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隴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 大宋隴右地圖 來自百度知道

隴右,即隴山之右,亦稱隴西

簡介

隴右一詞則由陝甘界山的隴山(六盤山)而來,六盤山以西,包括今天水市平涼市定西市蘭州市。指隴山以西,黃河以東地區。

「隴右」一詞,脫胎於「隴西」,是以隴山為標誌,指稱其西(右) 的廣大地域,乃較為單純的地理空間概念; 秦隴西郡之置,以「隴西」作為行政區域範疇,將隴山以西、秦勢力所及之地區納入其中,遂使「隴西」的邊界得以明晰。而隨着西漢析隴西郡置天水郡等以及王朝的勢力繼續向西拓展,「隴西」一詞已不能完全涵蓋此一地區,且極易與隴西郡產生重合,再加之兩漢之際隗囂竇融等地方勢力的興起,需要有一個新的名詞來指代該地區,「隴右」之名遂應運而起。

中國古時正向面南,故「東為左,西為右」,所謂隴右,是從地理方位指稱隴山以西的地方。今天甘肅的簡稱,隴右在很多情況下也指甘肅

秦穆公稱霸西戎,甘肅天水甘谷武山岷縣隴西臨洮等地在當時納入秦國版圖,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在以上地區設隴西郡,後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西晉曾設過隴西國隴西郡治在狄道(今甘肅臨洮),今隴西縣古稱襄武,一度為省會

秦國

《太史公書.匈奴列傳》記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時隴南有西戎八國,即緜諸(今甘肅東部)、緄戎(今甘肅東部)、翟獂之戎(今陝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陝西韓城與洛川之間)、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大荔(今陝西大荔東)、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甘寧交界處)、朐衍(今寧夏鹽池一帶),皆位於隴山(今寧夏六盤山)附近,又載「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於是甘肅天水甘谷武山岷縣隴西臨洮等地在當時納入戰國時代的君主制諸侯國秦國版圖

戰國時期,秦國又在以上地區設隴西郡,後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月氏、烏孫與匈奴

月氏烏孫曾在隴右西部居住過。秦及漢初,月氏勢力強大,與蒙古高原東部的東胡從兩方面脅迫遊牧於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送人質於月氏。秦末,匈奴質子自月氏逃回,殺父自立為冒頓單于,約在公元前205年—前202年間舉兵攻月氏,月氏敗。可能從這時起,月氏便開始棄河西走廊而向西遷徙。公元前177年或前176年,冒頓單于再次擊敗月氏。後來月氏攻擊烏孫,烏孫族大敗,昆莫難兜靡被殺害。

《烏孫研究》提及雖然大多學者相信漢書所載月氏殺害烏孫昆莫難兜靡,但是有關事件有可疑之處,有需要進行深入的論證。據記載,難兜靡被殺時,獵驕靡還在襁褓中,被遺棄荒野。烏鴉找肉餵養獵驕靡,狼又為他哺乳。

匈奴冒頓單于感到奇怪,認為獵驕靡是神,於是決定養育他。難兜靡之子獵驕靡長大後「自請單于報父怨」,並得到匈奴單于的幫助,趕走伊犁河流域的月氏,約在西漢文帝後元三年至後元四年(前161年-前160年)舉族西遷至那裡復國。

漢武帝斷匈奴右臂,設置河西四郡,隴右納入漢朝版圖。

魏晉

魏晉時期隴右屬曹魏西晉

十六國時期

十六國時期隴右屬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秦後秦西秦

北魏、西魏與北周

南北朝時期隴右屬北魏西魏北周

隋唐

隋代該地區屬於雍州地區的會寧郡、平涼郡、西平郡、武威郡、張掖郡、敦煌郡、西海郡、河源郡、善山郡、且末郡、澆河郡、隴西郡、臨洮郡、漢陽郡、宕昌郡、安定郡、天水郡、河德郡、北地郡、安定郡、弘化郡、隴川郡。

唐代分十八個州,即秦州:今甘肅秦安縣渭州:今甘肅隴西縣武州:今甘肅武都縣蘭州:今甘肅蘭州、河州:今甘肅臨夏縣岷州:今甘肅岷縣洮州:今甘肅臨潭縣迭州:今甘肅迭部縣宕州:今甘肅宕昌縣臨州:今甘肅臨洮縣成州:今甘肅成縣鄯州:今青海樂都縣廓州:今青海化隆縣涼州:今甘肅武威市甘州:今甘肅張掖市肅州:今甘肅酒泉市沙州:今甘肅敦煌市瓜州:今甘肅安西縣。與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同屬隴右道

安史之亂(756年11月—791年)以來為吐蕃所占據。

吐蕃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唐朝將朔方河西、隴右邊軍大量內調,平息叛亂,於是邊防力量虛弱,吐蕃趁着唐朝的內亂攻略隴右諸州。[1]至德元年(756年)八月,回紇葛勒可汗、吐蕃赤松德贊相繼遣使,「請助國討賊」。十二月,吐蕃陷隴右所轄的(今青海湖邊)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勝、金天、天成等6軍及石堡、百穀、雕窠3城,同時又陷鄯、武、迭、宕4州。[2]寶應元年(762年)至廣德元年(763年),先後取秦、渭、洮、臨、成、河、蘭、岷、廓9州。[3]十月,吐蕃以吐谷渾党項20萬軍隊乘勝長驅直入,逼近長安,入據15天而退,期間一度擁立吐蕃國舅李承宏為帝。唐朝太常博士柳伉向皇帝上疏「吐蕃軍隊進犯大震關(今甘肅張家川),越隴山,刀上沒沾一滴血,便占陷長安。」[4]

