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醉酒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醉酒灣
圖片來自pinterest

醉酒灣英語:Gin Drinkers Bay,亦作Gin Drinker's Bay),又稱醉翁灣[1] 垃圾灣(英語:Lap Sap Wan)為一香港地名,,常被謬稱為葵芳,是香港新界葵青區昔日海灣,位於葵涌西部,即下葵涌,因1970年代填海工程消失。由於區內港鐵車站以「葵芳」(英語:Kwai Fong)命名,故「葵芳」被一些香港人廣泛作地名使用,惟其並非正式地名。

歷史

醉酒灣原是荒蕪地區,十九世紀末本港的垃圾是交由承辦商用木船運載到海上傾倒,每天處理量約20至30噸,若遇著惡劣天氣便將垃圾卸入醉酒灣,故早年的地圖上也標注該地帶為「垃圾灣」。1930年代,駐港英軍為加強香港防禦,特意修築由新界西部醉酒灣至新界東部西貢區牛尾海防線,並命名為醉酒灣防線,惟於1941年香港保衛戰之時,日軍僅以兩天時間便突破防線。

海灣規模

1960年代末期,香港政府發展荃灣區,便在醉酒灣填海。接近內陸的地方興建了公共屋邨葵興邨葵芳邨,分別於1970至1973年間落成。

近海邊的又分為兩部份,南部興建葵涌貨櫃碼頭葵涌道,北部則成為垃圾堆填區,因此又有垃圾灣的稱號。

葵涌貨櫃碼頭

自1960年代起,歐美國家開始興起貨櫃運輸,取代散貨運輸。六十年代末期,政府決定在葵涌興建貨櫃碼頭,便在醉酒灣進行填海工程。醉酒灣水深、人煙稀少卻又鄰近市區,因此成為發展貨櫃碼頭最佳選擇。

醉酒灣堆填區

當局在1955年為適應環境需求,決定將九龍灣東部海岸闢為新工業區,擬將近茶果嶺官塘垃圾堆填區(當年稱為「官塘垃圾池」)封閉以便進行填海工程,市區垃圾轉而傾倒至荃灣醉酒灣,當局計劃由荃灣華人永遠墳場東南角起築一千五百五十尺長碎石堤壩接連大波蘿島,形成一個半方形的海灣,以防止垃圾復流出海,工程由華益建築公司承建,1955年2月開始建築堤壩並於當年年底大致完成,醉酒灣堆填區隨即開始運作。醉酒灣堆填區(英語:Gin Drinkers Bay Landfill)佔地290,000平方米,1979年關閉。

政府在1982至1985年計劃發展逾30公頃葵涌公園,興建緩步徑及各種休憩設施,而因垃圾堆填區的垃圾因自然腐化而釋放沼氣,公園用地一直封閉,及後康文署在2000年接管葵涌公園發展計劃,署方曾探討不同的發展方案,但進展不大,2009年只開設到一個佔地約4公頃的小輪車場,至今餘下的23公頃土地仍未發展,令公園一直封閉至今。2013年4月,康文署被審計署發表的一份審計報告中點名,批評其管理休憩用地不完善,當中更認為葵涌公園發展的緩慢情況無法接受。 香港單車聯會在葵涌第37區醉酒灣堆填區(即原葵涌公園近海一帶)42萬平方呎地皮(約4個香港大球場草地面積)興建香港賽馬會國際小輪車場,為全港首個BMX單車公園,為2009年東亞運動會提供場地。單車聯會計劃興建BMX單車公園連附屬設施,包括面積6622方呎的附屬食堂、管理辦公室、小型商店、單車貯物室、洗手間及更衣室,以及可容納約1000個座位觀眾席。聯會計劃於該處興建符合國際比賽標準的BMX泥地競速場地,場內設有1條350米長標準場道及人造山丘作起步點,另設一條60米長練習路線。場內會有駐場教練,亦會設有開放時間。

參考文獻

  1. [舊日足跡 香港抗日第一道防線 戰地遺跡徑],fitz.hk,201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