸太原市管轄。 1953年3月13日,從陽曲縣、榆次縣、清徐縣劃入14個行政村,69個自然村。 1959年,國務院對地方政府的建置進行了調整。1月21日,國務院決定劃出晉中專區所屬的清徐縣和晉北專區所屬的陽曲縣歸屬太原市轄。 [14] 1972年3月21日,婁煩縣由呂梁地區劃歸太原市。 [15]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3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電令,太原市與晉中行政公署合併,成立太原市政府,屬華北人民政府領導。市政府駐榆次縣小北門外天主堂。管轄待解放的內八區、外八區和三專區19個縣。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當天,太原市政府移駐市內精營東邊街13號後,隨即覆核了民國時期太原市的行政區劃,16個區中有5個區的轄村較前稍有變動。 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改太原市為省轄市。太原市管轄的三個專區、19個縣交山西省人民政府管轄。 1950年2月8日,並8個區為4個區。原內一、內二區合併為第一區,區政府駐活牛市;內三、內四區合併為第二區,區政府駐典膳所;外三、外四區合併為第三區,區政府駐上北關;外一、外二區合併為第四區,區政府駐橋頭街。4月26日,為成立東、西山工礦區,從陽曲、晉源縣劃入9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其中從陽曲劃入小返、瓜地溝、白道、曬莊、王封、北頭、冀家溝7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從晉源縣劃入黃冶、冶峪2個行政村,15個自然村。8月28日,東、西山工礦區暫不成立,新置第五區,區政府駐閻家溝,轄汾河以西地區全部村莊。 1951年4月2日,汾陽專區的晉源縣劃歸太原市管轄,共計劃入59個行政村,151個自然村。8月2日,撤銷晉源縣建置,將縣轄汾河以西地區設立第六區,區政府駐晉源;汾河以東地區設立第七區,區政府駐北格。8月29日,從陽曲縣劃入太原市區12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其中向陽、蘭村、呼延、橫渠、南下溫、西村、土堂、張村、楊家村9個行政村劃歸三區管轄;馬頭水、馬角、圪垛3個行政村劃歸七區管轄。 1953年3月13日,從陽曲縣、榆次縣、清徐縣劃入14個行政村,69個自然村。其中將陽曲縣劃入的莊子上、李家山、陽曲等7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劃歸三區管轄;將榆次縣劃入的孟家井、董家莊、崗頭等7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劃歸四區管轄;將清徐縣劃入的吳家堡自然村劃歸七區管轄。11月26日,全市進行劃分鄉鎮工作,將126個行政村合併劃分為4個鎮,70個鄉,分屬三、四、五、六、七區管轄。 1954年1月2日,撤銷第四區建置,將東五龍口、楊家峪、港道、孟家井4個鄉劃歸三區;將馬莊、狄村、親賢等7個鄉劃歸七區。將第七區改為第四區,區政府移駐小店。6月4日,將原以數序命名的各區名稱,改為以駐地或方位命名。即一區改為南城區,二區改為北城區、三區改為新城區、四區改為小店區、五區改為萬柏林區、六區改為晉源區。9月17日,從陽曲縣劃入柏板、北山頭2個鄉,19個自然村,歸新城區管轄。 1955年12月22日,全市36個行政街改建為36個街道辦事處。 1957年3月12日,撤銷新城、小店、萬柏林、晉源4個區的建置,成立郊區。原4個區轄的28個鄉,7個鎮,9個街劃歸郊區管轄。是時,全市共設南城、北城、郊區3個區。 1958年7月14日,從郊區劃出南堰、和平路、萬柏林、白家莊4個街道辦事處,設立河西區,區人民委員會駐新建路。8月29日,從陽曲縣劃人曹坪、杏林坪、大南坪等7個鄉,從交城縣劃人古交鎮和草莊頭、岔口、原相等9個鄉,改河口工礦區為古交工礦區,區人民委員會移駐古交鎮。這時太原市下轄五個區: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郊區、古交工礦區。 1959年1月21日,劃出晉中專區所屬的清徐縣和晉北專區所屬的陽曲縣歸屬太原市管轄。2月6日,太原市人民委員會撤銷太原郊區建置,原郊區所屬區域分別劃屬南城區、北城區和河西區。是時,太原市共轄二縣四區,即陽曲縣、清徐縣、古交工礦區、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 1960年3月5日,恢復郊區建置,劃原郊區的區域歸其管轄。6月20日,撤銷南城、北城、河西、郊區及其所屬街道辦事處,劃為柳巷、雙塔、巨輪等9個區級城市人民公社,由市直轄。同時,將原有街道辦事處改為56個城市公社管理區;原四區境內農村公社作為分社分屬各城市人民公社管理。古交工礦區、陽曲縣各劃有8個人民公社,清徐縣劃有7個人民公社。 1961年5月18日,撤銷市屬柳巷、雙塔、巨輪等9個城市人民公社。劃為南城、北城、河西、晉源4個區。四區劃有區屬25個城市人民公社和26個農村人民公社,古交區、清徐縣、陽曲縣下劃為38個農村人民公社。11月25日,在原西山人民公社的區域,成立西山工礦區,區政府機關駐北寒。12月4日,西山工礦區成立白家莊、杜兒坪、大虎溝、南寒4個城市人民公社。是時,全市轄南城、北城、河西、晉源、西山工礦區、古交工礦區6個區,清徐、陽曲2個縣;29個城市人民公社,628條自然街;64個農村人民公社,1408個自然村。 1962年,北城區增設光社、職工新村、古城、迎新4個城市人民公社;南城區新城人民公社更名為文廟人民公社;河西區西銘人民公社更名為東社人民公社。1963年2月18日,撤銷西山工礦區建置,將其轄區劃歸河西區管轄。同年4月1日,撤銷晉源區成立郊區。將原晉源區所屬的公社和南城、北城、河西區管轄的農村公社劃歸郊區管轄。4月27日,北城區管轄的上蘭城市人民公社,改為農村人民公社,並劃歸郊區管轄。郊區增設西銘人民公社。 1965年5月28日,古交工礦區增設杏林坪人民公社。