此後,吐蕃軍隊開始向西行,取黃河西北地區的隴右諸州,亦稱河西道。[5]廣德二年(764年),吐蕃陷涼州;河西節度使楊志烈因攻僕固懷恩不成,軍隊喪失殆半,以孤城無援,出奔甘州,被沙陀人所殺。[6]永泰二年(766年),陷甘州及州境的居延海(今內蒙額濟納旗),吐蕃北邊界拓至回紇,大曆元年(766年)與大曆十一年(776年),由東而西攻克肅州、瓜州。[7]同時,吐蕃也開始圍攻沙州;大曆元年(766年),楊休明繼任河西節度使,徙鎮沙州,後有刺史周鼎,大曆六年(771年),因欲棄城東奔而被都知兵馬使閻朝殺,此後閻朝領州人保城抵抗,建中二年(781年),在糧械皆竭的情況下,以勿徙它境為條件而開城出降,沙州遂陷。[8]吐蕃西進陷伊州(今新疆哈密),刺史袁光庭天寶末年堅守累年,後糧盡兵乏,城陷而殉城。[9]至此,東西阻絕,西陲四鎮淪為分隔飛地[10]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遣使假借回紇道(今蒙古)至長安,二人被提為北庭安西都護。[11]貞元六年(790年)回紇援軍與吐蕃初戰失利,又不斷勒索庭州(即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州人舉城降於吐蕃,節度使楊襲古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次年(791年),以5萬人與楊襲古又攻庭州,被吐蕃所率的葛邏祿白服突厥打敗,楊襲古遂被回紇於牙帳Ordu-Baliq暗殺。同年,西州亦陷,隴右道全境入吐蕃,歷35年。[12]據唐朝僧人悟空於貞元五年(789年)所見,此時西域尚有疏勒鎮守使魯陽于闐鎮守使鄭據缽浣鎮守使蘇岑龜茲鎮守使郭昕、焉耆鎮守使楊日祐[13]

會昌二年(842年),吐蕃朗達瑪德贊卒,佞相與王妃綝氏擁立3歲的乞離胡為贊普,自己攝政,大臣不服,而大宰相結都那被殺,吐蕃帝國崩潰。論恐熱於洛門川(今甘肅武山),起兵反叛,討伐篡位的乞離胡,遂於渭州敗走宰相尚思羅,不久尚思羅以蘇毗、吐谷渾、羊同8萬軍隊反攻不利被殺,論恐熱並其10萬部眾。會昌三年(843年),論恐熱自稱國相,以20萬軍隊攻鄯州節度使尚婢婢,遭4萬人埋伏而敗,次年(844年),退守薄寒山(今甘肅隴西)。[14]會昌五年(845年)十二月,又集結軍隊攻尚婢婢大敗,尚婢婢遂向河湟一帶發布論恐熱的罪狀,支持唐人後裔歸唐。[15]大中三年(849年),屯軍河源軍(今青海西寧)的尚婢婢輕敵,敗於論恐熱,兵驅甘州,留拓拔懷光居守鄯州。事後,論恐熱欲投靠唐朝,求作河渭節度使,唐朝不許,不久因乏糧食奔廓州。[16]咸通七年(866年)十月,論恐熱為鄯州城使張季顒打敗,隨後沙州歸義軍與西州回鶻仆固俊共殺論恐熱,將其首級送至長安。[17]

歸義軍與回鶻

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回鶻別將句錄莫賀黠戛斯(今葉尼塞河最上游的的河谷盆地)10萬軍隊滅回鶻汗國,殺闔馺特勒可汗與宰相掘羅勿,焚燒牙帳。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十月,阿熱可汗遺使,告知已攻占安西、北庭之地(今新疆吉木薩爾縣),[18]唐朝向黠戛斯索要其地,遭李德裕反對。會昌四年(844年)三月,唐朝利用吐蕃諸部的甘青內亂,擬復河湟四鎮十八州,派劉蒙為巡邊使,命令他儲備糧餉、軍械,探聽吐蕃兵力的虛實。[19]大中三年(849年)二月,唐朝先後收復秦、安樂3州、原州所屬的石門7關。[20]此時,沙州人張義潮已起兵接管州城,遂遣使到吐蕃軍隊勢力未曾深入的北境軍、守捉,繞道漠北至天德軍(今內蒙烏拉特前旗)降唐。[21]其後,又發兵攻克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10州,於大中五年(851年),遺其兄張義澤至長安,獻隴右諸州地圖,唐朝置歸義軍於沙州,以張義潮為節度使,河湟之地入唐。[22]咸通二年(861年),歸義軍又克涼州,後年(863年),置涼州節度使,領涼、洮、西、鄯、河、臨6州。[23]

咸通三年(862年),散居於甘、肅、瓜、沙、河、渭、岷、廓、迭、宕10州之間的嗢末部,向唐朝進貢,嗢末本是河西、隴右後裔,淪為吐蕃奴部,以涼州作根據地。[24]同時,回鶻餘部逐漸入居河西道,咸通七年(866年)與咸通十三年(872年),西州、甘州先後為回鶻所並,為後來的高昌回鶻甘州回鶻[25]張義潮至長安後,其侄張淮深繼任為歸義軍節度使,曾兩次討伐並打敗回鶻,[26]大順元年(890年),張淮深猝死,歸義軍內亂,實力遂衰,轄地縮為瓜、沙2州,[27]自開平五年(911年)後,張氏與曹氏節度使先後奉稱甘州回鶻可汗為父,實為傀儡政權。[28]875—884 年的王仙芝+黃巢之亂五代十國時期(875年—960年),西、甘、肅、沙、瓜5州分別投於回鶻,而涼、臨、河、岷、洮、迭、宕、蘭、廓、鄯10州逐漸被吐蕃六穀部唃廝囉等諸部占領。宋朝時,党項族的西夏興起,控制了河西5州。

