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小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胡小石
國學大師、文學家、史學家
出生 1888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國學大師、文學家、史學家
知名作品甲骨文例
《遠遊疏證》
說文古文考》。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煒,字小石,號倩尹,又號夏廬,齋名願夏廬,晚年別號子夏、沙公。祖籍浙江嘉興,出生於南京。國學大師,兼為文字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書法家、藝術家。

古文字聲韻訓詁群經、史籍、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書畫之學,以至辭賦、詩歌、詞曲、小說、戲劇,無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學、書學、楚辭、杜詩、文學史最為精到。

曾任金陵大學教授,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與陳中凡、汪辟疆並稱南大中文系"三老"。1962年3月16日晨病逝於江蘇省工人醫院,享年74歲。胡小石先生有遺言,藏書贈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文物捐贈南京博物院

人物簡介

1888年生於南京。少承家學。

1909年畢業於兩江優級師範學堂,該校曾先後更名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曾師從李瑞清、陳三立、曾農髯、鄭大鶴、王靜安沈曾植等人。1910年,與同學楊仲子之妹楊秀英結為伉儷。

一生長期執教,曾在明智大學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西北大學、四川國立女子師範學院等校任教,歷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兼國文部主任,雲南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金陵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國立東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與文學院院長、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與文學院院長,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

人物生平

師承梅庵

胡小石1906年9月考取兩江師範學堂預科,翌年2月插班入農學博物分類科。一次,學堂監督李瑞清(號梅庵,又號"清道人")親自出題測試,題目擷自《儀禮》。胡小石父親胡季石出於清末著名學者劉熙載門下,家學甚厚,胡小石五歲即讀《爾雅》,對張惠言的《儀禮圖》也研學多遍,因此胸有成竹,一揮而就。梅庵先生髮現學農博的學生中居然有一弱冠少年能作有關《儀式》的文章,大喜過望,青睞有加,並親自在課餘授其傳統國學。

梅庵先生精於碑學,是清末享有盛名的大書家,胡小石得其指點,始學北碑《鄭文公碑》和《張黑女墓誌》,於《鄭》取其堅實嚴密,於《張》取其空靈秀美,從此筆力沉着,書藝大進。

1917年,胡小石經梅庵先生介紹,到上海任明智大學國文教員。翌年1月,應邀到梅庵先生家當塾師,一方面教其弟侄經學、小學及詩文,一方面又師從梅庵先生及與梅庵過從甚密的晚清老宿沈曾植、鄭大鶴(鄭文焯)、王靜安、曾農髯(曾熙)等,學帖學、金石文字學及書畫、甲骨學等。

1920年秋,梅庵先生病逝,胡小石與梅庵先生同鄉摯友曾農髯共理喪事,將其遺體安葬於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嶺羅漢泉,墓旁植梅300株,築室數間,名"玉梅花庵"。

胡小石嘗雲:"此三年(1918-1920)中,受益最大,得與梅庵先生朝夕晤談,

胡小石書法

小學、經學和書藝能不斷深造……"。後人評胡小石"近得梅庵北派之真髓,兼受農髯南派之薰沐,遠紹兩周金文之異變,秦權詔版之規範,漢簡八分之寬博……雖師從梅庵,但能得其所失,補其所缺,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胡小石先生卻始終緬懷師情,謹遵師教。50年代中,當時為研究生的周勛初先生曾問胡:"先生的書藝和梅庵先生相比,又當何如?"胡小石先生立即惶悚地說:"先生書通各體,我只能得其一端而已。"還有一次,胡小石帶幾個研究生在館子裡聚餐,旁邊一席有兩位正對"清道人"的一幅畫妄加評議,胡小石聽後忿忿不平,臉上露出鄙夷不屑之神色,似乎在說:"憑爾等也配議論我先生的書畫!"其尊師、愛師之情,由衷而發。

胡小石一生敬仰梅庵先生,每年逢梅庵先生忌日,必定素食;至清明節必親赴牛首山掃墓。抗戰後幾經戰亂,李墓竟無跡可尋。解放後,胡小石曾讓學生侯鏡昶代為尋訪,但遍訪未果。直至70年代末,侯教授才找到李瑞清墓園,益撰文"清道人其人其墓",記述李瑞清的生平、成就及他與胡小石之間綿長的師長情誼。

與李大釗

胡小石無黨無派,早年很少介入政治活動。但他為人真誠、正直,中年身處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時期,自然對黑暗的社會現實深惡痛絕,同時為百姓、社稷的命運常懷憂慮,因而也就自然接近那些憂國憂民的共產黨人和民主、進步人士。

