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詹姆斯·杜威·沃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詹姆斯·杜威·沃森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文名:詹姆斯·杜威·沃森

外文名:James Dewey Watson

國 籍:美國

出生地: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

出生日期:1928年4月6日

職   業:分子生物學家

主要成就: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科普利獎章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詹姆斯·杜威·沃森英語:James Dewey Watson,1928年4月6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是20世紀生物學領域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DNA「雙螺旋」就是他與英國科學家克里克共同發現的。這個發現徹底改變了生物學的進程,奠定了後半世紀包括基因譜在內的人類多項重大科研發現的基礎。他們也因此獲得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被稱為「DNA之父」。2007年後沃森因發表涉種族言論,遭業界排擠,事業每況愈下。[1]

簡介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年4月6日-),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畢業於印第安納大學,美國生物學家。 1950年,獲印第安納大學博士學位後,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從事噬菌體的研究。1955年,在哈佛大學執教,先後任助教和副教授。1962年,因提出DNA的雙螺旋模型學說,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8年,當選為國立衛生研究院人類基因組計劃助理主管。1994年,當選為冷泉港首任總裁。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學》《雙螺旋》等作品。

1968年~2007年間,沃森任冷泉港實驗室主任,帶領冷泉港實驗室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實驗室之一 。2012年沃森被美國《時代周刊》雜誌評選為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20大人物之一。[2]

2019年因頻繁發表關於種族(人種)間智商存在差異的言論,而被冷泉港實驗室剝奪了冷泉港榮譽頭銜。

個人經歷

詹姆斯·沃森生於芝加哥,受其父的影響很大。

15歲即以資優生的身份提早入讀芝加哥大學,主修動物學。因為讀到物理學家薛定諤的科普名著《何謂生命?》(What is Life?),興趣由候鳥遷徙轉到遺傳學

獲得芝大的學位後,先後申請入讀加州理工哈佛的研究院,均不果,改進印第安納大學,加入了薩爾瓦多·盧里亞(Salvador Luria)等人的「噬菌體集團」,正式涉足遺傳學的研究。受到這個集團的影響,沃森開始相信DNA就是基因的載體。1950年獲博士學位,到哥本哈根作博士後研究,其間在那不勒斯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從莫里斯·魏爾金斯(Maurice Wilkins)的演講中得知DNA具規則的結構,堅定了他解決DNA結構的決心。1951年,轉到劍橋卡文迪許實驗室,認識克里克,一同利用X光衍射的數據,建構DNA模型。終於,二人在1953年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在同年4月25日將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

1956年沃森到哈佛大學當助教,1961年獲升為教授。1962年,與克里克、魏爾金斯因為對DNA結構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3]1965年出版了劃時代的教科書基因的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1968年出版《雙螺旋》,同年開始兼任位於紐約長島冷泉港實驗室[4](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的總管,並將研究方向轉移到癌症。1976年辭去哈佛的職位,專注於冷泉港的職務。1988年,獲國立衛生研究院委任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助理主管,一年後成為人體基因組研究國家中心的首任主管,擔當此職直至1992年。1994年,成為冷泉港首任總裁。

1968年~2007年間,沃森任冷泉港實驗室主任,帶領冷泉港實驗室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實驗室之一 。

2006年,沃森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之一 。2012年沃森被美國《時代周刊》雜誌評選為美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20大人物之一。

2019年因頻繁發表關於種族(人種)間智商存在差異的言論,而被冷泉港實驗室剝奪了冷泉港榮譽頭銜[5]

主要成就

1951-1953年在英國期間,詹姆斯·杜威·沃森和英國生物學家F.H.C.克里克合作,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學說。這個學說不但闡明了DNA的基本結構,並且為一個DNA分子如何複製成兩個結構相同DNA分子以及DNA怎樣傳遞生物體的遺傳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說明。它被認為是生物科學中具有革命性的發現,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

他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成功地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學說,這一壯舉被196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彼得·梅達沃先生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