西夏

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党項攻占靈州(今寧夏吳忠),宋朝留守裴濟戰死,改靈州為西平府宋真宗遂遺張崇貴、王涉議和,向其割讓5州(今陝北)。[29]此後,党項向西部進軍。咸平六年(1003年)十二月,党項陷涼州,逐出吐蕃部,殺宋朝殿直丁惟清,然而六穀部首領潘羅支詐降,引六穀部及者龍合擊党項軍隊,李繼遷中矢出逃,不久身亡,其子李德明繼位,夏州政權雖遙領涼州,卻時時受到涼州附近的吐蕃諸部威脅。[30]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出兵攻涼州,被潘羅支以蘭州、龕谷、宗哥、覓諾諸族打敗。[31]六月,潘羅支遣使至宋朝,告知願率其部落及回鶻精兵與宋朝共討李德明,會師於靈州。李德明遂離間涼州吐蕃諸部,事後潘羅支為部屬所殺,者龍十三族中的六族叛,潘羅支弟廝鐸督率軍平亂,繼任為首領。[32]九月,六穀部援結回鶻,李德明屯其境而不敢出兵攻討。[33]

此後,又與回鶻結怨,屢次出兵攻甘州。景德四年(1007年)十二月,遺張浦抄掠甘州境,被回鶻打敗,次年(1008年)三月,党項軍隊進攻涼州,見吐蕃部兵盛,不敢攻討,懼而轉攻甘州回鶻,又為其伏兵所敗,被宰殺殆盡,幾乎全軍覆沒。[34]八月,回鶻屢敗其軍,乘勝長驅直入黃河。[35]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李德明因憤其兵屢敗,又遣張浦率2萬精騎攻回鶻,被襲擊大敗而還。[36]十二月,李德明親自出兵進攻回鶻,以常星晝見,懼而退兵。[37]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九月,遺涼州人蘇守信領蕃騎襲擊涼州的吐蕃諸部,為六穀部首領廝鐸督大敗而歸。[38]大中祥符九年(1015年),派蘇守信帶兵7千、馬5千,把守涼州;次年(1016年),蘇守信死,其子羅麻領涼州,不能服眾,甘州回鶻襲擊,涼州遂陷。事後,羅麻企圖奪取涼州,向李德明求援,又遭回鶻與六穀部大敗,將党項勢力逐出了河西,李德明與回鶻休兵十餘年。[39]天聖六年(1028年),遺其子李元昊襲擊回鶻,一舉攻陷甘州,置兵戍其地而還,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又派李元昊從回鶻手中收回涼州。十月,李德明卒,其子李元昊繼位,景佑三年(1036年),李元昊再舉兵攻回鶻,一連攻克瓜、沙、肅3州,遂於景佑五年(1038年)建立西夏政權,都興慶府(今寧夏)。至此,經西夏李氏三代人33年的討伐,最終從回鶻及吐蕃諸部手中奪取了河西5州之地。[40]但由於西夏政治中心的興慶府,與西北邊緣相隔遙遠,瓜、沙2州地區的實際統治者仍是沙州回鶻王國,直至1070年前後才併入西夏。[41]

宋朝立國之初,西北地區仍沿五代岐國疆界,西部只及秦、渭、成、武(階)4州,此時隴右大部分地方仍由互不相統一的吐蕃各部占據。至熙寧年間,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宋朝先後收復了宕、迭、洮、岷、河、臨(熙)6州,史稱熙河開邊,由王韶主持;熙寧五年(1072年)七月,宋朝軍隊進攻蒙羅角、抹耳水巴部族,襲擊武勝(今甘肅臨洮),守將瞎藥等棄城夜遁,首領曲撒四王阿珂出降,宋朝遂在武勝設鎮洮軍,十月改為熙州[42]熙寧六年(1073年)二月,攻吐蕃首領木征所統治的河州,木征遁走,不久集結諸部復入河州,八月,王韶分兵兩道,一部圍河州,一道擊木征,連戰皆勝,木征敗走,守將以城降,宋朝再次收復河州;九月,王韶進軍至馬練川,降木征弟瞎吳叱,又率軍攻克宕州;其後,開通洮河路及熙州路,於是岷州守將木令征、迭州守將欽令征、洮州守將廝郭敦皆以城投降王韶。[43]至此,宋朝盡得產良馬之地。[44]

宋朝平定了隴右東南的吐蕃殘部後,開始向其核心地區河湟(今青海湖邊)進軍。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西使城(今甘肅榆中)吐蕃首領禹藏花麻,因與宋朝不和,把西使城及蘭州獻給西夏。元豐四年(1081年)六月,西夏內亂,宋朝納種諤的議題乘機大舉攻西夏,同時,又請唃廝囉首領董氈共同出兵,隨後調集32萬大軍,詔李憲王中正高遵裕劉昌祚、種諤5路出師;八月,李憲所統領7軍和吐蕃兵3萬進軍至西使新城,敗走西夏2萬騎,斬2千級,奪馬5百匹,九月,攻克西夏蘭州;其餘4路撤退時損失約16萬人,僅凍溺死者約14萬人。[45]元豐六年(1083年)十月,董氈卒,養子于闐阿里骨繼位,因非唃氏家族,一直遭到部族的不滿。[46]元佑二年(1087年),阿里骨與西夏合攻宋朝,相約以熙、河、岷3州歸吐蕃,蘭州及西使城(定西城)歸西夏。四月,阿里骨攻破洮州,遂與西夏會軍,同圍南川寨,大肆焚掠。又在西使城擊敗宋朝軍隊,殺都監吳猛。八月,以10萬軍隊圍攻河州,令鬼章引2萬眾駐常家山。不久,因鬼章被俘而退兵。[47]紹聖三年(1096年),阿里骨卒,子瞎征繼位,隨后角廝羅政權發生內訌,勢力日衰。元符二年(1099年)七月,宋朝乘河湟混亂之際,派王贍由河州北上渡黃河攻邈川城(今青海樂都),八月,入宗哥城(今青海平安);瞎征等趨宗哥城投降,族人遂立隴拶為青唐主,九月,進軍至青唐城(今青海西寧),隴拶同、西夏、回鶻三公主及諸族首領出降,鄯、湟、廓3州之地入宋,改邈川為湟州,青唐為鄯州。不久,吐蕃部反叛,宋朝被逼放棄河湟,於崇寧三年(1104年)再次收復失地,置隴右都護府。[48]其後,金人南下,滅唃廝囉政權,結束了自會昌年間以來,吐蕃、回鶻、歸義軍、回鶻及吐蕃殘部於隴右各州所建立的割據勢力,再度歸中央政權統治。

