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徐匯區,是中國上海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上海市中心,因為明末大臣、學者、天主教教友領袖徐光啟及其後代居住於此而得名。徐匯區東與黃浦區毗鄰,與浦東新區隔黃浦江相望,西與閔行區相鄰,北與靜安區、長寧區接壤。全境面積54.93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50.94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82平方千米。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戶籍人口909,294人,常住人口1,085,130人。郵政編碼200030,區人民政府駐漕溪北路。
轄區內有多所高等學校,包括著名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和專業特色顯著的上海師範大學、上海醫科大學,以及著名藝術院校上海音樂學院等。學科涵蓋文、理、工、商、醫、法、師範、藝術等,為上海科教文化最齊全最集中之地區,被譽為「上海科教文化核心區」。上海市徐匯中學為徐匯區實驗性示範性中學,其建築古蹟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歷史沿革
徐匯區位於上海之中心地帶,東臨黃浦江中段。
上海的浦東和北部寶山一帶,由長江和吳淞江交匯沖刷所攜帶的泥沙淤積於珊瑚礁而形成。但北部的嘉定、中部的閔行、西部的青浦和松江、以及南部的奉賢早在漢朝就已經存在。
東漢時期,海岸線沿着今天的嘉定以東——寶山大場——盧灣——奉賢以東一線。吳淞江為上海境內的最大江河,自太湖向東注入東海,徐匯區區境在當時已初步形成於吳淞江出海口之南岸,東瀕東海。
到了唐朝,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正式置華亭縣,縣治即今松江,這是上海地區設縣之始。此時的吳淞江出海口繼續向東推進至今陸家嘴一帶,而江水攜帶的泥沙在南岸不斷堆積,形成了今長寧區靜安區的新陸地,吳淞江已向北偏離徐匯區北部區界。
公元3世紀以前,黃浦江江流很短,較為筆直地向南流動,於杭州灣入海。後幾經改道,流向逐漸折向東北,流程也隨之延長。到了北宋天聖年間,黃浦江已改道經由今龍華地界向北,再轉向東流往上海老城廂,初步勾勒出了今徐匯區的濱江地帶。至元朝至順年間,吳淞江因河道淤積愈發難以通行,大中型船隻開始改走江面更寬的黃浦江航行。吳淞江成了今天的蘇州河。
北宋時期,以吳淞江為界,以南仍為華亭縣,以北歸入崑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徐匯區區境受華亭縣管轄,直到南宋滅亡。
區境在唐、五代、宋時屬華亭縣高昌鄉。
元、明、清三代屬上海縣高昌鄉。
徐匯區發源於徐家匯地區,而徐家匯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朝晚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者之一、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於蒲匯塘、肇嘉浜和李漎涇三水匯合之處,建立農莊別業,從事農業實驗並著書立說,逝世後即安葬於此,其後裔在此繁衍生息,逐漸在墓地附近形成村落,初名「徐家厙」,後漸成集鎮。因其地乃三水匯合之處,又為徐氏家族匯居於此,便在清朝康熙年間得名徐家匯[1]。
清宣統二年(1910年),區境分屬上海縣的上海城、法華鄉、漕河涇鄉。
1914年,法國殖民主義者第三次擴張,境內今肇嘉浜路以北、華山路以東地區劃入法租界範圍,其餘地區仍屬上海縣。
民國16年,國民政府設上海特別市,區境除法租界外,分屬滬南區、漕涇區、法華區。
抗日戰爭期間,華界先後分屬偽上海市大道政府南市區、滬西區和上海特別市第四、七、八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區境分屬上海市第七區(常熟區)、第八區(徐家匯區)、第二十六區(龍華區)。
1949年5月全境解放,實行軍事接管。
1950年6月,成立徐匯區人民政府。
1956年3月,常熟區與徐匯區合併為徐匯區。
1984年9月,上海縣龍華鎮和漕河涇鎮劃屬徐匯區。
1992年7月,上海縣龍華鄉劃歸徐匯區。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徐匯區總戶數為224724戶,總人口為776602人。
9月,經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虹梅路街道辦事處,於12月31日掛牌。
1991年5月26日,經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宛平南路、漕溪北路街道辦事處,建立新的漕溪北路街道辦事處;撤銷新樂路、湖南路街道辦事處,建立新的湖南路街道辦事處。
1992年7月8日,市政府決定,上海縣龍華鄉和虹橋鄉的虹三、虹南、星聯、長春4個村及梅隴鄉的桂林、牌樓、和平3個村劃歸徐匯區。9月15日,徐匯區龍華鄉人民政府掛牌。7月12日,經市政府批准,設立康健新村街道辦事處。1993年6月10日,康健新村街道辦事處正式成立。