1920年11月,胡小石離開上海北上,受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之聘,任該校教授兼國文部主任,與同在該校執教的李大釗先生相識。李大釗與國文系師生專門歡迎胡小石併合影留念。胡小石與立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釗十分投緣,過從甚密,晚上常常步行去石駙馬大街後宅李大釗家中閒談。胡小石曾對其女弟子程俊英說:"守常兄是一位愛國愛民的學者,他整夜伏案寫文章,想用馬克思理想的共產主義救中國,達到世界大同的境界,我欽佩他,歡喜他,他是我的一位益友。"

有一次,北京高校師生髮起"索薪運動",李大釗、胡小石都參加了,大家圍在新華門外抗議當局拖欠教師薪水,籲請派員解決問題。但半天無一名官員出面會見。李大釗義憤填膺,振臂高呼,突然因悲愴過度而昏厥在地。站在他身旁的胡小石極度震驚,多少年後言及此事,仍為李大釗的赤誠與義憤而感嘆不已,他說:"守常兄平時極為溫和,想不到他那天反應會這麼激烈。"

1922年7月,胡小石辭職南返。女高師大部分留京的畢業生與第二屆國文部的部分同學,請李大釗先生作陪,歡送胡小石,並在學校大禮堂前假山上攝影留念。胡小石手捧一束鮮花,站在中央,李大釗先生立其旁,其餘師生分立於前。

1924年胡小石出任金陵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不久,李大釗南下廣州途經南京,曾專門下車,登門拜訪胡小石。1927年4月,李大釗先生慷慨就義,噩耗傳來,"先生哀之甚至,其後輒形諸夢寐"(曾昭燏《南京大學教授胡先生墓誌》)。

煩國民黨

"九一八"事變後,胡小石目睹外患日深、民不聊生,常有憤世嫉俗之語。他曾在《雜詩》中怒斥"狐狸亦當道,安問豺與狼?"並感嘆"萬哀天地夜,闔眼倘我存"。1939年胡小石一度兼任雲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在昆明期間與楚圖南等人過從甚多,還結識了思想進步的工商企業家鄭一齊,鄭贈送胡小石一批進步書籍。 1940年1月,胡小石離開昆明回重慶中央大學,途中遭特務搜查,鄭一齊所贈進步書刊被悉數沒收,胡小石也被列入特務監控的黑名單之中。 1946年,國民黨為蔣介石六十壽辰祝壽,朝野各色人等競相效忠,或撰頌辭,或獻九鼎。當時有一"民意機構"派人與胡小石商洽,許以重金酬謝,請他為蔣介石六十壽辰書寫壽文。此舉一箭雙鵰,其一因為胡小石已是"民國最高學府"中央大學最負盛名的學者之一(系"部聘教授"),且金石書畫、詩詞曲賦無所不通;其二是因為胡小石無黨無派,與政治素無姻緣。請他寫壽文,既有文氣,又具"民意"。然而當來人剛剛說明來意,胡小石即一口回絕。來人情急之下,脫口反問:"前時美軍將領史迪威逝世,那次公祭典禮上的祭文,不是由先生寫作的麼?"胡小石當即回答:"史迪威將軍來中國幫助我們抗戰,所以我才為他寫祭文。再說,我只會給死人寫祭文,不會替活人寫壽文。"來人聞之變色,悻悻而去。

民初著名書法家衡陽曾家髯(熙)先生對胡小石曾有一評價曰:"其為人孤峻絕物,苟非所與必面唾之,雖白刃在前不顧也。及觀其事師敬友則循循然,有古人風。"信哉此言! 臨危受命 風骨凜凜。

1947年5月,中央大學愛國學生率先發起"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鬥爭。胡小石同情和支持進步學生的愛國運動。他的研究生劉溶池是"全國研究生聯誼會"的領導成員,胡小石提醒青年學生要注意策略,通過記者招待會等形式籲請社會輿論支持。國民黨當局殘酷鎮壓學生運動、釀成"五·二〇"慘案後,胡小石又與其他中大進步教授一起,公開發表宣言,抗議當局之措置,營救被捕青年學生。

