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河怨》是《黃河大合唱》的第六樂章,作詞光未然,作曲冼星海。創作於1939年。是一首女高音獨唱曲。《黃河怨》一個絕望婦女的內心獨白。描寫我國抗日戰爭時期,在淪陷區-位亡夫失子,受盡日本鬼子蹂躪、欺辱的婦女,萬分悲痛、羞辱難奈、下定決心以死抗爭的痛苦心情。作者冼星海將女主人公悲痛的情感賦予了流暢而凝重的音樂,使該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均做到了高度的藝術統一, 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1]
《黃河怨》在整個《黃河大合唱》中,是戲劇性最強的一段。這首歌曲用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了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和哀怨。歌曲孕育着強烈的悲劇性,在悲憤中積釀一種奮起反抗精神,從而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這部作品曾經巨大鼓舞了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鬥志。
1939年,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魯藝邀請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觀看《黃河大合唱》。冼星海親自指揮,魯藝百名師生表演的《黃河大合唱》作為大軸節目出場。毛澤東看完拍手大喊三聲「好」。周恩來為《黃河大合唱》親筆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創作背景
1938年10月30日,青年作家、詩人光未然(原名張光年)率領抗戰演劇隊第三隊進行抗日宣傳,一路輾轉來到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準備從東渡黃河的唯一通道,也就是壺口下游的渡口渡過黃河。在壺口,光未然和隊員們被壺口瀑布奔騰洶湧的滾滾激流和滔滔巨浪發出的隆隆雷聲所震撼。儘管渡河萬分困難,但光未然和演劇隊員們都表示,為了抗戰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生命。當地老百姓見他們如此堅決,答應幫他們想辦法渡黃河。當時已是初冬時節,天氣很寒冷。在領頭老艄公的指揮下,黃河船夫一個個光着膀子,伴隨着響亮有力的黃河號子,渡船帶着光未然一行人穿急流、過險灘、躲漩渦、避礁石,闖過道道險關,向着河對岸駛去。光未然和演劇隊員們大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充滿青春理想和抗戰激情的革命青年,還未在戰場上見識過槍林彈雨,就遇到與大自然搏鬥的壯觀場面,可謂驚心動魄![2]
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以及高亢悠揚、深沉有力的船工號子,給光未然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記憶,澎湃的激情在他的胸中奔騰激盪。但處於動盪和轉移的日子裡,光未然無暇記錄下當時的感受和心情。1939年1月,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到達延安。在此之前,光未然在行軍時不慎墜馬,造成左臂骨折。他是坐着擔架到的延安,一到延安就被直接送進延安邊區醫院。在大後方醫院安靜的環境裡,光未然壓抑不住奔放的詩情,全然不顧墜馬受傷的行動不便,利用5天時間,口述給其他同志做記錄,創作出400多行的長詩《黃河吟》。
光未然來到延安後,見到了比他稍早來到的冼星海。兩位老戰友相見三句話就說到了再次合作。冼星海提到:我們合作過,我現在正好想寫點東西,你是不是給我一點歌詞啊!光未然隨機答應:好啊!我正好有一首長詩《黃河吟》,我把它改成歌詞,搞一個大合唱。光未然和冼星海兩人一拍即合,隨即開始商量,二人再來一次「更厲害的合作」。光未然將長詩《黃河吟》改編成八個段落的大合唱歌詞,冼星海譜曲。
1939年的除夕之夜,冼星海受邀來到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同志們的窯洞,聆聽光未然改好的《黃河吟》。光未然在歌詞中刻畫的黃河形象,充分調動讀者和聽眾的視覺聽覺神經,使人感到奔騰的黃河就好像咆哮在眼前、呼嘯在耳邊一樣。冼星海聽得熱血沸騰,聽完之後一把抓過歌詞,激動地表示:我有把握,我有把握把它譜好!