參考文獻

  1. 壬辰,上下制欲親征,其朔方、河西、隴右兵留守城堡之外,皆赴行營,令節度使自將之,期二十日畢集。《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十七
    哥舒翰悉河、隴兵東守潼關,而諸將各以所鎮兵討難,始號行營,邊候空虛,故吐蕃得乘隙暴掠。《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吐蕃傳上
  2. 回紇可汗、吐蕃贊普相繼遣使請助國討賊,宴賜而遣之。《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十八
    吐蕃陷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勝、金天、天成等軍,石堡城、百穀城、雕窠城。《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十九
    自祿山之亂,河右暨西平、武都、合川、懷道等郡皆沒於吐蕃《新唐書·卷四十·地理四·隴右道
  3. 寶應元年又陷秦、渭、洮、臨,廣德元年復陷河、蘭、岷、廓《新唐書·卷四十·地理四·隴右道
    寶應元年,陷臨洮,取秦、成、渭等州……明年,入大震關,取蘭、河、鄯、洮等州。《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吐蕃傳上
  4. 十月……吐蕃以吐谷渾、党項羌之眾二十餘萬,自龍光度而東。郭子儀退軍,車駕幸陝州,京師失守。降將高暉引吐蕃入上都城,與吐蕃大將馬重英等立故邠王男廣武王承宏為帝,立年號,大赦,署置官員……吐蕃居城十五日退,官軍收上都,以郭子儀為留守。《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吐蕃傳上
    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以為:「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
  5. 河西道,此又從隴右道分出,不在十道之內。貞觀元年,分隴坻已西為隴右道。景雲二年,以江山闊遠,奉使者艱難,乃分山南為東西道,自黃河以西,分為河西道。《舊唐書·地理三·河西道
  6. 懷恩之南寇也,河西節度使楊志烈發卒萬(五)千,謂監軍柏文達曰:「河西銳卒,盡於此矣。君將之以攻靈武,則懷恩有返顧之慮,此亦救京師之一奇也!」文達遂將其眾擊摧砂堡、靈武縣,皆下之,進攻靈州。懷恩聞之,自永壽遽歸,使蕃、渾二千騎夜襲文達,大破之,士卒死者殆半。文達將餘眾歸涼州,哭而入。志烈迎之曰: 「此行有安京室之功,卒死何傷。」士卒怨其言。未幾,吐蕃圍涼州,士卒不為用;志烈奔甘州,為沙陀所殺,涼州遂陷。《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
  7. 甘州……州境:東西四百一十六里。南北一千三百七里。……管縣二:張掖,刪丹。……張掖縣……居延海,在縣東北一百六十里。即居延澤,古文以為流沙者,風吹流行,故曰流沙。……永泰二年陷於西番。《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隴右道下
    肅州…大曆元年陷於西蕃。……瓜州…大曆十一年陷於西蕃。《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隴右道下
  8. 夏,五月,河西節度使楊休明徙鎮沙州。《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四
    沙州刺史周鼎為唐固守,贊普徙帳南山,使尚綺心兒攻之。鼎請救回鶻,逾年不至,議焚城郭,引眾東奔,皆以為不可。鼎遣都知兵馬使閻朝領壯士行視水草,晨入謁辭行,與鼎親吏周沙奴共射,彀弓揖讓,射沙奴即死,執鼎而縊殺之,自領州事。城守者八年,出綾一端募麥一斗,應者甚眾。朝喜曰:「民且有食,可以死守也。」又二歲,糧械皆竭,登城而呼曰:「苟毋徙佗境,請以城降。」綺心兒許諾,於是出降。自攻城至是凡十一年。《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吐蕃傳下
    據《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隴右道下》:「沙州…建中二年陷於西蕃。」,凡十一年往上推為781年。
  9. 西北邊戎兵入赴難,河、隴郡邑,皆為吐蕃所拔。唯光庭守伊州累年,外救不至。虜百端誘說,終不之屈,部下如一。及矢石既盡,糧儲並竭,城將陷沒,光庭手殺其妻子,自焚而死。《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袁光庭
  10. 自關、隴失守,東西阻絕,忠義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遵禮教,皆侯伯守將交修共理之所致也。《舊唐書·卷一百二十·郭昕
  11. 建中元年,元忠、昕遣使間道奏事,德宗嘉之,以元忠為北庭都護,昕為安西都護。《舊唐書·卷四十·地理三·隴右道
    貞元二年,元忠等所遣假道回鶻,乃得至長安。帝進元忠為北庭大都護,昕為安西大都護。《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七·回鶻傳上
  12. 六年,吐蕃陷我北庭都護府。初,北庭、安西,既假道於回紇朝奏,因附庸焉。……吐蕃率葛祿、白服之眾,去歲各來寇北庭,回紇大相頡干迦斯率眾援之,頻戰敗績,吐蕃攻圍頗急。北庭之人既苦回紇,是歲乃舉城降於吐蕃,沙陀部落亦降焉。北庭節度使楊襲古與麾下二千餘人出奔西州,頡干迦斯不利而還。七年秋,又悉其丁壯五六萬人,將復北庭,仍召襲古偕行,俄為吐蕃、葛祿等所擊,大敗,死者大半。頡干迦斯紿之曰:「且與我同至牙帳,當送君歸本朝也。」襲古從之,及牙帳,留而不遣,竟殺之。《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吐蕃傳下