蔣介石不久即頒布《全國總動員令》,進一步擴大內戰,向解放區發動猖狂進攻。胡小石為劉溶池題寫了"化大炮為紙鳶"六個行書字,表達他反內戰、盼和平的迫切心愿。

1948年底1949年初,國民黨軍隊接連潰敗。行政院下達"國立院校應變計劃",企圖強迫中央大學南遷廣州或廈門或台灣,遭到中大教授的強烈反對。1 月21日,校務會議作出"以不遷校為原則"的決議。27日,中大校長、訓導長、總務長三人棄職而去;31日,教授會投票選出梁希、胡小石、鄭集、歐陽翥、張更蔡翹、劉慶雲、吳蘊瑞樓光來、吳傳頤、劉敦楨11名委員和李旭旦張江樹宗白華錢鍾韓等人為候補委員組成的"中大校務維持會",胡小石臨危受命,與森林系教授梁希、生物系教授鄭集一起被推為常務委員,主持校政。

校務維持委員會成立後,即向李宗仁政府提出"撤查校長周鴻經"、"拔髮應變費及糧食"、"釋放被捕學生"等三項要求。胡小石與梁希、鄭集等多次赴總統府交涉。當時的教育部長陳雪屏親自出馬,一方面在中央飯店宴請校維會成員,再三強調"不派校長,由校維會治校,在大學史上查不出根據";另一方面,又試圖以"出任中大校長"利誘胡小石先生。胡小石風骨凜凜,嚴詞拒絕,並在全校師生大會上公開表明自己的態度。

4月1日,中央大學等10所專上學校六千餘學生舉行了"爭生存、爭和平"的請願遊行,胡小石為保護青年學生,坐一輛吉普車緊跟在遊行隊伍後面。學生隊伍先後在大中橋和總統府遭到預先埋伏的警察和淮海戰役敗退回京的國民黨軍官的毒打。胡小石和劉慶雲、張江樹、吳傳頤四位教授不避艱險趕到現場,也遭暴徒圍追,胡小石及時進入總統府門房躲避,才免遭不測。

4月11日,南京各大專院校分別在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政治大學為"四·一"慘案中犧牲的烈士舉行追悼會。胡小石先生親致悼詞。他所撰寫的兩幅輓聯,懸掛在禮堂南面牆上,分別痛挽死難的物理系學生程履繹和電機系學生成貽賓。其中一幅輓聯為: 你死,死得好慘,慘無人道;我哭,哭不出來,來悼英靈。

4月23日,百萬雄師,揮戈南下,南京喜迎解放。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胡小石欣然出任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成員,兼任文學院院長。

與"六華春"

胡小石於篆、隸、真、行、草全面鑽研,書法博採眾長,自成一體,世所公認。他生前曾為南京不少地方題過名。其中最顯眼的有三處,一為梅園新村的"中共代表團原址"銅牌,一是"南京博物院"院名,三為鼓樓的"曙光電影院"。新街口的"六華春中西餐館"、夫子廟的"永和園"等有名餐館的招牌,也是由胡小石題寫。

"文革"期間,曾經鬧過這樣一樁笑話:當時胡小石先生已逝世四年,但仍有紅衛兵上門造反,說 "胡小石是資本家,必須打倒"。胡小石的長女胡令暉問紅衛兵有何依據,紅衛兵竟說:"六華春中西餐館的招牌上明明白白地寫着胡小石的名字,不是資本家又是什麼?"其無知無識實令人哭笑不得。另一笑話為紅衛兵要向當時的江蘇省委書記彭沖興師問罪,理由是他"家中不掛毛主席像,只掛胡小石的像。"其實彭沖家中掛的並非胡小石的像,而是他所書寫的條幅。彭沖同誌喜愛胡小石的書法作品,1988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了《胡小石書法選集》,已經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彭沖欣然題寫了書名。

作品一覽

胡小石早年在兩江師範求學時,即以詩文名噪一時。較他低幾級的陳中凡進校後,曾聽不輕於許人的周實丹屢屢稱道胡小石的才華。一次,陳中凡與周實丹同登清涼山,在掃葉樓品茶,看到牆上有署名"光煒"的詩句雲:"清絲流管渾拋卻,來聽山中掃葉聲",不由擊節讚嘆,周實丹乃告之說:"光煒就是小石的本名。" 1920年,陳中凡到杭州途經上海,拜訪師友,在李瑞清寓所與胡小石相識。初次把晤,相見恨晚,胡小石出示所作詩歌,陳中凡對其《與友人江頭小飲》一首尤為欣賞,詩云:"十年騎馬上京華,銀燭歌樓人似花;今日江頭黃篾舫,滿天風雨聽琵琶。"吟誦再三,陳中凡不由"嘆其軼材秀出,非儕輩所能幾及"。

