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鳥雲澤兵》選自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兵書六韜》卷五《豹韜》。

《六韜》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也是一部治國安邦定國的政治著作,其治國思想體系大體上屬於黃老道家,提倡無為而治 。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1]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目錄

提示

本篇論述了河川戰的原則和方法。首先指出,在同敵人「臨水相拒,敵富而眾,我貧而寡,逾水擊之則不能前,欲久其日則糧食少」,器械不備、補給困難的情況下,應「索便詐敵而亟去之,設伏兵於後」。即設法欺詐敵人,趕快脫離險區,並設置伏兵,防止敵軍追擊。接着進一步論述「敵人知我伏兵,大軍不肯濟,別將分隊以逾於水」的情況下,應以「鳥雲之陣」殲敵。即等到敵先遣隊渡河後。向其發起猛烈攻擊。此時,敵大部隊見先遣隊形勢危急,必然波河前來支援,這時我伏兵和車騎從四而圍攻,敵人必敗。最後指出,用兵作戰,必須靈活機動,合,變化無窮。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與敵人臨水相拒,敵富而眾,我貧而寡,逾水擊之則不能前,欲久其日則糧食少,吾居斥鹵之地,四旁無邑又無草木,三軍無所掠取,馬無所芻牧,為之奈何?」

太公曰:「三軍無備,牛馬無食,士卒無糧,如此者,索便詐敵而亟去之,設伏兵於後。」

武王曰:「敵不可得而詐,吾士卒迷惑,敵人越我前後,吾三軍敗而走。為之奈何?」

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為主,必因敵使,精微為寶。」

武王曰;「敵人知我伏兵,大軍不肯濟,別將分隊以逾於,吾三軍大恐,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為沖陳,便兵所處,須其畢出,發我伏兵,疾擊其後,強弩兩旁,射其左右。車騎分為鳥雲之陳,備其前後,在三軍疾戰。敵人見我戰合,其大軍必濟水而來,發我伏兵,疾擊其後,車騎沖其左右,敵人雖眾,其將可走。凡用兵之大要,當敵臨戰,必置沖陳,便兵所處。然後以車騎分為鳥雲之陳,此用兵之奇也。所謂鳥雲者,鳥散而雲合,變化無窮者也。」武王曰:「善哉!」

治國思想

《六韜》治國思想的基本思路是聖賢的君主通過使用賢能之人治國,並提出了一套足以和儒家內聖外王學說相媲美的治國戰略思想,即"心以啟智,智以啟財,財以啟眾,眾以啟賢,賢之有啟,以王天下。"要通過修煉個人心性以獲取智慧,通過個人智慧來獲取財富,通過財富來獲取眾人擁戴與歸附,從擁戴歸附自己的眾人中獲取賢才,通過賢才來提高自己,這樣就成為一個良性循環,遇到一定的時機,就以行動以獲取天下。《六韜》強調以道以智治國,在競爭激烈的春秋戰國時期,和儒家的以德治國思想相比更具有可行性 。

歷史意義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的基本理論和範疇,主張柔弱勝剛強、韜晦不露和安靜玄默等,同時又引用「黃帝」之書,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六韜》據傳在7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此外,在日本由於源義經盜得《六韜》因而作戰得以出奇制勝的傳說,使得《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2]

視頻

鳥雲澤兵 相關視頻

六韜
六韜兵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