    西州……貞元七年沒於西蕃。《元和郡縣圖志·卷四十·隴右道下
  13. 漸屆疏勒,一名沙勒,時王裴冷冷,鎮守使魯陽,留住五月。次至于闐,亦云於遁或雲豁丹,梵雲瞿薩怛那,唐言地乳國,王尉遲曜,鎮守使鄭據,延住六月。次威戎城亦名缽浣國,正曰怖污國,鎮守使蘇岑。次據瑟得城使賈詮,次至安西,四鎮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撿挍右散騎常侍安西副大都護兼御史大夫郭昕。龜茲國王白環,亦云丘茲,正曰屈支城……於此城住一年有餘。次至烏耆國王龍如林,鎮守使楊日佑,延留三月。從此又發至北庭州,本道節度使御史大夫楊襲古……時逢聖朝四鎮北庭,宜慰使中使段明秀來至北庭,洎貞元五年己巳之歲九月十三日,與本道奏事官節度押衙牛昕安西道奏事官程鍔等,隨使入朝。當為沙河不通,取回鶻路,又為單于不信佛法,所齎梵夾不敢持來,留在北庭龍興寺藏,所譯漢本隨使入都。《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記
  14. 會昌二年,贊普死……無子,以妃綝兄尚延力子乞離胡為贊普,始三歲,妃共治其國。大相結都那見乞離胡不肯拜……用事者共殺之。別將尚恐熱為落門川討擊使……約三部得萬騎,擊鄯州節度使尚婢婢,略地至渭州,與宰相尚與思羅戰薄寒山。思羅敗走松州,合蘇毗、吐渾、羊同兵八萬保洮河自守……恐熱麾輕騎涉河,諸部先降,並其眾至十餘萬,禽思羅縊殺之。三年,國人以贊普立非是,皆叛去。恐熱自號宰相,以兵二十萬擊婢婢……婢婢遣將厖結心、莽羅薛呂擊恐熱於河州之南,伏兵四萬……莽羅薛呂以伏兵衷擊……恐熱單騎而逃……明年,恐熱復攻鄯州,婢婢分兵五道拒守……恐熱走薄寒山。《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吐蕃傳下
  15. 吐蕃論恐熱復糾合諸部擊尚婢婢,婢婢遣厖結藏將兵五千拒之,恐熱大敗,與數十騎遁去。婢婢傳檄河、湟,數恐熱殘虐之罪,曰:「汝輩本唐人,吐蕃無主,則相與歸唐,毋為恐熱所獵如狐兔也!」於是諸部從恐熱者稍稍引去。《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八
  16. 大中三年,婢婢屯兵河源,聞恐熱謀度河,急擊之,為恐熱所敗。……引眾趨甘州西境,以拓拔懷光居守……恐熱既至,詔尚書左丞李景讓就問所欲。恐熱倨夸自大,且求河渭節度使,帝不許。……會久雨糧絕,恐熱還奔廓州。《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吐蕃傳下
  17. 據《舊唐書·本紀第十九上》:「十月,沙州張義潮奏:差回鶻首領仆固俊與吐蕃大將尚恐熱交戰,大敗蕃寇,斬尚恐熱,傳首京師。」與《新唐書·吐蕃傳下》:「鄯州城使張季顒與尚恐熱戰,破之,收器鎧以獻。吐番餘眾犯邠、寧,節度使薛弘宗卻之。會仆固俊與吐蕃大戰,斬恐熱首,傳京師。」,論恐熱為歸義軍與回鶻首領仆固俊所殺。而據《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拓跋懷光以五百騎入廓州,生擒論恐熱,先刖其足,數而斬之,傳首京師。」,為尚婢婢部將拓跋懷光所殺,這裡取舊、新唐書的說法。
  18. 其君長曰阿熱,建牙青山,去回鶻牙,橐駝行四十日。……阿熱始自稱可汗。回鶻遣相國將兵擊之,連兵二十餘年,數為黠戛斯所敗……回鶻別將句錄莫賀引黠戛斯十萬騎攻回鶻,大破之,殺馺及掘羅勿,焚其牙帳盪盡,回鶻諸部逃散。……黠戛斯遣將軍踏布合祖等至天德軍……又言「……兼已得安西、北庭達靼等五部落。」《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六
  19. 帝令給事中劉蒙為巡邊使,朝廷亦以河、隴四鎮十八州久淪戎狄,幸回鶻破弱,吐蕃亂,相殘齧,可乘其衰。《新唐書·卷第二百十七下·回鶻下
    上欲令趙蕃就頡戛斯求安西、北庭,李德裕等上言……上乃止。……朝廷以回鶻衰微,吐蕃內亂,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乃以給事中劉蒙為巡邊使,使之先備器械糗糧及詗吐蕃守兵眾寡。《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七
  20. 吐蕃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來降。以太僕卿陸耽為宜諭使,詔涇原、寧武、鳳翔、邠寧、振武皆出兵應接。《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八
    七關:《新唐書·卷三十七·地理一·關內道》:「原州……州境又有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崝等關,並木峽、大盤為七關。」
  21. 「對大中二年沙州遣使中原的交通路線……即沙州—瓜州(晉昌)—合河鎮(戍)—百帳守捉—豹文山守捉—寧寇軍(居延海)—花門山堡—回鶻衙帳—鷿鵜泉—西受降城—天德軍城……吐蕃雖然領有肅、 甘、 涼三州,控制着傳統的絲路通道,但對於走廊向北伸出的廣大地區,吐蕃勢力始終未曾深入。」,見《大中二年沙州遣使中原路線蠡測》趙貞,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9月第12卷第3期,第89—90頁。
    瓜州晉昌郡…東北有合河鎮,又百二十里有百帳守捉,又東百五十里有豹文山守捉,又七里至寧寇軍,與甘州路合。……甘州張掖郡…寧寇軍,故同城守捉也,天寶二載為軍;軍東北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門山堡,又東北千里至回鶻衙帳。《新唐書·卷四十·地理四·隴右道