胡小石曾經其師李瑞清先生介紹,與胡翔冬一起師拜陳散原(陳三立)先生門下,從受詩學。散原先生是陳寶箴之子、陳寅恪之父,清末詩壇"同光體"領袖之一。他因材施教,命胡翔冬專習中晚唐五律,胡小石專習唐人七絕,而後再就性之所近,兼習各體。胡小石謹遵師教,轉學多師,自成風格。其生平所作,七絕居多,旨趣神妙,風調雋美。散原先生曾贊其"仰追劉賓客,為七百年來罕見。"胡小石女弟子、南京博物院院長曾昭遹在其所撰《南京大學教授胡先生墓誌》中雲:"先生為文,以龍門為宗。於詩,潛心陶謝與工部特深,又酷好謝翱,所作絕句,直追中晚唐。偶作小令,有宋人風致。"蘇州大學錢仲聯教授主編的《近代詩鈔》收錄胡小石詩作80餘首。

胡小石一生所寫詩詞甚多,晚年曾厘為六卷:分別為《磐石集》、《峽林》、《無同沙詞》、《蜩樓草》(以上為1949年前所寫古今體詩)、《東風堂集》(解放以後古今體詩)、《夏廬長短句》(畢生所填小令詞)。其中三、四卷有親筆定稿,第六卷有曾憲洛鈔本,余皆未定。1962年胡小石先生去世後,在聯合國任職的長子胡令德回大陸治喪,欲將其父手書詩集帶到香港影印出版。當時任南京大學校長的郭影秋力主在內地先行出版。胡小石次子楊白華(出繼舅家,改姓楊氏)廣為收羅,編為詩詞全集,寄中華書局。因當時內地出版社尚無印行現代人舊體詩詞先例,故中華書局退稿南大胡小石遺著整理委員會。未幾,"文革"風暴驟起,此稿亦遭掠,"文苑瑰寶",就此失蹤,殊為可惜!

1986年,南大中文系資料室中突然發現胡小石遺物一大捆,大部分為其論著底稿及油印授課講義及參考資料,尚有1913年初至1914年在長沙明德中學任教時所作雜鈔詩函稿。胡小石的弟子吳白稥教授以此為主,多方搜集增補,匯印《願夏廬詩詞鈔》,收入詩251首、詞19闋,"約存全貌之半。"

胡小石才思過人,詩文"立馬可待"。1950年夏,華東軍政委員會陳毅將軍來寧,在玄武湖翠虹廳約見南京文藝界知名人士。午餐之後,陳毅請胡小石先生賦詩留念,先生略思片刻,即吟五絕一首: 千秋傾城酒,十里送荷風。更以吞江量,完成跨海功。

詩中寄望有"儒將"之稱的陳毅將軍,挾百萬雄師過大江之氣勢,一舉完成跨海作戰、解放台灣之千秋功業。

書目:

胡小石重師傳少著述,思想學術,多散見弟子之作。

《甲骨文例》(1924)

《遠遊疏證》(1926)

《說文古文考》(1927)

《金文釋例》(1928)

《古文變遷論》(1933)

《齊楚古金表》(1934)

《聲統表》(1937)

《江津縣方言志》

《說文部首疏證》

《楚辭辨名》

《書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印本》

《金石蕃錦集》

《屈原賦考講義》

《中國文學史》

《願夏廬詩鈔》(吳白陶)

軼事典故

賞心樂事

1924年胡小石離開武昌高師,回寧任金陵大學國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曾自築小樓於將軍巷31號,取名"願夏廬"。1937年遭日軍空襲而被炸毀。 1946年由蜀東還後,先後住中央大學校舍和天竺路小樓。無論是在"願夏廬",還是在天竺路,胡小石家常常是高朋滿座。他的一些高足,如曾昭遹、關白稥、游壽、徐復、金啟華、孫望等,也常上門請教。胡小石與弟子們談笑風生,樂此不倦。每到就餐時分,弟子起而告辭,他總是熱情留客吃飯。他的長女胡令暉還記得解放前有一年,保姆見胡小石又留客吃飯時,面有難色地說:"先生,家中沒柴燒飯了。"當時市面上柴草緊張,購買脫檔。胡小石卻慨然應答:"無柴燒不要緊,把我書房裡的報紙拿去燒就行了。"

