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型糖尿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第2型糖尿病(英语:Type 2 diabetes ,简称 T2D 或 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患者特征为高血糖、相对缺乏胰岛素、有胰岛素抗性等。患者若能确实遵照计画,就能将血糖值控制在接近正常值的范围,能够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些患者会需要口服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目录
概述
第2型糖尿病早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adult-onset diabetes)。第2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至95%,通常是在40岁以后发病,这也是为何它亦称“成年型糖尿病”的原因。但是,就像第1型糖尿病一样,第2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任何年纪,现在连儿童也会发生。
台湾第四大死因
台湾糖尿病的盛行率估计已经超过8%,也就是说至少有160万以上的人口患有糖尿病,其后续相关的 急慢性并发症,是国人十大死因的第四名。根据资料库的统计,台湾的糖尿病患者中的95%以上都是所谓的第二型糖尿病,只有少数的病患是第一型糖尿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糖尿病。
罹患率逐年攀升
一般来说,年龄增高、肥胖、缺乏运动、一等亲有糖尿病史、黑色棘皮症、多囊性卵巢、或怀孕时曾经有妊娠糖尿病的人比较容易得到第二型糖尿病。台湾由于寿命延长、饮食西化和体重增加等原因,第二型糖尿病的罹患率正逐年上升中。特别是孩童和青少年的第二型糖尿病比例已经远高于第一型糖尿病,主要也是因为孩童和青少年热量过度摄取、体重超标和缺乏运动的缘故。[1]
病因
胰岛素作用不佳
第一型糖尿病是自体免疫问题造成胰脏胰岛细胞破坏,胰岛素制造分泌因此急速下降,而引发高血糖的症状,所以治疗上,第一型糖尿病病患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但第二型糖尿病就不同了,它同时有慢性胰岛素分泌缺乏,肠道肠促胰素下降的问题,肝糖制造失序,又合并有胰岛素阻抗增加的情况(也就是胰岛素作用不佳),其中的致病机转十分复杂,还有许多部分需要更进一步了解。
第2型糖尿病的身体虽能制造胰岛素,但不是量不够,就是无法被身体善加利用。无法利用胰岛素的原因有二:
主要症状
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不一定有大众认知的多喝、多尿、体重减轻、小便中有蚂蚁、伤口不易愈合、视力模糊等高血糖症状。它可能症状轻微,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所以有时候并不容易察觉。现在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靠健康检查中血糖筛检不正常才发现的。
糖尿病诊断
一旦有两次空腹八小时血浆血糖大于等于126 mg/dL,口服75克葡萄糖耐受测试2小时后血浆血糖大于等于200 mg/dL,或糖化血色素(HbA1c)大于等于6.5%,就可诊断为糖尿病。
并发症
血糖若不好好控制,一开始不一定有不舒服的症状,但长期高血糖在体内累积下来,就容易提高肾衰竭、脑中风、心肌梗塞、截肢、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或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风险,不可等闲视之。
控制血糖
第2型糖尿病可透过适当的运动、饮食和药物来控制。第2型糖尿病患者若能确实遵照计画,就能将血糖值控制在接近正常值的范围,而且依然觉得健康、充满活力,并能够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些第2型糖尿病患者会需要口服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
饮食方面
以下列食物作为每餐的基础。例如:蔬菜、豆荚类、扁豆类、面、米、全麦面包、五谷类、大麦、全麦、新鲜水果。要注意很多加到食物中的酱料及防腐剂富含盐份、糖或油脂,应避免食用。吃少量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例如:鱼、海鲜、蛋、瘦肉、去皮鸡肉、坚果类、低脂起士、低脂优格、低脂牛奶。尽量减少脂肪、糖及酒精的摄取,例如:油、奶油、动物性脂肪、氢化奶油、椰奶、椰奶油、加工肉品、油炸的食物、含有防腐剂或加工的食物、酥皮点心、甜点、饼干、软性饮料(soft drink)。
体能活动
体能活动(Physical activity)在第2型糖尿病的管理上占有重要的角色,可以增胰岛素敏感度、改善血糖控制以及帮助减轻体重等。糖尿病人若有规律运动,则在12-14年之中死亡率明显较低。
