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紙餡包子虛假新聞事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紙箱餡包子事件
圖片來自大紀元

北京紙箱餡包子事件[1] '[2],是發生在2007年6月的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BTV-7)工作人員被懷疑捏造新聞的事件。

事件概述

2007年6月,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一則名為《紙做的包子》的新聞,被懷疑捏造。

北京市公安局的欄目組臨時人員訾北佳通過查訪,在沒有發現有人製作、出售肉餡內摻紙的包子的情況下,為了謀取所謂的業績,化名"胡月",冒充建築工地負責人,到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鄉十字口村13號院內,對製作早餐的陝西省來京人員衛全峰等四人謊稱需定購大量包子,要求衛全峰等人為其加工製作。後訾北佳攜帶秘拍設備、紙箱和自己購買的麵粉、肉餡等再次來到十字口村13號院。

訾北佳以餵狗為由,要求衛全峰等人將浸泡後的紙箱板剁碎摻入肉餡,製作了20餘個"紙箱餡包子"。與此同時,訾北佳秘拍了衛全峰等人製作"紙箱餡包子"的過程。在節目後期製作中,訾北佳採用剪輯畫面、虛假配音等方法,編輯製作了虛假電視專題片《紙做的包子》播出帶,對北京電視台隱瞞了事實真相,使該虛假新聞得以於2007年7月8日在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透明度》欄目播出,造成了惡劣影響,嚴重損害了相關行業商品的聲譽。該記者被一審判處有期徒刑1年,並處罰金1000元。

到底是假包子的真新聞,還是真包子的假新聞,這個話題再度引起中國網民熱議;

  • 香港蘋果日報》:指網民轟政府欲蓋彌彰。
  • 台灣自由時報》的報導則說:就在北京電視台緊急出面向社會致歉的前一天,中共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才剛駁斥「中國食品威脅論」,並譴責境外媒體誇大中國食品的安全問題,時機巧合引起外界質疑,究竟是電視台新聞自導自演,還是公安調查結論自導自演?
  • 不少網友認為,「黑心包子」事件發生在北京,讓當局覺得面子掛不住,又擔心影響了北京奧運,因此拿節目編導開刀,使用的招數與2003當年掩蓋SARS疫情時沒兩樣,知名中國經濟學者程曉農指出,接踵而至的造假事件源自中共當局的執政,導致社會道德風氣普遍下滑。

新聞事件始末

2007年6月,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新聞專題節目《透明度》接獲馬姓包子業者舉報,指稱北京市眾多的流動攤販賣的包子都是「餡包子」。

6月15日8時,依據馬先生提供的線索,北京電視台生活節目中心記者在北京市朝陽區東四環街附近找到一個紙餡包子工廠。記者偷拍到的紙餡包子生產過程如下:該廠工作人員先在一個大盆內裝滿火鹼氫氧化鈉溶液,把廢紙箱放進去泡爛,再用菜刀將泡爛的廢紙剁爛,隨後放入大量豬肉香精調味,將廢紙與豬肥肉以6比4的比例攪拌均勻,並加入大量食鹽掩蓋異味,包好之後放在破舊的蒸籠蒸熟拿去流動攤販販賣,每天至少賣出兩千個。

偷拍結束後,記者回到台內,作了一個實驗:把一張瓦楞紙板徒手撕碎,放入一個已裝滿火鹼溶液的燒杯裡面泡爛,取出泡爛的瓦楞紙,把泡爛的瓦楞紙揉成包子餡的樣子,這一團瓦楞紙的外觀確實與真正的包子餡相似。

7月3日14時,經由北京電視台記者的帶領,北京市工商局朝陽分局左家莊工商所的執法人員突擊檢查紙餡包子工廠,當場查獲紙餡包子的生產工具,並得知該工廠沒有營業執照也沒有衛生許可證,於是當場取締該工廠。7月8日19時20分,《透明度》播出《紙做的包子》專題,揭發紙餡包子,播出後轟動全市。

該專題中,北京市海淀區衛生局衛生監督所綜合執法隊隊長周鳳武提醒,消費者最好不要去流動攤販買包子,紙餡包子通常氣味刺鼻、口味鹹重、外觀有漏餡。

新聞播出後的處分

北京市公安局組成專案組查案,2007年7月16日公布其調查結果:《透明度》欄目組臨時人員訾北佳,化名「胡月」,用欺騙手段要求從陝西省來北京做早點生意的衛全峰等4人按其要求為其製作紙餡包子;然後,他又用自己的家用數碼攝像機拍攝了製作過程,又獲得播出。