1994年3月14日,經市政府批准,撤銷徐鎮路、漕溪北路、天平路、永嘉路、楓林路街道辦事處,建立徐家匯和新的天平路、楓林路街道辦事處。
1996年7月25日,經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凌雲路街道辦事處。
1998年5月28日,經市政府批准,龍華鄉舉行撤鄉建鎮掛牌儀式。龍華鄉易名為華涇鎮,轄區面積7.22平方千米。
2004年3月25日,徐匯區政府在漕河涇街道辦事處召開南站地區部分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交接儀式。漕河涇街道與康健街道、漕河涇街道與龍華街道、漕河涇街道與長橋街道、康健街道與凌雲街道、龍華街道與長橋街道分別簽署了交接協議書。
2004年6月30日,徐匯區轄12個街道、1個鎮,350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2004年9月30日,徐匯區轄12個街道、1個鎮,344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
2007年末,全區面積54.7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89.18萬人,轄12個街道、1個鎮,298個社區、10個行政村。
位置境域
徐匯區位於上海市區西南部,北緯31°12′,東經120°26′。東以陝西南路、日暉港與盧灣區毗連,東南隔黃浦江與浦東地區相望,南以淀浦河、西以虹梅路與上海縣為鄰,北以長樂路、淮海西路與靜安、長寧兩區接壤。是青浦、奉賢、松江、金山等郊縣進入市區的咽喉,又是通往浙、閩、贛、皖等省的要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徐匯區轄12個街道、1個鎮,314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湖南街道、天平街道、楓林街道、徐家匯街道、斜土街道、長橋街道、漕河涇街道、康健新村街道、虹梅街道、田林街道、凌雲街道、龍華街道、華涇鎮。
地理環境
地質
區境位於太湖碟形窪地東端,距上海成陸年代最早的岡身地帶較近,是岡身與黃浦江之間的低平沖積平原。基底岩石由古生代碳酸鹽岩類,中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以及局部凹陷盆地的新生代紅色砂礫岩與玄武岩組成。
其上覆蓋着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埋深不一。地面表層為褐黃色土層,由亞粘土、粘土構成。下層為灰色粉砂層。據勘察虹橋路市民村一帶,距地表10米內為填土層,10米以下至50餘米處為粘土、亞粘土及輕亞枯土層,地表下50餘米至80米左右處為粉砂、亞粘土層。區境南部長橋一帶距地面25米處發現有暗綠色硬土層。龍華等地區為河漫灘相灰色亞砂土或灰色輕亞粘土夾薄層粉砂層所組成。天然含水量高,易產生流沙。潛水埋藏深度一般為0.5米,漕河涇地區為0.3~0.5米,長橋地區為1.3~2米。埋藏較淺的第一承壓含水砂層地基承載力約8~14噸/平方米。
地貌
區境地處上海市地貌區的碟緣高爽地中部、江南水網地帶,為低平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地表自然坡度小,都在高潮位之下。由於大量開採地下水,造成土地沉降。肇嘉浜路以北的部分地面海拔高程在2.5~3米之間,低洼處在2.5米以下。境內曾是水陸運輸和貨物集散地之一。有道路150多條;有大小河流100多條。
氣候氣溫
年平均氣溫15.5℃。冬季1月份平均氣溫3℃左右.夏季8月份平均氣溫27.5℃左右。據記載,徐家匯極端最低氣溫為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1月19日的零下12.1℃,極端最高氣溫為2013年8月7日的40.8℃。徐家匯地區四季分明,平均氣溫在10℃以下為冬季沾2℃以上為夏季,兩者之間是春、秋季。
風向
冬季常受來自蒙古高原西北季風的影響,寒冷乾燥,風速較大,夏季多來自太平洋洋面的東南風。3月和9、10月為季風過渡時期,多東北風,全年西南風最少。
降水
降水量夏季多於冬季,春季又超過秋季。全年無特別乾旱季節,年平均降水量為1143.1毫米,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的38.5毫米為最少。民國4年12月曾全月無雨。每年6~7月梅雨期雨量集中,降水量最多。清光緒元年(1875年)6月降水量多達491.9毫米,暴雨主要降於夏秋季,冬季降雪時間短暫。積雪也不深,冰雹的次數和數量都極少。
霧霜
境內水汽充沛,空氣中凝結核多,風速小,霧日較多。據徐家匯氣象台測得每年平均霧日約43天,最多為民國19年有93個霧日,最少為清光緒二十七年有3個霧日。在1~5月和10~12月的風小無雲夜晚和早晨易出現霧天。境內地勢平坦,易受寒潮影響,寒潮來時氣溫急劇下降,產生霜凍,危害初春和晚秋農作物。平均初霜日為11月20日,平均終霜日是4月24日,全年平均霜期約125.4天,無霜期約240天。
災害性天氣
遭受災害性天氣侵襲主要是熱帶風暴(颱風)、龍捲風、暴雨、冰雹等。颱風多在7、8月襲滬,6、9月次之,平均每年約有兩次。民國4年7月28日颱風以每秒44米的最大風速,將徐家匯觀象颱風信儀吹折。
