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葵盛(中)巴士總站

葵盛(中)巴士總站
圖片來自flickr

葵盛(中)巴士總站英語:Kwai Shing (Central) Bus Terminal)是香港的一個巴士總站,位於葵青區葵聯路、葵盛西購物中心及社區會堂之基座。其地處整個葵盛西邨的中央因以為名。現有3條巴士路線以本站作為總站,另外亦有4條巴士路線途經本站。

目錄

歷史

  • 1977年1月30日:34、37線遷往本站為總站。
  • 1980年5月1日:37M線投入服務。
  • 1997年7月14日:237A線投入服務。
  • 2020年1月6日:38P線遷往本站為總站。

總站路線資料

九龍巴士34線

葵盛(中) ↔ 灣景花園 提供葵盛圍、高盛臺、葵涌邨及大窩口來往荃灣市中心、麗城花園及灣景花園的巴士服務。於1964年4月1日起投入服務,當時起訖點為荃灣曹公街和葵涌新區第42座,1972年配合葵盛廉租屋入伙延長服務。其後於1977年1月30日起遷往本站。

九龍巴士37線

葵盛(中) ↔ 奧運站 提供葵盛圍及葵芳來往長沙灣、旺角及大角咀的巴士服務。於1972年9月18日起為配合葵盛發展而投入服務。其後為配合葵盛西邨入伙,1977年1月30日起延長至本站。

九龍巴士38P線

葵盛(中) ↔ 平田 提供葵盛圍、葵涌邨、葵興及青山公路來往黃大仙、九龍灣商貿區、觀塘及藍田的巴士服務。於2018年3月5日起投入服務,2020年1月6日起延長至本站,2020年12月14日起提供回程服務。

九龍巴士237A線

葵盛(中) → 尖沙咀東(麼地道) 提供葵盛圍、葵涌邨及葵芳單向前往旺角、油麻地、佐敦及尖沙咀的巴士服務。於1997年7月14日起投入服務。只在早上繁忙時間於本站開出一班(08:00)。

途經路線資料

九龍巴士37M線

葵興站 ↺ 葵盛(中) 提供葵盛往來港鐵葵興站的接駁港鐵巴士服務。於1980年5月1日投入服務,取代37B(葵盛(東)至美孚)的服務,最初往來葵盛(中)至旺角地鐵站,1982年5月16日起配合地鐵(現在的港鐵)荃灣線通車,縮短至葵興地鐵站,2004年6月20日起加入空調巴士行走。

九龍巴士38線

葵盛(東) ↔ 平田 提供葵盛圍、葵興及青山公路來往黃大仙、九龍灣、觀塘及藍田的巴士服務。於1975年12月23日起投入服務。

九龍巴士43D線

青衣(長宏) → 下葵盛圍(南葵涌分科診所)

九龍巴士47X線

秦石 ↔ 葵盛(東) 新田圍 → 葵盛(東)(特別班次) 提供沙田秦石邨、沙角邨/博康邨、乙明邨街(只往葵盛(東))及沙田市中心往來葵興、葵芳及葵盛圍的巴士服務。於1990年4月20日配合城門隧道啟用開辦。

九龍巴士N237線

美孚 ↺ 葵盛 提供美孚來往安蔭、石籬、大窩口及葵盛的通宵巴士服務。

過海隧道巴士930線(特別線)

荃灣西站 (經葵盛圍)→ 灣仔(菲林明道) 此特別班次繞經葵盛(東)總站、葵聯邨、葵盛西邨及高盛臺,於星期一至五07:35由荃灣西站開出,並以灣仔(菲林明道)為終點站

葵青區

葵青區英語:Kwai Tsing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新界南部,涵蓋葵涌青衣島範圍,屬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市區)範圍。葵青區面積約21.82平方公里,是新界面積最小及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區。原本屬於荃灣區一部份,於1985年4月1日中分拆出來並獨立成一個區;其區議會最初設立時稱為「葵涌及青衣區議會」,1988年4月1日,「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改稱「葵青區議會」。據2016年中的統計,葵青區的人口有520,572人。

葵青區是香港的工商業重鎮,香港經濟命脈之一的葵青貨櫃碼頭即位於此區。眾多工業、商貿大廈座落葵涌;而青衣西南則有大量重工業設施。葵青區也是香港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新界西北及大嶼山進入市區的首站;區內的葵涌道青葵公路青嶼幹線等道路皆爲重要的主幹道。其中青嶼幹線自1997年通車起,就成爲進出香港國際機場大嶼山的唯一道路,直至2020年屯門—赤鱲角隧道通車爲止;至今仍然是通往港九及荃葵市區的主要路線。

地理

葵青區北面以和宜合道、城門道、昌榮路、青山公路德士古道北為界,南面以呈祥道及荔景山路為界,西面以德士古道為界,面積1,991公頃,人口約486,000人,區內逾75%的居民居於公共屋邨。

接近九龍西北的葵涌九華徑,由於山勢險要,曾多次於暴雨時發生山泥傾瀉。該區由於鄰近河谷,蚊蟲滋生特別活躍,因此登革熱和全港最高的誘蚊產卵指數曾在該區出現。

深水埗區、沙田區和葵青區的交滙點位於蝴蝶谷,即是在已落成的八號幹線上。

葵青區的填海地頗多,而葵芳葵青貨櫃碼頭醉酒灣工業區也建於填海地上,荔景葵盛石籬石蔭和青衣大部分則屬於山地,中葵涌和舊荔園與九龍接壤的地方屬於河谷的沖積平原。葵青區過去由多個小島(包括芒洲)、德士古半島和青衣組成。葵涌填海後,多個小島和德士古半島已不能再被辨認,現在葵青區只有一個大島──青衣島(包括已被接連的牙鷹洲)。

