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寧區是上海市下轄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西部,面積38.3平方公里,虹橋國際機場位於其區域西部。
長寧區內有國家級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最集中的涉外高標準住宅商務辦公綜合區古北新區等,區內紀念地有宋慶齡陵園、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等。
目錄
歷史沿革
唐天寶十年(751年),境地屬華亭縣高昌鄉。
兩宋時期,境內先後出現村落和集市,東有法華,西有北新涇。元時歸屬上海縣。
明時,法華興隆成為集鎮。清乾嘉年間,法華鎮興旺鼎盛,為上海縣西部首要集鎮。清末,法華鎮人口漸減,建置為鄉。境域東北部曹家渡開始崛起,西部新涇等地改屬蒲淞鎮。
民國十七年(1928年),區境劃歸上海特別市,東屬法華區,西屬蒲淞區。抗日戰爭期間屬滬西區。
抗日戰爭勝利後,區境分屬長寧區(1948年9月~1949年6月間曾改稱法曹區)、新涇區。
1949年5月區境解放,區接管委員會設4個接管專員辦事處,廢除保甲制度。
1950年冬季,區人民政府設6個冬防辦事處,1951年6月,冬防辦事處改為區政府派出人員辦事處,1952年10月改稱辦事處。[1]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5年7月,辦事處調整為15個。至1959年12月,經幾次調整後設12個辦事處。
1960年4月,合併建立法華、江蘇路、華陽路、武夷、周家橋、天山新村6個街道辦事處。
1975年,建立遵義街道。
1982年,籌建仙霞新村街道。
1984年,北新涇鎮劃入長寧區。
1986年,建立程家橋街道和虹橋街道。
1992年,新涇鄉劃入長寧區。至1992年底,全區共有10個街道、1個鎮、1個鄉,下設219個居民委員會,9個村民委員會。
1994年5月,撤銷天山新村街道、遵義路街道,建立天山路街道。
1995年3月,撤銷華陽路街道、武夷路街道,建立華陽路街道。
1995年6月,撤銷新涇鄉,建立新涇鎮。
1996年,經區政府同意做出區劃調整:
將西郊賓館北面、威寧路南面的四方別墅和虹古村宗西村民小組的地域劃歸仙霞新村街道管理;
將哈密路以西、新涇港以東,從哈密路1800弄新律花園南圍牆向東延伸至張涇浜、再沿申茂公司住宅東圍牆、上海警備區第二干休所東圍牆、上海動物園公房東側向南、沿57343部隊東面圍牆至劍河路到虹橋路地域,以及西郊賓館、西郊花園別墅、名苑別墅、金虹別墅、溫莎別墅地域劃歸程家橋街道管理;
將程家橋街道西、北面與新涇鎮的地界調整為虹橋機場、龍柏山莊;
沿虹橋路、日航龍柏至上海動物園地域歸程家橋街道管理;
將其餘5個村26個村民小組的地域劃歸新涇鎮管理。
1996年7月,撤銷北新涇鎮,建立北新涇街道。
區劃詳情
2018年3月,上海市長寧區下轄9個街道、1個鎮:華陽路街道、新華路街道、江蘇路街道、天山路街道、周家橋街道、虹橋街道、仙霞新村街道、程家橋街道、北新涇街道、新涇鎮,區人民政府駐長寧路599號。[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長寧區位於東經121°26′01″~121°19′36″,北緯31°10′46″~北緯31°14′43″之間。區人民政府駐愚園路1320號。東起長寧路,折江蘇路、武定西路、萬航渡路、鎮寧路、華山路、興國路,與靜安區、徐匯區毗鄰;西與閔行區接壤;南從虹橋國際機場南圍牆,折滬杭鐵路徐虹支線、滬杭鐵路、淮海西路、淮海中路與閔行區、徐匯區相連;北達吳淞江,折萬航渡後路,與嘉定區、普陀區為鄰。
地貌
長寧區境地面平坦,海拔吳淞0點高程2.50~4.50米,西部略高,東部稍低。北新涇及虹橋機場附近為4.00~4.50米,向東至中山西路——滬杭鐵路地區為3.50~4.00米,滬杭鐵路以東至中山公園之間為3.00~3.50米,中山公園以東直至與普陀區、靜安區相鄰處為2.50~3.00米。近百年隨着經濟發展,興建房屋,過量開發地下水,過路車輛增多,自1986~1990年,地面沉降累計2.04厘米,北新涇累計沉降1.93厘米。
河流
長寧區境域內河網密布、港汊交錯,屬吳淞江水系。有大小河汊55條,集中於區境西部,長度在1.50公里以上者僅5條,最短的直挺浜僅120米。吳淞江為區境幹流,一級支流有新涇港、許浦港、中漁浦,二級支流主要有周家浜、野奴涇、新漁浦等。
氣候
長寧區境內四季分明,區境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北部,溫和濕潤。
氣溫
長寧區一般冬至至立春最冷,日最低氣溫在0℃以下,年平均40餘天。光緒十八年(1893年),測得-12.10℃極端最低氣溫。7~8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7.4℃。日最高氣溫在35℃以上酷暑天氣,每年約10餘天。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多達55天,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多的一年。同年7月12日,測得40.2℃極端最高氣溫。
根據華東師範大學80年代對1959~1978年統計資料研究,長寧區境曹家渡一帶,由於工廠多、人口密度大、車輛川流不息等多種原因,形成熱異常中心,24小時平均氣溫較周邊地區高1℃,輻射溫度高5~10℃,為上海市區三大「熱島」之一。
降水
長寧區境年平均降水量1143.50毫米。月平均降水量,12月最少,為38.90毫米,民國四年(1915年)12月全月無雨。6月最多,為176.10毫米,9月其次。清光緒元年五月(1875年6、7月間)491.90毫米,為歷史最高紀錄。1985年8月31日~9月1日,連降暴雨,9月1日中山西路一帶降雨176.80毫米,為全市降雨最大地區。
長寧區境冬季降雪時間短暫,而且降雪的年份不多,降雪年份年平均降雪5.7天,集中在1~2月。初雪最早出現於清光緒二十一年九月十六日(1895年11月2日),最晚為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12日。終雪最早為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6日,最晚為1980年4月24日。;[3]