冼星海拿走了歌詞,並決定把《黃河吟》譜成《黃河大合唱》。沒有親臨壺口歷險的冼星海為了獲取創作源泉,更好地詮釋出《黃河大合唱》,他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向光未然和演劇三隊的同志們詳盡了解搶渡黃河時的情形以及船工號子的鏗鏘呼號,默默地醞釀着這部作品。光未然和他的隊員們也不遺余力為冼星海反覆敘述和描繪在壺口渡河時的所見所聞所感,為創作提供豐富的創作靈感和素材。
當時的延安,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冼星海卻很樂觀,在生活上有很多「創舉」,比如他把黃豆磨成粉拌上少許紅糖,創造出「土咖啡」。他的煙鬥嘴壞了,在延安配不上,就把一支竹竿毛筆的筆尖拔了,將筆桿當煙嘴用,坐在土炕上臨窗的小桌前,抽着超長煙斗奮筆創作。冼星海藝術創作有個習慣:先經過長時間醞釀,一旦思考成熟,就可以連續幾天幾夜不休息直至作品完成。很快,冼星海在簡陋的窯洞裡全身心地投入到《黃河大合唱》的創作中。每寫完一首,冼星海就拿給學員們試唱,讓大家提意見,仔細詢問覺得哪裡不通順,甚至於一個裝飾音都要問大家意見。
經過6天的創作,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完成《黃河大合唱》八個段落合唱、齊唱、獨唱、對唱、輪唱作品的譜曲。就這樣,在延安的小窯洞里,在那盞搖曳着微弱火苗的菜油燈下,在兩斤白糖對味蕾的刺激下,冼星海實現詩與樂的完美結合,創作出一部被稱作音樂史上不朽的史詩性名作——《黃河大合唱》。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這也是抗戰演劇隊第三隊向延安各界的告別演出。觀眾達千人以上,光未然擔任朗誦。這場用木魚、煤油桶、搪瓷缸伴奏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演出完畢,「台下發出狂熱而持久的掌聲」,一時之間轟動延安。
歌詞
(朗誦詞)
朋友![3]
我們要打回老家去!
老家已經太不成話了!
誰沒有妻子兒女,
誰能忍受敵人的欺凌?
親愛的同胞們!
你聽聽
一個婦人悲慘的歌聲.
(歌詞)
風啊,
你不要叫喊!
雲啊,
你不要躲閃!
黃河啊,
你不要嗚咽!
今晚,
我在你面前
哭訴我的仇和冤.
命啊,
這樣苦!
生活啊,
這樣難!
鬼子啊,
你這樣沒心肝!
寶貝啊,
你死得這樣慘!
我和你無仇又無冤,
偏讓我無顏偷生在人間!
狂風啊,
你不要叫喊!
烏雲啊,
你不要躲閃,
黃河的水啊,
你不要嗚咽!
今晚,
我要投在你的懷中,
洗清我的千重愁來萬重冤!
丈夫啊,
在天邊!
地下啊,
再團圓!
你要想想妻子兒女死得這樣慘!
你要替我把這筆血債清算!
你要替我把這筆血債清還!
歌曲鑑賞
《黃河怨》是一首聯曲體結構的歌曲,混合拍子,音調旋律中吸取了陝北民間音樂中哭腔的某些特點,共有四段,起承轉合、連綿不斷、渾然一體。音樂主導動機平穩、質樸、不斷重複、變形,加上調性和節拍的變化,反覆吟唱,時而低泣,時而呼號。全曲運用大小調交替的手法,多變的節奏,很有層次地表達了極為痛苦和悲憤的情感。曲調吸取了陝北民間哭腔的某些特點,委婉悲涼、痛切感人。[4]
第一樂段:「風啊,你不要叫喊!雲啊,你不要躲閃!」慢速。尾部有所擴充,以徐緩的速度、激進為主的旋律,悠長的氣息唱出了被壓迫、被污辱的聲音。音調悲痛、纏綿、感情深厚動人。
第二樂段:「狂風啊,你不要叫喊!烏雲啊,你不要躲閃!黃河的水啊,你不要嗚咽!」節奏有所緊縮,五小節相同節奏型的短句,從而使音樂更顯得悲憤,緊接着速度轉慢,給人以肝膽皆裂的痛楚,描述了為心愛孩子的慘死悲痛欲絕、泣不成聲。全區出現最低音「1」。
第三樂段:「狂風啊,你不要叫喊!烏雲啊,你不要躲閃!黃河的水啊,你不要嗚咽!」漸強,變節拍,轉回降 B 大調。激動、起伏的音調,伴以低音顫弓,使人不禁感到這樣的夜景:風狂、雲黑、水冷與痛苦的心情緊緊交織在一起,使悲憤的情感進步加深。
第四樂段:「今晚我要投在你的懷中,洗清我的千重仇來萬重怨。」再變節拍,轉回 g 小調。這略帶朗誦的旋律,顯示了一種以死來抗爭的決心。當歌曲將結束時出現本樂章的最高音。這是所有被污辱被壓迫的勞動婦女要報仇雪恨的強烈願望,是一個悲慘的生命最後的吶喊!作者通過強烈的控訴來激發全中國人民奮起戰鬥的壯志豪情。
《黃河怨》這首歌曲情感深刻而憾人心肺。情感基調突出的是一個「怨」字,其目的是為了激發人們心中的憤怒之情。這裡的怨,不是個人的哀怨,也不是個人苦難,而是廣大人民的、整個民族的苦難和深仇大恨。它代表了抗戰時期在日寇的鐵蹄下,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中國婦女的悲慘命運,是她們發自心靈的哭訴和呼號。[5]
冼星海在其創作雜記中曾說,《黃河怨》是要含着眼淚來唱的一首悲歌,是婦女被侮辱後所發出的聲音,假如唱的人沒有這種感受聽眾必然沒有同感。
結構分析
《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雖然沒有像歌劇那樣,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給人一種強烈的矛盾衝突。這個矛盾衝突在開始時體現為人與自然的衝突——船夫與險灘、急浪的搏鬥;後半部分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二者前後呼應——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整個作品就在於展示這個矛盾(《黃水謠》)、激化這個矛盾(《黃河怨》)、解決這個矛盾(《保衛黃河》)。這種矛盾的展示、激化、解決正是其戲劇性所在。
從整體上看,《黃河怨》是《黃河大合唱》的第六樂章,它既是一個「轉折點」又,是一個「冰點」,還是一個「火點」。在《黃河大合唱》中處於一個極為重要的位置。在《黃河怨》之前是合唱與獨唱,重唱和對唱,是音樂發展和情感表達的鋪墊;而在《黃河怨》之後則是氣勢磅礴的合唱,是音樂發展和情感表達的高潮和升華。就此意義而言,《黃河怨》是結構上的一個轉折點,在音樂戲劇概念中被稱為「戲眼」。從全曲戲劇結構上看,《黃河怨》又處在《黃河大合唱》這部悲劇性聲樂作品中最「悲」的位置。