  22. 天德軍奏攝沙州刺史張義潮遣使來降。義潮,沙州人也,時吐蕃大亂,義潮陰結豪傑,謀自拔歸唐。一旦,帥眾被甲噪於州門,唐人皆應之,吐番守將驚走,義潮遂攝州事,奉表來降。以義潮為沙州防禦使。……張義潮發兵略定其旁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遣其兄義澤奉十一州圖籍入見,於是河、湟之地盡入唐。十一月,置歸義軍於沙州,以義潮為節度使……《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四十九
  23. 咸通二年,義潮奉涼州來歸。《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吐蕃傳下
    據《新唐書·卷六十七·方鎮四》:「咸通四年,置涼州節度,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治涼州。」
  24. 是歲,嗢末始入貢。嗢末者,吐蕃之奴號也。吐蕃每發兵,其富室多以奴從,往往一家至十數人,由是吐蕃之眾多。及論恐熱作亂,奴多無主,遂相糾合為部落,散在甘、肅、瓜、沙、河、渭、岷、廓、迭、宕之間。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
    (天佑三年)靈武節度使韓遜奏吐番七千餘騎營於宗高谷,將擊嗢末及取涼州。《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十五》
    咸通二年收涼州,今不知卻廢,又雜蕃渾,近傳嗢末隔勒往來,累詢北人,皆雲不謬。伏以涼州是國家邊界。嗢末百姓本是河西、隴右陷沒子將(孫),國家棄擲不收,變成部落,昨方細辨,只得撫柔。」《張議潮處置涼州進表
  25. 七年,北庭回鶻仆固俊擊取西州,收諸部。……十三年卒。沙州以長史曹義金領州務,遂授歸義節度使。後中原多故,王命不及,甘州為回鶻所並,歸義諸城多沒。《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吐蕃傳下
  26. 敢死破殘回鶻賊…尚書既擒回鶻,即處分左右馬步都虞候,並令囚系。……天使才過酒泉,回鶻王子,領兵西來,犯我疆場。潛於西桐海畔…傳令既訖,當即胤兵,鑿凶門而出。風馳霧卷,不逾信宿,已近西桐。…先鋒遠探,後騎相催,鐵衣千隊,戰馬雲飛。分兵十道,齊突穹廬。鞞鼓大振,白刃交麾,匈奴喪膽,獐竄周諸。頭隨劍落,滿路殭屍。回鶻大敗,天假雄威處。《張淮深變文
  27. 公以大順元年二月二十二日殞斃於本郡,時年五十有九。……堅牛作孽,君主見欺,殞不以道,天胡鑒知。《張淮深墓志銘
    先君歸覲,不得同赴於京華;外族流連,各分飛於南北。於是兄亡弟喪,社稷傾淪,假手託孤,幾辛勤於苟免。《李氏再修功德碑
  28. 沙州本是大唐州郡,去天寶年中,安祿山作亂,河西一道,因茲陷沒一百餘年……至大中二年,本使太保,起敦煌卻吐蕃,再有收復,爾來七十餘年……天可汗居住張掖,事同一家,更無貳心……即與約言。城隍耆壽百姓再三商量,可汗是父,天子是子……兩地既力父子,更莫信讒。辛未年七月日。《沙州百姓上回鶻天可汗書
    今遣釋門僧政慶都頭王通信等一行,結歡通好眾宰相,各附白花錦絞一十匹、白碟一匹,叨口父大主留念,到日檢領。況眾宰相先以大王結為父子之分,今者縱然大王奄世,痛熱情義不可斷絕,善咨申可汗、天子所有世界之事,並令允就,即是眾宰相周旋之力,不宣謹狀。《曹義金上回鶻眾宰相狀
  29. 李繼遷大集蕃部,攻陷靈州。知州、內客省使、順州團練使裴濟死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十一》
    五年三月,繼遷大集蕃部,攻陷靈州,以為西平府。六年春,遂都於靈州,詔遣張崇貴、王涉議和,割河西銀、夏等五州與之,《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國
  30. 西面部署言李繼遷劫西蕃,攻陷西涼府,遂出其居人,知涼州、殿直丁惟清沒焉。《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十五》
    李繼遷之陷西涼也,都首領潘羅支偽降,繼遷受之不疑。未幾,羅支遽集六穀蕃部及者龍族合擊之,繼遷大敗,中流矢,創甚,奔還,至靈州界三十井死。其子阿移嗣位,改名德明。《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十六》
  31. 西涼自保吉死,與蘭州、龕谷、宗哥、覓諾諸族謀拒夏州。德明遣兵攻掠,朔方節度潘羅支率蕃眾御之,夏兵不勝而還。《西夏書事·卷八
  32. 西涼府都首領潘羅支遣其兄邦逋支入奏,且欲更率部族及回鶻精兵,直抵賀蘭山討除殘孽,請與王師會靈州。……繼遷種落迷般囑及日逋吉羅丹二族去歸者龍族,而欲陰圖羅支。是月,繼遷之黨來攻者龍,羅支率百餘騎急赴,將議合擊,遂為二族戕於帳下。者龍凡十三族,而六族附迷般囑及日逋吉羅丹。西涼府既聞羅支遇害,乃率龕谷、蘭州、宗哥、紂諾族攻者龍六族,六族悉竄山谷。諸豪乃共議立羅支弟廝鐸督為首領。《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十六》
  33. 羅支弟朔方節度、西涼府六穀大首領廝鐸督猶與德明抗。……德明不聽,率兵屯境上,謀取六穀,廝鐸督援結回鶻為備,德明兵不出。《西夏書事·卷九
  34. 趙德明邀留回鶻貢物,又令張浦率騎數千侵擾回鶻……德明遣萬子等四軍主領族兵攻西涼府。既至,見六穀蕃部強盛,懼而趨回鶻。回鶻設伏要路,示弱不與斗,俟其過,奮起擊之,剿戮殆盡。其生擒者,回鶻驅坐於野,悉以所獲資糧示之,曰:「而輩狐鼠,規求小利,我則不然。」遂盡焚而殺之,唯萬子軍主挺身遁走。《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十八》