人口
宋、元、明代,長寧區境內系農村風貌,零星村落,人口散居。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人口日趨集居法華寺周圍,逐漸形成法華集鎮。清乾嘉年間(1736~1820年),法華鎮人口集聚,商市繁榮,為上海縣城西部集鎮之首。
清咸豐三年(1853年)後,上海小刀會與法華鎮民團發生戰鬥。太平天國起義軍與清軍、民團激戰,法華地區百姓為避戰火遷徙,人口銳減。宣統二年(1910年),法華建置為鄉,人口18452人。
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在吳淞江南岸,曹家渡、周家橋一帶,中外人士先後創辦繅絲、紡織、化工、麵粉等一批近代工業,人口日增。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一三事變,市內、外省居民,為避戰禍部分遷至境內。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底,境內人口24511戶122370人。1949年5月,法曹區(1948年9月~1949年6月間,長寧區改名為法曹區)共39保895甲,32203戶183740人。
解放後,區境境域數次調整向西擴展,大片農村土地與人口劃入。人口機械變動狀況幾經起伏,經政策調控,保持穩定狀態。人口自然變動,歷經倡導節制生育,計劃生育,至1992年,人口生育呈現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現代型模式,自然增長率-0.38%。醫療保健日益完善,全區人口素質不斷提高。1982年起,長寧區進入老年型社會。
截至1992年年末,全區人口595724人,面積39.1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5232人/平方公里。
根據《上海市長寧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長寧區常住人口為690571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702239人相比,10年共減少了11668人,減少1.66%。平均每年減少1167人,年平均減少率為0.17%。全區常住人口中,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為175385人,占總人口25.39%。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6265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2733人,增長7.82%。平均每年增加1273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76%。
2018年,全區常住人口69.40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86%。其中,戶籍常住人口51.70萬人,占全市戶籍常住人口的3.57%,外來常住人口17.70萬人,占全市外來常住人口的1.81%。全區戶籍人口57.91萬人。其中,男性28.01萬人、女性29.91萬人。戶籍人口出生3626人,出生率6.25‰;死亡5219人,死亡率9.00‰;自然增長率-2.75‰。戶籍60歲及以上人口21.37萬人,占全區戶籍人口的36.9%,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5.49歲。其中,男性83.02歲,女性88.00歲。;[4]
經濟概況
綜合
2018年,全年實現長寧區生產總值(GDP)1418.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00.46億元,增長9.1%;第三產業增加值1318.32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的92.9%。
2018年,全年完成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7.64億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2.84億元,增長5.5%。全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2.09億元,增長4.4%。
2018年,全年現代服務業實現稅收331.86億元,比上年增長6.6%;房地產業實現稅收57.43億元,下降23.4%;商業實現稅收15.87億元,下降12.5%;都市產業實現稅收7.77億元,增長34.0%。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2.44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實現工業總產值122.45億元,增長9.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1.04億元,增長9.8%。工業銷售產值122.04億元,增長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120.65億元,增長10.2%。工業產品銷售率99.7%。全區工業高技術產業產值100.07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2.2%。
建築業
2018年,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48.02億元,比上年增長8.1%。年末全區在地經營具有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築業企業136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19.2億元,增長46.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780.8萬平方米,增長49.9%;竣工面積601.77萬平方米,增長29.6%。建築企業按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人均43.24萬元,增長26.4%。
