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壢仁海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壢仁海宮
圖片來自xuite

中壢仁海宮,是位於臺灣桃園市中壢區新街里的媽祖廟,1826年建廟,原為觀音亭。1867年將主神改為媽祖。其媽祖稱為「中壢媽」,與平鎮褒忠祠共領中壢、平鎮楊梅十三庄祭祀圈。

歷史沿革

客家人因閩客械鬥後轉入中壢街東搭建草屋,當時地方士紳與十三庄鄉民為感謝觀音庇佑終止械鬥,於道光六年(1826年)搭建觀音亭,道光八年(1828年)自北港媽祖廟分香請來媽祖。廟方主祀的媽祖,被稱為「中壢媽」。同治三年(1864年)續建後殿,同治九年(1870年)修建完成。重建完成後正式命為仁海宮。1890年、及1926年再度重修,大殿兩側石柱所雕刻出自石匠蔣玉昆之手。

戰後時期位地址為延平路198號,屬新街里。由於位處新街,又有「新街廟」之稱。1962年二進改建完成。立廟以來經多次改建和增建,但無區分內外的牌樓。1963年報導,廟方計畫以新臺幣兩百餘萬,將廟身從兩進改為三進,第一進提高為拜庭。1964年進行重建,1967年10月間興建完成。三進二樓為元辰殿,奉祀斗姥元君。六十位太歲星君奉祀於兩側。

仁海宮對面廣場面積上千平方公尺,屬中壢平鎮都市擴大修正計劃公共設施用地。1989年,中壢市公所列入第一期公共設施保留地並申請徵收,於當年4月14日由縣府發函公告徵收且依法完成產權登記在案。1995年5月初,廟方宮董事長及董事們提出陳情,指稱歷年各項祭典均使用廣場用地,尚未徵收前自行管理無攤販及髒亂,徵收後卻問題叢生。6月22日,縣長劉邦友前往市公所與相關人士協調,基於減少民怨、節省公帑考量,決定由縣府依法處理,同意撤銷該項徵收。

2008年,廟方趁中壢市公所改建廟前廣場之際,商議由仁海宮興建牌樓,再捐贈中壢市公所,獲得市長葉步樑首肯,2009年4月18日舉行牌樓捐贈儀式。2017年因廟頂水泥年久脫落,廟方斥資4千餘萬進行翻修工程,並整修廟門口前,以臺灣產的觀音石替換紅寶大理石,讓整體廟宇形象更具一致,屋頂則用剪黏、交趾陶裝飾,預計2019年完工。

祭祀活動

中壢仁海宮是以七月廿日為中元普渡祭祀,但過去慣例為七月廿三。此媽祖廟與平鎮褒忠祠這兩廟的祭祀圈共同為中壢、平鎮和楊梅十三街庄。祭祀圈並劃分成七組,每年輪值。如2000年中元普渡:平鎮的復旦、廣達、廣興、雙連、高雙、宋屋、義民、廣仁、義興九里輪值仁海宮祭祀;楊梅的高榮、高山、青山、新榮四里輪值褒忠祠祭祀。

農曆八月十四日時,平鎮廣隆宮執事人員會來此請神,邀請看次日的平安戲。

1987年,為紀念媽祖成道一千年,北港朝天宮媽祖展開環島繞境,在10月8日從楊梅南郊沿縱貫公路進入桃園縣,當晚夜宿中壢仁海宮,次日由桃園慈護宮接鑾並引導繞境。桃園慈護宮也和中壢仁海宮同月30日共同主辦慶祝遊行,分別負責北桃園南桃園,全縣各地媽祖廟協辦。2000年報導時廟方董事長宋盛興表示,由於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生,大批信眾擁入,造成附近交通壅擠,近年來都提前二、三天舉行。

中壢舍營所

乙未戰爭,1895年7月30日,日本近衛師團師團長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夜宿此廟後殿,以該廟兩扇大門架於其行軍床上充作床板。後來能久親王逝世,有民眾認為是媽祖顯靈或民眾詛咒成驗。1935年,廟因曾作能久親王的舍營所,被指定為史蹟,並在廟前廣場立碑紀念。皇民化運動時,此廟保存無恙。戰後,紀念碑被毀。至於能久親王睡過的門板,原一直置放宮後一角,以布繩圍住。1961年,日本仁海宮國際關係責任調查團參訪時,獲得該宮委員同意,將門板運至靖國神社寶物館。1983年,能久親王後人北白川道久來函感謝該廟好意承讓。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