《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河邊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6]
作者簡介
詞作家
光未然(1913~2002.1.28 )原名張光年,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湖北省光化縣人。中共黨員,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並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7]
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30年代起從事進步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
1936年在武漢發表歌頌抗日誌士、反對賣國投降的歌詞《五月的鮮花》,由閻述詩譜曲後,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泛傳唱。
1939年1月,率領抗敵演劇第三隊由晉西抗日游擊區奔赴延安。同年3月,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後,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後在全國各地廣泛傳唱,受到抗日軍民的熱烈歡迎。這組詩,雄健磅礴,深沉渾厚,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抗日戰爭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鬥爭精神。在藝術上,全詩構思完整,布局講究,以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為貫穿形象,熔鑄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詩呈現出強大的力度。同時由於詩人從中國傳統詩詞表現手法上吸收借鑑,組詩節奏明快,語言凝鍊。[8]
1940年在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詩的形式曲折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的強烈要求。「皖南事變」後他被迫出走緬甸,團結華僑文化界和華僑青年從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動。
1942年回到雲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據流傳的民歌編寫了長篇敘事詩《阿細人的歌》,同時創作了抒情長詩《綠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雲南與李公朴、聞一多一道從事民主運動和詩歌朗誦活動。
1945年10月,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迫害,離開昆明。次年由北平進入華北解放區,先後在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主持教學工作。
1949年後,光未然一直在北京從事文藝活動。先後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以張光年署名寫了大量的文學、藝術評論。這些文章立論謹嚴、文風灑脫,勇於面對重大的文藝現象發表意見,先後就歷史劇、神話劇中的反歷史主義的傾向問題,戲曲遺產中的現實主義問題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問題撰文論述,同時對新詩創作問題積極探討,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推動了中國新詩的創作繁榮。光未然的詩激情澎湃,氣勢雄偉,善於以華美的形象包蘊艱難突進的大時代的激流。
2002年1月28日逝世。年享89歲。
主要作品
著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青春文談》、《光未然戲劇文選》、《江海日記》、《向陽日記》、《文壇回春紀事》、《光未然詩存》。 詩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了作者解放前後的代表作 30餘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鑽井隊》,論文《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著有歌詞《五月的鮮花》等。
曲作家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現屬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同時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聲樂套曲作品。
1920年,先入嶺南大學附中,後升入大學預科,演奏過小提琴和單簧管,並擔任過指揮,在學習期間,他做過打字員、教員,以半工半讀的方式維持生活、保證學習。1926年到北京,在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選學小提琴。
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夏到上海,入國立音樂學院學小提琴。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在院刊上發表《普通的音樂》的論文,提出「中國需求的不是貴族式或私人的音樂,中國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樂」。並認為「學音樂的人」要「負起一個重責,救起不振的中國」,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的民主思想。