    保吉死,德明思報怨,遣將張浦率騎數千,抄掠其境,夜落紇出兵拒之,浦不能勝。張浦兵還,德明遣萬子等四軍主悉其族兵取六穀,進圖甘州。萬子軍主至西涼,見六穀兵盛,不敢攻,徑趨甘州,襲回鶻。回鶻偵知設伏,示弱不與斗,俟其過,奮擊之,剿殺殆盡。軍主挺身走免,其被擒者,因鶻驅坐於野,悉以所獲資糧示之,曰:「爾輩狐鼠,規求小利,我則不然!」盡焚訖,乃殺之。《西夏書事·卷九
  35. 回鶻夜落紇又言趙德明來侵,率眾拒戰,德明屢敗,乘勝追之,越黃河。《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十九》
  36. 德明與回鶻世仇,憤其兵數敗,遣張浦將精騎二萬攻甘州。可汗夜落紇拒守經旬,伺間遣將翟苻守榮夜出兵襲之,浦大敗還。《西夏書事·卷九
  37. 趙德明帥所部出侵回鶻。常星晝見,德明懼而還。《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十二》
  38. 德明遣軍校蘇守信領兵攻西涼乞當族,其首領廝鐸督會諸族御之,大敗其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十六》
    德明遣軍校蘇守信領蕃騎襲擊六穀,大首領廝鐸督會諸族御之,大敗守信兵。守信,西涼人也。《西夏書事·卷九
  39. 蘇守信者,夏州所遣,領兵七千、馬五千戍西涼者,故夜落隔奏及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十五》
    蘇守信死,其子羅莽領西涼府事,回紇遣兵攻破其族帳百餘,斬級三百,奪其馬牛羊甚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十八》
    德明使守信守涼州,有兵七千餘,馬五千匹。諸蕃畏其強,不敢動,回鶻貢路悉為阻絕。守信死,其子羅麻自領府事,部眾不服。甘州可汗夜落隔遣兵攻破之,擄其族帳百餘,斬級三百,奪馬匹甚眾,羅麻棄城走,於是涼州屬於回鶻。……羅麻走入沙漠,潛遣人至涼州,約舊時蕃卒內應,請德明出兵赴援。回鶻結六穀諸部拒之,卒不能克。《西夏書事·卷十
  40. 忽引兵襲夜落隔可汗王,破之,奪甘州。……既陷甘州,復舉兵攻拔西涼府。《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十一》
    再舉兵攻回紇,陷瓜、沙、肅三州,盡有河西舊地。《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十九》
    德明知其故,遣元昊將兵突至甘州,襲破之夜落隔歸順王倉卒出奔,元昊置兵戍其地而還。……德明已命元昊將兵攻涼州,回鶻勢孤不能拒,遂拔其城。……冬十月,夏王趙德明卒。《西夏書事·卷十一
    瓜、沙、肅諸州本唐歸義軍,向陷於回鶻。建隆中,節度使曹元忠以州內附,子孫世主軍事。元昊引兵攻之,求援於回鶻,不應,三州相繼沒。於是,元昊盡有河西之地。《西夏書事·卷十二
  41. 據「由沙州回鶻汗國統治瓜、沙二州三四十年,1070年前後才又正式並人西夏的版圖,其主要根據是:史籍記載當時存在「沙州鎮國王子」和「沙州北亭可汗」;1037年一1052年,沙州回鶻多次遣使到宋朝進貢;1041年,沙州鎮國王子給宋朝上書說:「自党項破甘、涼,遂與漢隔」,未言及占有瓜、沙二州」;1044年成書的《武經總要》,列出西夏疆域12個州,沒有瓜州和沙州;莫高窟的西夏紀年題記最早的是1073年;敦煌石窟中出現23個回鶻窟,甚至有回鶻王及其侍從的壁畫等。」,見《11世紀存在過統治瓜沙二州的回鶻汗國嗎?》陳炳應,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第68頁。
  42. 七月韶舉兵城渭源堡,遣將破蒙羅角,遂城乞神平,破抹耳水巴族。……韶潛師由東谷路徑趨武勝,未至十里,遇賊破之,瞎藥等棄城夜遁,大首領曲撒四王阿珂出降,遂城武勝。……壬辰,以為鎮洮軍。《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三十七》
    戊戌,改鎮洮軍為熙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三十九》
  43. 二月丙申,二十二日。克復河州,斬千餘級,木征遁走,生擒其妻子。……時河、洮、岷州雖共為一路,而實未復。……木征戰敗,棄城躍去。會降羌反變,復圍香子,而諸羌結集,屯積慶寺以應之。韶回軍欲擊諸羌,而木征已復入河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四十三》
    乃密分兵遣景思立攻河州,而特蹤跡木征所在,與戰,破走之,然後抵城下。時守者猶以木征至,已而知其非是,乃出降,遂城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四十六》
    王韶既城河州,獨將兵至馬練川,降瞎吳叱,進攻宕州,拔之;通洮山路,岷州本令征以城降,遂入岷州,分兵破青龍族於綽羅川;通熙州路,迭州欽令征、洮州郭廝郭皆相繼詣軍中,以城聽命,巴氊角亦以其族自歸。《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四十七》
  44. 古雲「馬出冀北」……今河北冀州不產良馬,此所謂冀北者,疑今秦州是也。……今秦州接連熙河州及清唐羌界,乃自古產良馬之地。宋朝以茶易馬,於秦州置提舉茶馬司,凡中國戰馬,皆自此路得之。《燕魏雜記
    王安石曰:「……令洮、河蕃部養馬,所費必不至如此之多,兼得好馬。因地宜馬,又蕃部以養馬為業,極便利,所省錢計不少。」《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四十八》