1949年7月24日夜颱風,暴雨襲滬,災情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區境肇嘉浜以南房屋倒塌、損壞665間,受災戶達501戶2389人,死亡85人,受傷或致病者40餘人。
1956年的12級颱風把徐家匯天主堂1米多高,重約400公斤的鋼製十字架吹斷,龍捲風常在夏秋之間出現。
1962年9月6日晨,龍捲風直撲龍華,擦過龍華塔向西北疾卷,拔起電線杆、房屋,給莊稼和人畜帶來很大損失。暴雨主要降於夏、秋季。
1963年9月13日,龍華降暴雨246.7毫米。
1969年8月5日,龍華降暴雨204.4毫米,其中1小時最大降雨量為71.2毫米,曾出現過15分鐘內降雨47毫米的記錄,致使部分地區積水成災。區境內出現冰雹次數與數量均極少,據清嘉慶年間《松江府志》載:「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夏四月八日,大雨雹,大者重五十斤,自龍華至閘港,斃一人,傷者無數」。
經濟發展
2012年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80.0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6%。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39.76億元,下降2.1%。全年商品銷售總額實現2470.55億元,增長12.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5.40億元,增長10.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85.61億元,增長11.5%。徐家匯商圈繼續推進業態調整和品牌升級,商圈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56億元,增長0.3%。港匯廣場仍是商圈銷售的亮點,全年實現銷售額34.85億元,增長10.3%,其品牌結構的優化調整帶動徐家匯商圈銷售明顯增長。
工業
解放後,通過接管官僚資本和沒收隱瞞日敵資產企業等措施,建立國營工業企業。對私營企業,採取委託加工、計劃定貨、統購包銷等形式,向他們提供原材料和信貸資金,幫助克服困難,恢復和發展生產。
1954~1956年,對私營企業主要以公私合營形式分批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對個體手工業主要以合作社(組)形式實現合作化。
60年代前後,調整工業門類結構,進行經濟改組,一批小廠合併聯合或併入中型企業,發展電子、儀表等新興工業和以出口為主的工藝美術工業。與此同時,在里弄生產組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街道工廠,區屬部門工業也開始發展,區屬工業初具規模。「文化大革命」期間,正常生產秩序被打亂,由於廣大幹部職工對錯誤路線的抵制,工業生產仍有所發展。
人口民族
戶籍人口92.08萬(2016年);區內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的群眾,信奉伊斯蘭教,但境內無清真寺,也無教會組織。老年穆斯林約40人,經常去滬西清真寺和南市小桃園清真寺參加宗教活動。
交通
完成衡山路、淮海路、武康路、高安路等208條道路的整治,整治車行道面積183萬平方米、人行道面積52萬平方米。
完成198條道路人行道設施整治,共計八類設施1283處、七類設施246處,其它設施542處,殘留障礙物50處,指路牌1034塊;更換城市道路路名牌1525塊。完成天鑰橋路、零陵路、天平路、康健路、汾陽路、豐谷路積水點改善工程6項,完成交通小改小革8處。
完成17條道路的架空線入地工程,其中電力架空線10.5公里,信息架空線24公里。疏通下水道547103米,清撈窨井24302隻,清撈茄莉33869隻,出泥12568.49立方。完成5條小市政道路、公共弄堂實施整修,解決弄堂小路道路市政設施年久失修、缺損等。
科技
徐匯,得名於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他曾在此從事科技活動。從此徐匯成為上海開埠以來中西科技交流的發源地之一。徐匯科技創新氛圍濃厚,科技企業蓬勃發展,科技園區生機盎然。
徐匯區科技資源豐富,區域內有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學院等科研院所 118 所,國家級新興技術開發區——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也坐落區內。徐匯區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三大新興技術產業。加快科技產業園區建設,形成了「三區三園 」建設布局,即徐家匯科技密集區、大學產業園、漕河涇高新技術開發區、光啟園、華涇工業區、華東理工大學產業園。
徐匯區境內共有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楓林校區、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徐匯校區、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音樂學院等高等院校 10 余所。區內集中了中山醫院、兒科醫院、腫瘤醫院、五官科醫院等著名醫療機構,每千人病床數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上海圖書館、上海大舞台(上海體育影製片廠、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體育場等文化、體育設施和組織都坐落在徐匯區。