1935年秋,面對民族危機的嚴重形勢,他毅然回到祖國,投身於人民的革命事業,將全部精力貢獻於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詵星海參加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第二隊,奔赴各地進行抗日宣傳活動。
1938 年春參加了由郭沫若主持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並與張曙共同負責抗戰音樂工作。這期間,他創作了許多抗戰歌曲。如:《保衛蘆溝橋》《游擊軍》《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5月為參加電影配樂工作離開延安去蘇聯。
1945年,因長期工作積勞成疾,病重被送往莫斯科治療,病榻上完成最後一部作品《中國狂想曲》後,病逝他鄉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醫院。噩耗傳到延安,毛澤東同志在悼念他的挽幛上親筆寫下了「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的題詞。
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數百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曲、重奏曲多首。數量多、影響廣的是群眾歌曲,其中有進行曲體裁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蘆溝橋》《到敵人後方去》抒情性與鼓動性為- -體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等。他堅持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創作道路。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聶耳同志的革命音樂傳統,通過廣泛的題材和體裁,創作了許多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所進行的偉大的抗日戰爭歷史現實。他為我國近現代音樂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無愧是我國無產階級音樂的先驅者和奠基人,是人民所熱愛的音樂家。[9]
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個樂章,並由配樂詩朗誦和樂隊演奏將各樂平連成一個整體。各個樂章從內容到音樂形象又具打相對的獨立性,樂章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品以抗日和愛國兩個主題為中心。從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藝術形象上一步步展開,直至宏偉的終曲,激盪的感情浪潮發展到了最高點。
管弦樂隊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對全曲進行了極富特點的描繪.樂隊效果色彩濃郁。音樂刻畫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徵着崇高偉大的民族精神:幾個主題經過發展後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整個作品雖然沒有像歌劇那樣,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它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給人一種強烈的矛盾衝突。這個矛盾衝突就在於開始時的人與自然的衝突,是船夫與險灘、急浪的搏鬥,後半部分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但二者是相呼應的,即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整個作品就在於展示這個矛盾(《黃水謠》)、激化這個矛盾(《黃河怨》)、解決這個矛盾(《保衛黃河》)。這種矛盾的展示、激化、解決正是其戲劇性所在。
《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大合唱」。所謂「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歐洲巴羅克時期重要的聲樂體裁。《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中國的「康塔塔」,也具有這種戲劇性。《黃河大合唱》一共八個樂章,每一章節,都是通過朗誦和樂隊為背景串聯起來。雖然每個樂章在從表現形式、藝術形象、思想內容都各有側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個作品貫穿着一個主題思想,這就是「抗日救亡」,同時也歌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10]
《黃河大合唱》曲目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11]
第二樂章:《黃河頌》(男高音或男中音獨唱)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三弦伴奏)
第四樂章:《黃水謠》(女聲二部合唱,原稿為齊唱)
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原稿是男聲對唱)