是時,全市轄南城、北城、河西、郊區、古交工礦區5個區,清徐、陽曲2個縣,32個城市人民公社,628條自然街;66個農村人民公社,1568個自然村。 1970年3月21日,撤銷郊區,將其境劃分為南郊、北郊兩個區。南郊區轄親賢、黃陵、郝莊等13個人民公社,區革命委員會駐小店鎮;北郊區轄新城、向陽、柏板等14個人民公社,區革命委員會駐柴村。 1972年3月21日,婁煩縣由呂梁地區劃歸太原市。轄城關、靜游、龍泉等12個人民公社,247個自然村。4月26日,陽曲縣增設高村人民公社。8月27日,清徐縣增設圪台頭、高花2個人民公社。是時,全市轄南城、北城、河西3個城區;南郊、北郊2個郊區及古交工礦區;清徐、陽曲、婁煩3個縣。 1979年1月1日,全市32個城市人民公社全部更名為街道辦事處。 1980年4月19日,北郊區增設高莊人民公社;陽曲縣增設北留人民公社。 1982年1月12日,古交工礦區設立古交街道辦事處。5月9日,陽曲縣設立新陽街道辦事處;8月14日,清徐縣設立清源街道辦事處。 1983年8月16日,古交工礦區杏林坪公社更名為梭峪公社;北郊區高莊公社更名為西場公社,丈子頭公社更名為中澗河公社;清徐縣圪台頭公社更名為碾底公社,高白公社更名為東於公社;婁煩縣羅家曲公社更名為杜交曲公社,雙井公社更名為廟灣公社。 1984年5月,撤銷全市83個農村人民公社,以原各公社管轄範圍劃為22個鎮、61個鄉。同年5月22日,撤銷古交工礦區古交、清徐縣清源、陽曲縣新陽3個街道辦事處。11月21日,3個城區增設17個街道辦事處。其中,南城區9個,北城區6個,河西區2個(當年除河西區組建了千峰、官地兩個街道辦事處以外,其餘均未組建起來)。 1985年4月25日,北城區增設上蘭街道辦事處。 1988年7月18日,南城區增設的菜園街道辦事處,更名為老軍營街道辦事處。12月27日,撤銷古交工礦區,設立古交市(縣級),行政區域不變。 1989年7月17日,古交市成立西曲、東曲、馬蘭、鎮城底4個街道辦事處。 1991年9月14日,河西區成立興華街道辦事處。 1996年,全市轄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5個區,古交1個市,清徐、陽曲、婁煩3個縣;41個街道辦事處,1174個居民委員會(以下簡稱居委會);61個鄉,22個鎮,1280個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村委會)。 1997年5月8日,撤銷太原市南城區、北城區、河西區、南郊區、北郊區五區建置,設立小店區、迎澤區、杏花嶺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晉源區六個區,並重新劃分了區界。
區劃列表
截至2019年,太原市轄6個區,3個縣和1個市, [16] 市政府駐太原市杏花嶺區新建路69號。 [17] 太原市行政區劃 行政區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萬人) 郵政編碼 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代碼 杏花嶺區 146 59 030009 巨輪街道 140107 小店區 290 62 030032 小店街道 140105 迎澤區 105 52 030002 柳巷街道 140106 尖草坪區 296 35 030023 柴村街道 140108 萬柏林區 289 56 030024 千峰街道 140109 晉源區 290 20 030025 晉源街道 140110 古交市 1512 22 030200 東曲街道 140181 清徐縣 608 32 030400 清源鎮 140121 陽曲縣 2084 15 030100 黃寨鎮 140122 婁煩縣 1289 13 030300 婁煩鎮 14012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太原位於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於華北地區黃河流域中部,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全市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地處南北同蒲和石太鐵路線的交匯處。平均海拔約80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0′~113°09′,北緯37°27′~38°25′。區域輪廓呈蝙蝠形,東西橫距約144公里,南北縱約107公里。 [18] © 2020 Baidu - GS(2019)5218號 - 甲測資字1100930 - 京ICP證030173號 - Data © 長地萬方
太原市
地形地貌
太原市境內地貌形態複雜多樣,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谷地均有分布。山地452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4.79%;丘陵904平方公里,占12.94%;平原1093平方公里,占15.64%;盆地279平方公里,占3.99%;谷地184平方公里,占2.63%。境內地勢起伏較大,高差懸殊,位於境西北婁煩縣的赫赫岩山,海拔2708米,為全市最高峰;最低處位於境內南部清徐縣西青堆的汾河漫灘,海拔760米,高差1948米。太原市境東、西、北三面群山合抱,中南部為汾河河谷平原,整個地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東部山地包括繫舟山及其向西南延伸的余脈太原東山。西部山地為呂梁山東翼,統稱西山,包括雲中山南端、太原西山和關帝山東段。北部山地是太行山、呂梁山延伸的交接地帶,為太原、忻州的界山。中南部河谷平原屬於晉中盆地(亦稱太原盆地)北端,由沖積平原和沖洪積傾斜平原組成,海拔高度800米左右,太原市城區就坐落其間。 中國地大物博,每個省份的面積都非常大,也有的省份規劃的不合理,省會城市沒有在管轄範圍的中間,所以導致有的地方,雖說是一個省,卻很少去省會城市。但是畢竟省會城市的資源比較多,醫療、教育、政策、居住環境等都偏向於省會,所以到省會發展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山西省和陝西省接壤,山西靠近陝西就有一個很尷尬的市,離陝西省會西安只有不到200公里,但是距山西省太原實在是太遠,有600多公里。如果有什麼大的疾病需要進大醫院,一般都會選擇西安,因為也就是3個小時左右的車程,而去太原就得8個小時。這就是位於山西省運城市的縣級市---永濟市,地處山西省西南端,運城盆地西南角,位於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門。由於離西安太近,所以許多人都選擇在西安發展,回家也方便。再加西安這幾年放寬落戶政策,使得許多人都成為新的西安人。[1]