為此,訾北佳被刑事拘留,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公開道歉。2007年7月18日,在北京電視台北京衛視(BTV-1)晚間新聞節目《北京新聞》中,《北京新聞》男主播宣讀了《北京電視台向社會深刻道歉》聲明:「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對該報道審核把關不嚴,管理制度執行不力,致使該虛假報道得以播出,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北京電視台為此向社會深刻道歉。」[3][4]

北京電視台生活節目中心有三人遭撤職,分別是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該中心無正職主任)、分管《透明度》的副主任、《透明度》製片人;北京電視台台長劉愛勤被「通報批評」,北京電視台總編輯張曉遭受「行政警告」處分。[5]

2007年8月12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開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21條「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一審判處訾北佳有期徒刑一年、罰金人民幣1000元。

人民網認為,訾北佳新聞造假是為了追求收視率[6]

新聞事件後續

2007年7月18日晚間,新浪搜狐等中國大陸主要入口網站原本高掛「紙包子是假新聞」字樣,隨後一度被撤,引起許多網友懷疑背後藏有內幕。[7]

2007年7月19日,東森新聞兩位記者前往《紙做的包子》專題拍攝地點(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鄉十字口村13號院),發現紙餡包子工廠已經大門深鎖,該廠工作人員也不知去向。附近居民說,那根本是家只賣豆腐腦油條的早餐店,根本不賣包子。[8]

2007年7月19日,香港明報》駐北京記者前往〈紙做的包子〉專題拍攝地點,遭遇看守該場地的不明身份人士推撞,並被威脅如果進去將會挨打。2007年7月20日,《明報》報道指稱,太陽宮鄉政府不僅拒絕派出工作人員協助該報記者採訪,還打電話要看守的人員嚴防記者。[9]

經過這一事件,網絡上興起了一個新詞「臨時工」,用於表示某些大事件中的受處分人,暗含高層推卸責任之意。

批評與質疑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記協)批評:「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對該報道審核不嚴,管理制度執行不力,致使虛假新聞得以播出;一些媒體不經核實就轉發此消息,使得這起虛假新聞竟然能夠招搖過市。這些必須引起新聞界的警醒。」要求新聞界採取切實可行的有力措施杜絕虛假新聞。[10]

有人對於這個真相質疑,懷疑紙包子是訾北佳按照別的不良包子商家的方式指示衛某等製作的[11],政府部門公布這個真相是為了緩和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以及維護在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的形象。[12][13] 也有人質疑,政府為免影響形象,把真新聞打成假新聞。[14]

中國大陸雜誌財經》引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主任展江的話:「對於傳播不實信息的公民和媒體從業者,不宜採取刑事手段。因為公民有憲法權利和其他民事權利,而媒體從業者造假的結果是在業界和社會上身敗名裂,懲罰已經相當嚴厲。因為媒體公信力被濫用,要從系統中查找原因。」[15]

參閱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中國黑心紙包子」是假新聞!?,重灌狂人,2007-07-19
  2. 假新聞不是新聞:北京紙箱餡包子事件,每日頭條,2017-02-21
  3. 《紙包子假新聞 北京電視台道歉》,中國電視公司中視新聞全球報導》,2007年7月19日
  4. 〈調查報導造假 北京電視台道歉〉台灣公共電視公視晚間新聞》,2007年7月19日
  5. 〈北京電視台高層人員遭「嚴肅處分」〉,《BBC中文網》,2007年7月21日
  6. 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紙箱餡包子」PK真實 - 人民網傳媒
  7. 〈紙餡包子 網民:假的假新聞〉,《中國時報》,2007年7月23日
  8. 李怡靜、魯品農 北京報導,〈製造「紙包子」地點人去樓空 鄰居抱不平〉,《東森新聞報》,2007年7月20日
  9. 丁小的(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記者) 採訪報道,《「紙箱包子」風波未平,說假新聞「莫名其妙」?》,《多維新聞網》,2007年7月21日
  10. 《中華新聞傳媒網》供稿,〈中國記協就〈紙做的包子〉虛假報道發出通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15.,《新華網》,2007年7月19日
  11. iwicom,〈紙肉包子的新聞,究竟是真還是假?〉,《新語絲》,2007年7月19日
  12.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7-08/w2007-08-03-voa54.cfm 《美國之音》
  13.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7-08/w2007-08-17-voa43.cfm 《美國之音》
  14.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7-08/w2007-08-16-voa42.cfm 《美國之音》保護記者委員會認爲,有跡象顯示,訾北佳所報導的新聞可能並非假新聞
  15. http://www.caijing.com.cn/2007-07-20/100025004.html 《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