區域內百餘所科研院所和高校,成千上萬的科技人才,以及科技發明的累累碩果,正在與徐匯區雄厚的綜合實力相結合,轉化成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前進的新動力。
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進「三區三園」的建設。在科技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上,梯次分明、重點突出:徐家匯科技密集區與上海交大科技園、復旦大學楓林科技園、中科院上海分院知識創新工程已經全面啟動建設;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與徐匯園共同發展;華涇工業園與華東理工大學科技園噴薄欲出。
科技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徐匯軟件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和各類產業化基地都吸引了大量科技企業入駐。徐匯軟件基地還被國家科技部批准為國家級軟件園,並以此為核心帶動了徐家匯的軟件產業群。徐匯區現已成為科技創業者的樂園。
民營科技企業迅猛發展。區域內的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重點新產品、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等均名列全市前茅。信息、生物醫藥等高新企業不斷集聚。民營科技企業正在成為區域經濟新的業態和經濟增長點。
科技在徐匯。徐匯區有大量的科技人才。通過組建徐匯區工程師協會、技術中介協會、軟件協會等,大大激活和推進了學會的工作。評選和頒發了兩屆徐光啟科技獎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蔚然成風[2]。
教育
徐匯區作為文教先進區擁有以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師範大學等全日制大專院校12所,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機構32所。徐匯區的基礎教育在全市處於領先地位,有幼兒園73所,小學62所,普通中學52所,高級中學7所。有南洋模範中學、位育中學、上海中學等一批市、區級重點中學。良好的教學條件和雄厚的師資力量,確保了徐匯區高水平的教學質量。眾多的文化、體育和宗教場所區內文化團體和體育場館集中,匯集了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交響樂團、上海京劇院等文藝團體;全球十大圖書館之一的上海圖書館和徐家匯藏書樓蜚聲海外;八萬人體育場、上海體育館、上海游泳館及上海國際網球中心等都坐落於徐匯區,全區人均擁有體育場地超過市平均水平25.5%。始建於三國東吳時期的龍華寺、龍華塔,素有"遠東第一大教堂"之稱的天主教徐家匯大堂和衡山路國際禮拜堂,以及新樂路上的東正教聖母大堂等一批宗教場所,奠定了徐匯區作為上海宗教事務活動中心的地位。
高等教育
徐匯區的科研教育資源非常豐富,19世紀末,境內就出現了清政府創辦的大學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之前身)和天主教會創辦的震旦公學。民國時期的幾十年裡,上海法租界受保護使得徐匯、盧灣地區社會趨於穩定,科教事業一直走在上海的最前列,最好的大學、醫學院和藝術院校等匯聚徐匯和盧灣,被形象地比喻為「地傾西南」,成了上海科教、文化與商業之「聚寶盆」。
在徐匯區的高等學校中有:
歷史悠久、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在醫學領域久負盛名的上海醫學院
專業特色顯著為行業培養高級人才的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學院、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新僑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歐華職業技術學院
作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分校的上海市経済管理幹部學院
向社會開放的成人高等學校如上海市徐匯區業餘大學、上海職工醫學院等
伴隨民國和共和國一起發展起來的百年大學和科教資源,是科教領先的徐匯進一步「科教興市」的堅實基礎,也是徐匯構建「科教興市核心區」的動力源泉。
基礎教育
上海市上海中學
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
上海市位育高級中學
上海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上海市第二中學