氣候
太原市地處大陸內部,距東海岸線較遠,其西北部為廣闊的歐亞大陸。在全國氣候區劃中,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太原地區所處的北半球中緯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環境,使之能夠接受較強的太陽輻射,光能熱量比較豐富,同時,受西風環流的控制及較高的太陽輻射的影響,又使其氣候乾燥,降雨偏少,晝夜溫差大,表現出較強的大陸性氣候特點。冬季受西伯利亞冷空氣的控制,夏季受東南海洋濕熱氣團影響,形成了冬季乾冷漫長,夏季濕熱多雨,春季升溫急劇,秋季降溫迅速,春秋兩季短暫多風,乾濕季節分明的特點。 [20]
水文
太原市境內地表水依陽曲縣的轎頂山、文昌山、水頭嶺、兩嶺山一線以南屬黃河水系一級支流汾河流域。汾河由北而南縱貫全市,其間有大小几十條支流匯入,流域面積6331平方公里,占全市流域總面積的90.6%;依陽曲縣轎頂山、文昌山、水頭嶺、兩嶺山一線以北溫川河、烏河和岔上鄉北部及高村鄉西北部區域屬海河水系滹沱河流域。流域面積657平方公里,占全市流域總面積的9.4%。 太原市境內地下水主體可分為基岩裂隙水、碳酸鹽岩類岩溶裂隙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和鬆散岩類孔隙水4個基本類型。其中山區以岩溶水和裂隙水分布為主,盆地區則以孔隙水為主。 [21]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太原市水資源嚴重不足。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6.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202立方米,僅為山西省人均占有量的38.5%,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1.9%,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大氣降水是太原市水資源的主要補給源,但降水和徑流變化大,分配不均勻,在連續乾旱和多年枯水時期,水資源緊缺問題嚴重。地下水是太原市的主要供水源,占總供水量的75%以上。全市平均年超采地下水資源量為1.12億立方米,平均日超采量31萬立方米。 [22]
土地資源
太原市境6988平方公里土地資源,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為輔。土壤貧瘠,中低產田多,旱地、坡地占耕地總量的67%以上;宜農荒山、荒坡等可開發的耕地後備資源24.8萬畝,為1996年耕地總量的10.2%。人均占有耕地0.67畝,在山西省11個地市中人均耕地面積最少,低於全省2.21畝的人均數,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0.795畝最低警戒線。太原市境內土地資源的自然條件存在明顯差異。南郊區、北郊區和清徐縣的沿汾河兩岸沖積平原區,地勢平坦,土、水、熱條件較好,為重要的農業區,但人口密集,土地資源不足;陽曲縣土地資源豐富,但地理環境差,乾旱少雨,生產效率低下;古交市、婁煩縣土地資源較多,但地勢起伏大,氣溫低,水、土、熱條件不好,並且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資源利用較差。 [23]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太原植物區系含有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地衣、藻類和菌類,具有植物資源豐富、植物起源古老、單種屬植物較多等特點。 太原市境內植物資源按其用途和經濟價值,可分為經濟林木、中草藥用植物、纖維植物、糖類及澱粉植物、油料植物、飼草(料)植物、觀賞植物、水土保持固沙植物及防治環境污染植物9種經濟類型。其中,多種植物兼有多種經濟價值。 主要經濟林木有22種:落葉松、油松、白杆、青杆、白樺等;主要藥用植物有117種:銀杏、胡桃、地膚子、王不留行、瞿麥等;主要纖維植物有28種(類):枸樹、大麻、榆、山桃、白蘞等;主要食用糖類、澱粉類植物有18種:沙棘、胡頹子、黃刺玫、山杏、山桃等;主要食用油及工業用油植物有17種:胡桃、花椒、蓖麻、杏、山杏等;主要飼草植物有26種:多花胡枝子、蘭花棘豆、直立黃芪、糙葉黃芪、草木樨黃芪等;主要野生觀賞花卉植物有32種:側柏、繡線菊、三椏繡線菊、栒子木、西北栒子等;對保土、保水、固沙有良好作用的植物有26種:白羊草、虎尾草、紫穗槐、沙棘、荊條等。 [24]
動物資源
據1987年普查,太原地區野生動物資源,有鳥綱16目、37科、17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四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7種、中日保護候鳥80種、山西省重點保護鳥類8種;哺乳綱6目、17科、4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獸類一種、國家二級保護獸類5種、山西省重點保護獸類3種;爬行綱動物3目、4科、8種;兩棲綱1目、2科、5種;魚綱2目、4科、21種;甲殼綱動物1目、2科、2種;昆蟲綱13目、70科、177種;蛛形綱2目、3科、10種。 [25]
