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鮮半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朝鮮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朝鮮半島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部經長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頭山」)與中國大陸相接,東南隔大韓海峽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為黃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稱「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稱「東海」)環繞。

朝鮮半島( Korean Peninsula ),(조선반도|漢=朝鮮半島),韓國稱其為韓半島(한반도|漢=韓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朝鮮半島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部經長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頭山」)與中國大陸相接,東南隔大韓海峽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為黃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稱「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稱「東海」)環繞。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英中四國共同託管。此後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範圍:蘇聯勢力範圍內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以及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因蘇聯等共產主義陣營國家缺席,導致當時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投票發動了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的朝鮮最終在1953年簽署停火協議,朝鮮半島沿三八線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國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

地理

朝鮮半島位於東北亞,東北與俄羅斯相連,北隔長白山朝韓稱「太白山」或「白頭山」)與中國相接,南隔朝鮮海峽南韓大韓海峽大韩海峡]、日本對馬海峽対马海峡])與日本相望。其西東分別為黃海(朝韓稱西朝鮮海西海)和日本海(朝韓稱東朝鮮海東海)環繞。朝鮮半島由半島本土和3300個大小島嶼組成,半島本土占全國總面積的97%。境內多山,山地和高原占全國總面積的80%。由於朝鮮半島北部的鴨綠江圖們江的源頭幾乎都是匯集在同一點(情況與香港深圳之間的深圳河沙頭角河界線相似),使朝鮮半島與歐亞大陸之間沒有陸地交接點相連,被鴨綠江和圖們江一條「江峽」分隔著,儼如一「島」。大部屬溫帶季風氣候,南端有亞熱帶季風氣候分佈區(主要集中在釜山一帶的慶南全南濟州)。南部受日本暖流黑潮影響下,海洋性氣候特點明顯;而北部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6.6-16.6℃,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

因朝鮮半島南北跨度有將近三千朝鮮里(三韩国里合一公里,朝鮮半島南北總長1,100公里,故約合3,000韩国里),因而又稱「三千里江山」見於《大韓民國國歌》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歌》。

另外在地理上相較於常飽受地震或海嘯威脅的日本列島菲律賓或是台灣,朝鮮半島所面臨的風險都較這些鄰國還要來的低,另外雖也會受到颱風的侵襲,但其數量上也較鄰國來的少。

氣候

朝鮮半島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半島南部地區與日本氣候相似,受東韓暖流影響,氣候相對溫暖濕潤。半島部北地區氣候相對寒冷,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內陸氣候相似。在一月份,朝鮮半島南北溫差達20攝氏度。

不過整個朝鮮半島在盛夏都是受到東亞季候風的影響,在秋季都有頻繁的颱風。大部分的降雨是在夏季,將近一半的年降雨發生在季風時節。除了濟州島外,朝鮮半島在冬季氣溫都低於零攝氏度。冬季降水稀少,除山區外很少有積雪。

植被

朝鮮半島已知植物種類有3000多種,其中500多種為朝鮮半島特有物種。朝鮮半島氣候可分為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暖溫帶分布在半島南部海岸和濟州島。植被為闊葉常綠植被。半島大部分地區為中溫帶,植被以韓松,闊葉落葉植物為主。朝鮮半島北部和山區是寒溫帶,植被以落葉松杜松為主。

礦產

礦產方面,北部的礦產則比南部豐富的多,礦產數目亦餘300多種,其中以鎂的儲藏量最大宗,約有100億噸,其它包括鐵礦砂、褐煤無煙煤

歷史

根據考古所得,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傳說在公元前24世紀(約公元前2333年),朝鮮半島北部形成了檀君古朝鮮(意為「寧靜晨曦之國」)。

前三國時期,朝鮮半島北部及中國東北分布着夫餘沃沮濊貊東濊等東北亞部落,朝鮮半島南部為三韓部落。進入4世紀以後,高句麗鴨綠江流域興起,統一北部的各部落國家及滅漢四郡。在西南部,百濟消滅了馬韓54國。東南部的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代」。公元7世紀,新羅聯合唐朝先後滅了百濟高句麗

676年羅唐戰爭後,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大同江以北的高句麗故地被唐朝渤海國等繼承。904年,新羅僧人金弓裔建立「泰封國」。

918年,泰封國大將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高麗時代阿拉伯商人將朝鮮半島的情況傳到歐洲世界,英語以及其他歐洲語言中「Korea」(Corea)一詞的語源就是「高麗」。),此後全面統一朝鮮半島。朝鮮半島深受中國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響。

