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蛇髮女怪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片名稱
圖片來自dinosaurpictures

蛇髮女怪龍屬名:Gorgosaurus),又名魔龍魔鬼龍戈爾岡龍,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的一,生存於上白堊紀北美洲西部,約7650萬至7500萬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可能還有美國蒙大拿州

如同其他已知暴龍科,蛇髮女怪龍是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有很多大型、鋒利的牙齒。牠的前肢相當小,具有兩指。蛇髮女怪龍的最近親是艾伯塔龍,而與體型更大的暴龍的關係較遠。蛇髮女怪龍與艾伯塔龍非常類似,兩者間的差異在於牙齒與顱骨的細微特徵。因此部分科學家主張蛇髮女怪龍是艾伯塔龍的一個種,如果屬實,蛇髮女怪龍將成為艾伯塔龍的一個次異名

蛇髮女怪龍生存於西部內陸海道西岸的氾濫平原。蛇髮女怪龍是種頂級掠食動物,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可能獵食大型的角龍科鴨嘴龍科。在一些地區,牠與其他暴龍科共同生存,例如懼龍。雖然這些動物的體型相近,但證據顯示牠們佔據者不同的生態位

蛇髮女怪龍是在1914年由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描述、命名。模式種平衡蛇髮女怪龍G. libratus),也是目前唯一的種,過去曾有其他種被歸類於蛇髮女怪龍。目前已發現超過20具蛇髮女怪龍的身體化石,牠們因而成為暴龍科中有最多化石紀錄的恐龍。眾多的化石紀錄,使科學家可以研究蛇髮女怪龍的個體發生學、生長模式、與其他生理學層面。

描述

成年的蛇髮女怪龍可達8到9公尺長,體型比特暴龍暴龍小,接近艾伯塔龍懼龍。古動物學家估計成年蛇髮女怪龍的體重達2.4公噸[1]。目前已知最大的頭顱骨有99公分長,略小於懼龍。

頭顱骨上的大洞孔可以減低頭部的重量,並提供空間予肌肉附著、容納感覺器官。與懼龍、其他暴龍科相比,蛇髮女怪龍、艾伯塔龍的頭顱骨在比例上較長、低矮。口鼻部前端鈍,鼻骨頂骨的左右兩塊沿者中線癒合、固定,如同其他暴龍科的物種。蛇髮女怪龍的眼窩接近圓形,而其他暴龍科的眼窩較接近橢圓形、鑰匙孔狀。眼睛前方的淚骨有隆突,類似艾伯塔龍與懼龍。蛇髮女怪龍的腦殼骨頭形狀,則與艾伯塔龍、懼龍不同。

蛇髮女怪龍的前上頜骨有八顆牙齒橫切面呈D形,緊密地排列,較上頜的其他牙齒為小。在形狀上,上頜骨的最前一顆牙齒類似前上頜骨的牙齒;其餘上頜骨牙齒的橫切面呈橢圓形。蛇髮女怪龍的牙齒共計有:前上頜骨的8顆、上頜骨的26到30顆、齒骨的30到34顆。牙齒的數量接近艾伯塔龍與懼龍,但少於暴龍特暴龍

與其他暴龍科相比,蛇髮女怪龍與近親的艾伯塔龍最為相似。蛇髮女怪龍具有大的頭部,連接至短、S型的頸部。前肢非常小,有兩指,某些標本被發現有第三掌骨,部份獸腳類恐龍也發現類似的痕跡器官。蛇髮女怪龍的後肢則很強壯,有四個腳趾;第一個腳趾最小,屬於後趾,無法接觸地面。

就身體與後肢的比例而言,蛇髮女怪龍的後肢比許多獸腳類恐龍長。已知最大的股骨有1.05公尺長。在數個較小的標本中,脛骨長於股骨,這是善奔動物的特徵。在最大的蛇髮女怪龍標本中,脛骨與股骨的長度相近[2]。尾巴長而重,可平衡頭部與胸部的重量,使重心維持在動物的臀部。

