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軍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三軍

現代;指陸、海、空三軍

古代;前、中、後三個兵種

相關;《論語·子罕》

作用;打仗

範圍;人

提起"三軍",現代的概念是指陸、海、空三軍。而在中華文化中"三軍"的說法起源於春秋時期騎馬打仗的前、中、後三個兵種,這與現代陸、海、空三軍的實質意義完全不同。

古代所說的三軍是指騎馬打仗的前、中、後三軍。前軍一般是先鋒營負責開路(架橋、修路)、偵察、應付小規模的戰鬥,帶部分軍需物資。中軍就是統帥所處的大軍有當時作戰的大部分作戰兵種(騎兵 步兵)。後軍主要就是全軍的主要軍用物資、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1]

詳細概念

現代的概念是指陸、海、空三軍。而在中華文化中"三軍"的說法起源於春秋時期騎馬打仗的前、中、後三個兵種,這與現代陸、海、空三軍的實質意義完全不同。

三軍

周制,天子可有六軍,諸侯大國三軍。中軍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由於僅周一朝各時對於"一軍"的數字有很大差異,先以西周初年的計算方法說:一軍二千五百人,三軍合七千五百人,三軍統領稱為"卿",即上卿,中卿和下卿,諸侯軍力被嚴格控制,(西周初期,全國人口不過三百萬,周天子所轄人口不過幾十萬,以東周時期一軍12500人的算法肯定不科學)到東周時周天子對於諸侯管理能力削弱,強大的諸侯國一方面不能明目張胆越制,另一方面要擴充軍備,僅僅增加三軍的數量也肯定不夠,所以產生了三軍之外的軍事編制,軍隊人數不定,但無法用"卿"的稱謂,引"將率諸軍"一說,產生了"將軍"這一稱謂,即後來的車騎將軍、驃騎將軍等等。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四十四回:"舊有三軍,今又添二軍,共是五軍,亞於天子之制,豪傑向用,軍政無闕。"

2.軍隊的統稱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漢書·灌夫傳》:"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

唐 章孝標《淮南李相公紳席上賦春雪》詩:"朱門到曉難盈尺,儘是三軍喜氣消。"

《說唐》第一回:"〔晉王〕將宮內之物,給賞三軍,班師回朝。"

毛澤東《長征》詩:"更喜 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3.古時指中軍、上軍、下軍或中軍、左軍、右軍。現指陸軍、空軍、海軍

例子

《六韜·戰車》:"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三軍同名而異用。

《管子·參患》:"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

陶鴻慶 《讀諸子札記·管子二》:"'軍'之本義為'圍',後世遂為師旅之通名……'三軍當一戰'者,言三圍當一戰也。"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魏國稱前軍、中軍、後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着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制。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

4."三"在古代為虛數,泛指多,因此三軍也泛指數量大的軍隊

現代意義

現代"三軍"指陸、海、空三軍。

相關視頻

我三軍司禮部隊氣勢山河,這場面真讓人感動!

參考資料

  1. 古時候的「三軍」指的是什麼意思? , 360問答,2017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