第三產業
商業
2018年,全年實現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51.44億元,比上年增長8.2%。實現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33.74億元,下降0.9%。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8864.46億元,增長18.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4.44億元,增長8.7%;其中,無店鋪零售額80.56億元,增長42.8%。年末全區已開業城市商業綜合體12家,全年實現營業額113.46億元,增長17.2%。
房地產業
2018年,全年實現房地產業增加值73.82億元,比上年下降28.1%。全年區域內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169.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10.8萬平方米、辦公樓51.3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51.3萬平方米。
2018年,全年登記累計成交房屋8175套,成交面積69.03萬平方米,成交金額323.11億元,分別比上年下降14.4%、32.3%和7.3%
金融業
2018年,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77.76億元,比上年增長5.8%。4家小額貸款公司全年累計發放貸款15.07億元。2家融資性擔保公司獲得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其他准金融機構授信總額18.7億元。
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8年,據初步測算,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279.95億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製造業增加值38.80億元,增長10.6%;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增加值241.15億元,下降5.9%。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7%。
電子商務
2018年,區內電子商務交易平台實現交易額7631億元,比上年增長29.7%。其中,上海地區實現交易額4630億元,增長23.6%。
吸收外資
2018年,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249個,引進合同外資10.0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4.61億元,下降42.9%。
貨物貿易進出口
2018年,全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668.10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增速位列中心城區第一。其中,進口總額389.55億元,增長14.6%;出口總額278.55億元,增長16.1%。進出口總額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完成341.97億元,增長16.2%;國有企業完成191.03億元,增長4.9%;民營企業完成133.74億元,增長31.0%。
旅遊
2018年,年末全區有108家旅行社。全年組團101.43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6.2%;接待44.34萬人次,下降49.2%;營業收入143.62億元,增長28.9%。
2018年,區內主要景點接待遊客358.8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全年景區營業收入6780.58萬元,下降3.9%。
2018年,全區三星級以上賓館18家。其中,五星級賓館11家,四星級賓館2家,三星級賓館5家。全區42家主要賓館(飯店)全年營業收入29.17億元,比上年增長6.0%;接待人數158.06萬人次,下降6.0%。
眾創空間
2018年,年末市級眾創空間28家,其中國家級眾創空間12家。2家被納入上海市「三化」眾創空間培育名單,6家被納入上海市「三化」眾創空間引導名單。全區眾創空間辦公面積合計約6.6萬平方米,總入駐團隊、創業企業逾千家,創業帶動就業人數約8000人。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22.85億元,比上年增長4.4%。其中,建設項目投資63.17億元,增長63.0%。房地產開發投資59.68億元,下降24.4%。房地產開發投資中,住宅投資13.51億元,增長48.1%。
國資國企
2018年,全區國資系統企業完成營業收入104億元,同比增長11%,利潤總額10.3億元,同比增長14%,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6.4億元,同比增長12%,國資保值增值率107%,淨資產收益率6.5%。
工商登記
2018年,全年經工商登記新設立各類企業3645戶,比上年下降7.8%。其中,內資企業3179戶,下降9.5%;外商投資企業466戶,增長5.0%。新設內資企業中,私營企業2902戶,下降10.8%。
2018年,年末全區共有各類企業34008戶(含分支機構8850戶),實有企業註冊資本額6070.03億元(詳見表2)。實有個體工商戶9724戶,比上年增長0.4%。