礦產資源
太原礦藏豐富,主要有鐵、錳、銅、鋁、鉛、鋅等金屬礦和煤、硫磺、石膏、釩、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灰石、白雲石、石美砂等非金屬礦。在礦物資源中以煤蘊藏最豐,鐵礦次之,石膏居三。山西以盛產煤而有「煤海」之稱。太原處在「煤海」中部,地質上稱太原的煤藏為「太原系煤」,儲量居全省第七位。太原系煤儲量豐富,煤種齊全,有焦煤、肥煤、瘦煤、貧煤、氣煤、無煙煤等。鐵礦儲量較為豐富,分布亦較廣,主要類型為沉積變質型、接觸交代(矽卡岩)型、沉積型,錳鐵礦儲量較少。非金屬礦中石膏礦是太原第三礦產。 [26]
人口
據2019年人口抽樣調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6.1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0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80.36萬人,增加5.09萬人;鄉村人口65.83萬人,減少1.05萬人。城鎮化率85.25%,比上年提高0.37個百分點。男性人口223.16萬人,女性人口223.03萬人,性別比為100.06∶100。全年出生人口5.07萬人,人口出生率11.42‰。 [27]
經濟
綜述
經濟增長 2019年,太原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028.51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48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1518.64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2467.39億元,增長7.1%。 太鋼 太重 太原富士康園區 崛圍山 城市夜景 太原美術館 南中環橋 山西科技館 城市夜景 城市夜景 山西大劇院 太原夜景 西山 太鋼 2019年,太原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0698元,比上年增長5.6%,按2019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13147美元。 [27] 產業結構 三次產業比重為1.1%、37.7%、61.2%,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02、2.25和4.33個百分點。 [27] 財政 2019年,太原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86.62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稅收收入301.77億元,增長1.6%。 2019年,太原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10.62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務等民生支出486.27億元,增長12.1%。 [27]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太原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0.2%。其中:中央投資增長54.8%,地方投資下降27.2%,其他投資增長52.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26.1%,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0.0%,第三產業投資增長8.0%。工業投資增長19.4%,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82.5%。 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投資下降3.1%;非國有投資增長27.9%,其中:民間投資增長20.2%。全年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955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171個,完成投資增長5.6%;10億元以上項目93個,完成投資增長7.2%。 [27]
第一產業
種植面積 2019年,太原市農作物種植面積80.42千公頃。糧食種植面積61.79千公頃。其中:夏糧種植面積0.06千公頃,秋糧種植面積61.73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1.56千公頃。藥材種植面積1.05千公頃。 [27] 畜禽及水產品產量 截至2019年末,太原市大牲畜存欄3.85萬頭,豬出欄25.12萬頭。肉類產量3.93萬噸,禽蛋產量3.41萬噸,牛奶產量8.97萬噸。水產品養殖面積1.16千公頃,水產品產量2691噸。 [27]
第二產業