胡小石鐘愛弟子,授課之餘,常邀學生數人,或是去城南城北幾個老字號菜館品嘗佳肴,或是去清涼山掃葉樓飲茶品茗,或是到夫子廟秦淮河畔小攤上吃"油氽豆腐乾"。作為一個"美食家",胡小石推重"飲食文化",更陶醉於和弟子、友人飲酒賦詩、縱論文史的氛圍。他曾不止一次講過:"平生有三好,一好讀書,二好賦詩揮毫,三好東坡肉。"他在40年代曾自創一道菜,人稱"胡先生豆腐",至今還載於"金陵菜譜"。

胡小石酷好崑劇,帶弟子觀賞崑劇,是他又一"賞心樂事"。抗戰前蘇州崑劇班來寧演出,由於賞之者甚少,賣座率有時不到一成。胡小石每場必至,他與黃季剛教授總是合買幾十張票,邀門生弟子往觀,一則也盡其所力,資助潦倒零落的梨園藝人。解放之後,崑曲振興,北京滿城爭看《十五貫》,胡小石先生為"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而興奮異常,特地帶他的研究生去看江蘇省崑劇院的《遊園驚夢》,並對當時嶄露頭角的新秀張繼青讚賞有加。胡小石對其他劇種、曲藝也頗有興致,曾帶弟子一起觀摩過楊乃珍的蘇州評彈陳伯華的漢劇《宇宙峰》、張桂軒的京劇《翠屏山》。張桂軒當時已85歲高齡,他演的《翠屏山》中的拚命三郎石秀,仍能持數十斤重之鋼刀登台,運轉如飛,令人驚嘆,胡小石曾賦詩兩首《贈張桂軒》,其中一首曰: 薄海同歡春色回,孤花惟悴也重開。翠屏千尺松林路,燈影刀光見汝來。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胡小石性耽山水,攜門生弟子登高懷古、踏青覓勝,是他第三件"賞心樂事"。他的女弟子、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的曾昭遹曾在《憶胡小石師》一文中這樣寫道:

逢春秋佳日,常邀弟子二三人出遊,余多隨侍。相與攀牛首,登棲霞,探石頭城之故跡,攬莫愁湖之勝景。嘗於夏日荷花開時,天才微明,即往玄武湖,載一葉扁舟,破迷茫之晨霧,搖入荷花深處,輕風佛面,幽香沁人,以為斯樂南面不易。又嘗於櫻花盛開之際,游孝陵及梅花山,坐花下高吟唐人絕句,音調清越,迴蕩於林木間,其雅懷高致可見矣。

言傳身教

"聰明人要用笨功夫"、這是胡小石先生告誡其高足王季思的一句話。王季思早年在東南大學受教於胡先生。一次他將自己的一篇論文送請胡先生審閱。論文評析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王季思用張華"平關之役,利在獲二俊"之言詮釋"論功若准平關例,合著黃金鑄子昂"二句。胡小石認為這一典故僅說明了前一句,而後句卻未有着落,因而建議他去查《國語》一書。季思先生遵囑查閱,方知後一句乃用《越語》中勾踐用黃金為范蠡鑄象的典故。 斗轉星移數十年,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學者的王季思教授始終記着先生這一語重心長的教誨,他在給青年教師談治學經驗時,還以此事此語告誡後學,追念先生教誨之情。

"聰明人要用笨功夫",既是誨人,更是自律。胡小石先生儘管記憶驚人,學富五車,卻始終嚴謹治學,無論是備課,抑或撰文,都一一查對原文,決不單憑記憶。即便是那些教過數遍、已經爛熟於心的課,他仍認認真真從頭備起。並把上課前一天的晚上專門用於備課,雷打不動,決不外出應酬或在家待客。他的弟子周勛初曾撰文追憶道:"南京號稱長江三大火爐之一,夏夜的悶熱更是令人難以忍受,我曾多次看到先生夏夜伏案備課……那種揮汗疾書的動人景象,畢生難忘。"

胡小石是金陵書壇的泰斗,他在授課時的板書,也十分講究用筆、結構、布白,點劃撇捺,遒勁高古,人稱"一絕"。學生一邊聽講,一邊欣賞着先生高超的書法藝術。1961年5月作校慶學術報告時,胡小石先生示意要更換板書。有位同學上前幫忙擦黑板,突然台下響起一片"不!不要擦!"的喊聲,一時間使那位學生手持黑板擦楞在台上,惘然不知所措。原來前來聽講的師生實在不忍擦去如此精妙的板書。胡小石先生見此情景,不禁莞爾一笑。