社團登記
2018年,全區社團144家,新登記13家,註銷4家;民辦非企業576家,新登記65家,註銷26家。
三大功能區
2018年,三大功能區全年實現稅收230.24億元,基本與上年持平,占全區稅收的53.4%。虹橋國際貿易中心實現稅收114.02億元,比上年增長7.6%,占全區稅收的26.4%。中山公園商業中心實現稅收42.61億元,下降6.0%,占全區稅收的9.9%。虹橋臨空經濟園區實現稅收73.60億元,下降7.1%,占全區稅收的17.1%。
媒體宣傳
2018年,區有線電視中心自辦節目1套6個欄目,每周播送3.5小時。《長寧時報》全年發行54期,每期發放31.09萬份。長寧門戶網站全年總訪問量2.09億人次;政府信息公開專欄發布政府信息9544條,主動公開9455條。2018年「上海長寧」微信公眾號發布信息2131條,總閱讀數562萬人次,粉絲數8.65萬人。「上海長寧」新浪微博發布信息3700條,新浪微博粉絲11.7萬人。
文明城區創建
2018年,長寧區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城區年度測評,在上海市文明進步指數測評中名列前茅。
進口博覽會
2018年,成立長寧區對接保障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完成「43+53」市政市容保障項目,圓滿完成警衛安保、旅行、住宿、應急管理、醫療衛生等各項保障工作,開展各類主題宣傳活動60餘場。對接首屆進口博覽會,出台促進貿易發展專項政策,分別與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東方國際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組建由643家企業和機構參加的長寧交易團,推薦2家企業入選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展會期間,長寧交易團現場成交意向金額1.9億美元,位於中心城區前列。
對口幫扶
2018年,全年落實市援滇項目資金8576萬元、市援青項目資金4137萬元。安排區級幫扶項目資金1850萬元,用於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綠春縣、金平縣、青海省果洛州甘德縣、新疆克拉瑪依市對口幫扶。為雲南省紅河州、青海省果洛州開展人力資源開發培訓項目12個,培訓203人次。選派6名教育系統中層幹部、11名高年資醫生赴對口縣開展支醫、支教。幫助對口縣實現就地就近就業、異地轉移就業10212人。
全年發動各類社會主體赴對口縣開展公益扶貧69次,社會幫扶資金總額2001.55萬元。開展產銷對接,動員各類企業採購、銷售對口縣農產品、手工藝品1484.58萬元。
現代服務業
2018年,現代服務業中,信息服務業實現稅收45.12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專業服務業實現稅收97.79億元,增長4.6%;航空及物流業實現稅收69.49億元,增長5.6%;現代商貿業實現稅收88.49億元,增長6.8%;會展旅遊業實現稅收11.12億元,下降3.4%;社會服務業實現稅收14.53億元,增長4.9%;金融服務業實現稅收5.31億元,下降5.7%。
三大重點產業
2018年,全年航空服務業152家重點企業實現稅收64.31億元,比上年增長3.6%;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298家重點企業實現稅收52.13億元,增長10.7%;時尚創意產業283家重點企業實現稅收42.99億元,增長9.0%。
虹橋機場全年起降航班26.68萬架次,比上年增長1.2%,占全市兩大機場起降航班總量的34.6%;進出港旅客4362.80萬人次,增長4.2%,占全市進出港旅客總量的37.1%(詳見表3);機場貨物吞吐量40.71萬噸,下降0.1%,占全市機場貨物吞吐量的9.7%。[5]
交通
長寧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處於滬寧發展軸和滬杭發展軸匯合的」Y」型支點,是上海連接長江三角洲的」橋頭堡」。區域內已建成由高架、地鐵、內外環線、市內交通組成的立體交通網絡,並有高速公路直通滬寧、滬杭,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重要匯聚之地。[3]
長寧區境內交通有新華路、江蘇路、延安路、長寧路、虹橋路等主要道路,延安路高架、內環線、中環線、外環線通過區境。
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上海軌道交通3號線、上海軌道交通4號線、上海軌道交通10號線、上海軌道交通15號線通過區境。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位於區域西部,是中國的重要航空港之一。
城市建設
經濟樓宇
2018年,年內宜家購物中心上海臨空項目和新華路街道68街坊14丘地塊商辦等2個經濟樓宇項目開工,建築面積47.57萬平方米;新涇港舊改地塊、長寧來福士等6個項目竣工,建築面積62.04萬平方米。
重大工程
2018年,全面完成北橫通道、北翟快速路等7項市重大工程的年度建設任務。推進體操中心、婦保院等一批區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實施總體平穩有序。
市政項目
2018年,通協河、朱家浜、縱涇港三座臨空濱河景觀橋樑和北翟路跨線橋等項目實現竣工,天山西路地道完成主體結構施工;臨空核心四條地下通道中,1號、3號、4號等三條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2號通道與北翟快速路同步推進。
2018年,完成進博會重點保障區域、虹橋路(外環線-古北路)區域、愚園-興國-華山路區域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工作。實現架空線入地和合杆整治開工35.3公里、竣工24.5公里。
交通管理