上海市南洋中學
上海市徐匯中學
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小學畢業於高安路第一小學,初中畢業於上海市第二中學,高中畢業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家匯天主堂
體育
解放後,人民政府提倡國民體育,強調體育為生產和國防建設服務。境內廣大職工參加體育運動熱情高漲。
50年代初即興建球場30多處,成立球隊100餘個。學校體育更是全面展開,運動水平提高甚快。
1957年,區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加強對體育工作的領導,推進體育事業的發展。體育設施市、區兩級並建,市屬風雨操場、划船俱樂部、跳水池相繼「落戶」徐匯,區屬網球場、運動場、射擊場、游泳池也先後建成開放,並接管了綠燈等3個網球場。
1956年起,就組織市、區兩級少年網球訓練,開展國際網球運動交往和承辦國際、全國比賽,「徐匯網球」名聞網壇。
60年代初,受國民經濟困難的影響,適當收縮群眾體育的規模。常熟游泳池、運動場創辦體文結合的「音樂茶座」、「體育大世界」等新穎別致的活動,既增收節支,又豐富了市民體育生活。後隨着國民經濟的好轉,群眾體育又趨活躍。「文化大革命」期間,體育場館被迫停止開放和訓練,體育事業遭受嚴重損害。「文化大革命」後,群眾體育再度興起。
1979年後,體育向社會化發展,先後創建單項和綜合性協會17個。同時,在區屬場館中試行「半企業化」,1980年在全市率先實現經費自給。業餘訓練向廠隊掛鈎、廠校聯辦的社會化方向發展,並注重科學選才、科學育才,市、區先後建立了體育科研所和科研組。培養輸送李月明、夏嘉平、李斐等一批優秀運動員。
80年代,全區體育場館設施普遍充實,還新建了徐匯區少年兒童業餘體育學校訓練基地和徐匯游泳館,市屬上海游泳館、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等一批現代化體育設施和專業院所也建造或移址境內,形成了大型先進體育設施集中、舉辦國際和全國重大比賽頻繁、體育訓練和體育科研配套的體育中心區域。
旅遊特色
徐匯旅遊的繁榮,洋溢着先人的才智和氣魄。相傳3世紀吳赤烏年間,在徐匯地域始建龍華寺;元末明初,國家著名棉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從黎族學習並革新種棉織棉技術[4],回到上海地區傳播,上海遂成為我國的棉紡織工業中心,位於徐匯區華涇鎮的黃道婆墓記載了這一歷史。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學習引進西方科學文明,為近代中國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和他的後人聚集居住的地方被稱為「徐家匯」。古老的徐匯人留下了各自時代的建築和文化,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進取精神和文化氣質。
龍華古寺、古塔,是徐匯區歷史文化和觀光旅遊的象徵。古老的龍華寺,是上海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佛教叢林,保持着寧代「伽藍七堂制」,顯示其完整的規模。龍華古塔雄姿依然,燈光渾映之下晶瑩剔透,宛如仙境。規模宏大的龍華旅遊城應運而生:白牆青瓦的江南民居風格建築物,融合廊橋、古戲台、牌坊、曲水、垂柳、桃花、龍壁、碑亭,洋溢着濃郁民俗風情,薈萃宗教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傳統文化。集食、住、行、游、購、娛樂於一體的旅遊城,與毗鄰的徐家匯商城、上海體育城,構成了一組上海市區頗具規模的都市旅遊景區。
衡山路街衢,則濃縮着近代上海歷史。昔日顯赫的洋房,大都名人已去,故居猶在。一個世紀的喧鬧在這裡凝固,現代都市的腳步變沒有尺擾這方寧靜。衡山路梧桐冠蓋如雲,街頭的燈光、建築物的飾燈、美麗怡人;路邊的茶館、酒吧,各式風味餐廳,以其富有人情味的氛圍吸引着中外遊客。
早在二十世紀90年代初,徐匯區就先後恢復和創辦了龍華廟會、迎新春撞龍華晚鐘、上海桂花節、牡丹花卉節等四大旅遊節慶活動。節慶活動熱鬧新廳,跳躍着都市旅遊激越的音符。四百多年歷史的龍華廟會的古風古俗,每年農曆三月三在龍華古鎮舉行,成為江南地區的廟會之冠。上海桂花節每年中秋前後在遍植桂樹的桂林公園、康健園舉行,遊園賞桂是最吸引人的節目[5]。
城市排名
2018年8月,「中國營商環境百強區縣」榜單公布,徐匯區名列第59位。
著名人物
黃道婆,阮玲玉,宋慶齡,馬相伯,姚明,杜淳,左溢,胡歌,金莎。
視頻
徐匯區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徐光啟:四百年來最傑出上海人,上海讀書活動 , 2012-4-25
- ↑ 上海徐匯區:能源、環境、健康工程推進智慧社區,上海市徐匯區政府, 2014-02-21
- ↑ 快來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體驗「初心路線」吧!,搜狐網 ,2019-07-03
- ↑ 黃道婆墓 徐匯 上海,新浪博客, 2014-1-8
- ↑ 上海龍華寺-龍華塔(古塔巡禮系列之七十四) ,搜狐網, 20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