一般的目标是每周至少应有15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能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含健走、打太极拳、骑脚踏车、打高尔夫球及园艺等。借由更强烈的体能活动(例如:跳舞、有氧运动、慢跑、持续性来回游泳、骑脚踏车爬坡、园艺中的挖铲等)或借由长时间的中度活动能获得更多的益处。体能活动还应包含肌力的活动(例如:重力训练),每一星期应要有至少2次肌力活动,针对小腿、大腿、手臂、肩膀、驱干的主要肌肉群,强调使用轻度到中度阻力,并且重复(8-12次)身体每个部分的活动。
体能活动计画的选择应适合每个人的年龄、社会、经济、文化及体能状态。
药物治疗
第2型糖尿病的治疗包括营养、运动、药物和卫教。营养与运动为基本步骤,血糖较高者则视病情不同而给多不同药物治疗;降血糖药物治疗包括口服糖尿病药与注射胰岛素。症状严重者,需要立即使用胰岛素,否则可先行试用口服抗糖尿病药。
口服抗糖尿病药的使用,需要依据病人之病情,包括:血糖的高低,肝、肾、心脏功能,药物之疗效以及副作用等因素而定,当然需要同时接受营养与运动治疗。如果未达到治疗目标,则可合并其他种类药物,甚至加上胰岛素注射。
口服抗糖尿病药
目前口服抗糖尿病药依其作用机转可分下列四大类,均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种类合并使用。[3]
(1)促胰岛素分泌剂(insulin secretagogues):目前此类药物有二种:
(A)磺酰脲素(sulfonylureas):主要作用在磺酰脲素受体,以增加胰岛素之分泌。各种磺酰脲素的药效大约相同,失效率也相当;但也有个别差异之处,例如有报告发现gliclazide有抗氧化作用,而glimepiride则较少发生低血糖。
磺酰脲素大部分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效力大为减弱,并且和其他未经代谢转变的药物一起由肾脏及/或胆道排出。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使用磺酰脲素时会出现磺酰脲素作用增强、时效延长的现象,此时须要特别小心。肾功能不全时,应尽量避免使用经由肾脏排泄的磺酰脲素,例如:chlorpropamide,如果使用这药物,应减少剂量、多测血糖以期减少低血糖发生的机会。
磺酰脲素的不良反应以体重增加及低血糖最为常见;低血糖可能持续数天。对老年人、肾功能王或食无定时者,更是危险。为了避免磺酰脲素造成严重的低血糖,必须确定病人进食状况,并且最好由低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的反应慢慢往上调整。对磺胺制剂过敏、怀孕和手术后尚未能正常进食者,不应使用磺酰脲素。
(B)非磺酰脲素(Glinides,又称Meglitinides类似物):现有repaglinide及nateglinide二种。主要之作用机转为刺激b细胞之磺酰脲素受体,藉以促进胰岛素分泌;吸收快且作用时间短。前者随胆汁排出,后者由肾脏排出。服药后10-15分钟开始作用,在一小时内达到最高浓度,适合用来治疗饭后高血糖。
(2)双胍类(Biguanide):主要作用为减少肝脏之葡萄糖新生作用,但不会增加胰岛素之分泌。目前最常使用的双胍类制剂是二甲双胍(dimethyl biguanide,metformin),不会引起体重增加。Metformin通常与食物一起或餐后服用,以便减少化道副作用。大约20%的病人服用后会产生食欲不振、腹部不适甚至腹泻等副作用,但这些症状往往只是暂时的,而且如果从小剂量开始,并且与餐饮一起服用,发生的机会就会少些。单独服用时几不会导致低血糖。为了避免发生乳酸中毒,有心脏、肾脏、肝脏功能不全、并发感染症及血清几酸酐(creatinine)浓度超过1.5mg/dl的病人不宜使用。
(3)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s):作用机转为活化PPAR-g(peroxisome proliferative-activated receptor-g),增加胰岛素敏感度,降低空腹血糖及血中胰岛素浓度。副作用有体重增加、水肿、腹泻、头痛等。开始用药以前,应检查肝功能(如:血清胺酶,ALT),若超过正常上限2.5倍则不要使用。开始用药后第一应每2个月检查一次肝助能,第二年以后视情况检查。若血清转胺酶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应停药。此外,纽约心脏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第III级及第IV级心脏衰竭时不应使用。
(4)阿尔发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lucosidase inhibitor):主要之作用机转为抑制淀粉及双糖之分解,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可降低饭后血糖、胰岛素浓度,甚至空腹血糖。詃药物不被肠胃道吸收。副作用为胀气、腹泻。服用阿尔发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病人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必须使用葡萄糖或牛奶,但不能使用蔗糖(因乳糖酶[lactase]不受抑制,但蔗糖酶[sucrase]会受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