工業 2019年,太原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5%。其中:中央企業增加值增長4.3%;地方企業增加值增長4.5%;其他企業增加值增長7.4%。 2019年,太原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4.1%,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5.5%。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5.3%,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1.4%。 2019年,太原市非傳統產業增加值增長7.1%,其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6%,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9.9%。傳統產業增加值增長2.1%。 2019年,太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247.83億元,增長3.8%。利稅總額182.68億元,下降26.8%。利潤總額59.72億元,下降40.1%。 [27] 建築業 2019年,太原市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總產值3164.79億元,增長15.1%。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0839.86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016.09萬平方米。 [27]
第三產業
房地產開發 2019年,太原市房地產開發投資698.25億元,增長31.3%。其中:住宅投資538.17億元,增長34.8%;商業營業用房投資47.56億元,增長22.5%。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積459.66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829.45億元。 [27] 消費品零售 2019年,太原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2.81億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57.48億元,增長7.1%;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33億元,增長22.7%。 2019年,太原市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865.20億元,比上年增長0.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4.3%。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零售額43.31億元,增長22.2%。 [27] 進出口貿易 太原富士康園區 太原富士康園區 2019年,太原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119.56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出口額651.72億元,下降1.7%;進口額467.84億元,增長10.6%。 出口商品中,不鏽鋼材、機電產品分別為76.90億元、525.84億元,占出口額的92.5%。煤炭、焦炭、金屬鎂分別為0.87億元、2.50億元、4.01億元,占出口額的1.1%。 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165個。年進出口額在億元以上的國家和地區46個,比上年增加4個。 [27] 招商引資 2019年,太原市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0家。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0.97億美元。 [27] 郵電 太原主要建築 太原主要建築(2張) 2019年,太原市郵政行業業務總量42.50億元,比上年增長15.2%;電信業務總量467.74億元,增長62.3%。年末市話到達75.05萬戶。農話到達1.8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834.59萬戶,其中:4G移動電話用戶為687.94萬戶。每百人擁有電話204部,其中: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87部/百人。計算機互聯網寬帶用戶221.85萬戶。 [27] 旅遊 2019年,太原市接待海內外遊客9655.3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8%。其中:國內遊客9629.59萬人次,增長18.9%;海外遊客25.80萬人次,增長8.0%。海外遊客中:外國人18.01萬人次,香港同胞4.40萬人次,澳門同胞1.02萬人次,台灣同胞2.37萬人次。全年旅遊總收入1171.83億元,增長17.7%。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163.41億元,增長18.1%;旅遊外匯收入1.19億美元,增長11.4%。 [27] 金融 截至2019年末,太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3117.20億元,比年初增長6.5%;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4063.12億元,增長10.6%。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2663.72億元,增長5.3%,其中:住戶存款餘額5252.08億元,增長10.1%;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3707.47億元,增長9.5%。人民幣貸款中,中長期貸款餘額9920.16億元,增長8.8%;短期貸款餘額2880.22億元,增長7.1%。 截至2019年末,太原市上市公司達到18家,其中:主板15家,中小板2家,創業板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54家。 [27] 保險 2019年,太原市原保險保費收入247.47億元,增長10.9%。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137.30億元,增長8.7%;健康險業務保費收入33.76億元,增長37.0%;意外傷害險業務保費收入6.94億元,增長7.5%;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69.47億元,增長5.8%。 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69.36億元,增長9.0%。其中:壽險業務給付24.38億元,下降12.0%;健康險業務賠款及給付9.25億元,增長61.3%;意外傷害險業務賠款1.82億元,增長18.8%;財產險業務賠款33.90億元,增長18.3%。 [27]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末,太原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5所(其中高職院校22所),成人高等學校7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8所,普通高中91所,普通初中136所,小學448所,幼兒園728所。 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5.9%;小學、初中鞏固率均達到國家標準;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7.8%。2019年高考一本、二本達線率和錄取率在全省穩居前列。 本科院校 序號 學校名稱 辦學層次 屬性 1 山西大學 本-碩-博 一省一校 [28] 2 太原理工大學 本-碩-博 雙一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9] 3 中北大學 本-碩-博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30] 4 山西醫科大學 本-碩-博 5 山西財經大學 本-碩-博 6 太原科技大學 本-碩-博 7 山西農業大學 本-碩-博 國家中西部基礎能力建設入選高校 [31-32] 7 山西中醫藥大學 本-碩 8 太原師範學院 本-碩 9 太原工業學院 本-碩 10 山西傳媒學院 本 11 太原學院 本 12 山西能源學院 本 13 山西警察學院 本 14 山西工商學院 本(民辦) 15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 本(民辦) 本科獨立學院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中北大學信息商務學院 山西醫科大學晉祠學院 山西財經大學華商學院 太原科技大學華科學院 高職院校 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校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 山西建築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藥科職業學院 山西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 山西財貿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金融職業學院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體育職業學院 山西警官職業學院 山西國際商務職業學院 太原旅遊職業學院 山西旅遊職業學院 山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經貿職業學院 山西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青年職業學院 山西老區職業技術學院(民) -
體育事業
2019年,全年太原運動員在國內外大賽中,獲得241枚金牌、171枚銀牌、167枚銅牌,368個第四至第八名。圓滿完成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參賽辦賽任務,金牌數和獎牌數在全國參賽城市中均排名第一。成功舉辦2019環太原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暨中國太原國際自行車周;太原國際馬拉松賽升級為田聯金標賽事,正式邁入象徵中國馬拉松賽事最高等級的「雙金俱樂部」;2019汾河龍舟公開賽暨二青會龍舟測試賽決賽在新建成的水上運動中心舉行。 太原市境內舉辦體育賽事 2008年國際自行車聯盟BMX(小輪車)世錦賽(北京奧運會預選賽) 2011年BMX全國錦標賽 2012年BMX冠軍賽 2008年女子摔跤世界盃 2009年女子摔跤世界盃 2010年第一屆太原國際馬拉松賽 2012年4月倫敦奧運會摔跤預選賽 2015年9月第17屆亞洲跳傘錦標賽 2019年8月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底,太原市全市共有各類專業院團及具備規模的民營藝術表演團體21個。群藝文化館12個,博物館14個。公共圖書館12個,館藏圖書732.21萬冊。國家綜合檔案館12個,館藏檔案資料210.51萬卷(件、冊)。改擴建後的太原市圖書館躋身全國一流圖書館行列,贏得「網紅圖書館」美譽,並在全國首創馬克思書房。成功舉辦城市能源低碳與可持續發展論壇、人民網2018大學校長論壇。舉辦「紫禁風華——2018太原·故宮文物展」。廣播節目11套,電視節目16套。有線廣播電視用戶135.10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131.06萬戶。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人口覆蓋率100%。 [8]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748個(不含村衛生室),醫療床位39917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9.0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61269人,其中:執業(包括執業助理)醫師23018人,註冊護士29489人。每千人擁有醫生5.2人。太原市已建成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全國艾滋病綜合防治示範區。