第六樂章:《黃河怨》(女高音獨唱,音樂會上常按修訂稿加入女聲三部伴唱)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輪唱)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是一首混聲合唱。這裡運用了黃河船夫號子的音調素材。這一樂章通過黃河船夫與急浪、險灘的搏鬥,象徵着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日趨激烈的民族矛盾。這一樂章通過黃河船夫與急浪、險灘的搏鬥,象徵着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日趨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樂章《黃河頌》(男高音或男中音獨唱)音樂壯闊、熱情、深切。第一段唱黃河的雄姿,第二段贊五千年文化,第三段頌民族精神的發揚。這個樂章表達了詩人對黃河的讚美,但又將黃河形象地比作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因此,這裡對黃河的讚美也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讚美。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三弦伴奏)吸取了《義勇軍進行曲》和《滿江紅》的音調材料,痛訴民族的災難,歌頌時代的英雄。音樂會上往往略去此段。
第四樂章《黃水謠》(女聲二部合唱,原稿為齊唱)這是一首歌謠式的三段體歌曲。第一段抒情而深切,中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情緒更為淒涼,訴敘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這一樂章是全曲中的一個轉折點,整個作品的悲劇性和戲劇的矛盾就此展開。
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原稿是男聲對唱)採用樂段反覆的結構形式,吸取山西民歌音調,並借用鑼鼓伴奏的某些手法,講述了全國廣大流民、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的悲慘遭遇。引出合唱發出「打回老家去」的吶喊。
第六樂章《黃河怨》(女高音獨唱,音樂會上常按修訂稿加入女聲三部伴唱)運用大小調和變化節拍,以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了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哀怨。在整個《黃河大合唱》中,這是戲劇性最強的一段,作為一首獨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強,是檢驗女高音的「試金石」。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是一首輪唱、合唱歌曲,是人們最熟悉的一首。這裡採用了「卡農」的復調手法,給人一種此起彼伏、群情激奮、萬馬奔騰的藝術效果。首先是二部輪唱、然後是三部輪唱,並穿插了「龍格龍」的襯詞,增強了音樂的氣氛,使人感覺到抗日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和勢不可擋。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是一個混聲合唱歌曲,運用主調與復調的混合寫法,以號角性、戰鬥性的音調,象徵東方巨人為最後勝利發出吶喊,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它是整個作品的主題思想的概括和升華,也像是一個回顧,用富於詩意和浪漫色彩的筆調,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終將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必勝信心。
整個作品雖然沒有像歌劇那樣,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它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給人一種強烈的矛盾衝突。這個矛盾衝突就在於開始時的人與自然的衝突,是船夫與險灘、急浪的搏鬥,後半部分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但二者是相呼應的,即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
音樂欣賞
高齡女高音家郭淑珍,深情演唱《黃河怨》 指揮:嚴良堃 朗誦:張翼飛[14]
《黃河怨》 中國廣播之友合唱團35周年音樂會 獨唱:王蘭芬[16]
視頻
經典特別節目 92歲高齡歌唱家郭淑珍和學生合唱《黃河怨》,無法超越的經典
參考資料
- ↑ 《黃河怨》的演唱體會 黃河怨正譜
- ↑ 《黃河大合唱》創作的前前後後 2019-03-26 09:57
- ↑ 黃河怨
- ↑ 歌曲《黃河怨》的音樂分析
- ↑ 論歌曲《黃河怨》的演唱特點 2015-09-02
- ↑ 經典歌曲《黃河怨》 2013-11-01
- ↑ 黃河頌 (《黃河大合唱》的第二樂章)
- ↑ 未光然與黃河大合唱2012-03-12
- ↑ 《保衛黃河》賞析2016-01-20
- ↑ 黃河大合唱的歌曲鑑賞2017-11-24
- ↑ 《黃河大合唱》:自強不息的民族讚歌 , 2019-10-19 11:24:16
- ↑ 彭麗媛 演唱歌曲:《黃河怨》黃河怨2015年4月9日
- ↑ 幺紅 《黃河怨》_標清 2015年11月26日發布
- ↑ 高齡女高音家郭淑珍,深情演唱《黃河怨》 指揮:嚴良堃 朗誦:張翼飛2017年06月29日發布
- ↑ 黃河怨 汪燕燕 2018年05月27日發布
- ↑ 《黃河怨》 中國廣播之友合唱團35周年音樂會 獨唱:王蘭芬 2019年12月31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