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油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油條,粵語地區稱油炸鬼、炸面,閩南語地區、潮州、汕頭稱油炸粿,安徽、天津稱餜子,是一種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麵食,口感鬆脆有韌勁,是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

傳說

中國南宋時期,秦檜殺害抗金將領岳飛。相傳都城臨安,西湖一所燒餅鋪內一位叫王小二的夥計收到此消息後深感不忿,遂把秦檜和其妻王氏的樣子捏制到麵餅上,並把兩塊樣子不同的麵餅背靠背粘著並放在滾油鍋里炸,邊炸邊大叫:「大家快看『油炸檜』啦!」吸引到不少人上前湊熱鬧和購食。『油炸檜』很快傳遍臨安城,王小二的顧客越來越多,造『油炸檜』也就越來越忙翻,後來把製作工序簡化,直接把兩條麵餅面靠面粘著並放在滾油鍋里炸,成為現今常見的油條[1]

油條的製作

在麵粉中混入膨鬆劑和食鹽,加入溫水攪拌均勻。然後反覆揉搓使其成為光滑柔軟有筋力的麵團,醒發20~30分鐘,再摺疊揉搓,然後醒發,如此反覆2、3次。在案板上抹上食用油,將揉好的麵團拖拉成長條,再用刀剁成長條,每2條疊在一起,將中部捏緊。用手輕輕捏住一塊疊好的小麵團的兩頭,拉成30厘米左右的長條,放入熱油鍋中,邊炸邊翻動,待其完全膨脹,色呈金黃即可取出。

油條之會所以膨鬆中空,主要由於添加的膨鬆劑,膨鬆劑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的大量的氣體(通常是二氧化碳)將柔韌的麵團脹開。

傳統上油條中使用的膨鬆劑有兩類:北方油條通常用明礬純鹼;廣式油條通常用臭粉(碳酸氫銨)。前者雖然口感好,但是會在油條中殘留一定的鋁,長期食用或攝食過量可能會導致慢性鋁中毒,傷害神經系統,造成智力退化、大腦反應變慢;後者雖然不會產生有害物殘留,卻會在炸制時放出對人體有害的氨氣。所以現在一些大型的早餐店和方便食品廠商開始轉而使用酒石酸氫鉀等無鋁膨鬆劑來代替明礬。

油條的各種吃法

  • 杭州有一小吃「蔥包檜」,是用薄餅卷油條和蔥段,在平底鍋上壓扁並烤制而成。食用時塗抹上甜麵醬或辣椒醬。
  • 台灣,油條通常夾入燒餅或切段裹入飯糰裡,或搭配杏仁茶豆漿豆花當早餐吃,油條加入裡做為配料是台南和廣東粥不可少的配料,也是台南牛肉湯不可少配料。
  • 馬來西亞,油條是人們吃肉骨]時不可缺少的配料之一,普遍的吃法是把油條撕細後放進肉骨茶內吸滿湯汁後食用。每當吃粥時,也時常看到油條是配料之一,還有油條配紅豆沙和油條配咖啡烏(無奶黑咖啡)。2016年,馬來西亞的麥當勞為了響應古早味,推出了油條配套。

視頻

油條 相關視頻

化悲憤為美食,傳說油條的來歷與這個大奸臣有關
舌尖上的中國:國宴上的油條,面是如何配製的

參考文獻

  1. 油條的來歷故事,中國歷史故事網 ,2020-02-09
  2. 老上海的早餐「四大金剛」,你還記得嗎?,搜狐網,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