城市建設
2019年10月31日,太原入選首批5G商用城市名單。 [33] 其他 2020年7月,入圍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名單。 [34] 2020年6月,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選定為2020年城市體檢樣本城市。 [35]
交通運輸
公路
2018年,山西省公路局太原分局管養着太原地區497千米11條國省道幹線公路,包括國道5條(G108京昆線、G208二淅線、G307黃山線、G241呼北線、G339濱榆線),省道6條(雙陽線、太小線、太高線、寧白線、嵐馬線、嵐古線),橋樑136座,隧道2座,其中一級公路96千米,二級公路351千米,三四級公路50千米。
鐵路
2018年,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是以運輸為主業整體改制上市的鐵路局集團公司,是國家AAAAA級綜合服務型物流企業。路網縱貫三晉南北,橫跨晉冀京津兩省兩市,主要擔負着山西省客貨運輸任務和周邊冀、京、津、蒙、陝等省市區的部分貨運任務,在全國鐵路網和山西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處於重要地位。2018年,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公司管轄大西高鐵、石太客專、南同蒲、北同蒲、大秦、侯月、侯閻、石太、太中銀、韓原、太興、瓦日、京原、京包、太焦、遷曹等幹線和支線。線路總延展里程11841.73千米,營業里程4538.70千米。其中客運專線534.57千米,雙線營業里程3501.01千米,電氣化營業里程4246.80千米。道岔10739組,道口120處,橋樑3895座,隧道535座,明洞23座。配屬機車1154台,客車1821輛,動車組54組。
民航
太原武宿國際機場為國內省會級幹線機場,是山西省最大的國際航空口岸,飛行區等級指標4E級,可起降B747機型,同時滿足F類A380備降需要。現有航站樓2座(1號航站樓面積2.58萬平方米,2號航站樓面積5.5萬平方米)跑道1條,機位43個,基地航空公司3家(東航山西分公司、山西航空有限責任公司、昆明航空有限公司)。太原機場開通客運航線151條,通航城市83個,貨運航線1條。
太原堯城通用機場
太原堯城通用機場位於太原市清徐縣孟封鎮境內,占地面積1200畝,擬申請A3級通用機場使用許可證。機場飛行區等級3C,跑道長1800米,寬45米,設有2條垂直聯絡道。 [37] 短途運輸以太原為中心,利用太原堯城機場開通四條短途運輸航線。每條航線每天執行2到4個架次。
公共汽車
太原公交現有營運車輛3520台,折4542.6標台,運行線路230條,線路長度3657.83公里,線網長度1147.94公里;2019年公交運營里程11461.14萬公里,日均31.40萬公里;運營趟次375.78萬趟,日均1.03萬趟;客運總量3.99億人次,日均109.42萬人次(其中,日均免費乘車14.93萬人次),IC卡、二維碼等非現金乘車占比85.98%。太原市公交線路號以1位數字和兩位數字為路號的公交線路是市區線路,例如1路、4路、38路公交車。公交線路號以3位數字為路號的公交線路又分為8種情況:以1開頭的是電車,例如101路公交車;以2開頭的是專線車,例如201路公交車,從火車站開往飛機場;以3開頭的是郊區線路,例如322路公交車,從小東流開往西山橫嶺村;以4開頭的是原先的城鄉小巴車,後歸屬於太原公交集團公司,例如412路公交車,從下元開往小石河村;以5開頭的是夜班線路,例如502路公交車,從勝利橋東開往火車南站;以6開頭的是原先的雙層巴士,後來雙層巴士「退役」後,車型更換為單層公交車,但沒有更改路號,屬於市區線路,例如610路公交車,從勝利橋東開往高新開發區;以7開頭的沒有公交線路;以8開頭的是原先的中巴車,後來車型更換後都屬於市區線路,例如801路公交車,從公交童星幼兒園開往建南汽車站;以9開頭的是城際公交,例如901路公交車,從太原火車站開往晉中公交南場。公交線路號以字母開頭的,分為4種情況:以K開頭的為大站快車,使用「快」字的首位拼音字母為標識,例如 K10 路公交車,從小東流開往火車站;以S開頭的為社區公交,使用「社」字的首位拼音字母為標識,例如 S10 路公交車,從萬科小鎮開往萬科小鎮;以Y開頭的為旅遊公交,使用「游」字的首位拼音字母為標識,例如 Y1 路公交車,從晉祠新鎮開往天龍山景區;以D開頭的為定製公交,也就是市民俗稱的網約公交,使用「定」字的首位拼音字母為標識,例如 D025 公交車,從恆大御景灣開往五一廣場。
歷史文化
太原地區方言為太原話。歷史上許多皇帝都與這座城市有過特別密切的關係,因此被稱為龍城。相傳唐堯和大禹曾建都於晉陽。西漢初年,漢文帝劉恆即位前受封代王,國都便是今天的太原,太原也被稱為潛龍之地。曹魏末期,封於太原郡的晉王司馬氏家族取代曹魏建立政權,並以「晉」作為國號。前秦、北魏、東魏、北齊曾定都於晉陽或以晉陽為實際政治中心。北齊高祖高歡稱太原為霸城。隋煬帝楊廣即位前曾為晉王。隋末,李淵為唐國公和太原留守,起兵晉陽建立大唐,並以太原的古稱作為國號。太原成為唐朝的龍興之地,被唐太宗譽為「王業所基,國之根本」。唐高宗即位前曾為晉王,而同樣來自并州文水的皇后武則天則成為了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太原府自武周起成為北都,宋太宗即位前也受封為晉王。