  45. 西使城首領禹藏花麻不順命,秦州鈐轄向寶攻掠之,花麻力不支,遂以西使及蘭州一帶土地舉籍獻夏國。諒祚大喜,遣兵戍之,而以宗女妻花麻,封附馬。《西夏書事·卷二十
    種諤奏:「……臣竊謂賊殺君長,國人莫不嫌惡,羌人遽然有此上下叛亂之變,誠天亡之時也。宜乘此時大興王師,以問其罪。」……種諤言:「……臣前奏乘其君長未定、國人離亂之際,順興王師招討。且兵尚神速,機不可後,況此西人叛亂,鄰國孰不動心?」《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十二》
    手詔:「應熙河路及朝廷所遣四將漢蕃軍馬,並付都大經制並同經制李憲、苗授,依階級法總領,照應董氊出兵。」《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十三》
    八月……憲總七軍及董氈兵三萬,至新市城,遇夏人,戰敗之。王中正出麟州,禡辭自言代皇帝親征,提兵六萬,才行數里,即奏已入夏境,屯白草平九日不進。環慶經略使高遵裕將步騎八萬七千、涇原總管劉昌祚將卒五萬出慶州,諤將鄜延及畿內兵九萬三千出綏德城。……遵裕至清遠軍,攻靈州,夏人決黃河灌營,復抄絕餉道,士卒凍溺死,余兵才萬三千人,遂歸。夏人追戰,將官俞平死之。中正至宥州奈王井,糧盡,士卒死亡者已二萬,乃引軍還。諤兵無食,會大雪死,遂潰,入塞者才三萬人。《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夏國下
    李憲總領的七軍至西市新城,遇賊約二萬餘騎,官軍掩擊敗之,擒首領三人,殺獲首領二十餘人,斬首二千餘級,奪馬五百餘匹。《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十五》
    九月乙酉收復蘭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十六》
  46. 董氈死,阿里骨繼立。阿里骨,于闐人,非唃氏後。《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四十》
    而青唐酋長或來告舜卿以:「董氊死,阿里骨秘不發喪,詐稱嗣子當立,請於朝廷,已而復殺董氊妻心牟氏,囚溫溪心部族首領,國人怨之。若中國以兵問罪於境上,當殺阿里骨以獻。願立董氊之後,以安國人。」《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百四》
  47. 阿里骨既立,疑朝廷畏己,乃與夏國偽相乙逋通,約以熙、河、岷三州還西蕃,蘭州定西城還夏國……四月,遂舉兵寇洮州,擄趙醇忠及殺屬戶大首領經斡穆等數千人,駐兵常家山……引步騎七萬圍河州南川寨,焚廬舍二萬五千區,……並導夏人數萬眾攻定西城,敗官軍,殺都監吳猛而去。《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百》
    種誼將而右,破洮州,擒鬼章及大首領九人。《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百二》
    阿里骨發河北兵十萬,由講珠城橋渡河,圍河州,又發廓州兵五萬餘人,與夏人會熙州城東王家平。《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百四》
    梁乙逋卑辭厚禮,約阿里骨入寇:「如得地,以熙、河、岷三州歸西蕃,蘭州定西城歸夏國。」於是阿里骨襲破洮州,乙逋率數萬眾出河州會之,同圍南川寨,大肆焚掠。又攻定西城,設伏誘戰,擊敗官軍,殺都監吳猛等。……阿里骨亦發河北兵十五萬由講珠城圍河州,令鬼章以二萬眾駐常家山大城洮州,自率廓州兵五萬,約會於熙州城東之王家平,乙逋遂造飛梁以通兵路。知岷州種誼與總管姚兕率兵由間道先斷飛梁,襲破洮州,擒鬼章。乙逋遣兵數萬援之,至橋,不得渡,望風而潰。《西夏書事·卷二十八
  48. 三年,卒,年五十七。瞎征嗣。瞎征……性嗜殺,部曲睽貳。大酋心牟欽氈之屬有異志,忌瞎征季父蘇南黨征雄勇多智,共誣其謀逆,瞎征不能察而殺之,盡誅其黨,獨籛羅結逃奔溪巴溫。《宋史·卷四百九十二·吐蕃
    令孫路駐河州,王贍將河州軍兵為先鋒,總管王愍將岷州及熙州軍馬策應,以撫納邈川諸部。是月己未,詔下;甲子,師發河州,次安鄉城,贍以先鋒自密章渡過河……丙寅,遂克邈川。《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十三》
    瞎征挈其子及親信數十人趨宗哥。愍出城受其降。……瞎征既來降,籛羅結更說心牟欽氈等與契丹、夏國公主以騎二百迎立溪巴溫次子隴拶為國主。《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十四》
    領步騎萬人隨欽氈等趨青唐。己末,隴拶與諸族首領並契丹、夏國、回鶻公主皆出降。贍入據其城。《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十五》
    詔以青唐為鄯州,仍為隴右節度。邈川為湟州,宗哥城為龍支城,廓州為寧塞城。《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百十六》
    廓州,元符二年,以廓州為寧塞城。崇寧三年棄之,是年收復,仍為廓州。……樂州。舊邈川城,元符二年收復,建為湟州,建中靖國元年棄之。崇寧二年又復。三年,置倚郭縣,五年罷。大觀三年,加向德軍節度。宣和元年,改為樂州。……西寧州。舊青唐城。元符二年,隴拶降,建為鄯州,仍為隴右節度,三年棄之。崇寧三年收復,建隴右都護府,改鄯州為西寧州。《宋史·卷八十七·地理三·陝西路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