胡小石先生的教學藝術,也因形神具備、收放自如而堪稱一絕。他博聞強記,既專攻農博,又精通文史,還長於繪畫。他對《詩經》、《楚辭》中的名物訓話,既引經據典考證其出處,又當場作畫以圖形闡釋。如講解《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一句時,就引南宋吳仁傑的《離騷草木疏》,指出蘭蕙屬於唇形科植物,一莖一花為"蘭",一莖數花為"蕙",並在黑板上畫出不同品種的形狀。他還指出,"紉秋蘭之為佩"之"蘭"為澤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之"木蘭"即木蓮,告訴學生南大校園內有兩本木蘭,而澤蘭則可去雞鳴寺香市辨識。

胡小石還曾圖解"太歲在寅曰攝提格",並據此測算屈原的生年。又曾在黑板上繪出屈原三次流放與東行的圖,幫助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屈原坎坷的遭際。胡小石曾將他手繪的屈原流放圖草稿送給女弟子吳翠芬,這張練習本大小的白紙繪成的圖稿,吳翠芬教授一直珍藏呵護至今。

據周勛初教授回憶,晚年的胡小石給研究生上課時,常常"用一塊舊的包袱,包起一迭厚厚的書,置於座位左前方。每當講到什麼具體問題,就打開包袱,取出有關的書,按照預先夾好的紙條檢出材料,讓大家傳觀"。這些材料包括美術期刊、考古發掘報告,《李洋文化史大系》;包括古代書畫作品,如《女史箴》、《九歌圖》、《高逸圖》、《文苑圖》等。他要求學生準確地理解古代的器物、服飾,避免似是而非,貽笑大方並誤人子弟。他曾譏笑有幅頗有名氣的《屈子行吟圖》,由於對古代的冠缺乏了解而鬧出笑話:"屈原頭上倒象頂着一隻火柴盒子。"

妙語解頤

胡小石學問淵博,為人幽默,不僅授課講學時妙語連珠,就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詼諧之語,令人忍俊不禁。 一次講到古代神話中常有"感生"故事,胡小石例舉漢高祖劉邦杜撰其母在風雨中與蛟龍交合而懷孕,以抬高自己身價,故事說完,他故作不解之意雲:"沒想到這位皇帝不顧其父難堪,竟甘心做一個不是人養的人!"

1961年5月,年過七旬的胡小石抱病參加校慶學術報告會,主講杜甫詩作特色,大教室內座無虛席,校長郭影秋及許多教授(其中包括南京師院中文系段熙仲教授)都專程趕來聆聽。胡小石以走路為喻,分析唐代文字的演變發展走向-初唐文學是走在長門閭巷;盛唐文學是乘着高車駟馬在通衢大道上奔行,旁若無人,壯闊無前(尤其是李、杜二公);中唐文學有的是在園亭中休息(如大曆十才子),有的是爬山,走險峻的羊腸小道(如韓、孟、賈),有的是則是在大平原上兜圈子(如元和諸公);晚唐文學是離開陸地走水路,舍車而乘舟了(小令和詞應運而生)。

學生請教"格"和"律"的異同,胡小石作譬雲:"格可變,律不可動。就好比每人臉上都有兩眼一鼻一口,這便是不變的律。但每人的眼口鼻都有長短、高低、大小之分,這是可變的格。"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學教授的生活也較清苦,胡小石家曾多日不嘗肉味。一次,保姆夏媽設法買到一點肉,剁成末子,煮成肉糜粥,胡小石聞香而至,既驚訝又興奮地說:"豬兄、豬兄,久違,久違。"這一戲言後來傳到外面,"文革"中居然有人大作文章,認為是"反黨反社會主義言論",要批鬥業已作古的胡小石先生。

人物評價

徐悲鴻評其書法曰:

小石才氣洋溢,書旨微妙,自得流沙墜簡,益清麗渾樸,便欲鎔鑄兩漢晉魏,突過隋唐名家,時人或未之信也。書貴有真意,而宋人太乏工力,否則若朱晦翁、蘇東坡,俱是不可一世才德,而未躋極詣,則此二者胥不可徧廢也。 [1]

潘伯鷹亦評之曰:

小石先生言笑溫雅,即之藹如,顧其書乃雄古崛強,鋒鍔森立,不可逼視,殆自寫匈中奇氣耳。[2]

參考資料

  1. 胡小石:卓然能自立 , 搜狐網, 2018-05-17
  2. 胡小石:卓然能自立 , 搜狐網, 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