風景名勝
太原文物古蹟有晉祠園林、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祭孔文廟、晉陽古城遺址以及中國十大石窟之一的天龍山石窟等名勝古蹟。全市共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0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7處、國家地質公園1處、森林公園3處。太原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各種類型的演出、國際性的展會等一應俱全。晉劇被譽為山西的「省粹」,起源於清代咸豐年間,青年宮、太原市文廣中心等都常有傳統的晉劇演出。
文保單位
截至2020年初,太原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 太原市中心城區全市共有綜合性公園46個,專類公園11個,帶狀公園6個,街頭遊園253個,社區遊園53個,街旁綠地194塊。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14767公頃,園林綠地面積13013公頃,公園綠地面積4384.8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19%,綠地率37.1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18平方米。 [42] 綜合性公園有迎澤公園、晉陽湖景區、汾東公園、華夏公園、汾河市民公園、汾東中央公園、北張公園、和諧公園、和平公園、龍城公園、龍城東街公園、武宿公園、晉商公園、古城東濱河公園、金橋公園、汾西公園、攝樂公園、唐槐公園等,專業類公園有植物園、徐顯秀公園、太白鐵路遺址公園、工業遺址公園等。 太原汾河公園是在汾河太原城區段內經過水利治理和綠化美化後而形成的濱水公園,現已綿延20餘公里,並且仍在每年向南向北延伸。主要景點有汾河晚渡,雁丘(「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出處),碧水沙灘,濕地公園等。
城市榮譽
獲獎時間 獎項榮譽 獲獎項目或備註 2020年1月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第34 [44] 2019年11月 中國城市綠色競爭力排名第76、2019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45-46] 2019年9月 2019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第30 [47] 2019年9月 全國綠化模範單位 [48] 2019年8月 201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 [49] 2018年12月 2018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第24 [50] 2018年12月 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名第52 [51] 2018年4月12日 2018暢遊中國100城 [52] 2017年12月24日 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53] 2015年10月14日 2015年度「寬帶中國」示範城市 [54] 2015年7月 「2015中國避暑名城65佳榜」第20名(和熙龍城) [55] 2015年6月 第一批「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範」 [56] 2014年3月20日 第二批「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創建城市 [57] 2015年3月 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2名 [58] 2014年12月10日 第三批「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創建城市 [59] 2014年8月 2013~2014年度中國會展名城 [60] 2014年4月28日 第二批「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繫試點城市」 [61-62] 2013年12月31日 第一批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 [63] 2013年11月26日 首批國家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群) [64] 2013年1月29日 第一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65] 2013年1月17日 第二批「國家智慧旅遊試點城市」 [66] 2012年11月23日 第一批「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工程」創建城市 - 2012年5月 第六個「中國智慧城市」試點 [67] 2012年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 2011年3月14日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2011年1月 2010年度全國十大體育營銷城市 [68] 2020年4月 「2020中國避暑名城榜」第18 [69] 2020年8月 2019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