2018年,完成公共停車場(庫)備案換發工作81家,受理新開業公共停車場庫申請15家,歇業5家,現共有125家公共停車場庫,泊位28227個。完成停車資源共享利用項目6個,為周邊小區、企事業單位提供325個共享泊位。受理網約車資質審查546起。全年收繳和整治共享單車43666輛(含廢棄單車5712輛),維持區域內2萬多輛共享單車的數量,試行電子圍欄線上設置。
保障房體系建設
2018年,有序推進第六批次共有產權保障住房工作,2272戶家庭參加搖號,1960戶家庭參加選房,最終選定房源1932套。加快住房租賃市場建設,新增租賃房6244套、代理經租房5419套。受理、審核廉租新申請363戶,受理廉租覆核791戶,全年享受廉租戶數2819戶,其中租金配租1713戶、實物配租1106戶。受理市籌公租房申請687份,發放准入資格確認書445份,受理區籌公租房申請1199份、發放准入資格確認書876份,累計分配入住1258人次。
綜合治理
2018年,全年全區累計拆除違法建築4912處、24.15萬平方米。全區209個居委會(單元)正式命名為「無違建創建先進居委會」。開展空中墜物等安全隱患專項整治,拆除違法戶外廣告525塊、店招店牌1774塊。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沿街面破牆開店整治,共整治3438個門面。整治群租590戶,整治房間498間,拆除床位3139張。
城市更新
2018年,圍繞城市更新總體方案,積極推動「29+13」重點項目落地。
2018年,深入推進愚園路城市更新二期項目,完成岐山村優秀歷史建築修繕保護。愚園路公共市集社區鄰里中心項目完成施工。區少年宮實現每天12小時開放。全面推進武夷路城市更新,完成計劃內16家商戶清退工作;推進武夷路皮膚病醫院與教培中心大樓置換等工作。愚園路改造和上生新所兩個城市更新項目在中國城市更新論壇上分別入選2018年十大城市更新案例。推進非成套公房綜合改造8萬平方米、啟動精品小區建設100萬平方米;完成「家門口工程」項目145個,多層房屋加裝電梯累計立項批覆107台、完工16台,均排名全市首位。全年新設「智慧微菜場」37個,全區「智慧微菜場」累計達75家。
2018年,通過城市更新提升土地效能,控詳規劃調整已獲市政府批覆的8個城市更新項目地上建築面積增加34%,其中,增加商辦面積14.2萬平方米、公共空間2.4萬平方米、公共服務設施4.7萬平方米。
網格化管理
2018年,優化網格化管理信息系統功能,實現13類文明城區複評迎檢問題自動化派單流轉,處置問題9333件,結案率99.1%。進一步擴大網格化管理內容,將民辦教學機構、液化氣鋼瓶、公共場所語言文字等納入屬地網格化綜合管理。全年受理網格化管理案件178.78萬件,結案176.57萬件,結案率98.76%,及時結案率96.67%。[6]
社會事業
改革
2018年,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重點打響八張改革特色牌。「一照多址」「一證多址」改革、跨區域網絡市場協同監管、「驗放分離、零等待」等創新舉措,年內先後三次獲得國務院通報表揚。「一照多址」受益企業達17家,共備案經營地址174個。率先探索公共場所衛生許可「一證多址」試點,實現「一張營業執照、多個經營地址、一次行政許可」。推行「一窗通」服務平台,開辦企業時間由22天壓縮至3天,成功實現註冊登記全程電子化。全區266項政務服務事項全面接入一網通辦平台,全部提供網上預審。其中,241項實現「全網通辦、一次辦成」。95%涉企審批和服務事項實現「全網通辦、一次辦成」。區「一網通辦」平台點擊量逾3000萬人次。深化與上海海關合作,「驗放分離、零等待」試點大幅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深化網絡市場監管創新。與杭州市餘杭區開展跨區域協同監管,接收核查網絡違法案件線索88件。與美團點評合作加強精準監管,「天眼」系統推送重點關注商戶282家,監管部門線下查實問題商戶198家,查實率達70.21%。推動在全市率先成立互聯網審判庭,集中受理涉互聯網的民商事案件,已受理1264件,審結1255件,53件實現「全程在線」審理。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範區創建項目被評為上海市「依法治市」十大優秀案例。
2018年,擴大開放合作。對接上海「擴大開放100條」,梳理長寧企業訴求,爭取市相關部門支持改革舉措在長寧先行先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與相關城市開展合作實驗區建設;舉辦「2018全球智能+新商業峰會」等活動,搭建企業溝通交流平台。
2018年,優化政策供給。先後出台支持「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和時尚創意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及資金實施細則,推動重點產業發展;推進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實施意見和發展規劃落地。修訂完善新一輪科創政策,制定科創實施意見,制定出台人工智能產業集聚政策、鼓勵科技創新政策。完善11項人才政策細則,研究制定特殊人才引進辦法,加大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扶持力度。出台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實施意見,推動民營企業做優做強。在全區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當新時代排頭兵、先行者」大調研,解決一批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問題解決率達到96.8%。
2018年,加強人才服務。「上海虹橋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實現「七位一體」服務功能,服務效率處於全國領先水平,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平均辦理時間1.6天,全年發放許可8208張。探索涉外人才創業居留新路徑,頒發全區首張創業簽證、首批中國永久居留推薦函。加強高層次人才服務,打造「虹橋(海外)人才薈」品牌,成立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創新創業基地,舉辦中國海歸創業大會。辦理人才引進500人,居住證轉常住戶口921人,居住證積分辦理10631人,解決夫妻兩地分居困難調滬服務22人。
