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臨夏縣位於甘肅省中部,臨夏州境西南部。東臨臨夏市、東鄉族自治縣,南連和政縣、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西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北抵積石山縣,東北一隅與永靖縣隔劉家峽水庫相望。東西寬53,1千米,南北長59.85千米,總面積1212.4平方千米。總人口40萬人(2013年)。全縣轄6個鎮、19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韓集鎮、土橋鎮、馬集鎮、蓮花鎮、新集鎮、尹集鎮、營灘鄉、掌子溝鄉、麻尼寺溝鄉、漠泥溝鄉、刁祁鄉、漫路鄉、榆林鄉、井溝東鄉族鄉、北塬鄉、坡頭鄉、橋寺鄉、先鋒鄉、河西鄉、安家坡東鄉族鄉、南塬鄉、紅台鄉、黃泥灣鄉、路盤鄉、民主鄉。縣政府駐韓集鎮,距省會蘭州199千米。
地處隴西黃土高原西南邊緣,黃河南岸,大夏河下游。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2485米。地貌為青藏、黃土高原參半,多山溝,兼有源、川。主要河流有大夏河、多支壩河、槐樹關河、漠泥溝河、牛津河等。屬溫帶半濕潤和高寒濕潤區的過渡地帶,年均氣溫5.9℃,年均降雨量631毫米。S2蘭郎高速、213國道和310、309省道公路穿境而過。景點有蓮花山渡假村、林家河灘、太子山林場、鳳凰山、土門關、曳湖峽、北塬、大廟山、石佛寺、北川公園、五女山林場、王震大軍搶渡黃河的孕腦古渡以及劉家峽水庫等。古蹟有任家崖、楊家河、崔家莊文化遺址[1]。
歷史沿革
因臨近大夏河而得名。戰國時為罕羌侯邑。秦置枹罕縣,屬隴西郡。西漢中期置白石縣,屬金城郡。三國縣廢。前涼張駿置河州,故後世有河州之稱。西魏置鳳林縣。唐安史之亂後為吐蕃占據。元為河州路地。明為臨洮府河州治。1913年改導河縣。1928年易名臨夏縣。
1950年以臨夏縣城區置臨夏市。1952年臨潭縣駐地遷至舊城。1958年臨夏縣併入臨夏市,1961年復置臨夏縣(駐韓家集)。1973年臨夏市併入臨夏縣,臨夏縣駐地由韓家集遷城關。1983年恢復臨夏市(縣級),以臨夏縣的城關鎮和城關、南龍、折橋、枹罕4個公社為臨夏市行政區域;臨夏縣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韓家集。
1996年,臨夏縣面積1212平方千米,人口35.6萬人,其中回族占37%。轄1個鎮、23個鄉、2個民族鄉:韓集鎮、營灘鄉、掌子溝鄉、麻尼寺溝鄉、馬集鄉、漠泥溝鄉、刁祁鄉、尹集鄉、鐵寨鄉、漫路鄉、榆林鄉、北塬鄉、三角鄉、橋寺鄉、先鋒鄉、南塬鄉、蓮花鄉、紅台鄉、新集鄉、黃泥灣鄉、路盤鄉、民主鄉、安家坡東鄉族鄉、井溝東鄉族鄉、河西鄉、坡頭鄉。縣政府駐韓集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臨夏縣常住總人口348091人,其中,韓集鎮16549人,土橋鎮5255人,營灘鄉10991人,掌子溝鄉7857人,麻尼寺溝鄉18848人,馬集鄉14775人,漠泥溝鄉10669人,刁祁鄉22082人,尹集鄉15208人,鐵寨鄉13831人,漫路鄉17081人,榆林鄉14125人,井溝鄉17432人,北塬鄉19233人,三角鄉10897人,坡頭鄉6689人,橋寺鄉12091人,先鋒鄉16656人,河西鄉8451人,安家坡鄉10274人,南塬鄉11196人,蓮花鄉7201人,紅台鄉15878人,新集鄉20337人,黃泥灣鄉10487人,路盤鄉6699人,民主鄉7299人。
2004年,臨夏縣轄6個鎮、19個鄉、2個民族鄉:韓集鎮、土橋鎮、馬集鎮、蓮花鎮、新集鎮、尹集鎮、營灘鄉、掌子溝鄉、麻尼寺溝鄉、漠泥溝鄉、刁祁鄉、鐵寨鄉、漫路鄉、榆林鄉、井溝東鄉族鄉、北塬鄉、三角鄉、坡頭鄉、橋寺鄉、先鋒鄉、河西鄉、安家坡東鄉族鄉、南塬鄉、紅台鄉、黃泥灣鄉、路盤鄉、民主鄉。
2008年末,全縣面積1212.4平方千米,農業人口7.75萬戶35.59萬人。轄6個鎮、17個鄉、2個民族鄉:韓集鎮、土橋鎮、馬集鎮、蓮花鎮、新集鎮、尹集鎮、營灘鄉、掌子溝鄉、麻尼寺溝鄉、漠泥溝鄉、刁祁鄉、漫路鄉、榆林鄉、井溝東鄉族鄉、北塬鄉、坡頭鄉、橋寺鄉、先鋒鄉、河西鄉、安家坡東鄉族鄉、南塬鄉、紅台鄉、黃泥灣鄉、路盤鄉、民主鄉,219個行政村,2101個村民小組。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臨夏縣常住總人口326123人,其中,韓集鎮17970人,土橋鎮15567人,馬集鎮14439人,蓮花鎮6826人,新集鎮18594人,尹集鎮26729人,營灘鄉10890人,掌子溝鄉8013人,麻尼寺溝鄉18195人,漠泥溝鄉9768人,刁祁鄉20358人,漫路鄉16614人,榆林鄉13230人,井溝東鄉族鄉15557人,北塬鄉17308人,坡頭鄉6134人,橋寺鄉11082人,先鋒鄉14519人,河西鄉7835人,安家坡東鄉族鄉9917人,南塬鄉10008人,紅台鄉14952人,黃泥灣鄉9893人,路盤鄉5454人,民主鄉6271人。
視頻
臨夏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甘肅發現一處大型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搜狐,2009-06-27
- ↑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中國政府網,201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