由於提出DNA的雙螺旋模型學說,沃森和克里克及M.H.F.威爾金斯一起獲得了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學》《雙螺旋》等書。此外,他還獲得了許多科學獎和不少大學的榮譽學位。[6]

此外,沃森在生物科學的發展中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在攻克癌症研究上,在重組DNA技術的應用上等等。他還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倡導者,1988年至1993年曾擔任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主持人。

沃森另一個感興趣的問題就是教育,他的第一本教科書《基因的分子生物學》為生物學課本提供了新的標準。隨後陸續出版了《細胞分子生物學》《重組DNA》。他還積極探索利用多媒體進行教育的方法,並且通過互聯網設立DNA學習中心,這一中心也成為冷泉港實驗室的教育助手。

哈佛大學當教授期間,沃森開始其寫作生涯並產生了開創性的文字:最暢銷的自傳體文集——《分子生物學的基因》,《雙螺旋》,以及最近的《避免無趣》。隨後,在領導冷泉港實驗室期間,他曾出任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力促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並因此於1993年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科普利獎章」,於198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成員。

沃森博士獲得的其他獎項還有:196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7年,榮獲福特總統頒發的「自由勳章」;1997年12月獲得「國家科學獎章」;2000年7月4日獲得「費城自由勳章」;2001年獲得美國哲學學會頒發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2002年1月1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他大英帝國「榮譽騎士」爵位。

此外,他還曾獲得許多大學的榮譽學位,這些大學包括美國芝加哥大學(1961年)、哈佛大學(1978年)、劍橋大學(1993年)、牛津大學(1995年)、都柏林三一學院(2001年)、和烏普薩拉大學(2007)。

人物爭議

沃森為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然而,隨着年齡增長,沃森開始頻繁發表一些爭議言論,引發軒然大波。

1997年,他在一次採訪中表示,如果通過基因檢測發現胎兒可能是同性戀,應該允許墮胎

這番言論立即引起了同性戀權益團體的強烈抗議,他們認為這種觀點助長了對同性戀群體的歧視。

2000年,沃森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聲稱,一個人的體重與野心和性能力有關。

他表示:瘦人往往更有野心,而肥胖者可能在性方面表現不佳。這番言論被許多人認為是對體型歧視,引發了公眾對科學家言行的質疑。

真正的麻煩始於2007年。當年10月,沃森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採訪時發表了令人震驚的言論。

他表示對非洲的發展前景感到悲觀,因為"所有關於非洲發展的社會政策都建立在他們(非洲人)和我們(白人)智商水平相同的前提上,然而所有的科學測試都證明這個前提不正確。"[7]

這番言論一出,立即在全球範圍內引發軒然大波。科學界、政界和公眾紛紛對沃森進行譴責,認為他的觀點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

倫敦科學博物館取消了原定的沃森演講活動,冷泉港實驗室也迅速做出反應,撤銷了沃森的所有行政職務。

面對洶湧的輿論壓力,沃森不得不公開道歉。他表示自己的言論被誤解了,並稱"沒有科學依據能夠證明"非洲人在遺傳上存在劣勢。

冷泉港實驗室考慮到沃森的道歉態度,暫時保留了他的榮譽頭銜

然而,這場風波並未就此平息。2019年1月,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播出了一檔名為《美國大師:解讀沃森》的紀錄片

在片中,已經90歲高齡的沃森再次重申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自己對種族和智力之間關係的看法並沒有改變。

儘管他希望有新的證據能夠證明後天培養比先天因素更重要,但他仍然認為黑人和白人在智商測試中的差異是由遺傳因素造成的。

這次言論徹底激怒了科學界和公眾。冷泉港實驗室立即發表聲明,稱沃森的言論"令人遺憾",完全沒有科學依據,與實驗室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實驗室決定剝奪沃森的所有榮譽頭銜,沃森的言論在科學界引發了廣泛討論。大多數遺傳學家和智力研究專家都對沃森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和批評。[8]

視頻

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沃森告訴你他是如何發現DNA結構的
詹姆斯·沃森博士做客清華海外名師講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