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痰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如需專業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本詞條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名詞術語成果轉化與規範推廣項目 提供內容 。

痰飲證,中醫病證名。是指體內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停積於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古代所稱的「淡飲」、「流飲」,實均指痰飲而言。痰飲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痰飲包括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類,是諸飲的總稱。痰飲的臨床特徵因飲邪停積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各異。本病相當於西醫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滲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腎炎水腫等。

病因

痰飲的病因有內、外因之分,內因為飲食不當(暴飲過量、恣飲冷水、進食生冷)、勞欲所傷;外因為外感寒濕。痰飲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腎,其中脾運失司,首當其衝。[1]

病機

痰飲的基本病機為三焦失通、肺失通調、脾失運輸、腎失蒸化,陽虛水液不運,水飲停積為患。痰飲的病理性質總屬陽虛陰盛,輸化失調,因虛致實,水飲停積為患,間有因時邪與里水相搏,或飲邪久郁化熱,表現飲熱相雜之候。

臨床表現

1、痰飲:心下滿悶,嘔吐清水痰涎,胃腸瀝瀝有聲,形體昔肥今瘦,屬飲停胃腸。

2、懸飲:胸脅飲滿,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臥,或有肺癆病史,屬飲流脅下。

3、溢飲:身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當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屬飲溢肢體。

4、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平臥,其形如腫,屬飲邪支撐胸肺。

常用腧穴

定喘、風門、肺俞、合谷、中脘、豐隆、內關、足三里、隱白、三陰交、脾俞、胃俞。

常見證型

痰飲

(1)脾陽虛弱證

臨床表現:胸脅支滿,心下痞悶,胃有振水音,脘腹喜溫怕冷,泛吐清水痰涎,飲入易吐,口渴不欲飲水,頭暈目眩,心悸氣短,食少,大便或溏,形體逐漸消瘦,舌苔白滑,脈弦細而滑。

病機:脾陽虛弱,飲停於胃,清陽不升。

治法:溫陽化飲。

方劑:苓桂術甘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加減。

常用中藥:桂枝、甘草、白朮、茯苓、半夏、生薑。

(2)飲留胃腸證

臨床表現:心下堅滿或痛,自利,利後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或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腹滿,便秘,口舌乾燥,苔膩色白或黃,脈沉弦或伏。

病機:水飲壅結,留於胃腸,郁久化熱。

治法:攻下逐飲。

方劑:甘遂半夏湯加減或己椒藶黃丸加減。

常用中藥:甘遂、半夏、白芍、蜂蜜、大黃、葶藶子、防己、椒目。

懸飲

(1)邪犯胸肺證

臨床表現:寒熱往來,身熱起伏,汗少,或發熱不惡寒,有汗而熱不解,咳嗽,痰少,氣急,胸脅刺痛,呼吸、轉側疼痛加重,心下痞硬,乾嘔,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數。

病機:邪犯胸肺,樞機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方劑:柴枳半夏湯加減。

常用中藥:柴胡、黃芩、瓜蔞、半夏、枳殼、青皮、赤芍、桔梗、杏仁。

(2)飲停胸脅證

臨床表現:胸脅疼痛,咳唾引痛,痛勢較前減輕,而呼吸困難加重,咳逆喘促不能平臥,或僅能偏臥於停飲的一側,病側肋間脹滿,甚則可見偏側胸廓隆起,苔白,脈沉弦。

病機:飲停胸脅,脈絡受阻,肺氣鬱滯。

治法:瀉肺祛飲。

方劑:椒目瓜蔞湯合十棗湯加減;或控涎丹加減。

常用中藥:葶藶子、桑白皮、蘇子、瓜蔞、杏仁、枳殼、椒目、茯苓、豬苓、澤瀉、冬瓜皮、車前子、甘遂、大戟、芫花。

(3)絡氣不和證

臨床表現:胸脅疼痛,如灼如刺,胸悶不舒,呼吸不暢,或有悶咳,甚則遷延經久不已,陰雨更甚,可見病側胸廓變形,苔薄,舌暗,脈弦。

病機:飲邪久郁,氣機不利,絡脈痹阻。

治法:理氣和絡。

方劑:香附旋覆花湯加減。

常用中藥:旋覆花、蘇子、柴胡、香附枳殼鬱金延胡索、當歸、赤芍、沉香。

(4)陰虛內熱證

臨床表現:咳嗆時作,咯吐少量粘痰,口乾咽燥,或午後潮熱,顴紅,心煩,手足心熱,盜汗,或伴胸脅悶痛,病久不復,形體消瘦,舌質偏紅,少苔,脈小數。

病機:飲阻氣鬱,化熱傷陰,陰虛肺燥。

治法:滋陰清熱。

方劑:沙參麥冬湯合瀉白散加減。

常用中藥:沙參、麥冬、玉竹、白芍、天花粉桑白皮、桑葉、地骨皮、甘草。

溢飲證

臨床表現:身體沉重而疼痛,甚則肢體浮腫,惡寒、無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悶,乾嘔,口不渴,苔白,脈弦緊。

病機:肺脾失調,寒水內留,泛溢肢體。

治法:發表化飲。

方劑:小青龍湯加減。

常用中藥:麻黃、桂枝、半夏、乾薑、細辛、五味子、白芍、甘草。

支飲證

(1)寒飲伏肺證

臨床表現:咳逆喘滿不得臥,痰吐白沫量多,經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腫,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發,發則寒熱,背痛、腰疼、身體振振瞤動,苔白滑或白膩,脈弦緊。

病機:寒飲伏肺,遇感引動,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化飲。

方劑:小青龍湯加減。

常用中藥:麻黃桂枝半夏、乾薑、細辛五味子、白芍、甘草。

(2)脾腎陽虛證

臨床表現:喘促動則為甚,心悸,氣短,痰多,食少胸悶,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臍下動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腫,或吐涎沫而頭目昏眩,舌體胖大,質淡,苔白潤或膩,脈沉細而滑。

病機:支飲日久,脾腎陽虛,飲凌心肺。

治法:溫脾補腎以化水飲。

方劑:金匱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常用中藥:桂枝附子黃芪山藥白朮甘草蘇子乾薑款冬花鐘乳石沉香補骨脂山萸肉

預防調護

凡有痰飲病史者,平時應避免風寒濕冷,注意保暖;飲食宜清淡,忌甘肥生冷之物;戒煙酒;注意勞逸適度,以防誘發。

轉歸預後

痰飲之病,主要為肺脾腎三髒氣化功能失常所致,若施治得法,一般預後尚佳。若飲邪內伏或久留體內,其病勢多纏滿難愈,且易感外邪或飲食不當而誘發。《金匱要略》根據脈診推斷痰飲病的預後,認為久病正虛而脈弱,是脈證相符,可治;如脈反實大而數是正衰邪盛,病為重危之候;脈弦而數亦為難治之候,因飲為陰邪,脈當弦或沉,如弦而數乃脈證相反之徵。

參考資料

  1. 痰飲證論 ,個人圖書館,2018-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