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象山孔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象山孔廟
圖片來自xuite

象山孔廟,是位於臺灣苗栗縣頭屋鄉象山村的孔廟,為苗栗縣政府舉行釋奠之所,原是苗栗玉衡宮的主殿。

沿革

1901年,湯阿統、湯阿亮、胡蘭芳等人至飛鳳山代勸堂奉請恩主公分火,於象山村建立苗栗玉衡宮,草創時期僅為土造茅屋。由湯漢山將廟充作書院,講授《論語》、《大學》、《中庸》等課程,並在廟堂上加奉至聖先師神位,至1952年廟宇重修竣工。

1971年,地方上配合明德水庫完成後發展旅遊事業,遂發起整建,籌建委員會由鍾天養擔任召集人。當年在商議時,認為將至聖先師與一般神祇合祀,頗為不妥,乃原殿獨立奉祀至聖先師,既今日的象山孔廟,另在廟後興建凌霄寶殿以供奉玉皇大帝、恩主公、老子等神祇。

此廟與屏東書院文石書院一樣皆是以書院身分轉為孔廟。由於當時苗縣沒有官設孔廟,前縣長林為恭曾提議將該廟列為縣立,唯意見紛歧不了了之。

1998年,頭屋鄉象山藝術館負責人吳松峰倡議在象山孔廟旁興建高40公尺、寬20公尺的孔子像,期成為頭屋鄉大地標,帶動地方觀光發展與弘揚儒教。次年,苗栗縣政府認為短期內不可能建造孔子巨像。

1999年8月,營建署補助500萬元改善景觀動工。由張仲良設計,將通道的柏油路改為階梯,增加對至聖先師的朝聖感,更用象徵客家古厝的紅磚裝飾廟景,門窗由木工精心刨製,並放置兩座張仲良設計的牧童與水牛及慈母縫衣伴讀的石雕,象徵早期客家農村的生活景象。內部有曾桂龍所書寫的《大同篇》。2000年1月27日竣工。

2011年,客委會補助近700萬元進行廟身與廂房改建。同年11月1日,廟方動員百人將100多公斤的孔子木雕神像先移到玉衡宮奉祀。2013年底完工後,次年3月10日由台灣省政府主席林政則帶領副縣長林久翔、省諮議委員鄒玉梅、頭屋鄉公所秘書徐月蘭等人,以傳統三獻禮祭祀孔子,並頒「象山書院」匾額。

釋奠

1995年,苗栗縣政府首次舉行祭孔大典,因在象山孔廟舉行,所以由頭屋國小教師謝孟宜、廖雪紅、詹依華至台中力行國小學習六佾舞。力行國小學童是負責表演臺中市孔廟八佾舞。該年教師節,苗栗縣縣長何智輝主祭、頭屋鄉長范雄達陪祭,五湖德龍宮儒樂團伴奏。

次年,祭孔大典繼續在象山孔廟進行,而儀式以民間祭神方式進行。對此,民政局局長古鎮清表示西湖宣王宮苗栗文昌祠等都有祭祀孔子,但唯獨象山孔廟主祭孔子,但若想以非常正式嚴謹的釋奠大典來祭祀,還是官辦孔廟最適合。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