2018年,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制定《2018年長寧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要點》。在「上海長寧」門戶網站專欄發布誠信「紅黑榜」、信用公示信息197批次、21051條。開展「信易+」應用場景探索,推動落實守信激勵機制,通過優先辦理、降低門檻、簡化程序、免交押金等形式激勵市民的守信行為。在市2018年優秀信用案例評選活動中,長寧區獲評優秀案例報送單位。深入推進「誠信建設萬里行」主題宣傳活動。
教育事業
2018年,全區教育系統各單位共計105所。在校學生56269人;教職工7530人,其中,專任教師5302人,教育部門教職工 6517人,其中,事業編制6148人;專任教師4720人,其中,事業編制專任教師4576人。幼兒園專任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比重達98.68%,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重達93.04%,高中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比重100%。學齡兒童入學率100%,高中階段新生入學率98.41%。
2018年,發布並實施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全區學前階段市示範園5所,市一級園16所;義務教育階段新優質學校12所,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全覆蓋;高中階段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3所,華東政法大學附屬中學獲評上海市特色高中,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天山學校正式掛牌。各類教育培訓機構規範辦學。民辦教育健康特色發展。長寧區早期教育中心更名為長寧區托與服務指導中心,開設托育服務受理窗口。參與「上海市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繼續實施「外教進課堂」項目,全職外教覆蓋全區所有小學和12所初中。
文化事業
2018年,積極創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發布並實施文化「優質+均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公共文化優質均衡指數研究和「長寧文化雲」公共文化信息化服務平台建設。牽頭建立覆蓋39個城市(區)的長三角地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項目)合作機制。修訂發布新一輪推動長寧區文化繁榮發展的若干政策。
2018年,圍繞打造文化品牌,深化與社會各界的合作,共同舉辦第十一屆「荷花獎」舞劇評獎活動,首次引入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落戶長寧,合作開展第八屆國際傳統藝術邀請展等專業性、國際化活動。承辦上海市民文化節創世神話大賽等品牌活動,舉辦長寧區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美術、書法、攝影大展、長寧區讀書節等品牌活動,持續打造百姓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品牌。
豐富文化產品供給,首批14個長寧「閱空間」正式揭牌。實施推動「萬千百文化四進」工程,開發上線2018年長寧區公共文化資源配送平台,通過公開招投標共徵集社會主體137家,參與項目511個,配送優質文化演出服務188場。此外,向社區、居民區配送文化指導員1500餘次,向每個居委會活動室配送10000元書報雜誌,公益電影放映2000場次,向社區居民發放公益文化演出票7000餘張,開展公共文化培訓200餘場次。全年共開展各類公共文化活動50000餘場次。
科學技術
2018年,全年完成技術合同272項,成交金額10.06億元。認定市科技小巨人企業3家。市創新資金資助項目50項。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5項,高新技術企業151家。專利申請3707件,專利授權1888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905件,發明專利授權575件。
2018年末全區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7個、市級教育基地18個、區級教育基地2個;全國科普示範社區5個;市級社區創新屋3個;智慧高地體驗應用中心4個;戶外電子閱報欄85台。
醫療衛生
2018年,年末全區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23所。實有病床7878張。各級衛生技術人員1201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232人,註冊護士5695人,藥師(士)505人,技師(士)992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591人。醫療機構門急診總量962.16萬人次(區屬醫院占69.17%),區屬醫院病床使用率98.68%(詳見表6)。嬰兒死亡率(戶籍)1.93‰,孕產婦死亡率0。
體育事
2018年,推進上海國際體操中心整體改造和婁山關路445弄綜合項目建設。全年新改建市民球場1個、市民健身步道7條、益智健身點10個,對社區52個健身點位和424件體育器材進行了更整。