葵涌以南填海後,原本屬深水埗區的海域,部分變成葵青區的土地,並把昂船洲分開為屬葵青區的昂船洲北部和屬於深水埗區的昂船洲南部。葵青區海域雖然位於新界,其大部分海域仍被香港政府定義為維多利亞港範圍,都會區,而葵青區的青衣島以南海域更與中西區海域相連。

另外很多時被視為荃灣區的大窩口邨醉酒灣、荃灣帝盛酒店及荃灣華人墳場實為葵青區範圍(港鐵大窩口站青山公路以北,及前大窩口工廠大廈(已拆卸並重建為尚翠苑)在德士古道以西,則屬於荃灣區)。而很多時被視為葵青區的梨木樹邨、油麻磡村和國瑞路一帶反而屬於荃灣區

此外若以地理位置作考慮,葵青區更是香港陸地版圖的正中心所在[1](更準確的地點則為葵芳葵涌運動場一帶),參見香港地理

區域分界爭議

葵青區南面以呈祥道為界,一些被人視為九龍的地區,如華荔邨荔欣苑、華豐園及荔灣花園等位於荔園原址的住宅以及九華徑及鐘山臺一帶,都是全屬於新界葵青區(S14)。反而位於上述地區以西的清麗苑是屬於九龍深水埗區

造成這分界上的困難的原因是荔枝角以北一帶山脈不是九龍向西伸延的山脈(獅子山大老山),而是新界大帽山向南伸延的山脈(金山和坳背山)。

2001年深水埗區議會曾提出改為完全以荔景山路為兩區分界線,建議把荔景山路以南的華荔邨盈暉臺(第二和第三座)納入九龍範圍,後來涉及九華徑村屋原居民的地權利益而不了了之。此外盈暉臺第一座原址是荔園門前的巴士總站,因此仍屬於九龍區一部分。事實上,該區居民由盈暉薈西面向東面走,已不知不覺進入葵青區。2007年初起有關決定只將整個盈暉臺均正式納入九龍深水埗區(以屬於華荔邨、介乎盈輝臺與華荔邨的緊急車輛通道作區界,以及九龍與新界間的界線)。

造成概念爭議可歸下列情況:港英政府對那一帶原居民採取放任政策,沒有取消他們的地權,一直維持九華徑村民跟其他新界原居民一樣權利,在蝴蝶谷以西以公路為兩區的分界線。荔枝角填海前,荔枝角灣海岸以北數十米已經是深水埗區和當時的荃灣區分界線,而該區在當時是荔園門口的河谷和三角洲,因此要在這地區絕對地分辨九龍和新界實在有困難。

由於香港日治時期葵青區曾被劃為九龍地域,而且現在規劃署把葵青區劃作都會區(市區),再者由九龍去葵涌有葵涌道這條重要的快速公路,不須像去西貢、將軍澳沙田一定要上山路或過隧道,而通勤區內又以市區的士為主。還有一點,荔景山區(由麗瑤邨九華徑),過往未取消電話地區字頭時是屬於九龍區的「3」字區域,故此居民早已根深蒂固認為自己居住在九龍市區.

1980年代荔枝角灣填海發展成荔枝角公園,荔枝角政府合署,荔枝角游泳池,荔枝角運動場及現今的樂園,荔灣花園,華荔邨等公用設施和住宅,縮短九華徑,清麗苑和美孚新邨的距離,三邊居民來往更容易.而位於葵涌中心地帶的葵芳,荔景跟呈祥道以北的住宅一帶相距又較遠,同時把清麗苑範圍劃入深水埗區造成呈祥道作為分界線的作用形同虛設,進一步模糊葵青區和深水埗區的分界。

1980-90年代葵涌貨櫃碼頭往南填海擴展,至現今昂船州青沙公路一帶,故昂船州青沙公路以北一帶劃入葵青區,而其中荔寶路又跟荔枝角一帶相近,分界更趨向模糊。

2006年長實集團位於新界葵涌和宜合道的樓盤雍雅軒,由於在電視廣告宣傳其處於九龍地域,因而被廣播事務管理局發出勸喻,指廣告誤導及不正確。而位於荔景山路並毗鄰祖堯邨的污水處理廠反而以《荔枝角污水處理廠》命名,甚至鄰近荔景消防局的食水抽水站以《荔枝角食水抽水站》命名,但荔枝角在官方確定屬於九龍。於2008年落成、同樣位於葵涌大連排道的新鴻基地產商廈項目,卻被命名為九龍貿易中心,甚至以「九龍西商業新據點」自居。雖然如此,但一些相關機構為方便管理仍將有關區域分歧,如醫院管理局轄下的荃灣區及葵青區醫院及診所聯網便納入九龍西聯網範圍。

大窩口原本屬於葵青區內,因為大窩口站位於國瑞路公園的地底,大窩口站行政上屬於荃灣區,所以居住在荃灣區的市民視為大窩口屬於荃灣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