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改元建國,並由明太祖定國號為朝鮮,史稱「朝鮮王朝」。1895年,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中協定了清朝承認朝鮮自主,朝鮮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並建立了大韓帝國

1910年「日韓合併」。力爭使朝鮮半島從日本獨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919年4月13日在中國上海成立,並隨當時抗日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0年到達重慶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英、中4國共同託管。此後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範圍:北部由蘇聯軍事政府管理,南部則由美國軍政廳統治。兩者分別於1948年獨立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조선민주주의인민공화국,簡稱「朝鮮」,조선)及「大韓民國」(lang|ko|대한민국,簡稱「韓國」,한국)。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因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缺席,導致當時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投票發動了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的朝鮮最終在1953年簽署停火協議,朝鮮半島沿三八線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主權國家

政域

以下列出現行位於朝鮮半島上之兩個分裂國家,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行政區劃。

朝鮮八道 現時分區 朝鮮語 首府 人口(人) 面積
(平方公里)
大韓民國 大韓民國
京畿道 首爾特別市 서울특별시 中區 9,853,972 606
京畿道 경기도 水原市 8,937,752 10,136
仁川廣域市 인천광역시 南洞區 2,466,338 958
江原道 江原道 강원도 春川市 1,484,536 16,536
全羅道 全羅北道 전라북도 全州市 1,887,239 8,047
全羅南道 전라남도 務安郡 1,994,287 11,956
光州廣域市 광주광역시 西區 1,350,948 501
濟州特別自治道 제주특별자치도 濟州市 512,541 1,846
慶尚道 慶尚北道 경상북도 安東市 2,716,218 19,021
慶尚南道 경상남도 昌原市 2,970,929 10,518
釜山廣域市 부산광역시 蓮堤區 3,655,437 765
大邱廣域市 대구광역시 中區 2,473,990 886
蔚山廣域市 울산광역시 南區 1,012,110 1,056
忠清道 忠清北道 충청북도 清州市 1,462.621 7,433
忠清南道 충청남도 洪城郡 1,840,410 8,590
大田廣域市 대전광역시 中區 1,365,961 540
世宗特別自治市 세종특별자치시 扞率洞한솔동 122,263 465.23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平安道 平壤直轄市 평양직할시 3,255,388 3,194
新義州特別行政區 신의주 특별 행정구 349,500 132
平安北道 평안북도 新義州市 2,450,110 12,191
平安南道 평안남도 平城市 3,597,557 12,330
南浦特別市 남포특별시 455,000 829
慈江道 자강도 江界市 1,147,946 16,613
咸鏡道 咸鏡北道 함경북도 清津市 2,327,000 15,980
咸鏡南道 함경남도 咸興市 3,050,000 18,534
兩江道 량강도 惠山市 660,000 13,880
羅先特別市 라선특별시 205,000 746
黃海道 黃海北道 황해북도 沙里院市 2,113,672 8,157
黃海南道 황해남도 海州市 2,310,485 8,450
開城特級市 개성특별시 308,400 1,309
江原道 江原道 강원도 元山市 1,477,582 11,091

文化

朝鮮文化

朝鮮文化是朝鮮民族自古不斷演化發展形成的民族思想、理念、風俗和習慣。雖然朝鮮戰爭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北韓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一脈相承。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不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有着其獨特的文化特徵。[1]

中國和朝鮮半島

中國與朝鮮半島山水相連,唇齒相依,自遠古以來,居住在大陸和半島的先民就有許多來往和聯繫。古代中國與古代朝鮮族人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交往已有3,000多年,可以說比中日交流的歷史還要悠久,而且中朝交流還常常充當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樑。古代先進的中國文化往往通過朝鮮半島再傳到日本。

朝鮮半島朝鮮民族的先民包括扶餘族(包括沃沮東濊)、高句麗人[2][3]三韓人(馬韓、辰韓和弁韓)。關於三韓,《後漢書·東夷列傳》第七十五:「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焉。」

政治方面,自1272年元朝定都大都,以及後繼的明朝北京作為京師,朝鮮逐成為明代的邊防屏障。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後,在《馬關條約》中放棄對朝鮮半島的宗主權承認朝鮮半島獨立,1897年,朝鮮王宣布建制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韓」第一次從民間進入正式國號。「han」這個音在韓語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

參考文獻

  1. cite book|author=John K. Fairbank, Edwin O. Reischauer & Albert M. Craig|title=East Asia: Tradition & Transformation|publisher=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year=1978|isbn=039525812X
  2. 《隋書/卷81》:百濟之先,出自高麗國(高句麗)。
  3. 《三國志》,高句麗扶餘別種,語言習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