2018年,舉辦首屆上海國際女子10公里精英賽,4000人參加。舉辦2018全國橋牌邀請賽和全國武術超級聯賽等具有影響力的品牌賽事。創新媒體合作辦賽模式,與「五星體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舉辦「挑戰王儀涵」羽毛球擂台賽等多項賽事活動。全年共舉辦區級以上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60餘項,舉辦城市業餘聯賽153場,參賽人數約13.6萬人次。區級公共體育場館全年開放累計接待鍛煉市民近百萬人次,全區73家游泳場所夏季開放接待泳客約40萬人次,全區公辦中小學體育場地設施向社區居民開放。
2018年,在雅加達亞運會上,長寧培養輸送的7名運動員代表中國參加比賽,共獲得1金、2銀。全區註冊運動員1613人,涉及30個運動項目,完成向上級訓練單位輸送後備人才51人。積極開展青少年體育技能培訓,全年累計培訓人數超過1000人次。
人民生活
2018年,新增就業崗位37661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7642人,幫助成功創業673人,幫助245名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創業,安置1738名就業困難人員。城鎮保險覆蓋20.4萬人,工資集體合同覆蓋企業6013戶。仲裁勞動人事爭議案件1773件,調解率47.7%,追索經濟收入或損失6790.4萬元。處置勞動監察案件1431件,為4648名勞動者追繳各類工資3981.4萬元,為290名勞動者追繳社會保險費277.1萬元。
社會保障
2018年,全年完成社保卡申領3166張,補卡7870張,換卡9400張。完成0-6歲兒童卡申領33張,敬老卡申領11495張。完成新版社保卡換發100805張。辦理居住證20021張,居住登記33010人,補重辦(續簽)19176張。
2018年,全年實施各類社會救助53.16萬人次,發放救助金額1.82億元。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7.21萬人次、保障資金6994.50萬元;區級專項救助措施24.11萬人次、資金3634.73萬元,「四醫聯動」基本醫療保障惠及22.74萬人次,支出2869.89萬元,累計為12867人辦理保障資格;支內回滬人員補貼20.50萬人次、6003.20萬元;節日政策幫困送溫暖571.86萬元;個案幫扶76例、89.25萬元。年內救助流浪乞討人員454人次。
2018年,撫恤、補助優撫對象906人。其中,撫恤421人,補助66人,傷殘419人。
2018年,全區養老機構47家。其中,有內設醫療機構的15家。全年新增2家養老院、6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2家長者照護之家、7家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和1家老年活動室。全區擁有養老床位數6234張,年末收養老人4476人。繼續為全區所有年滿60周歲的戶籍老人購買「銀髮無憂」保險。為100戶低保等困難老人提供居室改造,在7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小區以及2個街鎮試點開展適老性小區。為5000戶高齡獨居老人配置煙感報警、紅外監測、智能手環等「安康寶」套餐。為300戶困難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提供「居家寶」康復輔具套餐。開展「老夥伴計劃」,2000名低齡老人結對關愛10000名高齡老人。落實老年綜合津貼制度,累計發放津貼2.31億元,惠及14萬名老年人。全面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全年申請長期護理保險1.18萬人,累計享受長期護理保險45.40萬人次。大力開展全國第二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建設全國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範基地,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獲評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優秀地區。
2018年,全年辦理結婚登記4335對,離婚登記1884對。
生態文明
2018年,全年投入節能減排專項資金670萬元,比上年增長0.6%;投入低碳發展專項資金1800萬元,增長5.9%。全面完成世界銀行上海低碳城市項目各項指標,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13.21萬平方米。修訂《長寧區低碳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虹橋迎賓館9號樓近零項目被國家發改委選入2018年中國「雙十佳」最佳節能實踐清單。
環境保護
2018年,積極推進第七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33個項目,其中,2項已完成,30項已啟動。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1天,空氣質量優良率79.7%,PM10平均濃度51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濃度37微克/立方米。道路揚塵顆粒物年均濃度0.108毫克/立方米。全年環評審批24項,專項竣工驗收審查10個,環評登記表備案468個。完成區級環保綠色小區創建(復驗)13個、安靜小區復驗8個。全年共出動環保執法人員1913批次,行政處罰決定37件。
水環境整治
2018年,全面落實本區32條河道、10個其他河湖及80個小微水體的一、二級河長。推進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加大力度推進雨污混接點位改造。完成廣順河、南漁浦、老江、蘇州河長寧段等4條河道消除劣V類水體,9個市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長寧區在全市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和河長制工作考核等級為優秀。