在2001年,古生物學家菲力·居爾(Phil Currie)宣布在蛇髮女怪龍的正模標本發現了皮膚痕跡。蛇髮女怪龍的外皮平滑,缺乏其他恐龍的凹凸不平鱗片,而某些現代大型蜥蜴的外皮也有類似的狀況。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則表示不同意見,蛇髮女怪龍的皮膚痕跡仍可發現小型圓形、六角形鱗片[3]

發現及命名

蛇髮女怪龍是在1914年由古生物學家勞倫斯·賴博描述、命名。模式種平衡蛇髮女怪龍G. libratus),也是目前唯一的種。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兇猛的蜥蜴」,gorgos(γορργος)意為「兇猛的」,saurus(σαυρος)意為「蜥蜴」;而gorgos的詞源來自於希臘神話中的蛇髮女怪戈耳工,故中文名譯成蛇髮女怪龍。種名意為拉丁文中的「平衡」。

蛇髮女怪龍的正模標本(編號NMC 2120)是個幾乎完整的身體骨骼與頭顱骨,是在1913年由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M. Sternberg)發現。這個標本也是首次發現完整的暴龍科前肢。斯騰伯格在恐龍公園組發現這個化石,這個標本目前存放在渥太華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在相同時期,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挖掘團隊在亞伯達省紅鹿河附近挖出上百具恐龍化石,包含四具完整的蛇髮女怪龍頭骨,其中三具與身體相連接。在1923年,馬修與布郎研究了這些紅鹿河的蛇髮女怪龍標本。

除了這四具標本以外,馬修與布郎還研究了另一件骨骼(編號AMNH 5664)。這個新標本是由斯騰伯格在1917年發現,小於其他標本,頭骨較輕、較低矮,四肢比例較為修長。許多骨頭間的骨縫仍未癒合。馬修與布郎認為這些是暴龍科的幼年個體特徵,但仍將其建立為新種,斯氏蛇髮女怪龍(G. sternbergi)。目前的古動物學家認為斯氏蛇髮女怪龍是模式種平衡蛇髮女怪龍的幼年個體。恐龍公園組已經發現20多具蛇髮女怪龍的標本,多由美國與加拿大的各處博物館存放者。目前已發現各種年齡層的蛇髮女怪龍化石,使牠們具有暴龍科中最完整的化石紀錄

在1856年,古生物學家約瑟夫·萊迪將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的兩顆暴龍科前上頜骨牙齒,命名為恐齒龍;這些牙齒大而粗壯,年代屬於上白堊紀[4]。在1922年,馬修與布郎認為這些牙齒有可能是屬於蛇髮女怪龍,但由於缺乏恐齒龍的身體化石,無法確定兩者是否為同種動物,因此暫時列名為「?Deinodon libratus」。

不過,單靠牙齒特徵是很難去分辨不同的暴龍科,故恐齒龍今天仍被認為是疑名。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組曾發現數具暴龍科骨骼,可能屬於蛇髮女怪龍,但無法確定是否為平衡蛇髮女怪龍,或是否可成立新的種。蒙大拿州的一個標本(編號TCMI 2001.89.1)被發現有數個病徵,例如:受傷後癒合過的後肢、肋骨、脊椎,下頜前端患有骨髓炎,造成明顯的牙齒脫落,以及腦瘤

參考文獻

  1. (英文)Seebacher, Frank. A new method to calculate allometric length-mass relationships of dinosaur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1, 21 (1): 51–60. ISSN 0272-4634. doi:10.1671/0272-4634(2001)021[0051:ANMTCA]2.0.CO;2. 
  2. (英文)Matthew, William D.; & Brown, Barnum. Preliminary notices of skeletons and skulls of Deinodontidae from the Cretaceous of Albert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923, 89: 1–9. 
  3. Carpenter, Kenneth. Tyrannosauridae. (編) Currie, Philip J. & Padian, Kevin (eds.).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7: 768. ISBN 0-12-226810-5. 
  4. (英文)Leidy, Joseph. Notice of remains of extinct reptiles and fishes, discovered by Dr. F.V. Hayden in the badlands of the Judith River.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Philadelphia. 1856, 8: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