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地骨皮 |
地骨皮別名枸杞皮,為茄科、枸杞屬植物,是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的根皮。可入藥,具有退熱除蒸之效,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等功效。
中文學名:地骨皮 拉丁學名:Cortex Lycii
別稱:枸杞皮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管狀花目 科:茄科
族:茄族 屬:枸杞屬
種:枸杞皮 分布區域:中國
地骨皮的藥用價值
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用於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咯血、衄血。內熱消渴。
1、治熱勞:地骨皮100克,柴胡(去苗)50克。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10克,用麥門冬(去心)煎湯調下。(《聖濟總錄》地骨皮散)
2、治虛勞口中苦渴,骨節煩熱或寒: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麥門冬二升,小麥二升。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麥熟,藥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千金方》枸杞湯)
3、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50克,甘草(炙)5克。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
4、治吐、下血:枸杞根皮、子,為散,煎服。(《普濟方》)
5、治消渴唇乾口燥:枸杞根五升(銼皮),石膏一升,小麥三升。上三味切,以水煮,麥熟湯成,去滓,適寒溫飲之。(《醫心方》枸杞湯)
6、治風蟲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用水煎飲亦可。(《肘後方》)
7、治耳聾,有膿水不止:地骨皮25克,五倍子0.5克。上二味搗為細末,每用少許,摻入耳中。(《聖濟總錄》地骨皮散)
8、治腸風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鳳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黃色)。搗為細末,每服15克,空心溫酒調服。忌油膩。(《經驗方》地骨皮散)
9、治痔疾:枸杞根、地龍(搗)。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暴干搗羅為末,每秤一兩,別入地龍末5克,和勻,先以熱虀汁洗煠患處,用藥干摻,日可三次用。(《聖濟總錄》枸杞散)
10、治骨蒸肌熱,解一切虛煩躁,生津液:地骨皮(洗,去心)、防風(去釵股)各50克,甘草(炙)0.5克。細末,每服10克,水一盞,生姜三片,竹葉七片,煎服。(《本事方》地仙散)
地骨皮的食用方法
1、地骨皮粥
做法:取地骨皮、桑白皮、麥冬放入砂鍋浸泡20分鐘,煎20分鐘去渣取汁,麵粉調成糊共煮為稀粥。隨意飲用或佐食。
功效:清肺涼血、生津止渴。適用於糖尿病、多飲、身體消瘦者。
2、枸杞地骨皮蜜酒
材料:枸杞子150克,地骨皮30克,蜂蜜150克,白酒1500毫升。
做法:將枸杞子、地骨皮和蜂蜜同放入60度左右白酒中,密封浸泡,每5日攪拌搖動一次,30天後,濾去藥渣,取酒服用。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功效:滋補肝腎,清熱明目。適用於陰虛內熱,便秘,以及中老年人視力模糊,腰膝酸軟等。
3、柴胡地骨皮湯
材料:柴胡(去苗)、地骨皮各30克。
做法:上二味,粗搗篩。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去滓,取少許含咽之。
功效:口糜生瘡。
地骨皮的副作用
臨床觀察地骨皮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或大劑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
地骨皮茶降糖降壓降脂雖好,但對於外感風寒、脾胃虛寒、便溏、慢性胃炎、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要慎用。
1、《醫學入門》:「忌鐵。」