綠化
2018年,全年新建公共綠地4公頃、立體綠化3公頃。其中,屋頂綠化1.29公頃。年末全區綠地總面積1113.55公頃。其中,公共綠地510.34公頃。綠化覆蓋面積1207.00公頃,覆蓋率31.51%,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81平方米。新虹橋中心花園實行24小時全天候開放。
垃圾分類
2018年,完成907座生活垃圾箱房標準化改造,推動「定時定點」分類投放覆蓋247個居住區、326個單位,「兩網融合」覆蓋512個點位,5個街鎮82條路段共2777家沿街商鋪開展垃圾分類上門收集。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43.70%,位列全市第一。
食品安全
2018年,全年監督抽檢各類食品及餐飲具2454件,合格2399件,合格率97.76%;流通環節監督抽檢食用農產品1208件,合格1193件,合格率98.76%;開展快速檢測5918件,陽性188件,陽性發現率3.18%。
藥械安全
2018年,全年完成藥品常規抽驗820件,合格率99.7%;藥品現場快檢302件,合格率100%;化妝品常規抽驗124件,合格率99.2%;化妝品現場快檢136件,合格率100%;醫療器械抽驗30件,合格率100%。
生產安全
2018年,長寧區聚焦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建築工地等重點領域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未發生較大及以上工地安全生產事故,未發生特種設備安全責任事故。全年生產安全死亡事故3起,死亡3人。
交通安全
2018年,按一般程序處理的交通事故9起,與上年持平,死亡9人,同比持平。
消防安全
2018年,年火災事故60起,比上年下降9.1%,直接財產損失66.7萬元,下降42.7%。
居民安全
2018年,深化平安長寧建設,加快「智慧公安」「雪亮工程」建設,加大對電訊、金融詐騙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全面落實各項反恐安全措施。全年報警類「110」總量比上年下降16.8%。全區93.1%居住小區實現入室盜竊案「零發案」。[7]
風景名勝
位於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路2381號,緊鄰上海虹橋國際機場。始建於1954年,原名西郊公園。上海動物園屬於國家級大型動物園,占地面積74.3萬平方米,飼養展出動物400餘種,飼養展出動物的館舍面積有47237平方米。是全國十佳動物園之一,中國第二大城市動物園。
宋慶齡陵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於1984年1月,位於上海西區的宋園路21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占地約12公頃,由宋慶齡紀念設施、名人墓園和外籍人墓園以及少兒活動區四個部分組成。
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
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曾是中央早期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長寧區人民政府將這一重要革命遺址修復為長寧區革命文物陳列館,並於1988年10月正式向社會開放。坐落在愚園路1376弄34號(原亨昌里418號),位於中山公園對面。
著名人物
喬一琦:字原魏,號伯圭,祖居法華鎮高封橋。少年聰穎,體力超人,喜好馳馬擊劍,能開五石弓左右射箭,以武勇著稱。16歲補博士弟子員,喜歡結交朋友,輕財尚義。練習書法,專攻懷素、二王筆法,後有集王羲之書《金剛經》、草書《千字文》石刻問世,書法屬上品,董其昌稱之」生龍活虎」。其詩作也甚佳,今存所著18首詩的草書帖和金剛經石刻兩種,藏於上海博物館。
顧聖嬰:(1937~1967年)原名可徇,女,上海人,家住江蘇路街道愚園路1088弄內。1955年9月,年僅18歲的顧聖嬰在上海蘭心劇場成功地舉行了生平第一場獨奏音樂會。1957年8月,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比賽,榮獲金獎。1958年9月,參加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第十四屆國際音樂比賽,獲最高獎二等獎(無一等獎)。1964年,在比利時舉行的伊麗莎白王太后國際鋼琴比賽中獲獎。1967年1月31日,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年僅30歲。
朱嘉生:(1904~1987年),上海人。14歲就從事園林綠化工作,民國14年(1925年)被吸收為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正式工人。解放後,歷任公園養護隊隊長、技工生產組長、助理技術員和中山公園副主任等職。1955年,他帶領的隊組被評為市先進集體,朱被評為市勞動模範。1956年朱被市園林系統評為七級花卉技工、市先進生產者。
秦瘦鷗:(1908~1993年),江蘇嘉定縣(今屬上海市)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大學求學時期,撰寫出版短篇小說《恩·仇·善·惡》,這是他文學生涯的第一步。此後的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秋海棠》、《危城記》、《劫收日記》;散文集《晚霞集》、《海棠室閒話》、《戲迷自傳》;文學評論集《小說縱橫談》;譯作《瀛台泣血記》、《御香縹緲錄》等;另有大量未成集的詩歌、雜文、新聞、評論。
榮譽記錄
2020年11月,入選中央文明辦公布的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
相關視頻
長寧區形象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