2、《本草匯言》:「虛勞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瀉者宜減之。」
3、《本草正》:「假熱者勿用。」
地骨皮在醫書記載
1、《本經》:「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
2、《別錄》:「主風濕,下胸脅氣,客熱頭痛,補內傷大勞噓吸,堅筋,強陰,利大小腸,耐寒暑。」
3、《藥性論》:「細銼,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腎家風。」
4、《食療本草》:「去骨熱消渴。」
5、《本草別說》:「治金瘡。」
6、《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湯漱口,止齒血,治骨槽風。」
7、《綱目》:「去下焦肝腎虛熱。」
8、《本草述》:「主治虛勞發熱,往來寒熱,諸見血證,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癉,中風,眩暈,痙痼,腰痛,行痹,腳氣,水腫,虛煩,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濁。」[1]
形態特徵
多分枝灌木,高0.5-1米,栽培時可達2米多;枝條細弱,弓狀彎曲或俯垂,淡灰色,有縱條紋,棘刺長0.5-2厘米,生葉和花的棘刺較長,小枝頂端銳尖成棘刺狀。
葉紙質或栽培者質稍厚,單葉互生或2-4枚簇生,卵形、卵狀菱形、長橢圓形、卵狀披針形,頂端急尖,基部楔形,長1.5-5厘米,寬0.5-2.5厘米,栽培者較大,可長達10厘米以上,寬達4厘米;葉柄長0.4-1厘米。
花在長枝上單生或雙生於葉腋,在短枝上則同葉簇生;花梗長1-2厘米,向頂端漸增粗。
花萼長3-4毫米,通常3中裂或4-5齒裂,裂片多少有緣毛;花冠漏斗狀,長9-12毫米,淡紫色,筒部向上驟然擴大,稍短於或近等於檐部裂片,5深裂,裂片卵形,頂端圓鈍,平展或稍向外反曲,邊緣有緣毛,基部耳顯著;雄蕊較花冠稍短,或因花冠裂片外展而伸出花冠,花絲在近基部處密生一圈絨毛並交織成橢圓狀的毛叢,與毛叢等高處的花冠筒內壁亦密生一環絨毛;花柱稍伸出雄蕊,上端弓彎,柱頭綠色。
山枸杞根、地輔、地節、杞根、地骨。為茄科植物枸杞的根皮。
乾燥根皮為槽狀卷片或短小的筒狀,大小不一,一般長3~ 10厘米,寬0.6 ~ 1.5厘米,厚約3毫米。內表面黃白色,較平坦,有細縱紋。
質輕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層棕黃色,內層灰白色。外表面棕黃色或灰黃色,粗糙,有錯雜的縱裂紋,易剝落。春初或秋後採挖,洗淨泥土,剝下根皮,曬乾。以塊大、肉厚、無木心與雜質者為佳。[2]
所含成分
根皮含桂皮酸和多量酚類物質、甜菜鹼,尚分離得柯鹼A、枸杞素A 、枸杞素B、β-谷甾醇、亞油酸、亞麻酸、卅一酸等。
枸杞根皮含生物鹼:甜菜鹼,苦可胺A及用於免疫調節,劑,殺病毒劑,腫瘤抑制劑等的1,2,3,4,7,-五羥基-6-氮雜雙環[3,3,0]辛烷和1,4,7,8-四羥基-6-氮雜雙環[3,3,0]辛烷。又含抗腎素作用兼抗血管緊張素Ⅰ轉變酶活性作用的枸杞環八肽A和B。
還含具抗血管緊張素Ⅰ轉變酶活性作用的有機酸:(S)-9-羥基-10E,12Z-十八碳二烯酸和(S)9-羥基10E,12Z,15Z-十八碳三烯酸。尚含枸杞酰胺即是乙酸橙黃胡椒酰胺酯,亞油酸。亞麻酸,蜂花酸,桂皮酸,柳杉酚,5α-豆甾烷-3,6-二酮,東莨菪素,β-谷甾醇葡萄糖甙,東莨菪素β-谷甾醇葡萄糖甙等。
根含以正二十三烷和正三十三烷為主的具15-33個碳原子的正烷烴;具18-31個碳原子的長鏈醇;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以及硬脂酸,棕櫚酸,油酸。[3]
適應環境及範圍
常生于山坡、荒地、丘陵地、鹽鹼地、路旁及村邊宅旁。生於山坡、田野向陽乾燥處;有栽培。
喜光照。對土壤要求不嚴,耐鹽鹼、耐肥、耐旱、怕水漬。以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輕壤土栽培為宜,鹽鹼土的含鹽量不能超過0.2%,在強鹼性、粘壤土、水稻田、沼澤地區不宜栽培。
分布於我國東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南部以及西南、華中、華南和華東各省區;朝鮮,日本,歐洲有栽培或逸為野生。主產山西、河南、浙江、江蘇;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4]
熱點視頻
參考來源
- ↑ 地骨皮的功效與作用_地骨皮的藥用價值, 養生之道網,2016-02-16
- ↑ 地骨皮的特點是什麼?, 愛問知識人,2019年2月9日
- ↑ 地骨皮的功能於作用, 道客巴巴,2012年6月26日
- ↑ 中藥材地骨皮, 搜狐,2018-12-01